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文《老王》閲讀附答案【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52K

課文《老王》閲讀附答案【新版多篇】

老王和其他車伕們——同行與不同道 篇一

老王的生存面臨三大困難。職業危機——“他是單幹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情感孤獨——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麼親人了。身體殘缺——他只有一隻眼,另一隻是“田螺眼”,瞎的。和同行比,同是底層的老王顯得孤單無助,處境艱難:同行們有“組織”,有親人,有健康的身體,能看透主顧趁機弄點實惠;老王只有真誠和善良以及做人的準則。

老王一隻眼是“田螺眼”,瞎的。瞎眼不但讓他沒了乘客,而且招致了別人的詆譭——“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害了什麼惡病,瞎掉一隻眼”,這句話所有的根據都來自惡意的臆測:“大約”——亂猜疑,“什麼惡病”——瞎估計。老王除了要忍受獨眼、獨身、獨户的不幸之外,還要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碼的做人尊嚴被欺侮、被凌辱、被踐踏!老王的“田螺眼”竟然成為看客嘲笑的把柄,茶餘飯後的談資,人心如此陰森!我們往往習慣地認為像老王這樣的人更容易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心和幫助,我們習慣地相信好人終有好報,楊絳先生以尖利的筆尖刺破温情脈脈的生活面紗,直指生活的疼痛和人性的黑暗,以老王身體、精神的雙重不幸促人怵惕,催人反省。“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斯為實錄”,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自孔子、太史公以來一直提倡並恪守的寫實作風,楊絳的散文創作無疑是堅定地實踐着這一文學主張:“不虛美,不隱惡”,原原本本,據實寫來。因此,老王的不幸,是一個時代底層勞動者受難的縮影,是時代的悲劇。

題目 篇二

1、本文情節寫得有詳有略,其中略寫了_____、______,詳寫了______等情節。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述文章這樣安排詳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王勸説“我”收下香油和雞蛋情節作者沒有描述,請你設想一下,老王當時是怎麼説服“我”收下的?

3、第(8)段“鑲嵌”一詞用得精妙、準確,極富表現力,試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4、結尾句為什麼説“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5、老王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請你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人,為什麼?

拓展:課文《老王》賞析 篇三

楊絳先生的散文向來得到很高的評價:“嚴謹的寫實作風使她的散文渾然本色,親切可感;對道德尊嚴的執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滿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離的審美觀照、美醜善惡互現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雋永、豁達沖淡的藝術風格;理性與感性緊密交融的語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頗具小説神韻。”《老王》是楊絳寫於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選入中學課本後,引起界內人士的極大關注。關注焦點是大家公認的作品文眼:“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什麼楊絳先生每當想起老王,總是心生“愧怍”?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説,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義已經存在,在文本結束的時候,意義仍然在繼續延伸,讀者有權按照自己的“期待視野”對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於能使人思想發育、靈魂甦醒,從而構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廈。就作品本身而言,筆者認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不能離開老王生活的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想想文革中的“侮辱與被侮辱者”“損害與被損害者”,以及他們對待那段寫滿侮辱與損害的歷史的態度,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層原因(或者説生存環境),也許更容易把握“愧怍”的真正內涵。我們不妨從三重關係入手,探索老王的“不幸”與楊絳先生的“愧怍”。

我”和老王——經濟關照與心靈相隔

文章開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關係:“我”是坐車的,老王是拉車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們是主僱關係。一個“常”字交代了“我”照顧老王的生意,這也是老王對“我”感激不盡的原因之一。不同階層的人認識基點存在差異,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狀態,所以“我”和老王之間的交流僅限於無話找話的“説着閒話”。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一種“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送錢先生上醫院,“堅決不肯拿錢”,“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與楊絳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覺到了一種從他人那裏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親近,所以這種發自內心的幫助與錢無關。儘管有些時候“拿錢”,但並非出自他的本意。也正是這樣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覺與不自覺中,獲得一種心靈的寄託。

“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後轉身進屋去。他趕忙止住我説:‘我不是要錢。’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這裏的兩個“趕忙”含義不同。老王是知道楊絳“轉身進屋”的動作意味着什麼,這是老王不願接受的。楊絳並沒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託人捎了”,則強調非給錢不可。出於一種自然反應,面對“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殭屍”,“骷髏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楊絳“害怕得糊塗”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趕緊打發老王走,而打發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錢物兩訖。老王知道自己行將就木,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病體,最後一次來到楊絳家,很顯然有他內心的考慮,彌留之際要向“我”一家做最終的告別。然而,他的苦心最終遺憾地為楊絳所誤解(或者説是拒絕),使其成為一場簡單的經濟交易。他與楊絳一家畢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楊絳與老王之間內心深處的隔膜顯而易見,雙方對他們之間交往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知識分子和底層勞動者在文化上、心理上有着無法逾越的鴻溝,隔着一層“厚障壁”。所以,劉禹錫宣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賈府的焦大不愛林妹妹。同樣,“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楊絳不可能和沒有文化的老王有什麼共同語言,有過多的交往,更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或親如家人,只能“一路上我們説着閒話”。楊絳寫知識分子與勞動者的關係並非《老王》一篇,諸如《雜憶與雜寫》中的《林奶奶》《順姐的“自由戀愛”》《阿福和阿靈》等幾篇都是這方面的。內容,而“楊絳的態度是一致的,就是對下層勞動者有着一種深切的憐憫與同情,但是這種同情與憐憫又是居高臨下的”。

答案: 篇四

1、略寫了①老王為我們送冰,車費減半②送默存到醫院不要錢③為拉老先生把平板車的邊緣加高半寸詳寫了臨死前一天送香油和雞蛋給‘我們’。目的是老王去世前硬撐着帶着東西來我家致謝,最能體現老王的善良。

2、略。

3、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強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

4、體現了一個善良人對另一個善良人的同情和敬重。

5、對不幸者、卑微者要持有一顆愛心,要尊重他們,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多給他們以善心,這樣社會就更加發展和文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