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菁選【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3W

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菁選【新版多篇】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本站的小編精心為您帶來了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傳統食物 (菁選【最新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時節吃什麼食物 篇一

吃青糰子

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糰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詩説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團坯制好後,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糰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氣味,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據考證,青糰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户户蒸青糰,雖然青糰流傳千百年形制未變,但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糰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北京近些年清明節前應時售賣青糰的也漸多,南味糕點鋪或者超市都見有售。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雞蛋

在我國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專家稱,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裏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着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浙江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餡兒有豆腐乾和着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北京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麼特別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並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葱花雞蛋等。油鍋裏一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捲。

閩台潤餅

清明吃潤餅,在潮汕、福建和台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清香可口。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篇二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

5、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麪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他們喜歡。

6、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7、大葱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麪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8、樸籽粿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説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9、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説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10、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11、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12、子福

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13、菠菠粿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14、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15、烏稔飯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九年級,畲族人家家户户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16、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據説,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17、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現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清明節的傳統食俗 篇三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説,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潤餅菜”的正名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清明節與祭祀文化讀本54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吃的時候鋪開餅皮,再捲入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芫荽等菜餚,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得多,光主料就有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芫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要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卷上所有的菜。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兩卷足矣。

烏稔飯

關於清明節食俗,一定要提到閩東畲族的烏稔飯。每年的三月九年級,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要煮食烏稔飯,並以此饋贈給漢族的`親戚朋友們。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吃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要用烏稔飯來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畲族民間傳説,唐代的畲族英雄雷萬興被圍困山中時,正趕上嚴冬糧斷,畲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九年級率眾下山,衝出重圍。從此以後,每到三月九年級,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畲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示紀念。

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去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裏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了紀念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九年級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畲族烏稔飯自唐代以來就是畲族同胞過節的傳統食品,它是由大自然烏稔樹的綠色樹葉泡製而成,有開胃健脾、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烏稔飯可冷凍保鮮60天以上,用時經解凍後再蒸,熱透後即可配料製作各種佳餚。此外,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吃“芥菜飯”,據説吃了這種飯就可以終年不長疥瘡。在這段時間裏,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將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裏,烙熟的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吃雞蛋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清明節有吃雞蛋的食俗。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吃雞蛋習俗,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煮雞蛋用的是冬天麥田裏的薺菜,整株帶根洗淨,將雞蛋稍稍敲破一點,使之更加入味。煮好的雞蛋有濃濃的薺菜清香味,據説這種蛋還有治療頭昏的功效呢。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小孩們喜歡相互碰熟雞蛋,如果哪個孩子的雞蛋殼結實,把其他孩子的雞蛋殼都碰破了,那麼這個孩子就是最驕傲的。

子推饃

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0.25至0.5千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麪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穿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涼麪涼糕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麪、涼糕等,同時民間還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為“驅蠍”。

在陝西宜川地區,民間有:做饅頭相饋,上綴多樣蟲鳥,名為子推,謂晉文公焚山,禽鳥爭救子推也。上海舊時,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穿起來晾乾,到立夏那天,再將其油煎,給小孩吃,據説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上海還有吃青團的習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搗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煮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清嘉錄》雲:市上賣青團、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團紅藕,皆可冷食,猶循禁火遺風。清人《錦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時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吃粽子、螺螄。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不僅可做上墳用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説:“清明粽子穩牢牢。”另外這裏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説:“清明螺,賽只鵝。”因此這裏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説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辦社酒

清明節這天,這裏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

清明狗

南方一般以糯米粉製作清明節食物。在浙江臨安,人們常用嫩蓮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狀,蒸熟叫作清明狗。家裏有幾口人就要做幾隻,每人吃一隻。民諺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頭。”也是圖一個吉利。

吃子福

山西南部還有一種叫“子福”的麪食,是在一隻大饅頭中插一隻雞蛋,或者核桃,再用面捏出蛇、蠍、蜈蚣等形狀,繞在雞蛋旁邊,造好型後,上籠蒸熟。在清明節那一天人們將“子福”用作上墳的供品祭祀祖先。祭祀之後,大家分食。據説,吃了“子福”能給後代帶來幸福。

吃蛇盤盤

在山西霍縣和山東膠東一帶,有一種麪塑食品叫“蛇盤盤”,將面捏成單頭蛇或雙頭蛇,蒸熟後放涼,祭祖時拿到祖先墓前作為供品。祭祀時,人們拿着“蛇盤盤”先繞墳頭轉一圈,祭祀後就可以吃了。吃時要先咬掉蛇頭,意思是“滅毒頭,免災禍”。

北方人吃什麼 篇四

面花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麪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捨不得馬上吃掉。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羣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節的傳統食俗 篇五

1、江西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1.1、青糰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1.2、艾粄(bǎn):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

1.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

2、清明節飲食的注意事項

2.1、注意“病從口入”。而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的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以及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2.2、忌食“發物”。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2.3、飲食規律,低鹽多蔬果。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

3、清明節吃什麼菜

3.1、菠菜——利五臟、通血脈。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能舒肝養血,有一定的滋陰潤燥的作用,春天的時候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不良症狀,都可食用菠菜來改善,每個星期吃 2—4 次的中老年人,能夠降低視網膜的退化,貧血者則可取菠菜和豬肝一起煮粥,加入適量調料即可食用。

3.2、山藥——健脾補肺。山藥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對於肥胖人羣也極為有效,它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可以喝蓮子、芡實加少許糖共煮。

3.3、薺菜——可柔肝養肺。薺菜有助於降低血壓,健胃消食,營養價值很高,還有減肥養顏美容的功效。

3.4、香椿——健脾理氣。香椿乃春季佳蔬,尤以清明時節採摘為上,能夠做湯,也能涼拌等,最多人喜歡做香椿炒蛋,胃理氣、潤膚殺蟲等功效。

3.5、韭菜——助陽氣。韭菜是一種很理想的減肥佳品,還有豐富的纖維。

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1、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2、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3、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説法,説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清明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各地傳統食物 篇六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清明節的傳統食俗 篇七

明節吃豆腐的原因:

豆腐,就是有福,寒食節不動鍋灶,但又不能不吃飯,想想只有煮熟的雞蛋可以吃,又解飢,所以就吃雞蛋了,但是後人常把清明和寒食節一天過,所以也沿用了吃雞蛋的風俗。北方有種説法:清明不吃雞蛋,窮得亂顫;清明不吃豆腐,窮得亂抖擻。所以在北方,清明要吃雞蛋和豆腐。

清明節除了吃雞蛋和豆腐以外還要吃青團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説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清明節其他傳統食俗:

一、油炸撒子

油炸撒子最早起源於山西臨汾地區的XX縣,XX縣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曾經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所以,現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製作。 “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由於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的前一日就稱之為“炊熟”,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各式各樣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後面幾天吃,直到清明結束。

小吃特色: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説:“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二、子推蒸餅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食品,據説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子推蒸餅相傳是寒食節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人們為了紀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了。那麼這一天人們吃什麼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節冷食。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餅,因為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稱為子推蒸餅。

三、清明燕

“清明燕”是山西人清明必做的麪塑之一。用麪粉捏成燕子的形狀,用山西的酸棗樹或者楊柳條竄連起來,掛在門楣上,用來表達對先賢的“留念”。這樣的習俗在山西綿延2500年,至今依然栩栩如生、生機勃勃的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用來展示以“忠孝”為主題的內涵思想。小假期閒暇之餘,可以嘗試下這道有趣的麪食,不僅僅是紀念介子推的忠孝,更重要的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多抽時間回家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再空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