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原因介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W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原因介紹(精品多篇)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原因介紹 篇一

人的成就與人的綜合素質成正比。綜合素質包括學識、見識、膽識及人脈。上學可增加學識,提高見識。積累人脈。有一句成語叫做不學無術,不上學就沒有系統理論學習的渠道,靠自己的悟性主動的學習,説實在的可能性有,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還有就是人的本性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隨波逐流,為什麼三字經有昔孟母擇鄰處就是這個原因。

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要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站在時代前沿。一個真正有出路的人是要具備兩個條件的,一是自身豐富的知識經驗,二是有人才賞識。那在他只瞭解一些的條件下,這個職業中總會有比他經驗更多的人才,又怎會有太大的出路。 而對於上學,他不是人生中必經的一條路,但卻是快捷的一條路。

上學的路崎嶇不平而有堅險,上學的意義很多不只是聽老師上課學習書本知識。上學增長知識及擴展視野。將來能成就一番頂天立地的事業。還懂得禮貌及尊敬他人 ,品德兼優的好人材等。只有學習,我們才能知道可為,可不為,要為,收穫眼界和格局。你是選擇貪圖眼前的便宜;甚至違反犯罪;還是成為一個在大是大非有自己判斷的人,成為一箇中國夢的實踐者,還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在學習的路上,你都會找到答案。

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篇二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神獸”們開學的日子。

古人説,“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讀書也許不能解決你眼下的難題,但卻能讓你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1

現在每個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古代想上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在商周時期,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文化教育由官府統一管理,專為貴族服務,培養統治階級接班人,普通人家的孩子壓根沒有資格進入學堂接受教育。

直到春秋時期,孔子首先提出了“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大力興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和“以吏為師”的局面,才使平民百姓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孔子曾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一詞歷來頗有爭論,其中一種解釋是:“脩”指乾肉。

意思是説,凡是自願送上十條幹肉為學費的人,我沒有不教育、訓誨的。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認為,所謂束脩不只是拜師的“見面禮”,更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敬意。

不收錢財,不看出身,只要十條幹肉作為學費,就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孔子的弟子裏,既有子貢、孟懿子這樣的貴族子弟,又有顏回、子路、曾參等出身貧寒的普通百姓。

孔子一生致力於文化教育,廣收門徒,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

2

在我們的求學道路上,老師是最值得尊重和敬仰的人。

呂不韋説,“古之聖賢,未有不尊師者也。”

説起尊師,想起一個歷史故事。

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年輕時非常勤奮,四處拜師求學。

一天清早,張良出去散步,走到一座橋上。

這時,一位老人也走上了橋。他走到張良面前,彎腰脱下鞋子扔到橋下,然後用命令的口氣對張良説:“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看老人年紀大,強忍住想打人的衝動,跑下橋撿起了鞋子,再回到橋上來遞給老人。

誰知道老人卻把腳一伸,説:“替我穿上!”

張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可還是耐着性子,給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穿好鞋,連聲“謝謝”也不説,大笑着離開了。

張良看這人氣度不凡,心想老頭兒一定有點來歷,於是一直跟在他身後。

走了一里多路,老人轉身對他説:“你這個年輕人還值得一教,五天之後天亮時,你到橋頭和我見面吧。”

五天後,張良一大早來到橋頭,老人已經在那兒了。

老人生氣地説:“你跟老年人約定,怎麼能遲到,五天後再來吧!”

又過了五天,雞剛叫頭遍,張良就趕到橋頭去,可是老人還是比他早到了。

老人説:“你又遲到了!如果真有心想學點東西的話,五天後再來吧!”

這回,張良不敢睡覺了,第四天半夜就到橋上恭恭敬敬地等待老人。

等了不久,老人就來了。他看見張良,面帶笑容地説:“這才是真誠拜師的表現!”

於是他從懷裏拿出一冊書交給了張良,“好好研讀,它能夠使你成為輔助帝王的人才。”説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後,張良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從此,張良刻苦鑽研,最終輔佐劉邦成就大業,開創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漢高祖劉邦設宴款待開國功臣,評價張良道,“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納履拜師”由此成為佳話,廣為流傳。

“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腳步無法丈量的地方,書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