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43K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品多篇)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一

時間:20xx年4月26日

地點:六年級語文辦公室

參會人:六年級全體語文教師

內容:研究課課後評課及反思

過程:

一、執教老師的教後反思。

優點一:這次課前我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了充分的預設,仔細地設想了學生先提出哪裏,我可以怎麼順勢引導,因此避免了“臨時斷電“的現象。優點二:教學時間的分配更合理了,拓展時間有所減少,對於文章的理解及寫作方法的把握時間有所增加。

缺點一: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不夠。缺點二:教學時間的整體把握不夠,出現了超時現象。缺點三:自身的基本功訓練有待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加強。

二、同組教師的點評。

融:“優點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到了全體學生的參與;優點二——閲讀中先抓住了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來讀悟,後進行相應的小練筆,很好的完成了讀寫結合的目標;優點三——對學生的評價較前面豐富多了。建議一——學生充分讀悟後還不能準確把握的。句子,教師要適當點撥,不能丟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建議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進行範讀;建議三——板書的書寫要大氣。”

蓮:“一節課不需要面面俱到,目標要定的少而精,紮紮實實完成好就是成功。我覺得這節課中後面對於懷特森老師教育成功的體現重在體會其側面烘托的作用,所以對於正視這個詞語的讀悟可以一言帶過;同時拓展任選一個即可,時間不夠還可以作為機動環節處理。”

華:“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往往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但要求教師平時注意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做到博覽羣書、天下事略知一二,這一點體現在對黠慧這個詞語的處理上。”

冰:“板書設計中讓學生把自己對懷特森老師的印象寫在黑板上,既有放又有收,圍繞學生的板書展開教學,學生興趣更濃。議題來源於學生,讀悟也有了學生基礎為出發點。”

成:“課前的畫像遊戲,老師可以先示範畫畫自己,讓學生明白可以從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愛好等方面描繪人物,再讓學生相互畫像會更精彩!”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二

《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四川發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着什麼。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着地震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要體會連用3個感歎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為永恆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説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覆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説明的。

那到底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説説從“撐”中能感受到什麼?“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捨己為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繫上文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為孩子,為他人。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説説課文為什麼以“最後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説上半天。

但在鑽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後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三

《最後的姿勢》這課文講述的是2008年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並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脱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課中能夠讓學生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在課堂上,就應該圍繞着這個重點,提出自學提示:1、“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話中你體會出譚老師怎樣的形象?2、圍繞“在生與死之間,譚老師選擇了怎樣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這也是譚老師怎樣的姿勢?從中讓我們看到了他一個怎樣的老師?

在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動作,突出撐,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覆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節課我還運用了圖片、音樂、有渲染力的語言進行評價和過渡,這一切都是為了引領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悟人物的精神,讓學生在情中走進文,在文中讀出人,實現人文性的目標。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蹟,讓學生感悟人間真情。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四

《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整節課,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説説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境與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覆閲讀,感受環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湧動着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課堂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節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五

教學反思:

一、收集資料,激發情感

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資料,瞭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湧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後姿勢。

敍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研讀這些細節描寫有助於學生體會譚老師捨己為人的'偉大人格。 課文中對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後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為了立體的體現人物的品質,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説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於去提煉、總結人物的品質,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後的姿勢”所藴含的“愛與責任”最後的人生意義。

三、課外延伸、昇華情感

在學完這篇課文後,我又讓學生讀了幾首小詩,這幾首詩分別以譚千秋老師的學生、妻子、女兒、母親的角度去寫的,我讓學生在配樂聲中去朗讀,讀着讀着,我分明看到了學生感動的淚水,聽到了哽咽的聲音,我知道他們心中對譚老師的感動得到了昇華。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蹟,他們那感人的最後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為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感動,

不足之處:

1、課一開始,我沒有讓學生觀看地震發生後慘不忍睹的一個個場面。這一情景的再現,可以很快的把同學們帶回那次地震,使他們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來。這樣的情感導入對課文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2、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 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説説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麼?”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六

反思一: 《我們的新學校》

本課主要探討我們的新學校,引導學生了解新學校,適應新學校的生活。這堂課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六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好表現自己。他們進入中學,有太多的好奇和嚮往,什麼事都想探索和了解。所以在本課設計上主要以學生參與為主,讓學生融入到討論中去。

反思二:《生活的新起點》

這節課設計了學生課前對課外活動的探索活動,但由於學生課前準備不足,效果不是很好。在團知識競賽活動中,對於積極參與和答對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反思三: 《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

本課的導入很引人入勝。小水滴故事形象生動,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小水珠和海洋的比喻,啟發學生對個人和集體關係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初步體驗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集體的。

本節課通過學生講述發生在班集體中的故事,既能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點,又能使學生在以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班集體會因個人才能的發揮而更加精彩,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平時自己觀察,樂於向班級、為他人做奉獻的同學學習,樂於成為班級的主人。

反思四:《紀律是集體生活的保證》

利用學生的照片作為新課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易於啟發學生理解和掌握無處不在的道理,懂得紀律規範着我們的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的正常生活次序,紀律的維持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完成。調查學生遵守紀律的情況並加以討論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針對學生在遵守紀律方面存在的問題,採用集體討論的`形式,有利於規範學生的紀律。

反思五:《集體生活需要合作》

由於本課內容涉及到合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很多帶有合作意義的學生小組活動和討論,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會合作,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反思六:《創造良好的班集體》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積極態度參與討論,為班集體建設出謀劃策,六年級的學生,要面臨一個融入新集體、結交新朋友、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本課設計了很多學生活動,目的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增強對集體的熱愛之情,自覺為創建良好的班集體盡心盡力。

反思七:《我的班規我做主》

班規如果只是由老師制定,學生被動接受,必然使學生反感。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探索合作去體驗和思考,在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為班級制定班規出主意,必然事半功倍。

反思八:上好思品課需要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二課《融入集體 學會合作中》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閲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班級生活中的“自私自利”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融入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反思九:上好思品課需要突出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衝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七

我教《金色的腳印》一課時,在學生交流預習、感知課文,懂得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後,放手讓學生細讀課文設計能幫助大家進一步領會文章表達情感的問題。當學生將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展示出來時,我發現他們所設計的問題雖然五花八門,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老狐狸為什麼不多生幾隻還要冒着生命危險救小狐狸?小狐狸是被正太郎家的傭人捉走的老狐狸為什麼還要救正太郎呢?陽光再耀眼也不會把狐狸的腳印照成金黃課文為什麼説狐狸的腳印閃耀着金色的光芒?課文為什麼以“金色的腳印”為題等。

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特權”。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在失去了提問的權利的同時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思考的機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以教促學”的習慣,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以學生提出的問題決定教學目標。當學生將他們的問題展示出來時,我很高興。高興的是學生提的問題不但十分精闢,而且能夠緊扣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這一思路來設計,與我的教學思路是一致的。這説明一段時間來我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頗有成效的。我想老師有容納學生提問的心胸,學生才有提問的慾望。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學生自始至終是這一活動的主體,而教師的作用就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並積極地探討知識。教師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同時也把民主還給了課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訓練了自己的思維,培養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技能。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同時教師也將面對為解決突如其來的問題而不斷地博覽羣書,博採眾家之長,不斷地“充電”,增長着自己各方面的知識,這難道不是學生“饋贈”給教師的一筆豐厚的財富嗎?

一、偏離略讀教學軌道

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而我此課的教學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文章分析和人文教育上。課前設計的那張表格也成了過場,沒有好好利用。其實問題還是在於沒有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所以學生對這張表也沒有很好的完成。現在我回過來想想,要是在課堂上再給學生多點時間用15分鐘來初讀課文完成這張表格,那麼在接下來的反饋中也就可以用10分鐘左右就可以把整個故事學完。然後再給他們點時間去回讀全文,最後用2分鐘時間總結一下學法,也就是本單元的訓練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這種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最後用5分鐘時間去用作者的寫作方法去閲讀我課前給他們準備的《老牛》,再用5分鐘給他們交流,這樣就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又鞏固了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然而我從開課伊始就在看時間,總是把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案放在第一位,沒有更多地去考慮學生是否真的讀透讀懂了。在品讀課文時也一樣,只關心自己下一步的教學環節,還是沒能走出教案的框架。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理論知識只成了腦袋中的擺設,沒能發揮出來。

二、略讀教學方法與技巧指導不到位

本課要交給學生的略讀方法是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我在課上也就只給學生點出這一點。沒有再深入指導,其實是我把這句話當成了擺設,自己也從沒去思考過,何為用較快的速度。所以當被問及這問題時我啞口無言。是呀!其實很多時候,不是還是在於我們教師自身缺少思考,自己都處於模糊狀態,又怎麼能讓學生明白呢,可悲呀!想來,這一堂課也給了我充分的準備時間,可我在備課的過程中,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結果又把略讀當成精讀來教。要是在備課時我能在略讀方法上多思考一點,也許就能讓學生知道用較快速度閲讀也就是用默讀來讀。更可笑的是當我發現學生讀書時聲音較輕時還鼓勵他們大聲讀出來!想來都覺得失敗。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感覺自己總是遊離在精讀與略讀的十字路口,既沒達到精讀的方法培養,也沒達到略讀教學的培養運用的目標。

三、環節設計畫蛇添足

在略讀教學中一般不提倡小練筆,而我在這堂課中讓學生站在小狐狸、老狐狸和正太郎的角度去寫話,這一環節可以説是人文過足,工具欠缺。在略讀課堂上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之感。其次也浪費了太多時間,要是在最後能把這部分時間用在課外閲讀《老牛》上,我想會更理想。

在這次的活動中讓我有種挫敗感,但我沒有後悔,因為在這次同課異構,精讀與略讀新課程中讓我認識到了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也觸摸到了略讀教學的一些門道。在其他幾位上課老師的課堂上學到了不少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在吳老師和闕老師的點評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略讀教學重在教學方法的指導和運用,略讀教學是橋樑,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架好這橋樑。還學生一片略讀方法的訓練場。讓他們更好更快地在略讀中成長起來。

其次,略讀教學要捨得放,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但在這段時間裏要讓學生明確閲讀學習的方法和任務。切記放任自由。教師用相對少數時間給學生方法上的指導。略讀教學其實略的是教師的教,學生還是要學得精。

第三,教師在方法的引導和運用時,要適時適量,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並非多多易善。

第四,把握好沈大安所言的略讀教學的三大任務:把握大意、學習略讀、拓展延伸。

關於略讀教學雖然現在還很迷惘,但我相信在我們不斷嘗試與探索中肯定會有一片明朗的天地。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八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藉助課文的具體語言文字,瞭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認識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為什麼説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九課(齊讀課題)。茫茫宇宙中的地球裹着一件水蘭色的紗衣,那是廣袤無垠的海洋在奔騰不息。千百年來,人們熱愛海洋,敬畏海洋,但今天(出示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你們明白了什麼?有感情地朗讀。

3、練習用“由於”造句。

4、你們有什麼疑問嗎?(為什麼開發、利用海洋?怎樣開發、利用海洋?)

5、好,就讓我們從這兩個問題入手來理解為什麼説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吧。

二、學文

1、把書打開,自由讀5—8自然段,找出問題的答案,畫出句子,圈出關鍵詞,再試着有感情地讀一讀。(同學自學)

2、交流:

⑴ 交流為什麼

(生讀能源危機,出示“目前……能源危機”)可以具體地談談自身的理解嗎?

知道了這些信息,我們心裏沉甸甸的,感到(恐慌、擔憂)有感情地讀這一段。(生讀文)

(生讀食物匱乏,出示“由於……威脅。”)説説你圈出的詞語:

“急劇”是什麼意思?世界人口增加怎樣急劇呢(20xx年60億,平均每年增加7800萬人,20xx年人口是90億)人口如此急劇增加,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惡化”同學舉例説説生態環境的惡化。

人越來越多,可耕種面積越來越少,於是人類開始面臨(食物匱乏的'威脅)誰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除此之外,人類還面臨着那些生存危機?

(出示圖片)是啊,近30年來,人類消耗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資源。與此同時,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在30年內增加了一倍,並繼續增加。陸地資源緊缺,人類事物匱乏,我們深深得為自身的未來感到(擔憂),齊讀這兩段話,相信你們能讀得更好。(生讀文)

⑵交流怎麼辦

人類真的到了山重水複、無路可走的地步了嗎?有沒有什麼解救之道呢?(海洋……聚寶盆……豐富……)於是,人類把目光轉向海洋,是怎麼開發、利用的呢?

(生讀“如今……大顯神威。”出示)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感受?(自豪,高興)從哪裏體會到的?(交流關鍵詞)誰願意自豪地讀一讀的?(生讀文)

(有感情)真好,想不想去看看海洋採礦者的風采(錄像)

(沒感情)老師給大家看一段錄象,相信看了後你會讀得更好。(錄像)

繼續交流怎麼開發、利用海洋。海洋可開發利用的遠遠不止這些,想一想,我們還可以怎樣開發和利用呢?(同學各抒己見)

3、現在,你們明白為什麼説海洋是21實際的希望了吧,誰來説説。

4、是啊,曾經海洋孕育了生命,如今,又將解救人類於危難之中;可是,現代人類又是怎樣對待這個蘭色希望的呢?這張照片展現的是漂浮在海面的石油!由於油船泄漏、油井發生井噴,大量石油隨波逐流,生靈遭塗炭,海鳥的屍體不時被拋向海灘。這是赤潮迸發是的海水。隨着海洋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魚、蝦、蟹等大量死亡,數萬公里的海洋成為死海。除此之外,人類的亂捕亂殺,在全球近乎100的水域內捕魚,已造成海洋中很多物種的消失。

5、同學們,心情繁重嗎?想説些什麼呢?

6、是啊,正如我們書上所説,人類要開發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需(生讀“維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只有這樣(生讀“海洋才會樂於做出奉獻”)

7、同學們,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痛定思痛後只有一句話-------(齊讀:海洋-----21世紀的希望);萬語千言只為大家謹記(齊讀:海洋-----21世紀的希望)。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仿5、6自然段把自身開發、利用海洋的設想寫下來。

3、繼續瞭解海洋的知識。

四、板書

海洋——21世紀的希望

生存危機 開發、利用

課後反思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是一篇説明文,介紹了海洋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21世紀人類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成了人類在21世紀的希望。對於海洋,同學都很好奇,因此,在預習中,讓同學蒐集有關海洋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在上第一課時時,同學已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爭相交流手重的資料。我沒有想到同學對大海瞭解得還真多。什麼是“藍色寶庫”,可在還水中提取大量的礦物質,及稀有物質;什麼海洋是生物的起源;海洋分“海”與“洋”兩局部……交流時一改以往看着資料進行讀資料,這次都脱稿“演講”。有些沒論到交流的還不開新呢。看來,在教學中,遇到同學趕興趣的,還要利用各種活動課進行拓展延伸,讓同學在活動與互相交流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在課文的教學上,抓住“千百年來,人們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理解了海洋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再請同學用朗讀,把海洋與人類的關係表達出來。課後讓同學根據自身蒐集的資料,以及課文的有關知識整理成一篇介紹海洋的週記。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後記 今天上《9、海洋——21世紀的希望》第二課時,課是在階梯教室上,準備了一個專題學習網站,還蒐集了許多精美的圖片。但是上課的效果很不理想。

第一,昨天睡得太晚了,2點多才睡。課準備得不是很充沛,就大致地備了一下課。早上,我們班的龐曼曼舅舅來找我説要請假直到國慶放假後才來,我腦中簡直不敢相信,六年級了,家長還把子女的學習當兒戲。跟家長理論幾句,才去拿鑰匙開階梯教室的門,結果晚了。讓小朋友帶着興趣、帶着問題進入課堂這一步就沒有走好。

第二,雖然在20分鐘時班級中同學和老師達到過和諧氣氛,但是我沒有能夠掌握好。課件的利用也沒有發揮它應該有的作用。在上完了“開採利用礦產”和“索取高蛋白食物”後才回過頭來欣賞,此時作用以有限。在下班堂課中,無論我如何調動同學的積極性還是如斯瓦涅河上的霧氣一樣霧靄陣陣。 第三,沒有充沛考慮“星期一綜合症” 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屏棄花大量時間尋找資料而不花一點時間分析資料的壞習慣。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九

我從接受任務上《最後的姿勢》,神經一直繃得緊緊的,必須全心以赴。上課的過程就是對自己鍛鍊的過程、磨礪的過程。《最後的姿勢》與其説是一次研討課,還不如説是一次“公開課”,因為我知道之前我上過一節比較成功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課,而語文課這些年來卻很少在這麼多老師的面前展示。

現在已經試教過兩次了,有成功的興奮,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先找找優點來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後的姿勢》一課,從第一次接觸課文,經驗告訴我必須抓“情”,如果學完了這篇課文學生都無動於衷的話,那我的課時失敗的。於是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深刻地挖掘這一姿勢的內涵。我問孩子,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字來表達用什麼字可以概括?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詞語表達,這是什麼樣的姿勢?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希望的姿勢!這是愛的姿勢!這是愛學生的姿勢!這是給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勢!這是為了四個生命延續的姿勢!”……我想這就是“情”,情到深處語自華。

2、引領到了文的品悟點。

我深深的覺得與孩子上每一堂語文課,我們越來越默契,孩子們越來越開心,課堂上他們的思維是活躍,他們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這篇文章的本質與內涵。我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離門口最近,為什麼他不跑!學生稍作思考:

生1:因為譚老師是一位老師,必須讓自己的學生先衝出去!

生2:因為還有四個學生還沒在教師裏!

師:説明了什麼?

孩子:他的心裏始終裝着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到這裏我知道孩子們悟出了老師的愛。我並沒有到此作罷,我繼續追問:還有什麼原因?

……

我想,語文教學就應該是學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師的“滿堂灌”,學生對文本的富有個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檢驗語文課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通過開口讀和靜靜的想,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

1、每個課時應該抓個啥?為什麼40分鐘的`時間總是不夠用?上語文課首先要把每節課的任務列出來,不要把第一課時的任務放到第二節課裏面去。

2、如何提煉教學語言?問題如何設計?用什麼語言去引導?這些都要在備課時作充分的思考。

3、在講課的過程中,行雲如流水的課堂的標準是什麼,在引導學生感悟時,是否孩子的語言再豐富些?尤其在引導學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時,如何使得老師的點撥,提示語再精煉,再富有啟發性?

3、如何正確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地充實完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這是一個偉大而高貴的靈魂,這是他生命價值的彰顯。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態,崇高也罷、認真也罷,敷衍也行,不同的個性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在這上千種的生活姿態中,也一定有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們要找準自己的生活定位,認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態,哪怕最後依然默默無聞,哪怕最後淡然隱在某個角落,至少我們能擁有一個豐滿的人生,因為在我的頭腦中始終有豐富的思想來滋潤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