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0大學聯考文綜歷史易錯知識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6W

2020大學聯考文綜歷史易錯知識點

學習是苦與樂的交織。俗話説:“一份耕耘,一分收穫。”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沒有那含辛如苦的“耕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2020大學聯考文綜歷史易錯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洋務企業與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錯因:對洋務企業與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目的、性質混淆不清,誤認為洋務企業屬於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正確理解:洋務企業是指近代由洋務派興辦的使用機器生產的企業。軍事工業產品歸軍隊使用,屬於封建企業;民用工業則帶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洋務企業是官辦企業,而非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民間投資經營的使用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企業,早期稱商辦企業,與清政府和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企業有一定的區別,是進步的經濟因素

2.英國確立殖民霸權的三場戰爭

錯因:誤認為英國戰勝西班牙、荷蘭、法國都體現了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勝利。

正確理解:英國戰勝西班牙、法國,從本質上體現了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勝利;荷蘭也是資本主義國家,但以商業立國,缺乏工業基礎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後盾,英國戰勝荷蘭體現了工業資本優於商業資本。

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錯因:認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正確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有雙重影響。一是破壞性,伴隨着殖民掠奪和奴役而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給亞非拉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和亞非拉地區長期貧窮落後的局面。二是建設性,殖民擴張和掠奪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客觀上衝擊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舊的經濟結構,推動了亞非拉國家的近代化。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錯因: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等同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正確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等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三個部分:資本主義政治體系、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主要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只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

5.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

錯因:把帝國主義等同於殖民主義。

正確理解: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是指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發展到壟斷階段,導致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殖民主義始於新航路開闢時期,是指比較強大的國家採取軍事、政治和經濟手段,佔領、奴役和剝削弱小國家、民族和落後地區,將其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6.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

錯因:三者的內涵理解不到位。

正確理解:三者分別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它們的核心內容分別是: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各方面干預經濟。

7.美國總統胡佛與羅斯福對經濟的干預

錯因:認為胡佛一直放任經濟危機的蔓延,羅斯福是對經濟進行干預的第一人。

正確理解:羅斯福並不是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對經濟進行干預的第一人,早在美國總統胡佛執政期間,就採取了一定的干預措施,但胡佛沒有把這種干預上升到政府行為的高度,而且其反對政府直接干預,實行由聯邦政府和私人企業合作、扶持私人企業以擺脱危機的政策,由此可見其政策的重點是扶植、補貼大企業和大公司。19年羅斯福入主白宮後,則推行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主要特色的新政。通過政府職能部門對各個部門的干預管理,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壓力,挽救了美國的經濟和民主制度,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

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

錯因: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成立的目的與任務混淆不清。

正確理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屬於“救急”性質的機構,當一個國家發生了金融危機時,可以向它求救,其貸款屬於短期行為。世界銀行屬於“救貧”性質的機構,主要資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擺脱貧困,其貸款多為長期性貸款,利率很低。

9.“仁政”與“仁”

錯因:認為孟子提倡的“仁政”與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確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具體來説,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從孔子的“仁”的思想出發,把它擴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仁”的思想適用於任何人的修養,而“仁政”則是對統治者發出的建言。

10.荀子的思想與法家的思想

錯因:將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確理解: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提出“性惡論”,法家也主張“性惡論”,但仔細比較可知,荀子提出“性惡論”,主張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法家則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約束和規範臣民的行為。

11.漢代新儒學

錯因:誤認為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孔子的“儒學”。

正確理解: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根本目的在於它適應了中央集權和國家大一統的需要,已經與先秦儒學大有不同,實際上是“外儒內法”。董仲舒在繼承先秦儒學精華的基礎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揚“君權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的君主統治秩序,神化了皇權的同時,也塑造了對君主權力進行約束的“天”的形象。這一思想適應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漢武帝確立為正統思想。

12.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的思想

錯因:認為黃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正確理解:黃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由於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尚處於萌芽階段,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只是着眼於對黑暗現實的揭露,並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更沒有提出廢除封建制度的主張,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修齊治平”的儒家傳統思想範疇,因此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絕不能等同於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13.中國近代民主思想與明清之際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錯因:認為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際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正確理解:明末清初,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構築了帶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可以將其看作我國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但是它與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區別。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是從西方引進的,它是近代中國先進人士學習西方的產物,是中國資產階級變革社會的思想武器。

14.林則徐與魏源的歷史地位

錯因:對二者的歷史地位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瞭解並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率先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礎上著《海國圖志》,進一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思想。

15.洋務派和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

錯因:對二者的關係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洋務派繼承了林則徐、魏源等人“師夷長技”的方略,並將其付諸實踐,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早期維新派大多來自洋務派,洋務派成員在興辦洋務的過程中,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對封建制度的尊奉產生了動搖,他們一方面繼承了洋務派“師夷長技”和“中體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側重於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張“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以商戰保國,以制度強國。

16.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

錯因:錯誤地認為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對立的。

正確理解: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雖然具體主張不同,但都屬於資產階級政治派別。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

17.維新變法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錯因:不理解二者對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正確理解:在維新變法運動中,康有為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體現了借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變法的合理性,通過改良儒家思想達到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目的;而陳獨秀、李大釗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則呈現出不同的做法,他們猛烈抨擊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在運動中存在着絕對肯定西方文化、絕對否定儒家思想的錯誤偏向。但無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還是激進派,雖然對待儒家思想的立場截然不同,但其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18.三大政策與新三民主義

錯因:認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義。

正確理解: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奮鬥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相互依託,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誌、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

19.不同派別的“體用觀”

錯因:不能正確區分近代主要派別思想主張的本質內涵。

正確理解:洋務派的“體”指的是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綱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學技術、生產工藝。“中體西用”即最初馮桂芬所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也就是隻學技術不學制度。而維新派認為西方自有西方之“體”“用”,“體”“用”是無法分離的,“中體西用”的提法是錯誤的,即維新派主張既學技術,又學制度。

20.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錯因:認為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宗教信仰、反對上帝。

正確理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並不反對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資產階級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對宗教領域的黑暗腐敗現象進行抨擊和改革,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文藝復興反對的是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如禁慾主義等;而宗教改革則反對的是羅馬教皇、天主教會的權威。

21.“因行稱義”“因信稱義”“信仰得救”

錯因:誤認為“因行稱義”“因信稱義”“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張。

“因行稱義”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和複雜的聖禮,參加教會組織的各種宗教活動,才能得救。它是為加強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為封建宗教神學的精神壟斷而服務的。

“因信稱義”的含義是隻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就可以獲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簡化了宗教儀式,解放了人的個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為資產階級的發財致富進行辯護,是對“因信稱義”的繼承和發展。

42.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

錯因:對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盛行的時代及其主張認識不清。

正確理解: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的產物,都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裏的反封建鬥爭。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它崇尚理性,嚮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