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七步詩》原文譯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7W

語文《七步詩》原文譯文精品多篇

七步詩的真偽 篇一

談起七步詩,稍有知識的人馬上就能知曉此説所指。周總理在皖南事變中化用過此意:“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個典故出自於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坐穩龍椅之後,以恃才蔑禮的罪名迫害曹植,讓他當眾行七步吟詩一首,此事即七步詩的由來。那麼,人們廣為相傳的七步詩真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七步詩嗎?

陳思王曹植素以才名著稱。宋無名氏著《釋常談》中有這樣一條記載:“謝靈運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按理來説,謝靈運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已經讓人難以望其項背,而他卻對曹植佩服得五體投地。明代王世貞在《藝苑 言》裏誇讚曹植:“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害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縱觀一系列史料,雖然人們都激賞曹植才華出眾,但都沒有提到他有七步之才。不僅如此,翻檢二十五史,唯一涉及到七步之才的並不是指曹植,而是北朝的魏收。當時魏收年僅26歲,下筆有奇言。但是皇帝對他似乎不太看重,只言一句:“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後魏收直落得編修國史之務。

最早有關七步詩記載的是《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常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酒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雖然有文字表明七步詩確實存在,但問題在於《世説新語》本身屬於志人小説,其中很多杜撰成分,不足為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命曹植作詩,曹植並沒有行七步,而是應聲便為一首。所以在這裏此詩不足以成為七步詩。

另外一出相關記載見於《太平廣記》中,書中説魏文帝曹丕曾與陳思王曹植共同出遊,碰巧遇見兩牛在牆間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曹丕大感興趣,下詔命曹植賦《死牛詩》,並定下規則,在作詩過程中不許出現“牛”、“井”字樣,不許講打鬥之事,同時也不許説出死來。如果曹植在走馬百步未成四十言,將處以斬刑——這也太殘忍了,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是處心積慮地要殺掉曹植。曹植策馬奔馳,攬筆即賦:“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賦已做成,卻還沒有行到百步,時間尚有剩餘。曹植又自作三十言自憫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裏記載的詩與《世説新語》中記載的有出入,但關鍵是這兩首詩都非七步詩。

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裏引用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但也不盡同。曹丕即位,文武百官都前來道賀,唯缺臨淄侯曹植和蕭懷侯曹熊。曹丕聽了官員彙報後大怒,欲加罪於兩位弟弟。曹熊聞訊後自縊身死,獨擒住了曹植。曹丕母卞氏聽説曹植被擒,其黨丁儀等人俱被殺,大為驚恐,忙來曹丕處求情,希望他能放過弟弟,並講自己即使到了九泉也可以瞑目了。

曹丕是一個孝子,非常聽母親卞氏的話。於是召來曹植説:“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與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於是曹丕命曹植七步賦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寬恕!曹植問以何作詩。當時曹丕剛好看見殿內壁上懸掛着一幅水墨畫,畫上有兩頭牛相鬥與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便指着畫説以此為題。曹植行了七步,賦下一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曹丕及羣臣聽後大驚。隨即曹丕又生一計,對曹植道:“七步成章,吾尤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曹植當下應允,又乞題目。曹丕便説以兄弟為題,但要求是不許出現“兄弟”字樣。曹植當下口占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被詩意感動,潸然淚下,便放過了曹植,只將他貶為安鄉侯。

從這段敍述來看,七步詩並非就是人們所道的後面四句那首。真正的七步詩應是前面曹植所做的兩牛相鬥詩。這個誤解的始作俑者該是源自於《世説新語》。

賞析 篇二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脱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説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全詩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中有提醒和規勸,這一放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其它詩作不一致,因為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讀者的欣賞。

步詩 篇三

朝代:兩漢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