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醫患溝通的的有效方法(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醫患溝通的的有效方法(精品多篇)

醫患溝通的交流技巧 篇一

1、學會傾聽

傾聽是溝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項技巧,醫師與患者交談時要耐心、專心、和關心傾聽患者的敍述病史,這樣不僅有助於診治疾病,也能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目前,一些醫生在與患者的交流中心不在焉、似聽非聽,只告訴患者需要做什麼檢查,一味地表達自己的治療意見,而病人卻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這樣不僅保護不了自己,反而會導致醫患關係的破壞。

醫患溝通心得體會 篇二

現今,醫院發生暴力衝突的事情屢見不鮮,暴力致使醫護人員傷亡的的極端事件也時有發生,在醫療糾紛方面,美國護士協會統計,美國護士曾被威脅佔到57%而遭到暴力攻擊的只有17%,而對於醫生來講,根本沒有醫生被威脅相關統計。換到中國,60%患者面對醫療糾紛,醫務人員被毆打辱罵高達70%以上。面對這樣的數據,説中國醫生行業是高危行業就一點也不誇張了。醫生,心中秉承健康所繫,性命相托解人病痛救人性命,又是什麼原因讓這一職業被推上極端衝突的風頭浪尖。

首先,我們假設有A患者去醫院就診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從表格來看,首先患者在對與醫務工作者的態度上就存在本質性的問題,思想上對整個醫療行業妖魔化,邪惡化。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醫生正常處置的情況下,患者及其家屬也會對醫生處置產生質疑。但我們要承認一些不正當的利益體系存在於我們的醫療行業中,危害了患者的利益。我們還應該完善第三方鑑定體系,讓患者真正遇到醫療糾紛時有一個合法理性的體制,這樣才能有效的緩解我國岌岌可危的醫患關係。

綜合以上分析,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國家因素: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但我國醫療資源總體不足,而隨着人們消費水平的日漸增高,各地方的醫療費用也總體提高,再加上政府部門對於醫療方面資金的投入不足,更是造成了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這也是引發醫患緊張關係的導火索。

(2)患方因素:由於人們生活質量的不同導致了人們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不同,基本的羣眾就醫只是以治好病為目的而也有很多人在接受治療的同時要求更高的水平的醫療保健,同時,人們的法律知識不斷豐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在就醫的同時,希望及時得到自己的病情,病因等信息,在就醫過程中還渴望得到醫生的心理指導和治療,只有醫生在治癒其疾病並給予足夠的心理安慰後,患者才能達到真正的滿意。

(3)醫方因素:我國人口眾多,在醫院工作的醫生每日面多眾多的患者工作壓力極大,同時有些醫院的醫生工資偏低,待遇也不高,這便造成了醫生對於工作的懈怠及對患者的不負責任。

由以上因素造成的醫患關係緊張也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首先,由醫療糾紛導致的“醫鬧”等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導致了醫院醫療人才與建設上的損失。其次,醫生在畏懼患者家屬暴力行為的同時,也會採取保守醫療以求降低醫療風險,但這樣做的結果卻不利於患者就醫。再者説,醫患關係長期緊張的同時導致暴力事件的頻發,影響社會穩定。

醫患關係乃當代社會首要問題,醫療衞生事業與人民羣眾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醫患關係逐漸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總體呈現緊張趨勢,並引起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影響已不僅僅侷限於醫患雙方的診療過程,更對醫學事業的發展甚至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穩定進步產生危害。長期的醫患關係緊張給醫生和患者帶大了極大的不便,因此,我們應當解決醫患對立這一現狀,使醫生可以放心的,負責任的為患者治療,而患者可以安心接受醫生的治療建議。這樣既可以解決就醫問題也有利於社會安定。

對於改善當前的醫患關係,筆者有以下三點建議:

(1)政府部門應強化職責,完善醫療制度,使醫療保險等利民政策覆蓋城鄉,有利於居民更好的就醫。

(2)醫院方面應加強監管力度避免患者家屬暴力行為的發生,同時,醫生也應當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多聽取患者方面的意見並及時告知患者病情避免與患者發生矛盾。

(3)患者積極與醫生溝通,接納醫生可行的建議,在有爭議時,應主動找醫生或院方交涉,避免矛盾的膨脹。

總之,要解決現社會緊張的醫患關係,重點是構建成功的醫患溝通體系,要從心理、語言、行為等多角度、全方位、藝術化處理醫患兩者間信任。醫患關係歸根到底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最終得由社會政府出面實施醫改方案,落實到底,才能得到可見的緩解。所以醫患關係,重在溝通,基於調適。和諧的氛圍需要我們共同不懈的創造,溝通是避免誤會最好的方法,如果醫患雙方能夠加強溝通並互相理解,那麼我相信和諧的醫患關係必定能建立起來。

醫患溝通的技巧 篇三

醫患溝通原則

1.換位原則

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時,應該儘量站在患者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應該避免只把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必要的信息,達給患者及其家屬。在進行溝通之前,不妨先站在患者一方的立場去思考。

2.真誠原則

醫務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醫務人員在溝通時所表現的態度。醫務人員的談吐、口才等溝通的技巧,固然關係着醫務人員的理念是否能充分表達,然而醫務人員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否真誠地關心患者,對於接受溝通的另一方更具有影響力。

3.詳盡原則

醫務人員在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時,要把醫療行為的效果、可能發生的併發症、醫療措施的侷限性、疾病轉歸和可能出現的危險性等等,詳細地告訴患者及其家屬。告知的內容要儘量詳盡,把可能告知的內容都要詳細告知給患者及其家屬。

4.醫方主動原則

醫務人員是醫療行為的主動實施者,是醫患關係中的主角,積極的醫務行為會營造積極的醫患關係樹立為病人服務的思想,摒棄“求我看病”、“醫院不愁沒病人”的心理,實現由“恩賜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換。

醫患溝通技巧

1.傾聽

醫生必須儘可能耐心、專心和關心地傾聽病人的訴述,並有所反應,如變換表情和眼神,點頭作 “ 嗯、嗯 ” 聲,或簡單地插一句 “ 我聽清楚了 ” 等等。總之,醫生不要干擾病人對身體症狀和內心痛苦的訴説,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斷病人的談話。

2.接受

醫生要無條件的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絕、厭惡、嫌棄和不耐煩的表現。也就是説,醫生要努力營造一種氣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享有充分的發言權。

3.肯定

醫生要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實性,切不可妄加否定。醫生必須承認,時至今日,醫學對病人的多種奇異的感受仍然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和説明。至於病人的想法,即使明顯地是病態的,也不可採取否定態度,更不要與病人爭論。

4.澄清

澄清就是弄清楚事情的實際經過,以及事件整個過程中病人的情感體驗和情緒反應。尤其是病人感到受了刺激的事,澄清十分必要,否則,就很難有真正的溝通。

5.善於提問

儘可能不按教科書的檢查表和病史採取格式化的固定順序提問,尤其要避免連珠炮式的 “ 審問 ” 方式。提問大體上有兩種:“封閉式”和“開放式”。

“封閉式”提問只允許病人回答“是”或“否”,或者在兩三個答案中選一個。這樣的提問容易使病人陷入“受審”地位而感到不自在。

“開放式”提問使病人有主動、自由表達自己的可能,這既體現了醫生對病人獨立自主精神的尊重,也為全面瞭解病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6.重構

把病人説的話用不同的措辭和句子加以複述,但不改變病人説話的意圖和目的。

7.代述

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説出來,至少不便明説,然而憋在心裏卻是一種不快。對此,醫生可以代述。這當然要求醫生有足夠的敏感(所謂善解人意),揣摩出弦外之音。

8.對焦

這是一種多少帶有心理治療專門性的技術。病人的心裏可能有多個問題,醫生一般應該選擇一個作為“焦點”。選擇什麼問題作焦點,要求醫生對病人有比較全面的瞭解,也許要進行一番思考。

醫患溝通的藝術 篇四

良好的醫患關係是保證醫療服務高質量的基礎,而醫患溝通是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的前提。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説有兩件東西能治病,一是語言,二是藥物。而且,醫患之間的溝通貫穿於整個醫療活動過程中,是決定醫院服務質量的特殊人際關係。因此,有效的溝通可以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醫患之間的溝通要講究溝通的方式與方法,突出溝通的技巧,實現醫患溝通的藝術。

(一) 醫患溝通的方式

加強教育培訓。從上述的要素來看,增強個人的醫患溝通技能最重要的環節是要積累學習,多參加培訓。只有通過教育和培訓,才能使醫務人員從思想認識上理解溝通的重要性,才能增強人文精神,掌握人文知識,提高文明素養,訓練溝通技能,從而積極主動地開展醫患溝通。但是這種教育一定要有針對性,要聯繫實際,解決醫務人員的實際思想問題,不宜談論理論和簡單説教;技能培訓也非常重要,培訓方案務實、形象、易學,由淺入深,從易到難,案例式訓練會更激發學員的興趣。

勤於臨牀實踐。老醫師的溝通能力明顯比年輕醫師強,提高溝通能力,最簡單易行的途徑就是多接觸患者、多參加診療工作,而不是多看書多查資料。青年醫務人員在大量的臨牀實踐中,身臨其境,全身心感受各種人和事,全方位應對處理各方面的矛盾,會很快不同程度地增強溝通技能,並能從老醫務人員身上和患者及家屬那裏學到許多書本上、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增加社會活動。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醫院與醫務人員同其他行業一樣,完全被融入市場經濟的社會大環境中,需要主動地接觸社會,學會適應這個日益多變的社會環境。要擴大生活範圍,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接觸不同的人羣,拓寬溝通的渠道,能進一步增強溝通的效力。

(二)醫患溝通的方法

根據溝通過程中所運用的符號系統不同,醫患溝通的方法可分為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以及其他輔助工具溝通。

語言溝通是藉助於語言符號實現的,在人類的社會交往中,它是人們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其他任何溝通方式不可代替的。臨牀上,收集患者健康資料,瞭解患者需要,實施治療、護理計劃、都離不開語言溝通。因此,語言溝通是連接不同交往對象的橋樑,是讓不同的交往對象相互影響的工具。

非語言溝通是藉助肢體傳遞信息來完成的,比如姿勢、動作、表情等。在醫療行為實施過程中,很多信息都是從患者的肢體語言中表現出來的,它對於醫護人員瞭解患者真實情況是極為重要的。同樣,醫護人員在整個過程中,肢體語言也傳遞了很多信息,這些信息直接反映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尊重,為建立良好醫患關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際溝通除了藉助語言、非語言溝通外,還可以藉助許許多多人類創造的其他輔助工具,這些工具實際上都是五官及大腦的延伸。對人際溝通有直接幫助的其他輔助工具有:電話、書信、電子郵件、微信,及微博等。

(三)醫患溝通的技巧

儀表與舉止。醫務人員服飾大方得體、整潔;儀容端莊、神態和藹。

稱謂與禮貌。要根據患者不同的身份、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儘量避免直呼其名,切不可用牀號代替稱謂。

目光與表情。善於運用温柔、平和的目光,對患者傳遞的是一種理解和鼓勵。

體態與距離。用身體姿勢來表達對患者的尊重和同情;正常醫患之間的交談,雙方適當的距離約為0.5―1.2m。

傾聽與語速。對溝通而言,善聽比善變更重要,善於傾聽的醫生很容易獲得患者的認同。如果能夠面帶微笑,會增加聲音的温和度,讓對方傾聽起來更舒服。

身體接觸。身體接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動作輕緩,認真細緻,目光、表情、語言綜合參與,表達適當。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醫患溝通的有效性,醫護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意識,運用溝通技巧,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從而緩解緊張的醫患關係,提高醫患溝通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