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9W

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多篇】

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篇一

陳勝富貴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上冊中,有一篇文章叫《陳涉世家》,該文選自《史記》。其中寫道:“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陳勝在打工時和工友的對話。後來,胸懷大志的陳勝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再後來,陳勝發達了,富貴了,稱王了,實現了自己的鴻鵠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貴,無相忘”的諾言卻履行得不怎麼樣。《史記 陳涉世家》記載,陳勝稱王后,一位曾經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門,卻被把門的官兵擋在門外,那個人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點看到陳勝出來。沒多久,陳勝出來了,那個人終於得到了召見,還被留在了宮中。陳勝的這個朋友進宮後,有時會和周圍的人提起陳勝從前的一些事。這時就有人對陳勝説,那人不懂規矩,經常胡説八道,有損陳勝的形象。陳勝很快就找了個藉口,把這個舊友殺了。《史記陳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説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陳勝此舉一出,很多老朋友都與他斷絕了關係。

李廣不能二次射石

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國小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下冊裏,有一首盧綸的詩叫《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首詩取材於《史記 李將軍列傳》,寫西漢名將李廣夜晚出去巡邏時,誤把石頭當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為此詩,這位箭術高超、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深深地印在許多人的腦海裏。然而,詩歌背後的真相卻更有意思。《史記》中的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沒(mò)鏃(箭頭)。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原來,歷史的真相是李廣在打獵時,誤把巨石當成了老虎,利箭離弦後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當他得知那是一塊巨石不是老虎之後,又對巨石進行了多次射擊,但再也沒能射中。

周瑜胸懷寬廣,氣度不凡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小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裏,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此文是根據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改編的。《草船借箭》寫道:“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裏很妒忌……魯肅對周瑜説:‘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説的是假話吧?’周瑜説:‘是他自己説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説了。’”初讀此文,人們都會認為周瑜是一個氣量狹小、妒忌心很強的人,加之《三國演義》還寫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説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説周瑜臨死前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這更使周瑜“氣量狹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實,“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記載,但主人公是孫權,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

有學者考證,在周瑜病故前的兩年時間裏,諸葛亮根本沒有機會與周瑜見面。《三國志》是記載三國時期史實最原始、最權威的書籍,據其記載,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胸襟廣闊、才華出眾的人。吳國的老將程普曾因為自己年長而多次凌辱周瑜,周瑜雖然職位比程普高,但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動,逢人就説:“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劉備也稱周瑜“文武籌略”、“器量廣大”。而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周瑜一生的。定論是:“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説家羅貫中移花接木,而“諸葛亮三氣周瑜”更是羅貫中虛構的故事。

大禹三過家門可能是不敢入

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小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上冊裏,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寫道:“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在多個版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也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文字記錄。這充分表明了大禹為大家而舍小家的無私精神。

然而,《史記》中對大禹治水的記載卻是另一番模樣。《史記 夏本紀》記載:“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這就是説,司馬遷認為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懲罰,因為他的父親鯀就是因為治水不成而被誅殺的。其實,最早記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古代典籍並不是《史記》,而是《孟子》。《孟子 滕文公上》寫道:“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 離婁下》寫道:“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從《孟子》一書中不難看出,《孟子》的作者對大禹是持讚賞態度的,認為其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公而忘私。但無論如何,《史記》對大禹的記載我們也應該正視,至少可以當作課外知識瞭解一下。

鮮為人知的人名典故 篇二

譚汝為

中國古今文人的名字,使用歷史典故者為數眾多。但在寥寥兩字名中用典,顯得深奧隱諱,所以當代人很難覺察知曉其中隱含的特殊語義。記得多年前,一位學生曾向我提問:“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中國語文》主編侯精一先生,這兩個名字怪怪的,究竟有什麼含義?” 我回答説:

“ 潘光旦 之名和復旦大學 的校名都出自《尚書》所載的《卿雲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思是:日月光華既夜而復明,就是光明代代相傳的意思。

侯精一 之名出自《尚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精粹純一。”

“光旦”、“精一”等名,都是典故詞語,要搞清其深層寓義,須追溯典籍源頭,破譯文化密碼,才能理解這類名字的文化意義。例如:

唐代歷史學家 劉知幾 之名,出於《易經·繫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意為“預知事物發展之幾微。”

北宋高官 呂夷簡 之名,出於《晉書·曹志傳》“少好學,以才行稱,夷簡有大度”;《梁書·庾詵傳》“性託夷簡,特愛林泉”;“夷簡”意為“恬淡質樸”。

北宋高官 高若訥 之名,出於《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為:“雖有辯才,但表面上卻好像不善辭令。”

北宋詞人 周邦彥 之名,出於《詩經·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彥兮”;所謂“邦彥”,指國家的優秀人才。

清代文人 錢謙益 之名,出於《尚書》“滿招損,謙受益”;意為:“謙虛謹慎,使人獲益。”

清代詩人 沈德潛 之名,出於劉歆《遂處賦》“處幽潛德,含聖神兮”:意為:“品德高尚,但不為人所知。”

清代學者 王引之 之名,出於《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意為:“子孫後代當不廢而引長之也。”

有些人的“名”與“字”同出於古書的一個成句。如:

《茶經》作者、唐人 陸羽,字鴻漸。其名、字都出於《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名與字搭配,比喻仕進。

南宋詞人 劉過,字改之,其名與字出於《左傳》“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元末戲曲家 高明,字則誠,其名與字出於《禮記》“誠則明”。

清代文人、研究李商隱的專家 馮浩,字養吾,其名與字出於《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 邵力子,字天富,其名與字出於《後漢書·樊曄傳》“遊子常苦貧,力子天所富”;意為:“上天要酬報勤勉的人。”

國民黨要員 陳誠,字辭修,其名與字出於《周易》的名句“修辭立其誠”。

誠如《白虎通·德論》所云:“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則知其名。”可見使用典故詞語的“名”與“字”在意義上的密切關聯。

有些人名含有深刻的哲理,如 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學家 方以智,其名源自《易經·繫辭上》“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意思是:用蓍草占卜變化無常,是神靈的象徵;用卦列爻各有定體是智慧的體現。方以智的父親方孔照為他取名時説:“蓍圓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變易不易。”“方以智”這個名字的文化意義確實很深邃,從字面義上分析,就是道德方正不阿,為人聰穎多智,二者相輔相成的意思。

談到父為子取名,令人想到 著名文獻目錄學家 餘嘉錫 的名字,其名出自《楚詞·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餘嘉錫”意為:“我這美好的名字是父親賜給的。”此名既表達了對屈原的景仰,又與父為子取名的情境相契合,而且以姓連名成意,確實是以典故詞語命名之上品。

現代新聞記者、出版家 鄒韜奮 原名恩潤,後改名為“韜奮”,其名出於《晉書·慕容垂載記》“當隆中興之業,建少康之功,但時來之運未至,故韜光俟奮耳”,“韜奮”意為:“隱匿聲跡,待時奮發。”鄒先生曾向友人解自己的名字:“‘韜’是韜光養晦,‘奮’是奮鬥不息。”

有些人名的用典是很隱曲的,不細加尋索,很難體會其中包孕的深義。如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禮權 博士曾向筆者解釋他的名字説,典出《孟子·離婁下》:“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意為“既堅持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吳禮權先生的字是“中庸”,亦與其名用典之寓意相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