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元節有哪些習俗歸納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W

中元節有哪些習俗歸納多篇

中元節禁忌什麼 篇一

1、忌半夜晾衣服

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裏,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3、忌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更加不要去偏遠或者人少的地方,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4、忌半夜慶生

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説“鬼”字

中元節美食 篇二

1、吃鴨子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傳説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於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中元節就吃鴨子。

2、吃瀨粉

廣東地區,中元節會吃瀨粉,代表着祈求平安。瀨粉是他們當地的一種特色小吃,廣東各個地方的大街小巷上的小吃攤都有賣。瀨粉的吃法也有很多種,廣東人在慶祝壽辰的時候也會吃這道美食,有添福加壽的寓意。

3、做茄餅

每到中元節這天,人家家户户做茄餅,傳説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4、蒸麪羊

在華北地區,中元節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麪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新姑爺切完羊後,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5、吃餃餅

江浙地區,中元節他們都會吃“餃餅”,這是一種類似春捲的食物,是江浙一帶傳統的食物,也是江浙地區隨處可見的傳統小吃。他們還會吃另一種食物,叫做“扁食”,其實就是一種餛飩,這種餛飩皮比較薄,形狀狹長。

中元節禁忌 篇三

農曆七月,是民俗傳説中的“鬼月”。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大帝赦罪之節日。

民間有言:“七月七年級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人們普遍認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1 七月冤魂厲鬼遊蕩,夜晚野外陰氣重

傳説中,每年七月七年級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禁錮在地獄受苦受難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一直到七月廿九才關上鬼門。

所以,整個七月是需要多加註意各種忌諱的月份,諸事不宜,更要謹防外出。

為了讓陰陽兩界的人鬼都平安,自古便有在七月設醮普渡的習俗。民間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後一天都要進行拜祭。

因為這一天尤為特殊,也產生了很多禁忌:不穿帶自己名的衣服、不拍別人肩膀、不吹口哨、小孩老人體弱者夜晚不外出… …

2 願眾鬼早脱地獄苦,不再騷擾人間

人們為鬼魂舉行“普渡禮”,可以使他們早日脱離地獄之苦,也希望他們不再騷擾世間活人。

所以每年七月,人們除了為鬼魂舉行“普渡禮”外,還會在路旁多燒些冥紙,以廣結冥福。

3 鬼月四天,祭拜普渡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七年級,是私宅開地門的日子,需要祭拜。

七月七年級,鬼門初開,諸鬼來到凡間。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豐盛的菜,小祭就是簡單買點水果餅乾。不管怎麼樣,都是表達一份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八年級,是公共場所開地門的日子。

在古代,商號、衙門等單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希望這個月能夠平安度過,單位管理的地方不要出什麼靈異事件。

鬼月的第十五天,即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鬼節,按民俗應當祭祖。

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這一天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七月十五,鬼門大開,這時陰氣最重,當晚最好不要上街。一入黑夜,百鬼夜行,最易出事!

鬼月的最後一日,即八月七年級前一日,叫做關地門。

七月最後一天,是眾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獄的日子。我們要善始善終,在這一天進行祭祀,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

後世沒有了公祭,家家户户都在做私祭的同時,也在分擔公祭的義務。這一次祭祀就完全是出於善意。

《金門志》記載:“七月朔(七年級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

淪為鬼道者,乃因為前世犯了惡念,今世在鬼道中受難受罰,刀山火海,以贖罪愆。

更有淪為餓鬼者,喉嚨狹如針,一世內不能飲食。又有孤魂野鬼,中元節無人祭祀,寂寞淒涼。

得為人道的我們,不能只想着自己,還需要奉獻愛心。如果人人都能修持一顆慈悲心,則善道不滅,亦可感化其屬,勸其向善,早日超脱苦海。

4 鬼月禁忌多,千萬要注意!

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儘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中元節八大禁忌 篇四

禁忌一:忌説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説「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説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禁忌二: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禁忌三:忌亂拍他人肩頭

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禁忌四: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禁忌五:忌半夜晾衣服

濕衣服容易讓遊離電波黏着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裏,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禁忌六: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禁忌七:忌半夜慶生

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禁忌八: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成都的中元節習俗 篇五

1、家祭

在老成都,幾乎家家都有一塊用紅紙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為人不忘根本。而傳統的老成都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從七月七年級開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員會給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老成都民風比較開放包容,家中的女人們也可以幫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燭等,而在我國的其他部分地區,但凡中元祭祖,是絕對不能讓女人沾的。首先擺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請先人“入席”。隨後,由一家之長點上香燭,帶領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禮,磕頭作揖。接下來,也是由一家之長領頭向祖先們述事。這時候,家中的長輩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輩諄諄教誨“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們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後開始吃飯。

2、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3、賞孤

除了向祖先燒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還要“賞孤”。這裏的`“孤”指的是無名英烈,以及客死他鄉或無人祭祀的可憐人。賞孤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邊,點上香燭,將袱子分成小垛,擺上幾碗飯,幾杯水酒,最重要的是準備“刀頭”。所謂“刀頭”是指豬的肋骨和後腿之間最好的肉。

老成都規模最大的“賞孤”賞錢活動是在東門大橋橋洞外,因當時那裏有座無名英雄紀念碑。每逢中元節,便有出川抗戰的戰士家屬以及其他市井平民來到此地賞孤,自發地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而原本位於華興街的忠烈祠,則是官方祭奠歷代先賢之地,每到中元節就會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

4、城隍出駕

此外,在老成都還有一項習俗,叫城隍出駕,也是中元節的風俗之一。民間認為陰曹地府的假期結束時,城隍老爺要親自出駕巡街來收鬼魂歸地府了。

舊時成都城隍廟在今成都市金華街中段的北面,佔地大約百來畝。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爺出駕時,這裏就會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種由人扮演的妖魔鬼怪招搖過市。

5、放河燈

家祭賞孤結束後,夜也逐漸深沉,老成都的中元節也迎來最後的高潮——放河燈。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託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為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放河燈 篇六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

湖南中元節風俗習慣 篇七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鄉鎮可看到各色各樣的祭品,冥錢、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户户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開始焚香燒紙。據説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封建思想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按照當地的風俗,每年大概從7月初起。要把自己的祖先從另外一個世界裏接回來住上幾天,吃上幾天飯。當地叫“接老客”。在接老客時家裏將神龕上的祖宗牌位請下,農家則煮新米飯,做時新瓜菜,請祖宗先試新,叫“薦新”。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人;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燒包“送老客”,叫“薦包”。有的宗族還設有燒衣會,自七月初起,即舉家折金銀紙錠和衣包,由長房長孫恭寫“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書“某某子孫敬具”。到夜晚,便成羣結隊上祖墳祭祀燒包,或在月亮初升時抬至水濱行禮焚燒。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些紙錢,否則人們寄託給自己亡親的“物,就會被那些孤魂野鬼搶去。人們常常把這種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的祭祀儀式,稱之為”燒包“。由燒包引發的”紙紮文化“,成為了一項民間手工業技術和民間藝術,成為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接老客“的那一天。家裏人把家裏的衞生搞好,乾乾淨淨的,在家裏堂屋的正中間擺上一張大桌子,四條長登。桌子上擺上乾乾淨淨的碗筷和茶杯。象是貴客到來的一樣。有錢的人家殺一隻雞買上幾斤肉,熱熱鬧鬧地煮好了飯菜,恭恭敬敬地把飯菜和茶水酒倒好。家裏的長輩洗了手,乾乾淨淨地,在祖先的牌位面前點上蠟燭和香火,燒上一把錢紙。口中念着祖祖輩輩的老人的什麼什麼老祖宗什麼什麼老爺爺的名字,唸了之後又到大門外燒上一把紙。口裏仍然是念叨着祖先,請他們回來,一路上還畢恭畢敬地喊着”某某爺爺你好走“”某某婆婆你腿不好你先走“等等。然後把祖先們請入席,按照祖先的老幼長輩依次坐下。

飯來了菜來了。恭恭敬敬地擺在桌子上。家裏人要站在一旁伺侯着。要老人們吃菜要老人們多吃點飯。就這樣,每天恭恭敬敬地敬上飯菜敬上酒和茶水。叫作好酒好飯接待自己的祖先。

從下午6點開始,大街上就陸陸續續的開始了鞭炮聲和燃起了一堆堆的蠟燭和燒紙錢,人們拿來一堆堆的紙錢,放在地上燃燒,嘴裏還説念着方言。在河裏還要放河燈,這些都是對祖先的一種祭祀和懷念,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元節是什麼節 篇八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説法。道教有“三元説”,“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元節意義 篇九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説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中元節的由來介紹 篇十

一、“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七年級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羣鬼紛出,一時“羣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