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篇一

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篇具有偉大里程碑意義的哲學理論著作,是毛澤東同志集中全黨智慧,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觀念和理論,是指導現當代中國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探索階段偉大成就的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是科學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同志的實踐思想,是具有偉大指導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突破,對於指導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作為一名大學生,肩負着祖國未來建設的歷史重任,更應該不辱使命,潛心鑽研理論,苦練實踐本領,完善健全人格,在黨的指引和帶領下,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明天,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唯物實踐論的發展

“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

實踐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注的最關鍵核心思想內容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性的最生動的理論體現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者區別於其他一切落後思潮的衞道者的生動標誌。

對實踐的理性思考與全面關照,肇始於馬克思青年時期的理論探索。其中,馬克思所作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可謂是這一哲學範疇的權威讀本,也是我們瞭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生動教程。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獨到見解,鞭辟入裏,分解科學,極富戰鬥力,充滿了哲學意味之上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一語中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在這裏,馬克思直接引出了關於客體與主體,直觀與本質,感性與理性等哲學範疇的極富意義的討論,將唯物主義在現實中的巨大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來,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費爾巴哈)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這就將唯物主義的危局與對實踐的認識程度聯繫了起來。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便是唯心主義的問題,儘管對於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經院哲學誠然有其貢獻之處。

通過這樣的建構,馬克思開創了一條獨特的對真理的認識之路,即“主觀認識”——“人類實踐”——“客觀檢驗”——“再認知”的一條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達之路。也為後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理論發展範式。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便可以稱得上是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論與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從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實踐觀的理論典範。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脈相承,是極富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特色的先進的理論的精華。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篇二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它哲學的主要標誌。《關於費爾巴哈提綱》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觀。

實踐的觀點是《提綱》的基本觀點。馬克思運用實踐的觀點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指出實踐是檢驗觀點的標準。馬克思又運用實踐觀點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們活動的一致的基礎就是革命的實踐,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的總和。馬克思還運用實踐的觀點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宗旨和任務就是改造世界。總之,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是同以前舊哲學的根本區別。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觀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這是對馬克思以前的舊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批判,他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方面去理解,機械地反映認識對象;只是從客體作用於主體的角度,亦即人對客觀事物樸素直觀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而沒有從對客觀事物的能動作用,亦即對客觀事物的改造活動的角度去理解,這正是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而唯心主義哲學家則片面地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過高地發展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至於否認了人的認識是受客觀事物制約的。馬克思的這句話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時做出了批判,批判的關節點在於二者均不瞭解實踐在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意義。馬克思認為對事物的現實感性認識不能只從客觀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更應把它們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實踐是主體與客體、主觀和客觀相結合,並能動地反映整個客觀世界和對客觀對象進行正確的認識和改造的一種活動,是聯繫主觀和客觀的媒介與橋樑,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人可以憑藉其感官真實感覺實踐活動的整個客觀過程。哲學作為一種認識活動必須把實踐放在重要的位置。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如何證明這種真理性?這是舊哲學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馬克思在這裏給予回答。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問題,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證明自己的認識是否是真理,除此別無它途。只有那些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認識才是真理,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真理。這裏,馬克思並沒有將“真理性”簡單地理解為現在哲學教科書中的。“符合論”,而是將其理解為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真理性”也就是思維的實踐力量,指人類完全可以透過現象認清客觀規律,即通過實踐力量跨越康德所稱的現象和本質之間“此岸”和“彼岸”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思維與真理、現象與本質統一於實踐。是否是真理,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在告訴人們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的同時,馬克思又對傳統上的哲學研究方式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以前的哲學家都遠離實踐,在思想的空中研究哲學。馬克思認為這是一種純粹經院式的哲學研究方式,脱離人的實踐活動來研究哲學問題沒有任何意義。這樣就把哲學從“空中”拉到了“人間”,實現了人們思想方式的巨大轉變,即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分析一切問題,來檢驗認識和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實踐具有改造現實的功能,《提綱》中説: “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説,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説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説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會之上。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在這裏馬克思首先批判舊唯物主義的代表——法國唯物主義者所持有的環境決定論或教育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環境和教育的改變致使人發生了改變,人的變化和發展取決於環境和教育。“因此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部分高於社會之上”,即把整個社會分成兩部分——環境和人,環境高於人之上,決定人的生活。”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句話首先批判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西方傳統哲學的“解釋世界”的傾向。如亞里±多德《工具論》的理性超越者姿態;黑格爾“存在就是合理”的辯護者姿態;費爾巴哈“最高的實踐是感性直觀”的旁觀者姿態。馬克思提出,新哲學的一般功能是“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活動就是馬克思所説的“革命的實踐”。由於之前的“哲學家們”不知道實踐在人類活動中的重大意義,不懂得人類實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造世界。所以,他們只能通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來對現存世界進行解釋,而不能通過實踐對現存世界進行改造。哲學的主要功能就是去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釋世界,這是所有的哲學家和哲學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馬克思説: “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説來,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也就是説,人類的自身的實踐活動拓展了人們的視野,擴大了人化世界的深度、廣度和寬度,改變了原有的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轉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使人化世界服從於人的意志,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地發揮。也就是説,哲學上升到人的頭腦中,可以用來指揮人的實踐活動,使之對客觀世界進行符合人們意志的改造。而不是隻在頭腦中對現存世界進行解釋、説明,這才是哲學的功能。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看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論以及由此導致的抽象的宗教觀。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同時,批判了其只能把人類理解成一種內在的,無聲的,將人從肉體和精神的狀態中主觀剝離,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變世界的可能。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實踐是革命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把居於能動與主導方面的主體和居於依據與基礎方面的客體聯結起來,形成了改造與被改造關係。而人類的不斷進步,恰恰反應了這樣一個觀點。實踐觀點構成了《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的中心線索和核心思想。通過學習《提綱》使我認識到將唯心主義觀點和唯物主義觀點相結合起來分析問題的必要性以及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全面分析問題,做到一分為二;並且要注重實踐,牢記實踐出真理,只有實踐才知對錯,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提綱》中強調的實踐觀點的原理,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黨的基本知道下,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用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踐去發展、完善和檢驗真理。同時,社會主義也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髮展和壯大。

沒有實踐就不會有認識,不理解實踐也不能正確理解認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目的在於改變世界以滿足人的需要。要改變世界必須認識世界。實踐及其發展的需要是認識、知識產生的根源和發展的動力。在現代,實踐的發展促使科學成果層出不窮,以至促成新科學的誕生。人類實踐發展的無止境,決定了認識發展的無止境。同時,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必須滿足實踐的需要,為實踐服務。實踐提供了認識的可能。只有實踐才能提供認識所必需的信息。同時,也只有實踐才使人們獲得並不斷髮展對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維的能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凡是符合客觀的真理性認識,通過實踐必然會成功地轉化為客觀的現實。反之,凡是錯誤的認識,在實踐中必然遭到失敗。隨着社會實踐的發展,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也在歷史地發展着和完善着。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篇三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獻,全文不過1500字,但它卻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在《提綱》中,馬克思首次系統地論述了科學的實踐觀,並以此為基礎,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以往的一切舊哲學進行了批判,同時制定了“新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這一科學世界觀的要點,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恩格斯對《提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非常寶貴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提綱》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徹底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綱領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對舊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實踐觀的批判

《提綱》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 在於是否認識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舊唯物主義者認為,主體能夠反映客觀世界,但主體是消極地、直觀地、被動地反映客觀世界,他們看不到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屬人性特點,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懂得實踐的真正內涵的。馬克思在《提綱》的一開始就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2]這就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即他們只看到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而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這是舊唯物主義者忽視的地方,他們離開實踐活動來解釋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認為客體只是直觀的認識對象,主體只能被動地接受客體,而不能把客體看作是實踐的對象,看不到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作用,看不到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這顯然造成了他們認識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説,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3]。馬克思認為,這也是不理解實踐的真正內涵,認為環境教育決定了人,只有環境教育改變了,人才能改變,人受到來自環境和教育的制約,人在環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動的。馬克思批判了這種唯物主義在環境教育和人的關係上的錯誤認識。指出,實踐是環境和人改變的共同基礎,人在進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也在改造自身,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一致的。接着,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實踐的含義。“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4]費爾巴哈不同於唯心主義,他把看得見、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為他的研究對象,這是站在了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問題,但是由於他不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沒有把人的實踐活動看作是客觀的物質活動,看作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他的理解也是不徹底的。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他把實踐看作是“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5],所以他認為,只有理論活動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動,看不到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實踐的真正內涵,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義。

二、對唯心主義實踐觀的批判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6]這就是説,舊唯物主義看不到主體的能動性,認為主體只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客體,而唯心主義卻和舊唯物主義相反,他們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上確實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大大發揮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卻把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誇大和發展,使其脱離了自然界的物質基礎,把人的活動理解為精神活動,在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上,唯心主義將絕對觀念、主觀精神獲得了凌駕於物質世界之上的主導地位,物質世界包括人則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這就誇大了精神的作用。這説明唯心主義也是不懂得實踐的意義的,他們脱離實踐去理解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實現,不理解人的本質是實踐的。

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對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關於實踐觀點的批判認為,他們都是不理解實踐的內涵的。在批判繼承以往哲學的基礎上,馬克思實現了人類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從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改造這一角度出發,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在《提綱》中,馬克思提到了這樣一句話:“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首先,馬克思的這句話肯定了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馬克思是從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改造這一視角出發來研究客觀世界,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主體並不是像舊唯物主義者認為的消極、被動地認識客觀世界, 而是積極、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最初的自然界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人們首先通過實踐活動來滿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對客觀世界進行能動的改造,使客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在實踐中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着歷史,創造着社會關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社會是帶有人類主觀性的客觀世界。一旦實踐活動停下來,人類歷史也就無從發展了。馬克思首先認識到了主體與客體的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正是從這個立足點出發,馬克思得出了與以往哲學不同的新唯物主義的實踐觀。接着,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8]這就是説,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變着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自身。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反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新的認識從而改造周圍的生存環境,發展自己,使客觀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發展,也使自己適應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實踐成為人類認識的源泉、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在《提綱》中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9]這就是説馬克思把認識的問題也理解為實踐問題來看,不僅與以往的哲學劃清了界限,而且給實踐以正確的解釋。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更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思維和客觀實際相一致、相符合,人類的認識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這並不是理論所能解決的,而是一個實踐的範疇。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漸形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實現“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10],而為了使客觀世界更好地朝着人們所向往的方向發展,人們又會不斷地接近“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1],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更好地進行指導實踐的活動。而思維的“真理性”、“現實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實踐是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樑,通過實踐,正確的認識能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發展規律,推動客觀事物向前發展,這才具有客觀真理性,否則就是錯誤的。馬克思在這裏就確立了他區別於以往哲學的新的實踐觀

四、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變革實質

《提綱》是一篇具有變革意義的重要著作,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學家們”的思維方式,以人類的感性物質活動為出發點,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明確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哲學的區別,劃清了與唯心主義及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界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使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展現在人們面前,並提出了哲學的歷史使命,“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2]。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實質所在。以往的“哲學家們”不懂得實踐的真正含義,忽視了實踐的作用,他們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説明客觀世界,然而,認識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要解釋這世界,而是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認為,哲學的歷史使命不能僅僅是停留在解釋世界的層面,而應該是“改變世界”,即通過實踐活動對客觀世界做出科學的認識,進而以科學的理論知識為指導更好地改造和變革客觀世界。理論和實踐應該是統一的,而實踐才是認識的最終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指出,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於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13]。人類可以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推動社會變化發展。哲學的功能是要在正確解釋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指導實踐,並對客觀世界進行合理的改造,以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五、結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的真正意義在於“改變世界”,因此哲學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揚棄。這種批判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且要廣泛運用於實踐之上。《提綱》第一次把科學實踐觀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不僅成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向上發展的關鍵, 超越了近代哲學,甚至現代哲學, 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自己的特色, 從而開闢了包含着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即新唯物主義《提綱》中隱含的現實主體與對象世界客體、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以及理論與實踐等等的矛盾關係的萌芽, 為馬克思日後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的全面展開和日臻完善開啟了思想的帷幕。《提綱》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理論的骨架或縮影, 而實踐範疇則是這整個骨架的支點。所以準確把握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對於我們正確領會他的新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至關重要。在社會歷史領域實踐的觀點其實就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實踐出發就是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在現實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創新,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