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7W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精品多篇

發明的故事 篇一

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

人們都知道從蘋果落地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實那不過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為宣傳自然科學而編的故事。

在牛頓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有兩種“力”:地面上的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天上的月球和地球之間以及行星和太陽之間都存在引力。這兩種力究竟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還是同一種力的不同表現?牛頓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就考慮起這個問題了。

牛頓23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他仍沒有間斷學習和對引力問題的思考。

那時,鄉下的孩子們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頭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灑出來。

這一現像激發了牛頓關於引力的想像:“什麼力使投石器裏面的石頭,水桶裏的牛奶不掉下來呢?”這個問題使他想到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對牛頓抓緊這些神奇的思想不放,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和地球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鐘的向心加速度應是16英尺,但據推算僅得13.9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的研究。

1671年,新測量的地球半徑值公佈了。牛頓利用這一數據重新檢驗了自己的理論,同時,還利用他自己發明的微積分處理了月一地關係中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時,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問題。有了這兩項改進,牛頓得到了兩個完全一致的加速度值。這使他認為,重力和引力具有相同的本質。他又把基於地面物體運動的三條定律(即牛頓三大定律)用於行星運動,同樣得出滿意的正確結論。

牛頓整整經過了7個春秋寒暑,到他30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宣告了天上地面的萬物都遵循同一規律運動,徹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宗教勢力宣揚的天上地下不同的思想,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

發明的故事 篇二

依撒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在光學、熱學、天文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貢獻,在數學方面又是微積分的創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裏觀賞月亮。他仰望那鑲着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着為什麼月亮會繞着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並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隻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麼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這一定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這樣,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漸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蘋果,開心地笑了。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這一年,他才24歲。

牛頓,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他爸爸是個自耕農,在他出世前兩個月就死去了。他兩歲起就跟着年邁的祖母過着貧困孤苦的生活。

牛頓在12歲的時候進入格蘭鎮國小讀書。他從小就非常熱愛科學,經常製造一些靈巧的小機械。他自己製作了一個小巧的水鍾,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用一個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緩緩流出,水面逐漸降低,水面上的浮標就跟着逐漸下降,於是帶動指針轉動,指示時刻。

放風箏,是孩子們都喜愛的遊戲。聰明的小牛頓更玩出了新花樣:一天晚上,他把一隻紙燈籠系在了風箏上放到天空。許多看見了空中風箏的人,都叫起來:“彗星!”當人們知道天空中閃亮的是風箏上的燈籠,才恍然大悟了。

牛頓是個意志堅強的孩子。在學校裏,當他受到大同學的侮辱時,他總是拼命反抗。他常説:“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奮鬥,是沒有不成功的。”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帶領牛頓登上科學羣山那一個又一個巔峯。

牛頓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時,常常會忘記自己和別人的存在,陷入一種“痴迷”的狀態。

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裏做客。當他走出房門去拿酒時,忽然想起關於月球軌道的運算,於是就把請客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自顧自地忙着計算起來。朋友知道牛頓的脾氣,只好自己吃掉了盤子裏的雞,把骨頭吐在了桌子上。牛頓終於計算完了,這才想起請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雞隻剩下了骨頭,他恍然大悟地説:“我以為我還沒有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

儘管牛頓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卻仍然十分謙虛。他曾這樣説過:“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法國17世紀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要遠一點兒,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

在英國烏爾索普牛頓老家的花園裏的那棵蘋果樹,一直被精心地保護着。1820年,這棵樹死後,被分成好幾段,分別在英國皇家學會等處保存了起來。這棵與科學結緣的蘋果樹,不僅留有牛頓嚴謹學風的印記,更流傳着牛頓謙遜的美德。

偉大的發明科學小故事 篇三

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最後爆發了。在華盛頓總司令的領導下,美國人民紛紛拿起武器,和英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將英軍從大陸攆到海上。舉國上下無不歡慶這一決定性的勝利。堂堂大英帝國,豈能容忍別國滅大英之雄風,便組織殘兵敗將,妄圖捲土重來。英國殖民統治者儘管失去了陸上優勢,但海上優勢猶存,他們糾集大批戰艦,輪番轟擊美國海防陸軍,使美國軍傷亡慘重,鋭氣大減。英軍見美軍既無招架之勢,更無還手之力,越發猖狂。戰艦在海岸邊橫衝直闖,耀武揚威。時而還向海岸守軍送來幾炮,然後大搖大擺,得意洋洋地退去。應對英軍的挑釁和欺負,美國士兵們氣得直咬牙:“這簡直是騎到人脖子上拉屎!要是能偷偷過去炸沉它幾艘那該多解恨!”

士兵中有個叫達韋布什內爾的,他沒有罵罵咧咧,而是憋着一肚子氣,一言不發。他認為光喊頂什麼用,就應趕快想出對付敵艦的辦法。布什內爾一向在苦思冥想,怎樣才能一下子跑到敵艦周圍去呢?從空中?不行,易暴露目標;從水下?也不行,誰能憋這麼久的氣游過去,再説力氣不夠啊!怎樣辦才好呢?”他急得捶胸頓足。

一天傍晚,他與幾個士兵下崗後,一齊到海邊散步。他們爬到礁石上;一邊聊天,一邊欣賞落日餘暉下的海景。看夠了遠景,又觀近景,水很清澈,水生物歷歷在目。他們見一羣活潑的小魚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象是在覓食,又象是在玩耍。突然,水下有一條大魚悄悄潛游過來,游到小魚的下方後,猛地朝上一躍,咬住了一條小魚,別的小魚嚇得驚魂不定,各奔東西。士兵們見了海底世界的這場“海戰”,覺得十分搞笑。這卻使布什內爾大受啟發:原先笨拙的大魚就是這樣逮住機靈飛快的小魚的。能不能造個像大魚那樣的船,潛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到英國戰艦底下去放水雷,炸它個人飛艦沉呢?若能那樣,該有多痛快呀!他越想越入迷,直到同伴們喊他走,還呆呆地坐着。“喂!你這是怎樣啦,想你那相好的了,嘿嘿!”同伴拍了他一把。

“我有辦法了,能炸沉它!”布什內爾的話使同伴們聽得莫明其妙。於是他詳細説了自己的想法。同伴們一聽,都認為這個辦法好,突然有人提出疑問:“魚在水中能自由地上浮下沉,可船就不同了,浮在水上好辦,沉人水中能行嗎?”布什內爾被間問緘口無言。是啊,怎樣才能使船既能浮上來又能沉下去呢?魚為什麼能這樣呢?他一拍大腿:“有了!魚一會兒浮到水面,一會兒潛到水底,靠的就是它肚裏那個鰾’,如果我們也給船仿造一個‘嫖’,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布什內爾帶領同伴們真的製成了一艘可在水下潛行的祕密船。本來是想仿照魚的外形制造,但造成之後卻像烏龜,因此,同伴們就為它取了個代號――海龜。代號“海龜”的祕密船,底部有個類似魚鰾的水艙,水艙內安有兩個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時,就往艙裏灌水;船在水下若要下浮時,就把艙裏的水排出,把空氣壓進水艙。仿照魚的鰭,“海龜”外部還安裝了兩台螺旋槳:一台管進退,一台管升降。此外,“海龜”尾部還有舵,能夠控制航向。

一天夜晚,布什內爾帶着幾個士兵,駕着“海龜”悄悄馳近英國戰艦,然後潛入水中,一向潛到英國戰艦底下。他們想用“海龜”頂部的鑽桿鑽穿敵艦,然後放水雷,沒想到英艦底部包了很厚的一層金屬,鑽了一個多小時也鑽不穿。士兵們在下面憋不住了,只好上來換氣。這時夜已深,天黑海黑,水天一色,根本辨不清方向。英軍發現了“海龜”,便開動戰艦追將過來。“海龜”嚇得後退,但速度怎樣也快不起來,眼看就要被敵艦撞得粉身碎骨。在這萬分危機的時刻,布什內爾急中生智,解下備用的水雷,點着引線後,慌忙鑽進“海龜”,“海龜”潛入了水中。英艦正在尋找怪物的去向,突然艦旁一聲巨響,戰艦頓時起火,英軍一邊救火一邊扭轉艦頭逃跑,惟恐怪物再悄悄追來。從此,英艦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在美國沿海耀武揚威了。

之後,經過人們的繼續改善,製成了新的神祕武器――潛水艇。在海戰中潛水艇大顯神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僅德國的潛水艇就擊沉了英美大西洋艦隊的782艘運輸船,使對方的運輸線遭到巨大的破壞。

此刻,潛水艇除用於作戰外,主要用於開發海洋資源和科學考察。它的作用也由破壞、搗亂變為造福於人類。

發明的故事 篇四

“珍妮紡織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國發明家)是一個普通工人。他既能織布,又會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個善良勤勉的紡織能手,她起早貪黑,一天忙到晚,可紡紗總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緊張又勞累的樣子,總想把這老掉牙的紡車改進一下。

一天,他無意中把家裏的紡車碰翻了,他看到原來水平放置的放車錘變成了垂直豎立,仍在不停地轉動。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啟示:既然紡錘豎立時仍能轉動,要是並排使用幾個豎立的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出好幾根紗了嗎?他説幹就幹,終於試製成裝有8個紡錘的新式紡織機,並給它命名為“珍妮紡織機”。這項發明比舊紡織機提高效率幾十倍,被恩格斯作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

偉大的發明科學小故事 篇五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牀。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裏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牀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裏的手中。在美_方的協助下,弗洛裏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裏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裏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裏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隻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着,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裏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裏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隻,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隻,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枱上放着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隻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黴斑。

弗洛裏盯着這隻爛瓜看了好久,又皺着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説:“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説着,弗洛裏已放下懷裏的西瓜,捧着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隻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麼多的瓜啊,再説,要是把這隻打爛了怎麼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着錢追了幾步,但弗洛裏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着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裏捧着這隻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黴,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裏興奮的是,從爛西瓜裏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裏和美_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裏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隻“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並如獲至寶,那麼,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發明的故事 篇六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從從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

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

早在1900年,電動剃鬚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鬚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