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四運動代表人物有哪些呢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6W

五四運動代表人物有哪些呢通用多篇

運動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篇一

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2.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是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之一,也是在北伐時期推動顛覆中國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時為共產國際的成員及其在中國的代理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在被軍閥張作霖捕後,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於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義,是五四運動偉大的革命先烈。

3.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五四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運動過程 篇二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巴黎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13校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開會決議下午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

1919年6月3日,北京數以千計的學生湧向街道,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1919年6月4日,逮捕學生800餘人,此間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並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

1919年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運動意義 篇三

五四精神的基本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注入了新的世界觀因素的結果。“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先生於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從那以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鬥的目標。可以説,中國自此之後的一切革命鬥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受它的催動和鼓舞。站在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把五四精神概括為三點,即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追尋時代潮流的科學民主精神。

五四精神的形成以及它所以能夠帶來破天荒的變化和巨大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五四運動的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敞開了大門,從而為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航向與航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這一點,是決定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樹立開先河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豎起“現代”的明確界標的根源。

眾所周知,自從國門洞開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不斷地向西方學習,追求進步,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可是,無論是甲午中日戰爭還是戊戌維新變法,無論是義和團運動還是辛亥革命,都沒能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中國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前面這些運動都沒有跨越舊思想的藩籬,都沒有先進世界觀的指導,因之,徹底地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是不可能的。

五四運動就不同了。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釗就第一個在中國的大地上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大旗,撰寫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多篇振聾發聵的文章;五四運動期間,一批初具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鄧中夏、張太雷、陳潭秋、瞿秋白、張聞天、周恩來、沈澤民、馬駿等人,已經成為學生運動的中堅;“五四”過後,被譽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也宣佈自己站到了馬克思主義旗幟之下。隨後,在“五四”影響下的新文化運動,更是令馬克思主義學説在思想界和知識分子中得到廣泛傳播。雖然其傳播過程並非風平浪靜,但經過多次論戰,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偃旗息鼓,反而在中國以摧枯拉朽的磅礴之勢迅速風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