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人哲理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72K

名人哲理故事(新版多篇)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一

一個偉大萬里倒黴的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窮醫生家裏。小時候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參軍後被俘身負重傷,左手致殘,並屢立戰功,得到元帥的嘉獎。但是當他拿着元帥的保薦書,做着即將成為將軍的美夢時,在歸國途中,被俘後賣到阿爾及利亞,在那裏做了5年苦工。

當他回到祖國的時候,很不幸,他的國家已經忘記了這位英雄,他連一個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無敵艦隊找到一個軍需的職位。一次也下鄉催徵,因不肯為鄉紳通融減税,被鄉紳誣陷入獄。從監獄出來以後,他改作税吏。一次他把税款交給一家銀行保管,偏偏銀行倒閉,他第二次入獄。第二次出獄,他貧困貧,而且家裏妻子、妹妹、女兒一幫人都靠他一個人養着。他住的地方,環境如此惡劣;一天,酒館裏有人鬥毆,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於同情把那人背到家裏,誰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謀殺再次入獄。在此之後,他妻子死去,他又正因女兒的事情被法庭傳訊。

就這麼一個兩次被俘三次入獄的人,命運從來不肯眷顧他。但惡劣的環境沒有淹沒他,倒黴的。境遇沒有打倒他,反而豐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黴當作生命的一個必然結果加以理解,而化為生命的財富。憑着他對生活的反思和那個國家鬥牛士的精神,他寫出了名震世界的鉅著——《堂·吉訶德》。

哲理:這個偉大的倒黴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彷彿是作者的一個自我嘲諷。他證明了承受倒黴時的痛苦和順風時的歡樂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賬本上沒有支出。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二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小説家、社會活動家和幽默大師。他在訪問蘇聯期間,有一天在街頭遇見了一個蘇聯小姑娘。那小姑娘聰明活潑,逗人喜愛,蕭伯納便同她玩了很久。臨別的時候,蕭伯納對小姑娘説:“你回去告訴你媽媽,這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小姑娘竟然學着蕭伯納的口吻説:“你回去告訴你媽媽,説這天同你玩的就是蘇聯姑娘賴莎。”

這件事給蕭伯納以不少的感觸。“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蕭伯納感慨地説。

“這就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

還有一次,蕭伯納收到一位小姑娘的來信。信中説:“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心愛的小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蕭伯納卻幽默地回信道:“親愛的孩子,讀了你的信,頗黨風趣盎然。我十分贊同你的主意。但是,最主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哲理: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 篇三

宋時,張詠在成都,聽説寇準當宰相的消息,告訴他的屬官説: “寇準確是罕見的人才,可惜他的學問還不夠。”這話很快傳到了寇準耳裏,他覺得張詠的話是有道理時。後來,寇準出任陝西,張詠恰好去官從成都回來,寇準供設帷帳,盛情款待。張詠將要回去,寇準親自送到城郊,臨別-德育名人小故事

時問道: “您有什麼教導我嗎?”張詠見寇準恭恭敬敬,尊重比自己職位低的人,心中暗暗讚賞。他説: “《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回到家裏,找出《霍光傳》認真研讀起來。當讀到“不學無術”一句,不禁笑了起來,恍然道: “這就是張詠説我的那句話了。”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四

李連杰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一家電影公司願意請他出演,但片酬很低,只有100萬美元,而且是演一個反派主角。李連杰猶豫不決,説自己要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才能答覆。但是,等他答應出演時,對方卻改口了,片酬降為75萬美元。

錢不是最要緊的,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電影市場,“李連杰”三個字早已是金字招牌,從“功夫皇帝”“淪落”到此刻的境地,李連杰感到難以理解。但他思考再三,還是決定出演,但是,沒想到對方卻又“落井下石”:“50萬美元,不演拉倒。”50萬美元,還包括律師、經紀人、宣傳公司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税,所剩無幾。李連杰答應得很痛快:“我演。”

就這樣,李連杰拍了他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致命武器4》,雖然片中巨星雲集,但在影片首映當晚,李連杰就獲得7。5分,成為演員排行榜中的亞軍。

第二天,電影公司的老闆就親自上門,畢恭畢敬地説:“下一部片子請您演主角,如何?”當實力證明一切的時候,才能輪到李連杰説話,他的第四部好萊塢影片片酬就開到了1700萬美元。

李連杰以退為進,成功地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他談起往事,感觸頗多,唸了一首哲理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哲理:大丈夫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現實,迂迴前進。

名人的經典哲理小故事 篇五

范仲淹的次子範純仁是北宋名臣,人稱“布衣宰相”。在襄城任知州時,他發現百姓的生活窮困,於是想找出辦法改變現狀。經過考察,他發現襄城適宜種桑養蠶,織成絲綢後價格不菲,便發佈政令,號召百姓種桑樹。

可政令發出了很久,範純仁也沒看到百姓種桑樹。原來,當地百姓世代以種田為業,習慣了老守田園,不想求變。儘管政府再三鼓勵,仍沒人願意去種桑樹。範純仁不願靠強制措施逼迫百姓,便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種桑樹代替處罰。他命人貼出公告,寫上:罪行較輕的罪犯可以用在家中種桑樹代替坐牢,所種桑樹的多少根據罪過輕重而定,並按所種桑樹的生長情況,予以減罪或免罪。

公告貼出後,許多罪犯為了減罪紛紛在家種桑樹,繼而用桑葉養蠶、用蠶絲織布……幾年後,養蠶、織布的風氣在襄城流行起來,許多百姓因此脱貧致富。因為範純仁是以著作侍郎的身份來此任知州,百姓便把桑林稱為“著作桑林”。

怎樣把政令推行下去是一門學問。許多時候,以強制的方式推行政令,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而變通一下方式,巧行政令,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