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顧茅廬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63K

三顧茅廬的故事(精品多篇)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篇一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説:“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説:“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説:“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説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説。”劉備卻説:“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説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説:“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説:“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説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説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説:“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説:“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顧茅廬故事細節 篇二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裏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説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説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裏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説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説法,“諮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瞭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那麼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麼《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裏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作的?孔明先生,然後再一看,説孔明先生住在哪裏呢?農民説就住在那個山後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後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後,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説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麼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後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後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後,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麪長鬚,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裏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後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好像搞“超級男聲”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後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麼折騰了兩回以後,劉備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説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後走到卧龍崗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説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闆,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痴情人,他這個痴情和《西廂記》裏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麼説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並不曾婚娶,紅娘説什麼,誰問你那麼多了。那麼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麼説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説出來,那小孩怎麼説呢,我記不住那麼多。

這兩個情節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説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麼小説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係是有點像夫妻關係的,講究什麼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闆,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麼這裏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説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説《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現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現在用現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這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闆,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瞭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麼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猜你喜歡:

顧茅廬故事真實性 篇三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裏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麼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裏,“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説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裏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後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麼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麼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説不過去,於是提出一種説法,説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着,第二次去又沒見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後,第三次他才見着了。這個説法有點問題,你説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説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説通。也有人提出説,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祕,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説裏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裏,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麼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説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麼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説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並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麼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説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麼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後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過於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牀,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麼這兩個説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麼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什麼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後來曹操那麼咄咄逼人,這個事説不定還要拖下去。總而言之,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麼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 篇四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説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説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説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顧茅廬詳細故事 篇五

東漢末期,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説:“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

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説:“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帶着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説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着關羽、張飛冒着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説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就在這間茅廬中,諸葛亮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歎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佔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出師表》

劉備用人 篇六

劉備在那個時代,要説個人能力只能算是一般,論文韜武略,遠遠不如曹操孫權,比起氣魄也是多有不如,但是他最終能夠稱霸一方,奠定下三方鼎立的局面,這和他知人善用、優秀的用人能力是分不開的。

劉備在用人上首先一點是能知人,只有知道誰是人才,誰在什麼方面有能力才能讓人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這一點上來看,劉備是值得肯定的,早年時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又能夠果斷的任用馬超為將。而且劉備在用人上一向講究用人不疑,一旦將一件事交給了手下人就很少再去插手,不像一些領導明明不懂非要插手搞得手下人很難辦,劉備這樣的方式使得劉備賬下的人才得以發揮出自己的所有才能。

而且劉備非常清楚手下人的各種優缺點,能夠讓他們相互彌補,形成一種對抗聯合的體系,對於手下人的發展也有着很大的幫助,而且因為很長的一段時間劉備都是和手下的人東奔西走,50多歲了還沒有一個基業,所以劉備和手下的人能夠共患難也能共富貴,沒有什麼鳥盡弓藏的事情出現。再來劉備非常善於打感情牌,早期的時候劉備沒有什麼權勢,沒有什麼財富,所以也只好打感情牌,通過感情投資來籠絡人心,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摔阿斗的故事。

但是劉備用人還是有一點缺陷,那就是太重感情,以致於一直都在重用老人,所以後繼無人,以致於後期的蜀國無人可用,在這一點上諸葛亮也是如此,也是因此導致了蜀國的落敗。

專家質疑三顧茅廬故事 篇七

其實這個也不能説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説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説法。比方説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説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裏面説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於他來説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闆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説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闆,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麼辦?所以劉嘯説,這等於説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説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幹什麼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羣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闆,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闆,是一個老闆。那麼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羣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説,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麼可能坐在隆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説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麼這樣一來就意味着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説《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麼説呢?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説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係説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麼現在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説法,那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説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採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於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後,劉備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麼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後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説法我説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顧茅廬的解析 篇八

[釋義]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辨形] 廬;不能寫作“蘆”。

[近義] 禮賢下士

[反義]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可用於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①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②新任廠長~;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英譯] call on sb。 repeatedly

顧茅廬造句 篇九

1、在此意義上,《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求賢經歷與《李師師外傳》中道君皇帝和李師師的感情糾葛,在深層觀念與故事結構上都極具相似性。

2、他這個人恃才傲物,若不是你三顧茅廬,他哪會答應幫助我們。

3、由於校長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

4、老王不忍心拒絕楊經理三顧茅廬的誠意,最後決定到他公司任職。

5、他已經退隱山林多年,現在想請他重新出馬,看來得要三顧茅廬。

6、為了表示誠意,我決定三顧茅廬,請王先生出馬協助。

7、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説三分天下之計,即着名的“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8、他是我老闆三顧茅廬地求來的人才,聽説對改善經營的策略很有一套。

9、企業經營者應該用三顧茅廬的誠意,向專家虛心請教有關管理方面的意見。

10、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了卧龍先生——諸葛亮。

11、還是想試一試看是否有人有“三顧茅廬”的精神呢?

12、董事長以三顧茅廬的誠心,到處延攬人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