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6W

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新版多篇】

關於《提綱》 篇一

《提綱》寫於1845年春,最早發表於1888年。對於這個《提綱》,恩格斯給予了高度地評價,認為這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頁)在《提綱》中,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在這個《提綱》中心世界觀的天才萌芽就表現在他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上。實踐問題,就好是一條主線一樣自始至終地貫穿在整個《提綱》的每一條中。在這裏,馬克思非常強調實踐在人們認識中的作用、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且強調指出用革命的實踐去改造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前一切哲學的根本區別之點。由於馬克思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並把人的活動了解為實踐活動,把人看作是能夠改造世界的實踐的動物,這就為以後系統的制定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奠定了基礎。因此,強調實踐的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中所做革命變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內容而講,整篇文章可以分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第一條)

唯心論先驗論看到了主體的能動性,但誇大了能動性

舊唯物論承認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但否認了主體的能動性

二、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統一起來,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點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實踐的能動性。(第二條)

辯證唯物論能動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中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對實踐作了科學規定——人類感性、能動、批判的活動。

2、提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相聯繫,實踐中主體和客體構成雙向關係,表現為:

人化自然(客體主體化):主體把自身的目的、願望賦予客體,創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自然人化(主體客體化):主體吸收了客體的本質、屬性,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把主客觀相聯繫。

實踐是主觀指導下對客觀存在的改造,實踐把主客觀相聯繫。

三、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相結合,對舊唯物主義的各種錯誤進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條)

1、對人的本質作了科學概括

人的本質是後天形成的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勞動實踐是人和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社會生活的最終根源在於實踐

3、思維、理論的世界根源於現實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舊唯物主義立足點的不同的基礎上,把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一。(第十~十一條)

1、過去的哲學停留於“解釋世界”,而不在力於“改造世界”。

2、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

(1)、一種理論作用的發揮只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表現出來。

(2)、一種理論作用發揮的程度在於人們實踐活動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確的理論最終會被大多數人接受,也才會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為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

如何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篇二

如何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http://。cn 2005年10月31日06:10 光明網

學者 論 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寫在馬克思遺留下來的一本《1844-1847年筆記》裏。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單行本中第一次發表出來,並指出它的寫作時間是1845年春天,地點是布魯塞爾。由於恩格斯與馬克思的特殊關係,以後論者對恩格斯的説法幾乎沒有疑義,由此延伸開來,大多數人認為,《提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準備性文獻或理論大綱,《提綱》中的11條內容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哲學的旨趣、特徵和體系架構。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會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在這裏,弄清《提綱》的寫作時間和目的,對客觀解釋《提綱》的思想至為關鍵。

馬克思的這冊筆記本里的內容雖然寫於1844-1847年之間的不同時期,但《提綱》第一條前面緊靠着的四行文字卻與《提綱》是同時寫成的。關於這一點,上世紀60年代較早研究了馬克思手稿的格·亞·巴加圖利亞與90年代又試圖從手稿入手尋找對《提綱》的新解釋的陶貝特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這四行文字是:神靈的利己主義者與利己主義的人對立。

革命對古代國家秩序的錯覺。

“概念”與“實體”。

革命=現代國家的形成史。

抽象地看,這四行文字非常費解,與《提綱》下面的內容聯繫也不很清楚。然而瞭解《神聖家族》內容的人都知道,這些恰恰是《神聖家族》中評價法國和英國的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那幾小節的議題。比如,馬克思在《對法國革命的批判的戰鬥》那一小節中批判過布魯諾·鮑威爾關於革

命的觀點。在鮑威爾看來,法國革命希望建立一種新的人類秩序,但是,它所產生的思想並沒有超出舊秩序的範圍,革命不得不滿足於民族的純粹的利己主義,甚至煽起這種利己主義,同時革命又不得不“承認最高的存在物„„確認那應該把單個的利己主義原子連接起來的普遍國家秩序”,靠這種辦法來抑制這種利己主義。馬克思對此評論説:“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們表現為怎樣的異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接起來。因此,把市民社會的原子彼此連接起來的不是國家,而是如下的事實:他們只是在觀念中、在自己的想象這個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實際上他們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們不是神類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利己主義的人。”(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53、154頁)至於筆記中有關“‘概念’與‘實體’”的內容與《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的戰鬥》這一小節有關。馬克思指出,鮑威爾關於法國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自黑格爾的《哲學史講義》和《精神現象學》。黑格爾把法國唯物主義説成斯賓諾莎的實體的實現,並得出結論説,如果實體不想在浪漫主義中遭到毀滅,就得進一步過渡為“概念”和“自我意識”。鮑威爾則認為,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在它向反動勢力投降以後已經淹沒在浪漫主義裏了,“批判的批判”承認它有時以實體作為前提的矛盾之處。隨後,馬克思回顧了黑格爾關於實體與概念的關係,提出了他關於施特勞斯和鮑威爾的那個著名評價,即認為他們兩個人都只是片面地發展了黑格爾體系的一個方面,實體或自我意識。只有費爾巴哈才是從黑格爾的觀點出發而結束和批判了黑格爾的哲學。費爾巴哈把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歸結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從而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同時也巧妙地擬定了對黑格爾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學的批判的基本要點。

以上這些議題的關聯性表明,《提綱》的寫作與《神聖家族》有關。我們知道,《神聖家族》試圖從總體上評價法國的啟蒙運動及其反對現存政治制度、反對宗教神學和形而上學的鬥爭,同時從思想史上對以黑格爾為集大成者的德國思

辨哲學作出評價。在馬克思看來,通過揭示自愛爾維修以來的唯物主義同從巴貝夫直到歐文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聯繫,就可以看出,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觀念在法國和英國的唯物主義那裏已經存在了。然而,對黑格爾的思想進行唯物主義批判是讓德國哲學家學會理解法國唯物主義的必要前提。

正是這樣一種考慮使馬克思產生了一個計劃,就是要編纂“一套社會主義史的資料彙編,或者勿寧説是一部用史料編成的社會主義史”。(《恩格斯致馬克思(1845年3月17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7卷第29頁)很顯然,《神聖家族》並沒有完全實現這一計劃,因為它對作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唯物主義的清理,過多地敍述了法國唯物主義,而對同屬於這一譜系的費爾巴哈哲學的剖析非常不夠,這是一個缺憾。此外,在當時德國的社會思潮裏,同屬於青年黑格爾派別的鮑威爾思辨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也是需要甄別清楚的,《神聖家族》着眼於、用力在前者身上,對後者的論述就理應成為《神聖家族》的後續工作。而且上述缺憾從《神聖家族》出版以後人們對它所作出的反應和爭論中更加凸現出來。

這樣説來,《提綱》寫作的契機並不是為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做準備,理論工作和研究計劃的尚未完成,以及當時圍繞《神聖家族》所展開的爭論可能才是寫作《提綱》的直接動因。而我們知道,這種爭論是到1845年《維幹德季刊》第2捲上才展開的;又由於這一卷出版於同年6月底,所以,《提綱》不可能寫於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才寫就的。

關於《提綱》的這樣一種解釋的意義在於:第一,它説明《提綱》與《神聖家族》在思想上同樣有着密切聯繫,《提綱》的思想只能視為馬克思進一步論證新世界觀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綱》解釋為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直接契機,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提綱。第二,就《提綱》的內容而言,它們是針對當時德國特定的思想形態而進行闡述和評論的,他之所謂“哲學”云云,絕不是指總體上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一般哲學,而是特指鮑威爾、費爾巴哈等以觀念解釋和構建世界的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因此恐怕不能把諸如“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等論斷,解釋為哲學、理論涉及普遍,而實踐指向具體、個別,也不能像另外一些論者據此指出馬克思

鄙視“哲學”,進而主張消解“哲學”,排斥哲學在社會有機體系統和社會意識結構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認真分析馬克思的原意,他這裏所説的“哲學”只是當時德國獨特的具體的思想形態。

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篇三

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摘要:馬克思哲學新視界生成於1845年。這一年他寫下的兩部論著《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世界觀的產生。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撰寫正標誌着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的確立。如何正確把握與理解辯證唯物實踐觀就成為真正讀懂馬克思的“瓶頸”,是在理解馬克思社會視域中的其它理論的切入口。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關係條件下的實踐活動,並在自己的對象化活動中,人把本質力量連同自己的合作關係一併凝結於對象化產物中,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表現為“物化”和“異化”。本文試圖解讀《提綱》中的辯證唯物實踐觀思想,從而更好理解“異化”的概念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科學實踐觀、辯證唯物實踐觀

一、就內容而講,整篇文章可以分為四大部分

《提綱》寫於1845年春,最早發表於1888年。對於這個《提綱》,恩格斯給予了高度地評價,認為這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頁)在《提綱》中,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在這個《提綱》中心世界觀的天才萌芽就表現在他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上。實踐問題,就好是一條主線一樣自始至終地貫穿在整個《提綱》的每一條中。在這裏,馬克思非常強調實踐在人們認識中的作用、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且強調指出用革命的實踐去改造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前一切哲學的根本區別之點。由於馬克思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並把人的活動了解為實踐活動,把人看作是能夠改造世界的實踐的動物,這就為以後系統的制定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奠定了基礎。因此,強調實踐的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中所做革命變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一、揭露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第一條)

唯心論先驗論看到了主體的能動性,但誇大了能動性

舊唯物論承認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但否認了主體的能動性

第二、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統一起來,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點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實踐的能動性。(第二條)

辯證唯物論能動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中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對實踐作了科學規定——人類感性、能動、批判的活動。

2、提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相聯繫,實踐中主體和客體構成雙向關係,表現為:

人化自然(客體主體化):主體把自身的目的、願望賦予客體,創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自然人化(主體客體化):主體吸收了客體的本質、屬性,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把主客觀相聯繫。

實踐是主觀指導下對客觀存在的改造,實踐把主客觀相聯繫。

第三、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相結合,對舊唯物主義的各種錯誤進行一一 1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條)

1、對人的本質作了科學概括

人的本質是後天形成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勞動實踐是人和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社會生活的最終根源在於實踐

3、思維、理論的世界根源於現實的世界

第四、在指出新舊唯物主義立足點的不同的基礎上,把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一。(第十~十一條)

1、過去的哲學停留於“解釋世界”,而不在力於“改造世界”。

2、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

(1)、一種理論作用的發揮只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表現出來。

(2)、一種理論作用發揮的程度在於人們實踐活動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確的理論最終會被大多數人接受,也才會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為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

二、解讀《提綱》

第一條: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的活動,因此它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瞭解“革命的”, “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馬克思在開篇就深刻剖析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實踐觀的片面性和侷限性。他指出舊唯物主義是一種直觀的唯物主義,是“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其根本的錯誤就在於脱離了實踐,只是從客體的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抹殺了實踐活動的能動意義。馬克思説,費爾巴哈和先前的唯物主義者一樣,只是把事物、現實、感性當作有別於思維的存在,有別於主體的客體,而不是當作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的對象來理解,不是從主體所加於客體的能動作用來理解,由此即造成了主體的能動性被忽視了。相反,唯心主義實踐觀則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主觀的能動性,把實踐的能動性歸結為意識的能動性,從而用精神去解釋歷史。兩者都是從實踐觀上割裂了主觀的能動性和客觀的物質性的辯證統一關係。

第二條: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馬克思指出:要克服直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侷限性,就要把能動的原則歸之於物

質的自然界和人,體現為人的實踐,人的感性物質活動。強調實踐的主體性,實踐才是思維的基礎,“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第三條:關於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説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説一定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於社會之上。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這裏馬克思用“革命的實踐”代替“異化勞動”的概念,從社會歷史觀的高度來清算了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的影響,舊唯物主義者正是因為不能正確看待主體的能動性和客觀的物質性的辯證關係,因此必然不能正確説明人與環境、人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歷史觀上必然會陷入唯心主義史觀。馬克思提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是雙向互動的。人的實踐就體現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用實踐回答了康德發現的人與環境二律背反的難題。因此,這不是對人的主體性的一般理解,而是對現代工業在確立人類主體在客體世界中的主導作用的真實理解。

第四條: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隻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説明。因此,對於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並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聖家族的祕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

第五條: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貢獻。但他認為費爾巴哈雖然是批判了強調抽象思維的唯心主義,但他的唯物主義同樣是不徹底的,正如他對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樣:“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説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而沒有揭露宗教的社會根源,對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於理論上而沒有“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總而言之,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都是因為不能看到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其性質都是屬於直觀唯物主義。

第六條: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繫起來的普遍性。

馬克思指出:站在直觀唯物主義的立場,其社會歷史觀只能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原因在於費爾巴哈理論脱離了實踐,沒有從人們現存的社會聯繫中來觀察人們。在這個角度來説,其社會歷史觀仍然沒有擺脱唯心主義範疇。馬克思從實踐出發,揭示了人的社會本質。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的、抽象的理解人,馬克思則認為,人是“現實的人歷史的人”,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而環境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方式,並隨着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1]實踐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人可以能動地創造歷史,但人不可以無視客觀條件而去強求無法得到的結果。所以,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與環境都是人的實踐的產物。實踐是人的本質規定性,人在本質上來説是一種實踐的存在物。實踐對象、現實、感性,一切都是“人的感性活動”,都是“實踐”,突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實踐雖然是一種人帶着自己的利益、意志、需求和價值認同進行的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目的在於改變和超越。人和環境、主體和客體之間關係是雙向互動的,人的實踐就是這種互動關係的完整體現。如馬克思所説:“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正是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能達到了人與自然、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統一。

第七條: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舊唯物主義沒有看到,“宗教情感”是作為一定形式的人所天生的內在屬性,因此單從宗教的“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批判宗教是不徹底的。在馬克思看來,人並不是一個抽象存在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是屬於一個社會範疇、一定階級的、具體的個人,也就是他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第八條: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祕主義的神祕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在完成對直觀唯物主義的批判後,馬克思重新強調了自己的哲學觀點: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在這裏把實踐活動放到了歷史語境中去理解,實踐不是抽象的個體,而是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的感性活動。實際上馬克思是強調對實踐概念的把握必須要研究到歷史事件得以發生的情景,實踐是歷史的,不存在超越歷史的一般的實踐。個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非理性與理性都是在人類的實踐中獲得了具體的統一。因此,包括宗教在內的精神意識形態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要徹底完成對宗教的批判就必須立足於人的實踐,“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的:“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係,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2]

第九條: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

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

馬克思指出:直觀唯物主義由於其自身的缺陷,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認識社會的本質,充其量最多也只能認識一些社會現象。

第十條: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第十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理論與實踐是一種外在的關聯,實踐是手段,對應的實踐觀是實體性哲學。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馬克思認為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從這句話來看,馬克思是徹底唯物的、實踐的。但英國共產黨理論家霍夫曼對此話的闡釋也許更符合馬克思的本意:“馬克思的意思不是説我們必須停止思想,而是説僅僅通過思想不能改變世界;革命不是在哲學家的書房中,而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的。因此,這意味着,我們並不拒絕一切形式的哲學而只是想提出新的思想概念,這種思想將自覺地把改變世界作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像哲學家們過去所做的那樣,極力討好反動派,把世界固定起來。要用導致行動的革命解釋代替無所作為的保守解釋。用具體的、實踐的思維方法取代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3]實踐即便僅僅意味着“改變世界”,仍然是一種理論,它是關於如何改變世界的理論,一種對具體革命進行解釋的理論。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不僅是革命的,也是理論的。它不僅離不開理論,需要理論的指導,同時它本身就是一種理論的、思想的存在。作為理論的實踐是人的一種具體的存在方式。

三、《提綱》的歷史意義

《提綱》的重大意義,首先在於它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從而為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生長點和立足點。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正是基於科學的實踐觀點,馬克思在《提綱》中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地説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正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進而闡明瞭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意義。

《提綱》提出的科學實踐觀,從根本上揭露了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根本缺陷。馬克思提出,舊唯物主義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意義,因而不能正確地解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更看不到主體基於實踐基礎上的能動性,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直觀的唯物主義。

四、總結

在對《提綱》進行了解讀後,我們可以總結,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史觀相對於唯心主義史觀和直觀唯物主義史觀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是主觀作用於客觀環境的感性活動,體現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辯證統一。實踐是聯繫主體和客體、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樑和紐帶,具有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特徵。實踐的基本特點在於它走出了意識活動的範圍,指向了主觀領域之外的客觀世界,成為一種能夠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活動。然而,實踐自身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矛盾對立並不是僵死的、抽象的對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規定,從而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在實踐中,一方面人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

一的東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同樣,實踐也在不斷揚棄人的主觀性,把主觀性、目的和理想付諸現實,使超感性的東西感性化。人正是通過這種自身所特有的感性活動把觀念轉化為直接現實性的存在,使自己的思維對象化。主觀世界以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形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本身就是主觀作用於客觀的活動,並使主觀和客觀真正意義上達到了統一。

第二,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在實踐中,相對於客體來講處於主體地位,實踐的發動與運行,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都是從實踐主體的利益和需要聯繫在一起的。人通過實踐能夠認識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夠利用規律使物按人的要求同人發生關係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佔有的目的。實踐的自主性確立了人對自然界的主體地位。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人的實踐活動,實際上也是個體與社會統一的過程。

第三,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實踐活動最大特點是具有能動性、創造性,這説明人的實踐不是簡單地適應自然,也不是簡單地複製自然,而是對自然的積極改造。但同時人的實踐活動也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實踐活動使得客體主體化,使得人在實踐過程中日益把非人的純自然物質力量越來越多地轉化為人所駕馭支配的屬人的物質力量。隨着實踐的發展,主客體矛盾和主客觀矛盾關係也在變化發展,新的事物、新的規律湧現出來,成為人的新的制約力量,由此也使人的受動性得以改變和擴大。人只有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獲得駕馭並改造世界的自由,實現人的能動性,實現人的本質和價值。

第四,科學性和價值性的辯證統一。實踐的受動性要求實踐具有科學性,實踐的科學性就是實踐合乎規律。人們要成功地實踐,必須以自身所面對的世界為前提和基礎,正確地認識它存在及其運動、變化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人的活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人的創造並不是無中生有,也不能隨心所欲。人類的偉大在於能自覺和全面地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認識和理性掌握的程度越深,範圍越廣,人類自身的本質力量就愈益得到提升和增強。人類的實踐活動越符合自然規律,就越具科學性,也就越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實踐價值性也在於實踐的“目的性”。人們探索和認識世界,追求真理,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任何實踐都是出於人們的需要和利益實現要求,實踐的價值性就在於實踐能否達到預定的目的。實踐活動中既要遵循科學性,又要追求價值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意志和意識”,把世界變成了人類所理想的現實。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人們既通過主體客體化過程創造出主體所需要的價值世界,又通過客體主體化、人性化的過程,創造了主體自身的價值需求,實現了創造活動自身的價值。人是價值的創造者,人只有在創造性的勞動中,才能顯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馬方來:《論科學實踐觀》,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

3、尤作欣:《試論馬克思哲學新視界中社會關係》,雲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 篇四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

金融三班 201304020329 閻嬌嬌

在我們讀像馬克思這樣的歷史偉人傾其畢生經歷給後人留下的財富瑰寶時,需要抱着很虔誠的心態。我覺得這是表達對他們崇敬之心的最好方法,在馬原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短短的十一條讓我初探到馬克思哲學世界的嚴謹和精彩。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關於費爾巴哈提綱》標誌着馬克思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這份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稱為“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提綱的核心是唯物主義,而且是能動的唯物主義。同時馬克思強調它的唯物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他認為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人是隻能從實踐中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祕主義的神祕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一共有十一條,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兩條是整個提綱的總論,主要指出了新舊唯物主義的區別;第三至第九條為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中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應用與社會歷史的研究,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觀點;第十和第十一條則是提綱的最後一部分,作為提綱的總結,揭露了唯心史觀的階級根源,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歷史使命與根本任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領域所實現的變革。

馬克思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就在於他從根本上改造了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指出實踐的本體性以及實踐在人們認識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提綱》中強調“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把實踐納入認識理論的範疇,指出人的認識源泉在於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實踐的觀點貫穿於整個《提綱》中,把時間引進認識論,作為認識的基礎標準和目的,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受動性。把實踐的觀點應用與社會歷史,揭示了人的本質和社會生活的本質,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這就從根本上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就哲學的界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即人在意識中觀念的反映、理解和再現客觀對象的活動及其結果,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體思維對客觀信息的能動反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物質實踐作為主管和客觀認識與對象統一的基礎,將認識的實踐性、特點與過程,構建起以實踐為根本的反映論。

既然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能動反應,那麼,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要尊重客觀事實,還應發揮能動的主體作用,從自我實踐中建立對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 。如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藉助自己的思維方式、科學知識、價值觀、審美觀和以往的實踐經驗對教育內容進行加工形成新的認識。因此,我們在學習任何理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在文字的表面對書本死記硬背,必須結合實踐經驗,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對理論知識進行再吸收、再理解,從而形成對於客觀世界的深刻的認識。

並且它也是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重要理論武器。它要求我們在一切革命和建設中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解放思想,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來開拓理論的新境界和建設事業的新階段。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的真正意義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説“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説,全部問題都在於實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因此哲學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揚棄。這種批判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且要廣泛運用於實踐之上。《提綱》第一次把科學實踐觀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不僅成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向上發展的關鍵, 超越了近代哲學,甚至現代哲學, 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自己的特色, 從而開闢了包含着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即新唯物主義《提綱》中隱含的現實主體與對象世界客體、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以及理論與實踐等等的矛盾關係的萌芽, 為馬克思日後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的全面展開和日臻完善開啟了思想的帷幕。

《提綱》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理論的骨架或縮影, 而實踐範疇則是這整個骨架的支點。所以準確把握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對於我們正確領會他的新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至關重要。在社會歷史領域實踐的觀點其實就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實踐出發就是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在現實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創新,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作為一名大學生,《關於費爾巴哈提綱》對於我們自身的學習、發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導作用,它啟示我們要從實踐出發,在現實社會中吸取經驗,鍛鍊自己,使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有着對生活明確的目標和追求。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 篇五

馬 克 思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1888年由恩格斯發表的稿本)

馬克思論費爾巴哈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 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單純經院哲學的問題。三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説,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説忘記了: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説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於社會之上如,在羅伯特- 歐文那裏就是如此)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四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這一事實出發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作之後,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來説明。因此,對於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聖家族的祕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理論上進行批判,並在實踐中加以變革。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性活動。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⑴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的個體;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性。

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因此,他不瞭解“革命的”、這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維的此岸性。 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例。

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並在雲霄中固定然後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對於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

但是,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各人純粹自1

五六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實際上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祕主義的神祕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

類。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選自《費爾巴哈》

注 釋

① 本文寫於1845年。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為的附錄公開發表。出版時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② “市民社會”,馬克思主要指的是“資產階級社會”

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 ,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90《路德維希2-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十1988頁

費爾巴哈的提綱 篇六

1、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現實、感

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性的活動看作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他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2、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

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3、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説,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

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説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説必然會把社會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於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裏就是如此。)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4、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

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説明。因此,對於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聖家族的祕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對於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理論上進行批判,並在實踐中加以變革。

5、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

性活動。

6、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①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②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的聯繫起來的普遍性。

7、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的社會產物,而他所分析的個人,實際上

市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8、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祕主義的神祕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

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9、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理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

社會”的單個的直觀。

10、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文化的人類

11、哲學家們只能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篇七

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馬克思於1845年春在布魯塞爾寫成的批判費爾巴哈的11條提綱,其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

這個《提綱》,被恩格斯稱為 “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在《提綱》中,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表現在他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上。實踐問題,就好是一條主線一樣自始至終地貫穿在整個《提綱》的每一條中。在這裏,馬克思非常強調實踐在人們認識中的作用、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且強調指出用革命的實踐去改造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前一切哲學的根本區別之點。

由於馬克思十分強調實踐的作用,並把人的活動了解為實踐活動,把人看作是能夠改造世界的實踐的動物,這就為以後系統的制定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奠定了基礎。因此,強調實踐的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中所做革命變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馬克思在文中第十一條説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此,他闡明新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以往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歷史使命。由於以往的哲學家們不懂得實踐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於他們的歷史和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他們只能停留在思想領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將理論轉變為革命實踐的要求。馬克思創立的新唯物主義是一種實踐性的唯物主義,它服從和服務於無產階級改造現實的鬥爭,是無產階級改造世界和徹底解放全人類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實踐性,從而實現了哲學革命中的偉大變革。

《提綱》為系統地闡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制定了大綱,開闢了道路,它勾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雛形,為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學習掌握《提綱》的基本原理。

同時《提綱》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提綱》中的實踐觀點,是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重要理論武器。它要求我們在一切革命和建設中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解放思想,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來開拓理論的新境界和建設事業的新階段。

總結 篇八

在對《提綱》進行了解讀後,我們可以總結,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史觀相對於唯心主義史觀和直觀唯物主義史觀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是主觀作用於客觀環境的感性活動,體現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辯證統一。實踐是聯繫主體和客體、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樑和紐帶,具有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特徵。實踐的基本特點在於它走出了意識活動的範圍,指向了主觀領域之外的客觀世界,成為一種能夠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活動。然而,實踐自身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矛盾對立並不是僵死的、抽象的對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規定,從而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在實踐中,一方面人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同樣,實踐也在不斷揚棄人的主觀性,把主觀性、目的和理想付諸現實,使超感性的東西感性化。人正是通過這種自身所特有的感性活動把觀念轉化為直接現實性的存在,使自己的思維對象化。主觀世界以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形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本身就是主觀作用於客觀的活動,並使主觀和客觀真正意義上達到了統一。

第二、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在實踐中,相對於客體來講處於主體地位,實踐的發動與運行,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都是從實踐主體的利益和需要聯繫在一起的。人通過實踐能夠認識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夠利用規律使物按人的要求同人發*關係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佔有的目的。實踐的自主性確立了人對自然界的主體地位。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人的實踐活動,實際上也是個體與社會統一的過程。

第三、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實踐活動最大特點是具有能動性、創造性,這説明人的實踐不是簡單地適應自然,也不是簡單地複製自然,而是對自然的積極改造。但同時人的實踐活動也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實踐活動使得客體主體化,使得人在實踐過程中日益把非人的純自然物質力量越來越多地轉化為人所駕馭支配的屬人的物質力量。隨着實踐的發展,主客體矛盾和主客觀矛盾關係也在變化發展,新的'事物、新的規律湧現出來,成為人的新的制約力量,由此也使人的受動性得以改變和擴大。人只有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獲得駕馭並改造世界的自由,實現人的能動性,實現人的本質和價值。

第四、科學性和價值性的辯證統一。實踐的受動性要求實踐具有科學性,實踐的科學性就是實踐合乎規律。人們要成功地實踐,必須以自身所面對的世界為前提和基礎,正確地認識它存在及其運動、變化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人的活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人的創造並不是無中生有,也不能隨心所欲。人類的偉大在於能自覺和全面地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認識和理性掌握的程度越深,範圍越廣,人類自身的本質力量就愈益得到提升和增強。人類的實踐活動越符合自然規律,就越具科學性,也就越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實踐價值性也在於實踐的“目的性”。人們探索和認識世界,追求真理,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任何實踐都是出於人們的需要和利益實現要求,實踐的價值性就在於實踐能否達到預定的目的。實踐活動中既要遵循科學性,又要追求價值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意志和意識”,把世界變成了人類所理想的現實。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人們既通過主體客體化過程創造出主體所需要的價值世界,又通過客體主體化、人性化的過程,創造了主體自身的價值需求,實現了創造活動自身的價值。人是價值的創造者,人只有在創造性的勞動中,才能顯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 篇九

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關於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僅佔據了兩頁紙,一個字數甚少的提綱居然可以成為流傳後世的著作,説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觀萌芽的天才大綱。正是它的問世,才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形成。

全文由11條大綱構成,全都緊緊地圍繞着“實踐”這個中心,強調實踐的決定性作用。費爾巴哈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概念和意義,因此他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思想是直觀的、非實踐的,這導致他在社會歷史領域無法擺脱唯心論的束縛。因而《提綱》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徹底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綱領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對舊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實踐觀的批判 《提綱》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 在於是否認識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就是説,舊唯物主義僅僅看到自然的優先性,客觀性,把自然理解為和人的實踐活動沒有絲毫關係的純客觀東西,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看不到自然,現實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屬人性,恰恰是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實踐不斷地創造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不斷創造,生產着人的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並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從而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統一。實踐是廣義的,它涵蓋了“社會化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自然人體對周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維。實踐本身就代表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念:人的一切活動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可以作為一個外在因素而作用於他人,而同時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觀真理性仍然需要通過來實踐證明。馬克思明確地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真理作為人的思維的經驗性的東西是要靠實踐來證明的。

二、對唯心主義實踐觀的批判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這就是説,舊唯物主義看不到主體的能動性,認為主體只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客體,而唯心主義卻和舊唯物主義相反,他們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上確實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大大發揮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卻把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誇大和發展,使其脱離了自然界的物質基礎,把人的活動理解為精神活動,在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上,費爾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他只看到了自然對人的作用,而看不到人對自然的能動作用。這樣一來,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俘虜,人只是在消極地直觀地在頭腦中反映着客觀事物,即這就成為了人對自然界的消極被動的映現活動了。主義與客體之間的相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互聯繫就變成了客體對主體的單向性的行為了,那麼實踐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可有可無了,中介作用就更不存在了。唯心主義將絕對觀念、主觀精神獲得了凌駕於物質世界之上的主導地位,物質世界包括人則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這就誇大了精神的作用。這説明唯心主義也是不懂得實踐的意義的,他們脱離實踐去理解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實現,不理解人的本質是實踐的。

在解讀《提綱》的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了其中的精髓: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通過批判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中的那些脱離社會實踐談人類歷史、抽象地概括人的本質的錯誤觀點,以及由此導致的抽象的宗教觀,科學地説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從根本上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從而為馬克思對實踐的進一步闡述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費爾巴哈提綱 篇十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

信息安全 周培垚 10385050 摘要:《提綱》對舊唯物主義根本缺陷進行揭露;以及點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 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相結合,對舊唯物主義的各種錯誤進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在指出新舊唯物主義立足點的不同的基礎上,把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一。歷史意義: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從而為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生長點和立足點。

關鍵字:費爾巴哈 感性世界 消極的社會實踐

科學的實踐觀

革命實踐的能動性 哲學

本以為馬克思的著作都應該是長篇大論,每一部都夠出一本書的,沒想到費爾巴哈提綱只有短短十一條,區區千字。

對於哲學的歷史,我瞭解甚少,不明白當初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等人提出唯物主義等新的哲學論調是會對當時的學術界或是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和震撼。而馬克思的論費爾巴哈,卻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完善了唯物主義思想,或者是説變革。

在此之前,對於唯物主義的的理解主要缺點都在於對對象、現實界,即感性世界,只以對象的形狀或直觀得來的形狀去理解,而不是把對象作為人的具體的活動或實踐去理解,即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將人的主觀能動性所帶來的改變削弱為零,忽視人這個對象在食物的發展中帶來的影響,必然無法符合客觀規則,舊唯物主義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意義,不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因而不能正確地解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看不到主體基於實踐基礎上的能動性,類似於將一切寄託在命運上,認為自己的努力無法帶來改變,所以説其本質是一種消極、直觀的唯物主義。

而馬克思認為:人絕非單純消極被動的存在,對象、自然也絕非僅僅是外在於人的客體,直觀的對象。人首先是作為能動感性活動的存在,對象首先、而且從根本上始終是人的感性活動的對象,主體的對象。因而認識活動,第一,不是主體消極被動接受客體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動,而是主體以其實踐理念(目的),即價值理念和理論理念對客體進行選擇的主動活動;第二,不是主體對客體直接的映現、單純的模寫,而是主體以其先在的、在實踐中形成的作為實踐模式內化的認知結構對客體進行建構的能動活動;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動作,而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的循環往復的無窮髮展過程,由現象到本質、由一級本質到二級本質……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百度百科)馬克思的這段理論,從根本上指出並解決了費爾巴哈理論的不足之處,而提綱的全文,緊緊圍繞者 實踐 這個中心思想做出了論述,指出舊唯物主義是沒有把事物、現實等當作感性的活動當作實踐,正是它的問世,才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形成。 以上提到的,不外乎是對舊唯物主義根本缺陷的揭露以及點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實踐的能動性。除了這些,馬克思在後面的篇幅裏進行了更細緻的解讀。

首先,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相結合,對舊唯物主義的各種錯誤進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比如第九條:“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馬克思指出: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馬克思的這些話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它們至多也只能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內的孤立的抽象的個人的觀察,看不到人民羣眾的歷史作用。只是在表面上加以理解社會的本質,而不能科學地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深層次來説,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正如對第八條的解析: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在諸多社會實踐中,生產實踐是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先祖時代,正是由於人類的生產實踐才使人類最終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產生了人類社會,生產以及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趨勢,這正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因此,人們應透過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認清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不要將人孤立起來,除了這個個體之外,人類更大的存在感在於一切的社會關係中。 其次,在指出新舊唯物主義立足點的不同的基礎上,把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一。也就是整個提綱結尾的部分十到十一條中所提到的,第十條中,對階級的分別以及社會的基礎做出了定義,舊唯物主義中將“市民”社會作為立腳點,所對應的階級即為資產階級,舊唯物主義的基礎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即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產生的意識形態,它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資產階級是它的階級基礎。而新唯物主義中將“人類社會”或“社會中人類”作為立腳點,所對應的階級自然是共產主義,基礎是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基礎,它是面向未來,是為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服務的,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無產階級是它的階級基礎。第十一條中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和歷史使命,首先提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現在要做的,就是從思考中走出來,開始做。以往的哲學,只是發現問題,並説明它,給出一個正確的概括;而新唯物主義的目標是:革命,從什麼都不做的保守解釋中走出來,實踐之,改變之。用具體的、實踐的思維方法取代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既然賦予了人主觀能動性,人就應該依靠主觀能動性去改變這個社會,給社會提供原動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説來,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

《提綱》從根本上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點,指出其實質上是一種消極的唯物主義。並解決了這些問題,可以説,《提綱》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它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從而為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生長點和立足點。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根據科學的實踐觀,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地説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在此之上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進而闡明瞭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