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關於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中元節習俗 篇一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悦與祖先分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説:“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鬼

清明與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個“鬼節”與清明不同之處在於,它不但旨在讓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還顧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這個特殊日子的關鍵詞。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間於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邊焚燒紙衣,叫“施野鬼衣”,有的還焚燒紙車、紙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讓他們找見歸去的路,速速離開。

城隍出巡

明清年間,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七年級)都會舉行祭壇會,有聲勢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稱其為“三巡會”。

七月半這日,跟其他兩日一樣,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長人司、高昌司、財帛司,從邑廟(城隍廟)出發,地方官在前為其清道,行至西門外邑厲壇賑濟孤魂。

城隍老爺出巡的儀仗輿從十分壯觀,有活人裝扮的皇隸到諸鬼相,還有旗鑼隊、花燈隊、高蹺隊、綵船隊等等,走遍城內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聲勢浩大的陽間陰府時空穿越的戲劇。

河燈度孤

中元節放河燈,據説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裏了。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七月半”之夜,放河燈的人多,看河燈的人更多。夜色中螢火萬點,煞是好看。而人們也相信,如果一盞河燈在水中沉沒,那就是一個亡魂已經投胎轉世,而如果燈漂得很遠或者靠岸,就代表着亡魂到了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放河燈”所寄託的美好祝願。

中元節習俗 篇二

中元節風俗習慣之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星加坡華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星加坡大同小異就是在廟或盂蘭勝會前空地上搭建臨時舞台,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台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有時還會放上啤酒等飲料,花生、毛豆等零食。歌台表演通常安排於夜間八點至午夜十二點,台上表演五花八門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歌台表演常因過於喧譁遭到部分周圍居民的投訴而受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現的一些橋段如愛説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台產生誤解。但這幾年馬來西亞慶贊中元理事會已經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裝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產生誤會與摩擦。

此外在檳城大山腳伯公埕有尊北馬最大紙紮大士爺,大士爺高達26尺8吋,慶贊中元已成為北馬區年度盛事,每年中元節期間,就有很多遊客湧入大山腳,主要是膜拜北馬最大尊的大士爺。這座體積龐大的大士爺是豎立在大山腳市區的埠眾盂蘭勝會大士爺殿內。這尊氣勢非凡的大士爺金身,也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前來參觀。

中元節風俗習慣之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台”或簡稱“歌台”。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台,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台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台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中元節的習俗 篇三

農曆七月十五為道教的“中元”,故稱“中元節”。佛教傳説,目連為救母曾求於佛祖,佛祖囑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祭其母,因此又稱“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民間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稱“鬼節”。

福建舊俗十分重視中元節。民間傳説,七月七年級“開獄門”(閩南稱“開巷口”),地官赦罪死者歸家,一時陰界各種冤死鬼紛紛到陽間討吃,一直到三十日“關獄門”(閩南稱“關巷口”)為止。在漳州、泉州一帶,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門前點一盞長明燈,並以菜飯祀鬼。據光緒版《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七月半作孟蘭盆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乾隆版《泉州府志·風俗》(卷20)也載:“中元夜,家户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到十五日這天,還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請僧眾禮懺。法事完畢之後,滿台的魚肉、飯菜、饅頭、果等供品,任人搶走,稱為“搶孤”。三十日“關巷口”,又得設祭。舊時漳州“關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台,堆起饅頭山、菜山、飯山,豎起兩根高大的燈炬,入夜滿街通明。這天,還延請高僧超度水陸孤魂,信男信女都前來香祈福。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並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後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後、穀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傢俱齋飯,放置於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台”。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邊設祭,祀死於水中者,稱祭“流水孤”。在龍巖、詔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裏還放水燈。民國版《龍巖縣誌·禮俗志》(卷21)載:“……夜放水燈,燈以五色紙製,粘於木片上,中燃小燭一。初更時,由東興橋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盞。放若干燈,溪底即映若干燈,五光十色,水面通紅,為一時勝觀。”詔安縣中元節搞得很盛,祭祀“品物豐潔,倍於他邑”,“夜則放燈水中,千百熒爛。羣觀塞途,簫鼓闐喧,不減上元佳景。”(民國《詔安縣誌》卷1《歲時》)

中元節前後期間的活動,福州地區稱“做半段”,閩南一帶稱“普渡”,而且時間長達一個月。這些純為陋習,正如晉江舊志所説:“此皆好事者造端。”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説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閩南的“普渡”歷時更長,糜費更甚。

中元節祭祖也是一項重要活動,全省各地甚為普遍。閩南流行“月半不回無祖”的説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論遠近,在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過各地過鬼節的日期稍有區別。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説。祭祖有家祭與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廳堂上擺設祭品,焚燒冥錢,祭拜祖先靈位神牌。福州地區,中元祭祖都在中午進行。祭祀時,在祖先靈前焚紙衣與冥錢。紙衣為刻印有各種古代服裝圖式的小方白紙,或是把其他花紋的白色紙印成黑色。把不同圖形的10張紙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紅色圖案的黃紙包好,稱“一袱”。黃紙正中寫一“念”字,兩旁寫着“追念先祖,庇佑子孫”。傳説紙衣是供祖先在陰間裁製穿用。在廈門,則有七月十五日給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説法。在泰寧,有的還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廳堂享祀。在連城,祭祖之後,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給祖先,同時要擺放碗、筷、湯匙等餐具,表示與先人一道過中元節。漳平民間傳説,中元節祖先回家來看子孫,因此要把米缸裝滿,擺設的供品要十分豐盛,好讓先人們感到放心與滿意。

龍巖地區的上杭、長汀、連城等地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後和紙製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後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中元節族祭的規模一般較大,特別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開支多是公共族產的收入。各家輪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備好豐富的祭品,而且還要準備參加族祭者的午餐。

過去,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遊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着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中元節的種種迷信活動與陋習,古時已有人下令廢止。據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興化府志》(卷15)載,“太守王公弼,以其無益,嚐出條約禁之”。1949年之後,中元節的各種陋習曾一度被廢除。現在,城鄉的大多數人家已經不再把中元視為節日。但是,近年來有些陋習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復之勢。

中元節習俗 篇四

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為什麼七月十四過中元節呢?據説,明朝時,吳三桂準備在七月中旬攻打五嶺以南地區,當地老百姓為了不影響祭祀祖先,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提前祭祀。後來,五嶺以南的湖南南方、廣西、廣東等地遵照自己不同習慣,各地過節的時間也就傳承了下來。

1、祭祖

農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掃除,注意言行禮節,備好供品,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開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祭拜儀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時,往往是半夜起牀,天矇矇亮全家就開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為“送祖”日,當晚要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拖兒帶女回孃家。

2、潑水飯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

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3、放柚子燈祭河神

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兩日,有一個祭河神的習俗(晚上點了柚子燈放到河裏),儀式大概進行2-3小時。為了祭祀河神,黃姚人用木板木條製作一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一米高五色紙糊成的裝飾精美的小屋。在小紙屋裏面插上蠟燭香之類的東西。

然後用繩子串連一個個柚子、排成幾十米長的兩串,在割平的柚子上插上蠟燭和香、紙旗讓它漂在水面上。幾個水性特好的年輕人一邊游水,一邊推送小紙屋拖動兩條長長串的,每隔一尺穿一個柚子的成串柚子燈。晚上天黑下來,柚子燈從下游拉到上游,又從上游拉回下游,大約一個多小時,活動才結束。放柚子燈活動連續舉行兩個晚上才算結束。這項民間活動千百年來從無間斷。

4、吃鴨子

在這個日子裏,吃鴨子成了廣西人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據説,廣西人的祖先認為,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正是它們長大成熟的時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這一天,鬼門大開,許多的。鬼魂湧入陽間,為了防止孤魂餓鬼傷害生者,肥美的鴨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這個節,黃姚人還在習慣包粽子。此時,到黃姚來旅遊的人還能品嚐到一種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餈。

5、燒包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七月半,鬼亂竄。”除了在家裏、祖廟擺祭品祭祀祖先,廣西大多人還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給祖先的祭品上寫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來搶”等字樣,還會準備一些冥幣燒給孤魂野鬼。

6、連續三天宴請賓客

在廣西來賓、百色等地,除了春節,中元節就算是最盛大的節日之一。人們在祭祀之餘,還把中元節作為宴請賓客、閤家團圓的好日子。為了讓賓客吃得更開心,不少人還會提前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磨面做餅、蒸饃,做芝麻糖等。

據悉,在廣西來賓,中元節宴請是一種習俗,有的家裏還會連續三天宴請親朋,宴請的人越多,家裏越熱鬧,人們就越高興越自豪。

中元節的習俗 篇五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曆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並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裏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後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相傳,農曆的七月七年級鬼門大開,閻羅王特許陰間的鬼魂會回到陽間接受後人的祭拜,而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民間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後代。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節是哪一天

20xx年中元節的具體時間為:20xx年08月22日星期日,也就是辛丑牛年七月十五。

中元節為什麼不能出門

據説,在這段期間,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爭先恐後地來人間逍遙,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鬼門大開日是陽間陰氣最重的一天。一般認為中元節最好別出門,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也有人認為,七月十四才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説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着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所以中元節這天儘量少出門,尤其是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儘量早點睡覺。

中元節出生的孩子有什麼説法

中元節出生的人也是有非常多的説法。

説法一:中元節出生的是天胎中元節出生的嬰孩是“天胎”與地藏王菩薩有緣,命硬氣場強大,一生順遂。從傳統上認為命硬就是對身邊的人不好,所以很多小孩因為命硬所以會找乾親的傳統。

説法二:中元節出生是鬼仔整個陰曆七月也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月份,遊魂增多,夜間不能啼哭,不能吹哨,否則易引來百鬼!在鬼節出生的孩子稱為鬼仔。據説陰氣重的人容易氣虛、容易胃寒、四肢冰涼、而且很容易招來惡鬼。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中元節是一個有深遠歷史的節日,那麼中元節的中元節祭祀的含義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xx中元節祭祀的含義_中元節(鬼節)有什麼禁忌,歡迎參閲。

20xx中元節祭祀的含義

人們利用中元節的機會為自己的已故先人燒紙祭祀,誦經超度。祭祖的傳統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嚐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規》説,“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僅是侍奉雙親於生前,身後更是持孝道不變,時時處處先祖宗、先父母,後子孫,知恩、報恩。

按照中國的傳統城市格局,城市以北普遍都有一個厲壇,“厲”指厲鬼。以往人們有一種信念,認為人死之後(尤其是男性)總是在族譜當中,那麼他們的子嗣會來祭祀他們。但是問題是有一些人是“橫死”的,也就是出意外而死,比如説在戰亂當中,或者是遭受意外事故客死他鄉。人們不清楚他的後人是誰,這些鬼魂沒法獲得正常的祭祀,就會變成孤魂野鬼,甚至是厲鬼,來擾亂人間的秩序。

所以説,除了各家祭祀自己的祖先之外,需要有一個公共的儀式來祭祀和安撫那些孤魂野鬼和厲鬼。而對於那些無主無祀的孤魂,依照道教傳統也都會在中元節這一天,替他們施食賑濟,使他們能夠得到飽滿,從而不會作亂興非。

中元節(鬼節)有什麼禁忌

鬼節

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説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着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忌諱也特別多,您知道哪些禁忌萬萬不能觸犯?鬼月護身祕訣大公開,讓你瞭解各類鬼月禁忌,學會正確拜拜方式,趨吉避凶,永保安康!

1忌半夜晾衣服

濕衣服容易讓遊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裏,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3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4忌半夜慶生

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6忌説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説「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説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7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8忌亂拍他人肩頭

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9拜門口

七月七年級,「鬼門」一開,所有獲准可以返回陽間探親的孤野鬼,將會自陰間一擁而出,四出搶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門前擺供祭祀,稱之為「拜門口」。

由於只是讓途經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別入求它們屋侵擾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過豐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幾件事即可。

1、供拜五味碗、糕、粿。

2、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並祝禱好兄弟們享用後繼續上路。

3、焚燒若干銀紙及經衣。

10放水燈

早年的放水燈活動,多半都是將水燈放入河中,所以又叫作「河燈」。因為當時的河燈多半是用木片或紙片做成蓮花型的底座,將蠟燭放置在蓮座中順流而下,所以也叫作「荷花燈」。

「放水燈」的原始用意,是體恤淹死在水域裏的亡魂,怕它們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別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舉行「放水燈」的儀式,希望能藉由「水燈」的帶領,讓亡魂們得以循著水燈返回陽間享用普渡祭品。鬼節傳統習俗--燒紙農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祕色彩,尤其家裏有長輩的話,對於農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1)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説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5)牀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何況,治安敗壞有時人類的凶神惡煞比鬼還來得可怕!

(7)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隨便撿起來;

(9)路經喪事場所,嘴裏及心裏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0)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諸多禁忌,族繁不及備載。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於許多人來説,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説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等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習俗 篇六

一、普度

“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普度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明,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度活動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普度活動一般帶有以下三個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施食無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

二、燒街衣

中元節前後兩天,人們通常會在天黑後,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這個當街燒衣紙的習俗主要分佈在廣東珠三角,當街發善緣,把紙錢和食品供給這天的陰靈。不過燒街衣後,不要立即返回家中,要先預備柚子葉然後沾水,在入屋前灑一下。

三、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以免危害人間。

四、上墳祭祖

中元節在很多地方被稱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選擇中元節這天上墳拜祭,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但是在中元節這天上墳的話,陰氣相對於清明節更加重,所以更加忌諱在墓地裏大聲喧譁,談笑風生,出言不遜或者有不雅舉止,據傳會打擾到死者的靈魂,重者更會招致怨氣。上墳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頭,民間傳説中,如果回頭會把死者的魂魄帶回去。

五、唸佛迴向

中元節當天,可以唸佛持咒誦經,並將功德迴向給鬼道親人,這是佛弟子最應該做的,而且最圓滿、功德最大。如果做的好,甚至有可能將祖先直接從三惡道中解脱出來,這比掃墓供鮮花、供食、焚香更能利益祖先。一般可以讀誦《無量壽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等。

中元節習俗 篇七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七月十五這一天到來時,主要是上墳祭奠祖宗,在墳頭“壓紙”,告訴祖先此墓已經有後來人祭掃;或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據説民間諺語有這樣説法,“年兜不回家無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無祖”,由此可見中元節在古代十分盛行。今日的人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祭祖,是讓人遺憾的,不過從如今高速發展的網上祭奠的行為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先人還是保持着一種孝愛之情,這又是讓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