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語錄(經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孔子語錄(經典多篇)

孔子語錄十二則 篇一

1、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4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6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7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

8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0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 4、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 5、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1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 7、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 8、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1 9、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 0、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 2、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2 3、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2 4、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2 5、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 6、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 7、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 8、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 9、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3 0、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孔子語錄十二則 篇二

1、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2、能發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名句

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2、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1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孔子的名人名言

1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7、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18、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19、巧言令色,鮮矣仁。

20、道不同,不相為謀

21、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巧言亂德。

24、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5、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7、禮之用,和為貴。

2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9、改是,聽言信行,更察言觀行,發於宰我之晝寢

30、道不同,不相為謀。

31、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3、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34、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5、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36、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7、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3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3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40、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42、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名句

4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44、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4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4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9、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50、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51、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孔子語錄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5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54、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55、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56、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名句

57、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8、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語錄

5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61、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62、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6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6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6、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孔子語錄

67、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68、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70、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孔子語錄十二則 篇三

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譯:孔子説:“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説:“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諡為‘文’。”)

3、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5、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1《述而》(譯:孔子説:“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麼難呢?”)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孔子語錄十二則 篇四

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0、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2、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6、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17、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18、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19、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0、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1、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4、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6、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2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29、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0、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1、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2、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3、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語錄十二則 篇五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説:“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1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