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歷史知識歸納梳理多篇2021(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國中歷史知識歸納梳理多篇2021(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知識歸納梳理大全 篇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標誌: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國慶節)

2、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國家的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3、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4、中國歷史新紀元開始的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5、祖國大陸獲得統一的標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6、土地改革開始的標誌: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

7、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標誌性事件的標誌: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8、地主階級被消滅的標誌: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9、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標誌: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1、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誌: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2、我國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的標誌: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創舉: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贖買政策。

14、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失誤:1958年“大躍進”和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

15、改革開放的開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6、標誌着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事件: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7、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18、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開始於:農村(最早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嘗試)

19、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先在安徽。四川兩省實行)

20、我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是:廣東。福建兩省。(1980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1988年,海南成為第五個。同時也是最大的經濟特區)

21、我國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經濟特區。

22、最早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87年中共十二大

23、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24、我國對少數民族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

25、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1947年設置的內蒙古自治區。

26、中國對香港正式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建立)的標誌: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權交接儀式。

27、中國對澳門正式行使主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建立)的標誌: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政權交接儀式。(1553年澳門被葡萄牙侵佔,葡萄牙是第一個侵略我國的西方殖民國家)特別行政區“特別”在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社會制度不變。

28、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誌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的是:“港澳迴歸。

29、“一國兩制”是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的,首先實踐於港澳。我國對台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0、海峽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的事件是:1987年,台灣被迫調整“三不”政策

31、海峽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的是:1993年“汪辜會談”

3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新中國成立前夕)

33、人民軍隊走上科技強軍之路的標誌:戰略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1957成立,又名第二炮兵部隊)。

34、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10月;我國成功進行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66年。

35、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

36、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37、我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我國政府與印度政府代表談判時提出。

38、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出席並提出“求同存異”原則,扭轉會議方向)。

39、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喬的笑)

40、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誌: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

41、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79年。

42、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上海APEC會議。

43、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

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篇二

首先作者對兩種常見的説法進行了否定。其一是對人們説的歷史是“前車之鑑”的反駁,我們總説前人所做的事情,對的可以借鑑,錯的可以引以為戒,初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究起來,世界是不斷進化的,現在和以前的環境是絕對不同的,所以方法和經驗也不能完全借鑑以前了。用作者的話來説,“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惟無效,更恐不免加重”。因此,説研究歷史是為了前車之鑑,並不可取。

其二,又有人説歷史是“據事直書”的,歷史也是可以給人以黑白之分的。好人流芳千古,壞人遺臭萬年,歷史會給出一個公正的評價,所以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給世人以警惕。其實不然,一則當世之人未必都顧惜名譽或者在乎名譽,二則事實真相,其實是很難知道的,我們太多人看到的所謂的歷史也不過是有些人願意讓我們看到的而已,真正的歷史有幾人知曉!

其三,有人説歷史是用來記錄事情的,作者又有話説,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多着呢,能記下來的千萬分之一都不到,怎能説歷史是記錄事情的呢?而且社會已經發生的事皆成過往,也不用全部記錄。

那麼以前的歷史記錄下來的都是哪些東西呢?作者總結為“專注重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但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所以現在研究歷史轉向要重常人、常事。作者還用了一個比喻來説明常人常事和特殊人特殊事之間的關係: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人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風化,則山崩只是當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