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1

《檢閲》這篇課文選自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4課。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首都華沙,人們歡慶國慶時發生的一件事。博萊克是一名殘疾隊員,要靠雙枴走路,隊員們決定把他放在隊伍的最前面接受檢閲,經過檢閲台時,觀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卻洋溢着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權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現。這與我們今天的研究主題──“課堂上關注人,還是關注課”是一致的,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

一、激情導入,激勵學習心靈

關注課和關注人應該是和諧統一的,課堂教學就是以教材為媒介,培養學生和諧發展。關愛學生,激勵學生,那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便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伊始,我精心設計對話緊緊抓住“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一評價語,巧妙地把文本的內容和學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讚揚博萊克真棒,進而激勵全班學生的學習也一定很棒,老師時刻關注你們這樣的設計,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和對人格的尊重。

二、讀中悟情,注重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感情的有機結合。為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萊克身殘志堅和兒童隊員們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靈,我設計了三次讀文。第一次指導學生讀博萊克參加檢閲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博萊克當時的心情,第二次指導學生讀隊長的話,進一步體會隊員們關愛心靈關愛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導讀隊員的話和觀眾的評價語,感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採用了練讀、導讀、教讀、有感情的讀,來引導學生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理解。

三、尊重差異,促進整體提高

關注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必須遵循的素質教育思想。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是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設計提問時,我有意識的做到有梯度,照顧到全體學生。對於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我都會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回答,並給予他們“你又進步了,謝謝你聽得這麼認真”、“雖然你的聲音不大,但你卻很有勇氣”等這種激勵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信任與尊重,使每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人與課的和諧統一。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2

前幾日執教了《檢閲》一課,被朱老師指點,心中甚感榮幸,這為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點燃了一盞燈。

《檢閲》一課講述了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本課學習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在閲讀中體會人物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入環節根據本年段學生形象、直觀的認知特點,播放國慶60年閲兵式視頻,使學生體驗場面的隆重、莊嚴…,奠定感情基調。此處,教師還應用語言來渲染“下面咱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我們國家檢閲現場的氣氛”,把靜靜地看變為靈活的讓學生邊看邊説,做到把視頻用活,真正的“激趣”。

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有利於促進學生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的養成。用説句子和結合語言環境的方法來理解詞義,為學生掃除了障礙。

總結“課文圍繞檢閲講了哪些內容”時,有點牽引的意味,這裏還應放給學生去説,適時引導,最後教師總體來説一説文章內容。

借用文章插圖引導學生觀察隊伍中有個隊員跟其他隊員不一樣,並用書上句子説一説觀眾的評價,由此引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

本節課設計的是先圍繞“這個小夥子真棒!”展開的,使學生體會博萊克的棒,同時感受當時的場面,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悟人物心理。為了引導學生感悟博萊克的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從“為什麼這個小夥子真棒”到解疑,我設計了幾個環節:

一是讓學生通過課本內容的語言感受博萊克的棒,體會博萊克的心情,但此處文本的出示太過突兀,應在學生自讀找到相關句段後再出示,從學生中來;

二是挖掘課本的空白點,想象博萊克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所付出的代價,體會博萊克的心情,以不斷豐富博萊克這個人物形象,使博萊克的棒逐步清晰起來。設計的補白句式想讓學生想象的空間變大,但由於對文本體會不夠深入,讀得少,以至於情景再現時學生説的三個句式都差不多。

關於“這個小夥子真棒”的教學,雖然學生抓住了詞語,如忘記、同全隊保持一致、睜着大眼睛等來説感受和體會,體會博萊克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但學生讀的還是少,以至於談得淺。另外,此處處理的略顯鬆散、凌亂,應引導學生針對一個點談透之後再談下一點,抓住人物的神態和動作有一個整合。讀句子,抓詞語説感受,再讀句子,朗讀效果卻不理想。共設計了三個點,每談完一個點後,對“這個小夥子真棒”的回讀,讚美之情沒出來,這樣一來,原本用來層層推進、昇華情感的設計就流於形式了。

在生交流“這個小夥子真棒”時,應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使學生讀進去,對文本有一個個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作為教師的我還應更好地體現指導作用,引導學生説明這些小夥子棒的序列(從棘手入手,體會心理由矛盾猶豫到激動自豪的過程)。不願第一個開口,都在迴避;鴉雀無聲,大家都沒有好辦法;還有五個問句組成的一段話,都充分説明了兒童隊員心裏很矛盾,正是這種矛盾、猶豫,體現出他們很棒。

關於文章第九段,引導學生關注寫作特點來體會心情。但學生還是讀得少,所以那種矛盾的心理沒有充分展露出來。可讓學生再讀,然後體味着感受,發揮ppt的功效,將這五句依次羅列,最後以一個“……”來呈現,再現一個討論的場景,都來讀一讀,説一説打算怎麼辦並説明原因。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後,方能讀出隊員們的矛盾心理,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那一份關心與尊重,感受到他們的美好心靈,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

隊長很棒,因為他終於下了決定讓博萊克參加;隊員們很棒,因為他們贊成隊長的決定。引導學生説一説自己認為隊長決定好的理由,以及別的隊羨慕他們的理由,從中體會到尊重、關心、愛護和團結的內涵。由於時間關係,這一部分出現太快,有牽引痕跡。

本節課安排了寫的訓練,為學生抒發情感搭建了平台,閲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理解、感受、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學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情自然流露,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的表達結合在一起,是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整合。

由於沒掌控好時間,所以課堂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狀況;由於課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對孩子的引導語還欠佳。語言的組織能力、課堂的引導能力、應變能力都需要下大功夫。回顧本節課還應着手讓學生不斷讀,用各種方式讀,讓學生感悟。

朱老師的點評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我的教學順序是從“這個小夥子”到“這些小夥子”,這好比由“點”到“面”,關於點和麪的出現順序,如果改為從“這些小夥子”到“這個小夥子”,學生們在充分體會出兒童隊員們的心理變化後,對博萊克如此精彩的表現會不會有深入的體會和認識。博萊克的精彩表現在這次檢閲中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他是整個兒童隊員隊伍的代表。

這次檢閲不僅檢閲了孩子們的隊伍,更檢閲了孩子們的美好心靈,同時對我這個執教者也是一次檢閲。朱老師對我的肯定是一個鼓勵。這節課有很多不足,在課堂上對孩子們的評價不夠及時,形式過於單一,沒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沒能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動性。如果能處理得更妥善些,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吸取經驗教訓,儘可能地發揮出更好的水平,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精彩真正由學生的真實學習體驗而發。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3

在教學《檢閲》的過程中,我主要圍繞“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兩句話進行教學,在閲讀感悟中體會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1、巧妙設計教學環節。這節課,我圍繞“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兩個句子展開教學。通過讓學生質疑這兩句話,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把課文分為兩個場景,讓學生圍繞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真棒”和為什麼説“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

2、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悟博萊克和兒童隊員的特點,我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混合讀等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從而讓學生由衷地讚歎“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

2、讀寫結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博萊克自信、自強和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關愛和尊重,我設計了一個可供學生選擇的小練筆,在課堂上讓學生學有所獲。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時沒有注意語調;導入不夠自然;朗讀指導得不夠;對於兒童隊員的心理變化沒有明顯地告訴學生;在讓學生感受到博萊克的自信、自強和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關愛和尊重後,並沒有滲透團隊精神的教育;提問過多,對學生的回答評價過於單一等。如果能把以上的問題處理得妥善些,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4

《檢閲》這篇課文通過波蘭國慶節檢閲儀式上,兒童隊員讓拄拐博萊克走在第一排,獲得大家一致稱讚的故事,啟發學生理解殘疾人,關心、尊重他們;同時,生活中也要學習博萊克的自信、自強。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這一人文關懷,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激情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就是以教材為主,以多媒體教學為輔,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課堂伊始,我精心設計,利用我國建國六十週年國慶節檢閲儀式上的圖片,感受到檢閲的隆重與盛大,理解“檢閲”一詞的含義,進而引出本文課題——《檢閲》。

二、推敲字詞,揣摩人物心理

上課時,我抓住了文中小朋友矛盾的心理,通過找詞句、劃詞句、交流等方式來體會:“誰都不願意開口”(怕傷害博萊克),“終於有人開口了”(但也沒有解決問題),“俱樂部裏立刻鴉雀無聲了”在(這個鴉雀無聲,表面看是一點聲音也沒有,但其實心裏卻在做着激烈的思想鬥爭)再加上下面連續六個問號的句子,(這靜止的畫面更是孩子們思想鬥爭的矛盾的焦點,思想的高潮。)通過這些詞句的推敲,一羣集體榮譽感強、心地善良的孩子漸漸清晰。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上,本課的難點,最後兩句話:“這個小夥子真棒!”“這羣小夥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經過這麼艱難的抉擇,這羣孩子值得稱讚。

三、圖片呈現,情感昇華

課件最終以幾幅殘疾人的圖片呈現結束,在幻燈片呈現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強對殘疾人的關注、尊重與信任,並且在今後的生活中,盡其所能的給予殘疾人幫助,不歧視他們,還要學習殘疾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堅強與自信。讓我們一起伸出彼此的雙手,去尊重、關愛身邊的殘疾人,用我們的愛心去營造這美麗的世界,讓世界充滿愛!

不足之處:

1.讓學生自由朗讀沒有明確問題。應該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他們就會更專心,注意力更集中。把課文獨立分割了,沒有做到在整體上把握課文,這樣一來,課堂就顯得有些散亂,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這是一個改進的重難點。

2.讓學生思考、感悟的時間不夠充分,在學生的幾次回答讓我不夠滿意時,我常心急地説出來,缺乏等待的耐心。或者是自己就不自主的點出應該讓學生回答的部分。今後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耐心和引導學生的積極回答。

3.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對於重點段落,雖然有點同學讀,但只是蜻蜓點水,並無深入。特別是在一個同學朗讀完,另一個同學點評後,沒有讓該同學以他理解的感情去讀,錯失了讓其他同學向該學生學習的契機,課堂語言組織不夠靈活。另外,在朗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準、讀準。

4.對於學生的語言組織,沒有指導好。比如,在引導同學記生字“默”時,一同學説道“一個黑色的小狗”,當時應該立即糾正是“一隻”。學習語文,貴在平時積累,我們要隨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讓他們養成一個準確用詞的習慣。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5

《檢閲》是新課標國小三年級下冊的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這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非常突出。特別體現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上:剛開始,大家都很猶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樣解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參加檢閲這個難題。因為隊員們既希望自己的檢閲隊伍整齊劃一,又不想傷害大家的好夥伴博萊克,這讓大家左右為難。最後隊長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並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動自豪,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變化過程。從中,一羣善良、純真的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課文洋溢着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作為殘疾人,也應該像課文中的博萊克一樣,自尊、自強。

分析教材後,我又走出教材,面對學生,我發現學生對學習這篇課文還有很大的難度。首先:檢閲對很多同學來説,是很陌生的事,課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其次,課文篇幅較長,初讀課文,很多學生大概意思都讀不懂,更不用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人文內涵了。再者,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沒有直白的敍述,都是隱含的,只有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讀懂。考慮到這些,我在教學中,努力使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交流,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進行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對話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一、讓學生與課程資源對話

在設計教學時,我努力尋找、充分利用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課程資源。

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閲兵式的錄像。放完後,請學生説説感受。錄像的播出,學生一方面理解了檢閲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過看錄像,讓學生感受閲兵式的莊嚴、隆重的場面,讓學生明白這是多麼重大、要求又是多麼嚴格的事。同時,為後面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做好鋪墊。事情這麼重要,怪不得孩子們會猶豫不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去。同時,這麼重大的事也讓博萊克參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們做出這一決定的偉大。

結束教學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觀音》的表演片斷,孩子們看得那麼專注,那些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和力量又讓他們深深地震撼了,使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內涵。

二、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

在課文描寫的第一個場景的教學中,我採用了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在老師的朗讀中,學生馬上進入了創設的情景,表情、心理活動隨着文本內容而變化,大家都在為遇到的難題苦惱、思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聽邊思考,聯繫上下文理解了文本中重點的詞語;在師生進一步的交談中,學生完全進入了兒童隊員的角色,體會了他們矛盾的內心世界,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課文第六自然段是連續六個問號的句子,這靜止的畫面更是孩子們思想鬥爭的矛盾的焦點,思想的高潮。老師隨着學生的每一句朗讀,引導他們以兒童隊員的角色深入到文本中,入情入境地體會人物感情,體會他們的想法,體會他們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體會他們善良的心地,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

就這樣,孩子在教師的引領下,與文本無數次的對話,真正走進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識、技能目標自然達成,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情感自然萌發,價值觀又得以提升。

三、讓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

老師帶領學生與文中的人物進行“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説”得其法,盡情展現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

在課文描述的第二個場景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的採訪,這種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他們興致勃勃地選擇當起了小記者,當起了博萊克,當起了現場的觀眾,設身處地想,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與文中的人物進行了一次次對話。這時,學生在感悟、體驗、交流中,已經自然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也完全調動起來了,與文中的博萊克、觀眾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對博萊克油然而生敬仰、讚歎之情,同時,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上,對本課的難點,最後兩句話:“這個小夥子真棒!”“這羣小夥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他們的表現投入而到位,感悟也越加豐富而透徹,在動情的朗讀中,學生的心靈得以飛揚,生命的活力得以煥發。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閲讀體驗。但是,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準備的《波蘭國歌》不知為何無法正常播放,所以無法給學生的朗讀營造那種隆重、熱烈的氣氛;另外,由於有些教學環節還不夠緊湊,以至教學時間延長了兩分鐘。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6

《檢閲》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主題是通過閲讀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豐富多彩並從中懂得一定的道理。這篇課文主要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檢閲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喝彩。本文的意義在於通過閲讀領悟到“關注殘疾人就應該給他們和普通人同樣的機會”。

本節課我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走進博萊克,感受自強與自信;走進兒童隊員,感受尊重與關愛;拓展延伸,昇華主題等幾個環節展開教學,凸顯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課堂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一、創設情境,感受檢閲之盛大。

檢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陌生的,要體會檢閲的隆重與盛大,就要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才會至深致遠。因此在課前播放了我國反法西斯七十週年時的檢閲視頻,直觀形象的檢閲場面,使學生看後感受頗深:“檢閲的場面真隆重、真壯觀啊!”“這些軍人走得真整齊啊!”這是讚美之語。“我們祖國真強大呀!”“我想為了這次隆重的檢閲,他們一定進行了艱苦的訓練。”這是學生透過畫面想到的。而這也恰恰是我營造這一氛圍所要達到的目的,它為理解課文,感受人物的品質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想要走進波蘭檢閲場面的興趣,一舉兩得。

二、巧妙補白,感受博萊克的自強與自信

在學習語文時,除了要積累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外,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在研讀文本時,善於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來豐富文章內容,突現文章的主題。課文要體現博萊克的自尊自強,可對博萊克的描寫只有第12自然段,重點描寫了他走上檢閲台時的動作與神態,要讓學生通過這麼一段的描寫就感受到博萊克的品質,那是比較單薄的。因此我在教學這一段時,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段,看畫面,想象博萊克在檢閲時能表現的如此出色,離不開檢閲前辛苦的訓練,那麼在訓練時他是怎麼做的?為了便於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在引導説話時,讓學生聯繫實際:在我們舉行運動會前,運動員是怎麼訓練的?在進行六一節目演出前,同學們怎麼排練的?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巧妙地進行補白。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想象出了許多畫面:七月,天非常熱,太陽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博萊克頂着烈日與同學們一起訓練,汗流浹背,但仍然堅持;博萊克在訓練時摔倒了,爬起來繼續練習;當同學們都休息了,可他仍繼續練習……在同學們的補白中,博萊克的形象躍然紙上,他的自尊、自強、自信在同學們的想象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三、抓住關鍵句段,長文短教

《檢閲》一文共有16個自然段,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這是一篇長課文,如果逐段講解,既顯得繁瑣,也體現不了重點,更不能按規定時間學完教學內容。因此我採用了抓關鍵句段理解文意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默讀1-10自然段,思考:“重要的事”指什麼事?為什麼説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誰都不願第一個開口説的事?然後找出文中相關句段讀一讀,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抓住關鍵詞語:鴉雀無聲,理解兒童隊員看似無聲卻有聲的矛盾心理,再引出文章第六自然段,描寫兒童隊員心理描寫的段落,反覆誦讀,細細品味,在矛盾之中顯真情,在矛盾之中感悟他們對博萊克的關愛。再通過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隊長與隊員的對話,體會隊長想法的大膽及隊員們對博萊克的尊重,文章主題在關鍵句段的理解中呈現,也實現了長文短教,達到了課堂的高效。同時在教學中也授予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提升了學生的閲讀素養。

四、拓展延伸昇華了主題

常言説“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主題,在學習課文前我安排學生收集身邊身殘志堅的事例及社會各界人士關心、幫助殘疾人的事例。學完課文後,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故事,進一步感受人們對殘疾人的尊重與關愛。同時我又播放了殘奧會上殘疾運動員頑強拼搏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他們的幫助,讓學生從心裏明白作為殘疾人要身殘而不廢,殘志堅,作為健康人一定要尊重殘疾人,關愛殘疾人。在拓展與延伸中昇華了主題,在拓展與延伸中提高了學生的品德修養,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同理一節課總有遺憾之處,在教學本節課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雖能全員參與交流,但在彙報時,不能將自己與組內成員的觀點融為一體,顯得有些凌亂。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多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彙報,教給他們彙報的方法,使合作學習更加實效化,有力地推進高效課堂深入化。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7

本文的課題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有些陌生所以在教學的進入由釋題着手。用舉例讓學生理解課題“檢閲”的意思。比如,每年國慶節很多國家都要舉行隆重的檢閲儀式。就是到時候,高級首長會親臨軍隊或羣眾隊伍的前面,進行校驗。也可以鼓勵學生查工具書,在學生能理解詞意的基礎上,以設問的形式入題,“本課是誰看誰的檢閲儀式。”

其實以“檢閲”為題,已經點明瞭事件及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由於本課裏的人物名字陌生,要順利地讓學生走進文本,我引導學生藉助了手中的課輔資料,瞭解課文背景,以至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資料內容略)本人對本課也認真地研究了,該課與前一課完全不同。《和時間賽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帶憂傷的散文。在教學思路上應“以讀伴感”(這裏的“感”是體會)。而本課是寫的一件感人的事情。像這樣的課文首先得注重詞語的理解,以夯實三年級學生的語言基礎;然後得注意場面上的教學引導,以感人的故事場面體現同學之間的關愛,體現團結的力量,體現人們的喝彩;最後要注重人物心情的變化,通過各種方式地朗讀來體會理解。特別抓課後習題作輔助教學的手段是本人在本課中思考的一點。

比如,課後第二題,本人抓住了這一點引導學生以提問式:觀眾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去讀文、去體會、去感悟、去寫體會。該問題,本人作了深刻地指導,因為該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認真咀嚼,昇華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博萊克並不因為息是個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信,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麼專注“肯定忘記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隊保持一致,目視右方,睜着大眼睛望着檢閲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隊員的遊行隊伍。他的自尊,自強、使人們不由得發出“這個小夥子真棒”的感慨。再來看看這些孩子們,他們敢於衝破世俗的偏見,大膽地讓拄拐的博萊克站在第一排。雖然他們曾經猶豫過,怕拄拐的博萊克影響兒童隊員遊行隊伍的整體形象。但是最終,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不歧視任何人,讓每個人都擁有他們應得的權利。因此,孩子們獲得了雷鳴般的掌聲,獲得了“這些孩子們真棒”的讚揚。“這些小夥子真棒”不但讚揚了自信的博萊克,而且讚揚了兒童隊員們美好善良的心靈。這可以使學生從多方面受到啟發,尤其是兒童隊員關愛殘疾人的舉動,尊重每一個人平等權利的做法會深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教育學生,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識根植學生的心裏。也教育我們對待殘疾夥伴不要歧視,要善意地給予鼓勵,友好相助,使其增強自信,得到温暖。

其次閲讀感悟寫法,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要給學生滲透的寫作方法。在本課中所體現的文筆是“刻畫人物形象”。那麼要成功地刻畫人物形象要注重的兩點:首先要進行細緻的心理描寫。直接描述和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其狀態,是刻畫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課就是集中體現了細緻的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文章剛開始,大家都很猶豫,矛盾,不知道怎樣解決博萊克站在隊伍的什麼位置參加檢閲這個難題。大家既想使自己的檢閲隊伍整齊劃一,又不想傷害好夥伴博萊克。還是隊長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並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動,自豪,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變化過程。最後,檢閲獲得成功,隊員們得到了大家的尊敬。文章是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敍述順序來安排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然後要語言描寫有特色,成功的人物語言,應該突出人物性格,使讀者讀了以後,就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例如“媽媽,您好錯了”這是一篇學生習作。中間有這樣幾句話“死,有什麼怕的!您打死我吧,再過十年又是今天這麼大……”這些話體現的是一個孩子委屈大膽頂撞媽媽的作為。使人物形象立刻鮮明起來。

同時,本課在文章結構上運用了順敍的寫法。怎樣運用順序的寫法呢?順敍,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先後次序進行敍述。這樣寫,可以將事物的發展過程,有頭有尾地敍述出來。運用順敍寫成的文章,層次、段落、事件發生,發展過程是基本一致的。這裏本人安排習作實踐。“秋季運動會”按比賽的過程順序來寫。(學生習作略)

上完本課收穫還是不小,不過在教學中因為滲透了寫作,自始至終都是“閲讀與寫作”相互“分”相互“合”。“以寫提高興趣,以讀融入真情”沒有時間的限制。本人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研究學生的心理,並根據教材的出發點確立自己的教學思想,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8

《檢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安排的課文都是講述童年的生活。正如單元導讀中所説,童年是一條美麗的小河,童年的憂傷、快樂、猶如朵朵美麗的浪花在翻騰,每一朵浪花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檢閲》講述的是波蘭國慶節來臨之際,兒童隊員要參加國慶檢閲,主人公博萊克是一位左腿犯有殘疾的兒童,大家在討論參加檢閲時不知道如何安排博萊克,最後大家決定讓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巧用生成,導入新課

開課伊始,學生唱了一首歌,歌詞的結尾剛好是“人生路上要自強。”我一聽,特別驚喜,讓同學們把這一句重複唱了一遍。同學們感到很意外,我順勢告訴同學們: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個與自強有關的故事,學生不僅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了底,甚至有些迫不及待。這可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二、利用插圖,激發興趣

在學生急於想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的時候,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讓他們立馬進入文本。而是巧用插圖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檢閲”,什麼是“盛大而隆重的節日”,什麼樣的場面稱得上“人山人海”。學生通過看插圖,知道這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場面,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場面,是一個讓人十分羨慕的場面……我當即告訴學生這是波蘭首都在進行國慶檢閲。不過有很多學生不明白什麼叫檢閲。我告訴他們在文中找答案。這時,有很多同學問我,為什麼檢閲要這麼熱鬧?這麼隆重?而且,有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告訴我為什麼這麼盛大的檢閲,站在隊伍前面的是一個拄拐的男孩?我見時機成熟,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想一想,剛才的問題,想一想課文的內容哪些是插圖上有的。教室裏立刻充滿了朗朗的讀書聲。

三、抓住“文泡”輻射全文

本文中有兩個泡泡,一個泡泡是“為什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另一個泡泡是“我能體會博萊克當時的心情。”圍繞兩個泡泡,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與兩個泡泡相關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很快,同學們找到了與第一個泡泡有聯繫的關鍵兔句子。“因為博萊克,左腿截肢,現在靠拄拐走路。”是啊,面對這個棘手的事情誰願意第一個開口呢?儘管如此,兒童隊員們還是要面對啊!那麼到底是誰又有如此大的勇氣第一個開口,他又是如何決定的呢?學生再一次通過重點詞語“鴉雀無聲、洪亮、打破、沉默”認識了文中又一位重要的角色“隊長”。我相機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去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隊長,是一個怎樣的集體。很快學生明白這是一個勇敢的隊長,一個有愛心的集體。難怪人們稱讚“這些小夥子真棒!”

圍繞第二個泡泡,學生找到了重點詞語“忘記自己拄拐、目視右方,睜着眼睛”,我再一次讓學生回到插圖,觀察博萊克的神情,學生從博萊克自豪的神情中知道這是一個“自信、堅強、勇敢……”的小夥子。難怪文中稱讚“這個小夥子真棒!”這時,我又一次讓學生看插圖,學生看到了舉旗揮舞的人們,看到了鼓掌歡迎的領導,看到了揮手致敬的外國貴賓……我順勢小結,這就是國家領導、外國貴賓、波蘭人民在檢閲他們的軍隊、團體,因為有博萊克的參加,讓檢閲變得隆重,讓檢閲成了盛大的節日。此時此刻,學生不僅理解了檢閲,而且理解了這是一次怎樣的檢閲,學生的情感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品讀,對插圖的細看,一次次被喚醒。

以上三個主要環節巧妙自如的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悄無聲息的領悟了文本的內涵,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同時又掌握了基本的閲讀技巧,真正達到了人文統一。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9

我以下幾點是我本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聚焦國慶檢閲場面”,適時地插入國慶檢閲的情境圖片,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檢閲場面的隆重。“體會‘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然後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我們可以想象,左腿截肢的博萊克拄着枴杖和隊員們起早貪黑,堅持訓練:當……時,他 ;我們鼓勵他:這個…“,讓學生想象博萊克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體會博萊克的自尊、自強和自信。”看博萊克高昂着頭,提起胸膛,多麼自信,多麼自豪。如果你是博萊克,此刻你最想説什麼……”讓學生感受博萊克的心理變化。

二、通過朗讀,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

課堂上,我們採用了默讀、齊讀、老師帶讀等形式,讓學生深入文本,去理解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比如,在理解詞語“棘手”時,我説“讀檢閲準備一部分,看從那一段看出很棘手“,本意是讓他們找第六段5個問號的一句。不過同學們不放過任何一個詞語,分別找了”沒有一個人開口“”這件事很難辦“等語句。通過分析,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會到這件事確實很難辦。感悟他們的人文精神,不歧視殘疾人,讓他和普通的兒童隊員一樣參加檢閲。

三、讀寫結合,深化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理解了“這些小夥子”和“這個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後,學生體會到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關愛,也看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所以,在最後設計了小練筆“寫寫對他們的稱讚“。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認識比較深刻,大部分同學語言表達準確生動,達到了”具體“這個要求。最後的思考題,讓學生走出文本,昇華認識。問題貼近學生生活,也引起了學生興趣,遺憾的是課堂沒有完成。不過有些學生,已經準備在日記中完成。學生有表達的慾望,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差不多達成了。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存在了一些的問題:

許多教育專家説過:“朗讀是語文課的靈魂,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一定不是一堂好課。”本節課我也在努力實踐這一句話。可是由於本文篇幅較長,雖然也讓學生們進行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師引讀、默讀、齊讀等,但是描寫隊員們為難的段落,讓學生找出來了,也進行了指導朗讀,沒有讓學生多讀幾遍,感覺讀得不到位,這是本節課很失敗的地方,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不過,教學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些遺憾,我們才會有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提升。只要不斷努力,就會在探索路中不斷前進!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10

在理解了“這些小夥子”和“這個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後,讓學生再讀博萊克的表現,來感受他當時的心情,從而更深層次地體會到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關愛,讓學生明白博萊克的表現離不開兒童隊員對他的信任與鼓勵。也讓學生感受到這次檢閲不僅讓觀眾看到了整齊的隊伍,更讓觀眾看到了兒童隊員美好的心靈。在最後設計了小練筆“此時,長時間的掌聲淹沒了觀眾的議論聲,通過掌聲,我們彷彿還聽見有人在説:” (孩子們,看着這一切,如果你現在就是在場觀眾中的一員,你想對博萊克或者對兒童隊員們説什麼?寫下來)雖然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沒有留足時間,但學生在簡短的語句中已經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生1: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説,兒童隊員們,我真為你們驕傲!生2: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説,博萊克,你真棒,如果每個截肢的人都能像你一樣,我想我們的國家一定很好。生3: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説,太棒了,這才像兒童隊員呢!生4:我彷彿聽見人們在説,博萊克,你能堅持下來,刻苦鍛鍊,真好!我還想對兒童隊員們説,你們的主意真好,能讓博萊克參加檢閲,並且讓他站在隊伍的第一排!

“我今天非常感謝我的隊長和隊員們,是他們鼓勵我關心我,我才能參加這次隆重的檢閲。我沒有辜負大家,雖然我腿截肢了,但我還是有用的。”——小藝

“有的説‘這男孩真勇敢真堅強,雖然他在拄拐,也能走得這麼好。’有的説‘這隊的隊員也肯定很有愛心,他們非常關心殘疾人,給殘疾孩子機會’”——小王

學生這樣精彩的語言還有很多。從他們的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讀懂了課文。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朗讀指導得不夠,在學生感受得非常好,説得不錯,卻讀不出感覺的時候,也就是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得很到位,但把‘理解’通過‘朗讀’表現時,出現了偏差。這時,我沒有進行很好的指導。還有對於這篇文章,在讓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博萊克的尊重和愛護,以及博萊克自尊自強外,對於團隊精神是否要滲透呢?另外,學習了這樣的課文,學生也許説得很好、寫得也不錯,但是在行動中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11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教學《檢閲》一課,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四十分鐘有限的時間內,反饋學生上堂課詞語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瞭解博萊克和兒童隊員棒在哪兒。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立足於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課堂上緊緊圍繞課後練習,抓住重點內容引導學生讀書、體會、感悟。從真棒一詞入手,層層深入,從全文到具體段落,從具體的段落到實在的句子,再由實在的句子到具體的詞,從詞回到全文。在這一過程中,總的來説都比較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關注學生價值取向的提升。整堂課中基本上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基本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構想──崇簡、務實、求效。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也有諸多不足之處:

1、教學講實效,在聽寫詞語這一環節沒有讓所有學生對所寫的詞語進行評改,這樣有走過場之嫌,沒有完全做到真真正正的落實。如果讓學生課堂上及時地互相批改、訂正,學生的參與面更廣,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再次認識,課堂教學的效益也會有所提高。

2、三年級學生把握課文主要意思是一個難點,教師要教,從教師的教中學生獲得方法。課堂上因為考慮到第一課時已完成這一教學目標,因此忽視了對把握課文主要意思的強化,只請一位學生在教師的提示引導下簡要地説了説主要意思。其實,對於學生難的問題應該多用些功夫,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儘可能多的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3、面對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教師還不能及時地抓住生成的資源,花少量的時間實現最大的效益。

4、這堂課體現了人文性,但是屬於語文能力提升的方面還比較欠缺。學生的價值取向有了增長點,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則不明顯。

反思這課的教學,有得有失。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還看學生是否有所發展,這堂課給了我自己一些啟示:教學要回歸,語文課就應該上出語文的味道。我們的教學要貼近學生,教師要重視教學的'效果,這個教學效果不是靠大量的題海戰術獲得的,而是教師用智慧引導學生獲得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從沉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確應該體現樸實中不失智慧,紮實中不失實效,真實中不失韻味,這樣的語文才是真正的有實效的語文教學。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12

最近圍繞《檢閲》的文本解讀,產生了爭議,兩方几乎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如謝道權老師在《解讀文本的三種姿態》中認為此文主要意義在於“健康人──尊重、關愛,給予殘疾人同樣的機會;殘疾人──自信、堅強,把握殘疾人應得的機會”;而武鳳霞老師認為“文本本身存在問題:博萊克的命運操縱在兒童隊員們的手中!文章所體現的尊重是偽尊重!”(武鳳霞《艱難的突圍》)。這些爭論都源自一個問題“如何判斷教材文本的價值”?

一、價值的衡量

如何判斷教材文本的價值?首先需要思考什麼叫有價值?從文本的角度而言,孔子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當然“文質彬彬”是最有價值的。其中“質”或稱“意義”是判斷文本價值的基數,如果這個文本的意義是消極的,那麼這個文本文采越好,文本的價值就可能越低甚至是負價值;如果這個文本的意義是積極的,其文采又很好,自然這個文本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文本意義是衡量文本價值的關鍵。

意義的積極與消極又如何判斷?這就要看文本意義是否與普適的倫理標準或價值觀相一致,如民主、自由、平等等。如果一個文本所呈現出的意義是與社會文明的發展要求相一致的,旨在追求人的解放與幸福,是對美好人性的肯定與祝福,那麼我們我們説這個文本是有積極意義的。反之,我們認為這個文本意義是消極的。應該説在《檢閲》一文的價值判斷上,兩方就在這一點上分歧最大,分歧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程序與結果公正誰優先更有意義?武老師認為,把博萊克放在隊伍的第一排,這個決定是博萊克本人不在場也沒參與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個決定程序本身就是不正義的;而另一方陸星梅老師與謝道權老師老師認為這個決定的動機是好的,事實上博萊克也是接受的,甚至文本留白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決定前後徵求了博萊克本人的意見,結果也是好的,所以是文本的意義是積極的。分歧的主要癥結在於文本所提供的情境下“程序”與“結果”的正義誰優先?這個問題在法學界已經取得了普遍的共識,那就是強調通過程序公正來實現結果公正,程序公正優先。(桑玉成,《程序公正與結果公正》《文匯報》2002年7月12日)那麼在這個“決定”的程序中,也就是至少在3至8自然段中是沒有博萊克的聲音,也沒有他的意願的直接代言人。博萊克想不想參加,想站在隊伍的什麼地方?這是其他兒童隊員集體商議決定的,當然他們的商議可能首先基於博萊克想參加這個判斷或者“決定”前後徵詢了他本人的意見,這在法學上都是不公正的程序。就算事先諮詢了博萊克本人的意見,在他表示想參加的情況下,其他人也無權在沒有任何規則的情況下決定他就站在“第一排”,而事後再諮詢本人意見,事實上萬一他不同意的話會形成一個心理壓迫(因為集體已經通過了)。所以在法理上講博萊克的意願是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第二個方面,怎樣的關愛更有意義?首先,在文本的境遇中,強者的關愛是着眼於改變別人還是改變自己更有意義?應該沒有疑義,作為強者的健康的兒童隊員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改變自己。但《檢閲》一文在討論時,主要還是思考如何“勸説”或“安排”弱勢的一方,儘管彷彿是為了滿足弱勢一方的意願。例如北師大版本三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叫《蘇珊的帽子》,主要講為了保護因生病而化療的蘇珊的幼小心靈,在一位教師引領下,健康的同學們紛紛戴上了各式的帽子,而不是考慮試圖去改變蘇珊,這樣的關愛可能更有意義。其次,真正的關愛的目的就是愛本身,應該沒有任何其它目的。但是在《檢閲》一文中,兒童隊長説,“他雖然腿不方便,但他還是兒童隊員,還不是一般的隊員”,再如一位兒童隊員説,“別的隊肯定會羨慕我們的,第一排走着一位拄着拐的兒童隊員”。這裏不僅一再強調博萊克的特殊而且以別人“羨慕”為關愛的動機之一,這難免有利用這種關愛而獲得讚譽的嫌疑,這樣,愛就功利化了。甚至弄得我們不知道這是主要為了關心博萊克還是主要為了“榮譽”。由此,《檢閲》一文的價值也因此直接下降。

鑑於以上思考,個人認為用當前普遍的倫理標準和理想的價值觀來看,《檢閲》這個文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總體價值不是很高。有的老師可能會説,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裏是一個“空白”,你怎麼知道隊長是怎麼想的,他可能強調博萊克的不一般也可能是因為他訓練特認真,受到大家的敬重呢,放在第一排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還有老師會説你以上的分析只是靜態的,價值還具有相對性,也就是在不同時期對價值的正負值判斷是不一樣的,例如某一價值觀在500年前是積極的而到了當代則不一定。這就需要我們來討論,究竟應該怎樣理解文學作品以及怎樣理解“理解”?

二、理解的差異

如何判斷教材文本的價值?其次需要探討如何判斷文學作品的價值。有專家認為,文本只有在讀者解讀的過程中成為“作品”,此時,文本的價值才會真正呈現出來。這樣的話,怎樣看待解讀又成了關鍵。解讀實際上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要命的是“理解為何”也存在着巨大的爭議。至少有以下三種學術觀點值得我們思考:

一是客觀主義學説,理解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文本自身的意義,或者説,是為了把握作者的思想,通過理解,使文本的意義或作者的思想在理解者頭腦中得到復現或重建,絕對復原與重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又稱為“辨證復原”。從這個角度講,波蘭作家阿卡斯基的創作意識是十分明顯的,“辨證復原”到作者當時創作的境遇下,那就是讚美隊長與兒童隊員們的這種“關愛”,當然也讚美博萊克這種自尊自強的品質,這也就是謝道權老師與陸星梅老師的基本觀點。

二是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辭海》1999年版)。顯然,此時作為讀者的武老師不接受作者的這樣的“關愛”,因為她的前理解結構中已經有了先入的“程序公正優先”等的價值觀,同樣在空白處的填充,她也完全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為這是可能的,在文本的境遇中也是邏輯自洽的,因此判定此文的價值觀有問題。

三是實用主義學説,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實用目的,理解主要不是問作品自身的意義問題。有人説,教學《檢閲》,主要是為了學習語言,因此其意義為何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讓文本構成語境,引導孩子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和發展語言,這樣觀念下的解讀可能更多地思考文本的言語形式的價值。例如有人這樣設計,首先熟讀課文,在課文的角色中選擇一個;然後組織不同的角色複述課文,兒童隊員怎麼講這個事情,隊長怎麼講,博萊克怎麼講;最後拓展,檢閲後他們在一起又會怎麼講等。此時,“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成為了主線,而意義則為目的服務。

正是因為各人的理解觀不同,所以造成了理解的差異性,因此對文本的價值判斷也出現了巨大的差異。那麼這樣的差異是否合理呢?辨證復原實際要求閲讀者更多地站在作者立場,而接受美學則更多關注讀者立場,如果用不同的理念來解讀文本,由於作者與讀者時代、地域文化等差異,必然會產生閲讀的歷史性、文化性差異,這當然是合理的,其實就是同一理念下解讀這樣的差異也是無可避免的存在。

同樣,用不同的方法來解讀文本也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差異。例如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雖然都是為了追尋文本的深層意義,但其解讀方法卻有很大的差異。就《檢閲》一文,結構主義首先假設了文本存在一箇中心,然後分析其敍事結構,故事的對立因素由兒童隊員與殘疾的兒童隊員、觀眾與兒童隊構成。然後利用文本的空白處,例如“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等處填充想象,從“兒童隊員怎樣對待殘疾隊員”以及“觀眾怎樣看待這樣的兒童隊”中得出友愛、自尊的主題。而解構主義解讀恰恰相反,其關心的是如何去破壞文本的既定結構和認識範式,解構主義首先不會假設文本存在一箇中心,然後不斷地破壞既定的結構,例如會問,為什麼博萊克不是一般的隊員,為什麼他要放在第一排,為什麼你們可以在這討論而博萊克沒有參加,為什麼當事人在場討論不下去,殘疾人又怎樣,為什麼我們不鼓勵殘疾人勇敢地面對現實……直至消解兒童隊員與殘疾兒童隊員的區別,得出真正的尊重與關愛必須建立在真正平等的基礎上——兒童隊員與殘疾兒童隊員應該沒有任何區別等。這樣用不同方法來解讀就形成了巨大的差異,武老師在解讀《檢閲》時明顯帶有一點點解構的意味。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這些差異的合理性還來自對文本的充分尊重。不管你用什麼理念與方法來解讀文本,都必須尊重文本,因為文本是我們解讀的本體。不過,尊重並不意味着我們就一定贊同文本的內在意義,就像我尊重你而並不一定贊成你的觀點一樣,尊重與贊成是兩回事。尊重就是實事求是,例如我讀希特勒的十分具有煽動性的演講稿,儘管我不贊成文本的基本的價值取向但我也會十分尊重文本,因為我的批駁也必須依據此文本的語言文字。在我看來,兩方對文本意義的解讀實際上都來自《檢閲》的語言文字,都是基本尊重文本的,只不過一方贊同文本的內在意義,而另一方反對。

我們知道真正有價值作品的是經得起不同理念的審視、經得起不同的方法“推敲”,當然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差異的性質中把握作品的價值,因此作為文學作品的《檢閲》的價值也不是很高。但問題也來了,我們不禁要問,在教學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差異以及類似《檢閲》這樣的文本?這就需要探討作為教材文本的課文的價值。

三、教學的追求

如何判斷教材文本的價值?第三需要探討作為教材的文本的價值。作為課文的文本價值判斷,自然不僅僅只停留在文本本身的意義上,更需要探討的是其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説在《檢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不僅僅只是文本意義的接受者,更重要的以文本為憑藉,在自由感悟、生命體驗、敏於發現、質疑批判等學習活動中獲得生命的成長。因此,作為教材文本的價值主要應體現在學生髮展的意義上。一句話,判斷教材文本價值的關鍵在於其對學生的生命成長有多大的作用。但這個價值是通過教學呈現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説,閲讀教學應該追求教材文本價值的最大化。此時的價值是對學生的發展而言的,儘管《檢閲》作為一般文本或文學作品的價值不高,但如果作為學生髮展的資源則又要另當別論。所以個人以為教材選文最好不要全部都是“文質彬彬”的,應該有少數有缺憾的文本,用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或自主判斷的文本價值的意識或能力。

既然教學應該追求教材文本價值的最大化,這就意味着教師的文本解讀與一般的文本解讀還不一樣:一是要儘量從不同觀念、方法與角度來解讀文本,從而儘可能地為學生髮展豐富選擇或拓展空間;二是要儘量把最好的解讀或這些有差異的解讀轉化為學生髮展的資源。但是如何追求教材文本價值的最大化,不同的教師卻有着不同的主張,就當前的閲讀教學實踐來看,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教育哲學追求。

一是最優化的教育哲學追求,其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達到最好的效果,最優化教學主張從不同的解讀中選擇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或最適合當下學生髮展的一種理解,系統優化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關係再選擇一條最佳教學路徑,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從《檢閲》一課的教學實錄來看,武老師選擇了一種理解,採用了先“立”後“破”的路徑,基本達到了“我既不允許正常的孩子為了集體的榮譽去強迫別人炫耀自己的殘疾,成為裝點別人的物品,更不希望我殘疾的學生為了裝點別人而犧牲自己的言説權利”的目的。(武鳳霞《我的三點疑惑》)但與此同時,也必然要強調教師的引領作用,因為這需要教師去選擇意義、去優化路徑,才有可能獲得相對最佳的效果。當前許多小語名師的課堂都呈現了這樣特點。我要説的是你的優點也可能就是你的缺點,在最優化的教育哲學的追求中,學生可能失去了完整的學習過程的體驗。那麼何為完整的學習過程的體驗?我們來看第二種教育哲學的追求。

二是過程體驗的教育哲學追求。在過程哲學看來,“過程是最根本的,成為現實就是成為過程的”。(懷特海《過程與實在》),在這個過程的體驗中,一切事件都包含了無數可能性的實現,因此教學就是一次次觀念的歷險和創造。這樣一來,教師深度解讀文本的目的,可能不是把自己的解讀或選擇的一種理解來代替學生的解讀與理解,而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教材文本的理解與價值判斷也成為了一個師生共同的心智體驗過程,教學則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義與價值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材文本價值的最大化,教材文本的意義與價值一起是開放的,但是是有底線的,教師一方面是底線守護者,另一方面是學生“前行”的促進者等,所謂“平等中的首席”(小威廉姆多爾《後現代課程觀》)。具體來講就是問題要學生自己讀出來,教師只是創設問題發現的情境;問題要由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只是組織與促進學生解決問題;同樣價值也由學生自己去判斷,教師只是一個底線價值與閲讀公共規則的守護者,最終師生可能只是達成一個“臨時性共識”,甚至連這個“臨時性的共識”也沒有而走向“不確定的未來”,而教學成果就是共同體驗的心智歷練過程與各自的感悟。同樣這樣的教育哲學追求也存在着明顯缺陷,那就是確定的效率很難知曉。目前,這樣的閲讀教學實踐是難得一見的,但其中的一些觀念是被許多人接受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要求的話,《檢閲》的教學當然還有一些改進的餘地與可能。

儘管如此,武老師的《檢閲》一課的教學還是十分有意義的,莊子曰:“始生之物其形必醜”,因其“始”於足夠的教學勇氣與解構等方法論的初步運用,所以《檢閲》的教學與一般的閲讀教學有着明顯的區別。現在不是我們語文教學思路多了,而是依然少得可憐,儘管全國各地的學生千差萬別但語文課卻依然大同小異。我們似乎更應該讚美創新。更何況誰都有權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只要不涉及底線與基本規則。個人以為,無論是誰,最好都不要只以自己的教育價值取向去“統一”別人,因為“沒有人擁有真理,但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理解”(小威廉姆多爾《後現代課程觀》)。

《檢閲》語文教學反思13

《檢閲》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檢閲》透過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告訴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應該怎樣維護自尊,怎樣尊重每一個人的平等權利。

課文的思路很清晰,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很突出;課文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從人物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鮮明的個性,課文洋溢着濃濃的人文關懷:要自尊、自強,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平等權利。

由於“檢閲”一詞並不是生活中的常用詞,所以同學們對這一詞並不理解,我通過出示蒐集到的我國大閲兵時的照片並輔以説明,是同學們理解了這一詞的含義並引出課題。

通過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學會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我抓住兩句重點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突破全文。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這點是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堅持的亮點。在教學到“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真棒”時,就讓學生讀12自然段,説説博萊克棒在哪裏?有的同學説:“他雖然拄着枴杖,可還是走得非常認真,和全隊保持一致,很勇敢。”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兒童隊員們討論時矛盾的心理。我就讓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覺得為難呢?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我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在這裏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兒童隊員的矛盾心理“讓博萊克去,就有可能丟兒童隊員的臉;不讓他去又會傷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該如何是好?”學生體會的不錯,但是我在這裏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孫正宇同學抓住了要點後,另一同學將要點偏離了,我沒有及時地將同學們引導到位。

這節課是我任教的第二堂課,第三個課時,經驗也遠遠不足,除去上面提到的不足,還有許多值得我認真琢磨改進的地方:

1.教案沒有熟練掌握,加上由於換揹包忘記了帶U盤,致使上課前有些手忙腳亂,還好課前補救好了,之後又出現了一些問題,於老師及時地拯救了我。

2.教師沒有足夠的熱情,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夠積極主動;

3.小組討論時間設置過長,沒有把握好教學時間,致使在下課前有些慌亂,沒有及時地使主題得到更深層次的昇華。

4.在讓學生齊讀課文某一段時,沒有給學生開頭,致使後來齊讀變成了自由朗讀。

5.語言不夠簡潔,應用簡潔明瞭的話向學生表述問題。

不管怎樣,這節課總算是順利講完了,雖然有些差強人意,但是也算是從中吸取了許多教訓,願以後自己在課堂上可以對於不足的地方逐漸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