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勸學》文言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47K

《勸學》文言文【多篇】

《勸學》文言文 篇一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説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采,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説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課文全譯】

君子説,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乾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於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裏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彙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隻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名家點評

本文形象清新、膾炙人口,於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説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着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選自《中外散文名篇鑑賞辭典》有刪節)

【重點梳理】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 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製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淵博

3.詞類活用

(1) 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彎曲的弧度)

(3) 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 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表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

(2)連詞,錶轉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3)連詞,表並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4)連訶,表承接。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連詞,表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於

(1) 介詞,從。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 介詞,比。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 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 善假於物也

3、之

⑴代詞。 青,取之於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代冰)

⑵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 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

⑷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⑴兼詞,於之,從這裏。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⑵句末語氣助詞,了。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於)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於”)

3、倒裝句

(1)青,敢之於藍,而青於藍(於藍取之、於藍青,介賓後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後置)

(3)善假於物也(於物假,介賓後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後置)

《勸學》賞析 篇二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這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極易流於枯燥和單調,本文形象清新、膾炙人口,於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説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着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説理透闢;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勸學文 篇三

【宋】王安石

讀書不破費,讀書利萬倍。

窗前讀古書,燈下尋書義。

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

題解 篇四

《勸學》是荀況等所著的《荀子》中的第一篇。“勸”,是“勸勉”之意;“學”,即學習。所以,《勸學》篇所論述的,就是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它反映了先秦儒家學派在教育方面的某些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家荀子的文章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