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公共產品理論概述(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01K

公共產品理論概述(多篇)

TnPM 理論概述 篇一

TnPM 理論概述

從TPM到TnPM 全員生產維修,又譯為全員生產保全,即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日本企業推廣,後逐步在世界範圍企業得到應用。它是以提高設備綜合效率為目標,以全系統的預防維修為過程,全體人員參與為基礎的設備保養和維修管理體系。

TPM強調五大要素,即:

——TPM致力於設備綜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標; ——TPM在設備一生建立徹底的預防維修體制; ——TPM由各個部門共同推行;

——TPM涉及每個僱員,從最高管理者到現場工人; ——TPM通過動機管理,即自主的小組活動來推進。TPM的推進遵循以下階段: ——初始清掃;

——對問題根源的攻關研究解決; ——形成規範和文件化;

——建立檢查評估體系和自我診斷; ——整理、整頓和清潔;

——合理化建議和現場改善; ——培訓與教育;

——自主維修和自主管理。

TPM管理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就引進到中國,但多年來很多中國企業推廣應用得並不成功。1998年,廣州大學李葆文教授在多年研究和推廣TPM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企業員工行為特點,提出了規範化的TPM的概念,即全面規範化生產維護。

TnPM理論概述 TnPM體系要素

全面規範化生產維護(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簡稱TnPM),是規範化的TPM,是全員參與的,步步深入的,通過制定規範,執行 TnPM 理論概述

規範,評估效果,不斷改善來推進的TPM。TnPM是以設備綜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產率為目標,以全系統的預防維修為載體,以員工的行為規範為過程,全體人員參與為基礎的生產和設備保養維修體制。

1.1 TnPM八個要素

TnPM的成功推行,離不開八個方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協力支持,這八個要素分別是:

——以最高的設備綜合效率(OEE)和完全有效生產率(TEEP)為目標; ——以全系統的預防維修體系為載體; ——全公司所有部門都參與其中;

——從最高領導到每個員工全體參加; ——小組自主管理和團隊合作;

——合理化建議與現場持續改善相結合;

——變革與規範交替進行,變革之後,馬上規範化; ——建立檢查、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

1.2 TnPM四個“全”

——以設備綜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產率為目標 ——以全系統的預防維修體制為載體 ——以員工的行為全規範化為過程 ——以全體人員參與為基礎

1.3 TnPM五個“六”

6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安全、素養

6I,即6個Improvement, 又稱6項改善,其內容是: ——改善影響生產效率和設備效率的環節;

全員參與

全規範

全系統

全效率 TnPM 理論概述

——改善影響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細微之處; ——改善影響製造、維護成本之處; ——改善造成員工疲勞狀況;

——改善造成災害的不安全之處; ——改善工作和服務態度。

6Z,即6個Zero, 又稱六個“零”的活動,其內容是: ——追求質量零缺陷:Zero Defect ——追求材料零庫存:Zero Inventory ——追求安全零事故:Zero Accident ——追求工作零差錯:Zero Mistake ——追求設備零故障:Zero Fault ——追求生產零浪費:Zero Waste

6T,即6個Tool,又稱6大工具,其內容是: ——單點課程OPL體系; ——可視化管理; ——目標管理; ——績效管理; ——團隊合作; ——項目管理。

6H,即清除6個Headstream,6個源頭是: ——污染源

——清掃困難源 ——故障源 ——浪費源 ——缺陷源

——事故危險源

1.4 SOON模式

在TnPM體系裏,除了生產現場操作員工參與的規範化活動之外,精心設計的預防維修體系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個體系我們稱為SOON流程,即 TnPM 理論概述

“Strategy——On-sit1-information——Organizing——Normalizing”,意思為“策略——現場信息——組織——規範”流程。詳細展開為圖1-1所示具體化流程。

圖1-1 SOON體系框架

這是一套比較嚴密的設備防護體系設計。首先,根據不同設備類型及設備的不同役齡,選擇不同的維修策略;然後通過現場的信息收集,包括依賴人類五感的點巡檢、依靠儀器儀表的狀態檢測以及依賴診斷工具箱的邏輯推理,以此對設備狀況和故障傾向進行管理;下一步是維修活動的組織,包括維修組織結構設計、維修資源的配置等;最後是維修行為的規範和維修質量的評價。寶鋼的點檢——定修和作業長制就包含在SOON體系的兩個O中。

1.5 FROG體系

TnPM的全員規範化是與員工的培訓和成長同步進行的。因而,員工能力成長決定企業的發展,也決定着TnPM的穩定持續發展。

我們把“員工未來能力持續成長”的英文定義為Future Re-boosting Operators’ Growth,簡化為FROG,把她幽默化為“青蛙”活動。這一活動由以下過程構成。

——自我工作能力分析

員工自我工作能力分析主要集中在與工作技能相關的能力分析上,側重員工工藝規範執行能力、質量保障能力、自我安全防護能力、設備結構和工作原理知

On-site 現場

Strategy 策略

Normalizing

規範

Checkin

g 檢查

Monitoring 監測

Diagnosing 診斷

Organizin

g 組織O O

N S TnPM 理論概述

識、問題診斷能力、設備維護能力、緊急情況應對、變通能力等。——成長約束分析

任何系統都可以想象成由一連串的環構成,環環相扣,整個系統的強度就取決於其中最弱的一環。約束理論應用在團隊成長和員工個人成長領域。按照約束理論的思想,員工個人成長也存在着“瓶頸”,如果找到這個“瓶頸”,再回答改進什麼(方向),改進成什麼樣子(目標)和如何改進(途徑),就會有效地促進自身的成長。

員工成長約束分析主要側重成長的障礙,如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專業培訓、自學習能力差、不擅長溝通、干擾太多、工作過於疲倦、缺乏學習和進步興趣、缺乏信心等。

——樹立幾個新觀念

通過溝通和宣傳,給員工樹立樂觀、自信的新觀念。——制訂個人成長計劃

自主計劃更容易變成行動。——目標導向的自上而下培訓

建立包含層次、時間、專業、素養的四維培訓計劃體系。——員工自主式的單點課程培訓體系建立 讓OPL納入程序管理。——邁出行動的每一步

把培訓效果轉化為員工的行為,建立評價體系檢驗FROG的效果。——讓員工和企業一同成長

這也是我們的目標,企業成長帶動員工成長,員工成長促進企業成長。FROG體系流程如圖1-2所示。TnPM 理論概述

圖1-2 FROG體系流程 TnPM體系推進流程

TnPM的推進由以下步驟構成:

2.1 起步領導認識,導入培訓,概念開發

統一思想,進行骨幹培訓;

2.2 第一步企業全面調研,認識基準和起點,樹立目標

全面瞭解現狀,建立標杆,樹立階段目標。

2.3 第二步建立組織,成立TnPM專職機構

建立自上而下的組織保障體系,包括專職機構和基層組織。

2.4 第三步制定公司TnPM目標、推進計劃和實施計劃

制定全公司計劃和目標,將公司目標分解,落實部門計劃和目標,以三個月的滾動時間表作為實施計劃;

2.5 第四步 TnPM發動

在全公司發動展開TnPM,輿論工具宣傳造勢;

2.6 第五步以6S為切入點,開展TnPM

制訂詳細的6S實施計劃,體現5W2H,建立包括6S評估的閉環管理,深入

自我工作能力分析

成長約束分析

樹立新觀念

制定個人成長計劃

自上而下的培訓計劃

邁出行動的每一步

員工和企業一同成長 TnPM 理論概述

單點課程體系的建立

開展6S活動;

2.7 第六步“六源”的解決

面對六源,組織全員攻關活動,讓明顯的六源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2.8 第七步以規範化為主線,創建樣板機台

在生產現場建立“設備工藝作業規範”和“清掃點檢維護保養作業規範”兩個作業指導書;在維修部門建立“設備維修作業規範”和“設備點巡檢作業規範” 兩個作業指導書;其他部門建立相應的作業規範,形成事事講究,規範一切,一切規範的管理體系。規範從選擇的樣板機台(裝置)開始,樣板的選擇注意典型、帶動性和機台責任者的參與熱情。

2.9 第八步樣板示範,全面推廣

領導主持樣板機台的示範和推廣會,以點帶面,促進全公司規範化體系的建立。與此同時,設備管理與維修部門開始進行SOON體系的總體設計,包括維修模式的選擇、資源配置比例的確定、流程組合維修模式設計以及相關管理流程策劃。

2.10 第九步現場改善、合理化提案和OPL活動

設計改善合理化提案和員工“單點課程”(OPL)的管理閉環流程,調動員工的參與意識,深入挖掘員工的智力資源。

2.11 第十步 展開“員工未來能力持續成長”活動——FROG

通過員工能力分析、成長約束分析、積極思維的引導、自我成長計劃、四維培訓計劃以及單點課程體系的建立,讓員工同企業一同成長。

2.12 第十一步建立TnPM考核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

全面設計變權的TnPM績效考核評估體系,依此建立員工激勵機制,以變化的權重引導TnPM的良性發展。

2.13 第十二步與其他標準化體系銜接

將TnPM與企業相應的質量、安全、環境與健康標準化體系銜接,將TnPM的相應文件融入各類標準化文件,與各類標準化體系無縫連接。同時建立以設備 TnPM 理論概述

為中心的五階評價體系。

總結第一階段推進成績和經驗,制訂新目標和新計劃,總結第一階段成果,表彰先進團隊,研究經驗教訓和改善之處,制定新目標和新計劃。TnPM規範化體系與其它標準化體系的關係

3.1 TnPM對質量、安全、健康與環境的承載作用

TnPM是以設備為核心的生產現場管理體系,管理重心在設備,管理範圍涵蓋生產、質量、安全、環境,甚至員工績效評估和激勵,員工學習、培訓和成長等領域。由於設備對上述要素的承載功能,TnPM體系對上述要素的承載作用就十分明顯,由圖1-3所示。

圖1-3 TnPM體系與生產、健康、質量與環境的承載作用

3.2 TnPM標準化體系與相關標準化的關係

TnPM與相關因素的關係就決定了TnPM標準化體系不但不會與其它標準化體系發生衝突,而且相互補充、互相促進,共同帶動企業進步。其關係如圖1-4所示。

圖 1-4 TnPM標準化體系與相關標準化的關係

T n P M

安全

質量

健康

環境

生產

TnPM標準化體系

ISO18000

ISO9000

QS9000 TnPM 理論概述

HSE OHSAS

ISO14000 VDA6.1

TS16949 GMP TnPM對JIT準時生產,LEAN——精益生產的支持

JIT為Just In Time 的簡寫,即準時化生產,又稱及時生產、適時生產模式。即在適當的時候生產適當的中間或最終產品。反過來説,也就是零庫存生產系統。從廣義上説,是一種生產管理哲理,其基本目標是尋求消除企業生產活動各方面的浪費原因,包括員工關係,供貨商關係,技術及原料、庫存等方面。它還是一種現代經營觀念和先進的組織原則,它所追求的是生產經營全過程徹底的合理化。從狹隘上看,JIT即是在各個環節消除庫存的活動,是杜絕任何浪費的活動。JIT主張消除“除了生產不可缺少的最小數量的設備、原料、零部件和人工以外的任何浪費”,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庫存的浪費

——過量生產的浪費 ——等待時間的浪費

——過程(工序)的浪費 ——動作的浪費 ——運輸的浪費

——產品缺陷的浪費

準時化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以需求拉動生產系統,消除超前、超量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消除浪費,提高效益,迅速及時、適時、適量地生產出客户和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準時化生產實施的主要技術手段是按照需求拉動的逆流生產安排以及生產負荷的均衡與準確。

如果將JIT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即為精益生產。所謂的LEAN PRODUCTION,即以最終客户的角度,精確定義價值,確定產品和產品流、價值流,消滅浪費。並讓有價值的部分流動起來。按客户需要的時間設計及提供給客户所需的產品,追求產品完美和效益最佳。

精益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以客户需求為導向,實施價值流管理和持續改進,在全系統實現流動,減少浪費。對於生產流程而言,LEAN與JIT的實質是相同的。作為整個生產系統,LEAN具有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包括了非生產組織結構,全公司的節約和改善活動。

顯然,設備是精益生產的後盾和直接支撐,設備的頻繁停機、維修等待以及 TnPM 理論概述

維修成本居高不下,都會導致準時生產和精益生產失效。TnPM對6σ管理的支持

所謂的6σ管理法可以理解是TQM的延伸,是一種促進績效的方法,可以達到的目標是:

——減少成本 ——提高生產力

——減少週期循環時間 ——減少失誤和缺陷 ——改善產品和服務

6σ管理方法的主要內容有: ——辨別核心流程和關鍵顧客 ——評估系統效率 ——改進6σ管理流程 ——擴展、整合流程

雖然不少人把6σ管理看成是通過統計學技術輔助來提升生產過程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方法。其實,評價與統計只是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一個工具,並不代表6σ管理方法的全部。6σ管理是一個提升企業業務進程能力和績效的靈活系統,也是一種文化的變革。

生產現場的設備運行體系是質量體系的支撐,TQM目標的實現需要設備運行系統的配合。6σ管理方法通過DMAIC模式,即定義(Define)、評估(Measure)、分析(Analyze)、改進(Improve)、控制(Control),使過程不斷完善。這種模式不過是PDCA的變形,它更測重於對問題的評估、分析和改進環節。6σ的主題和實踐貫穿於日常管理活動中,並在流程績效和顧客滿意度上持續改進。正如質量體系與設備的密切關係一樣,對大工業生產系統而言,6σ也將圍繞生產現場和設備系統做文章。

公共產品理論概述 篇二

關於公共產品理論的概述

公共產品理論是當代西方財政理論的核心,其發展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古典學派,以大衞·休謨關於“草地排水”的分析和亞當斯密關於政府執行的三項國家職能等相關理論為代表。20世紀50年代,薩繆爾森完成了對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確定了現代公共產品理論的正式形成。

所謂公共產品,是相對於私人產品而言的,指一個人的消費不影響其他人的消費的產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不可分割性,比如國防、公安等。

公共產品的分類。依據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徵,可以將不同的物品分為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及私人產品。同時具備兩個特徵的是純公共產品,比如國防、不擁擠也不收費的公路;兩個都不具備的是私人產品,比如食品、衣服、擁擠且收費的公路;只具備一個的是準公共產品,比如有線電視、不擁擠但收費的公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純公共產品很少,大多數物品都是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的提供。由於免費搭車問題的存在,市場不能以有效的數量水平提供公共產品,使得公共產品一般由政府來提供。從範圍上來講,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範圍就是那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徵的產品或者服務,一般來講,像國防、環境保護、法律等;從提供的規模上來講,最優規模是要符合資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從資金來源上來講,提供公共產品的資金來自於政府撥款和向消費者收費等方面。

公共產品問題。公共產品的基本問題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第一,將多少資源配置到公共產品上是合適的;第二,如何分擔政府的成本;第三,如何分配公共產品的利益;第四,以何種方式實施公共產品的供給;第五,以上問題誰來進行決策;第六,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作用或扮演何種角色。

公共產品理論的現實意義。公共產品理論建立在邊際效用價值論和社會契約論基礎上,以市場失靈為研究的起點,將糾正市場失靈提供公共產品作為公共部門發揮作用的範圍,為解決市場失靈、緩解本國社會矛盾、減輕社會摩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結合我國實際,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全面建設時期,首先,政府是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但是僅靠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根本無法充分滿足全體社會民眾對公共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對公共產品的壟斷經營,會導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所以,從現實出發,應該引進市場機制來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應樹立公共產品的市場化經營理念,破除公共產品“福利型”、“供給型”的觀念,同時引進多個市場主體,在公共競爭的條件下,實現公共產品的高效配置。

四、產權理論的概述

產權的界定。關於產權的定義,到目前為止,理論界還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德姆塞茨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 可以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 幫助人們形成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合理預期;諾斯認為,產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性權利;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用途進行多重選擇的權利。歸納一下各學者的觀點,關於產權,它首先是所有權,即法律意義上的歸屬問題;其次它是一種經濟權利和行為規範;再次它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權力束,其中有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轉讓權等;最後它的作用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只有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中才能發揮作用。

產權的內容。產權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所有權、所有權的分割、非物質權利或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人權等;又如張五常教授的觀點,認為產權包括資源的使用權、收入權和轉讓權。

產權的種類。人類社會經歷的產權制度可以分為四類:私有產權、國有產權、社區產權、共有產權。其中,私有產權是將資源或財產的權利界定給個人,其他人不得侵犯;國有產權是將資源或財產的權利界定給國家;社區產權是由某個社區擁有財產的權利,排除外人使用,並調控內部人使用;共有產權是資源或權利屬於所有人共同所有,實際上就是沒有人擁有產權,如空氣、太空等。

產權的重要性。首先,在現代市場經濟中, 合理界定產權,有利於克服資源稀缺對於經濟發展的制約,鼓勵個人以最有利於他人的形式開發並利用資源,使各種資源要素在國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自由流動,使私有者具有強烈的提高財產的成本效用的動機,能夠監督並防止經濟權力過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增進公眾的福利,克服“搭便車”行為和產權擁擠現象;其次,一個準確界定的、穩定的財產所有權制度, 不但保護了自由, 而

且為更高級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空間, 並且最終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最後,產權理論的提出,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挑戰,其強調了產權制度的重要性,強調了權利體系演變的重要性,使得西方經濟些的分析具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產權理論的一些新觀點、新方法豐富了經濟分析的思路,無論是對環保問題,還是對公共物品的供給等的分析,都拓展了經濟學分析的視野,使得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斷向縱深發展。

在我國,同樣重視產權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五、交易費用理論的概述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思想,認為“企業的顯著特徵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後經新制度經濟學家阿羅、阿爾欽、巴澤爾、威廉姆森、張五常等的研究和努力,最終使交易費用理論形成了比較完善系統的體系。

關於交易費用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交易費用僅指市場交易的費用,包括進行交易所需的搜尋費用、談判費用以及履行合約的費用等;廣義的交易費用不僅包括市場交易費用,還包括社會交易和政治交易的費用。如阿羅吧交易費用看成是“經濟體系運行的成本”,張五常把交易費用看成制度運作的費用。

交易費用的分類。交易費用包括市場交易費用,經理交易費用,政治交易費用。具體來講,市場交易費用,是在市場交易過程中談判、簽約和履行合約的成本;經理交易費用,是交易由企業來組織時所涉及的費用,典型的是在企業和僱員之間執行勞動合同的費用,以及經理決策失誤的費用;政治交易費用,是通過集體行動來供給公共物品的成本,如設立、維持和改變一個體系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組織的成本、營運一個國家的成本等。經理交易費用和政治交易費用都可以看成是委託-代理費用。

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威廉姆森概括了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與交易有關的人的因素,因為個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機會主義的,使得交易雙方既不可能估計到所有的情況也不可能防止他人投機取巧,所以必須採取一些預防性的辦法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由此導致了交易費用的產生,比如婚介所、職介所的存在。另一個因素是與特定交易有關,包括資產的專用性(如打印機,除打印外沒其他什麼用途)、未來的不確定性的程度、交易的頻率(次數越多,費用越高)三方面,為了降低由資產的專用性所造成的交易障礙和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交易頻率過多造成的高成本等問題,需要建立某種一般性的治理結構或中介組織來降低費用。

對交易費用理論的認識。交易費用理論引發了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同時也為現實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解釋,並在國家理論、產權理論和企業理論中均得到了廣泛運用。和實際情況相聯繫,可以發現,交易費用處處存在,比如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由原來的國家-企業養老保險模式向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轉變所造成的轉製成本,就屬於張五常定義的制度運作所造成交易的費用;又如隨着自然

資源的日益稀缺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基於產權界定的市場手段配置這些資源是完全可能的,關鍵是交易費用的高低。只要交易費用低廉,市場配置就有可能。故交易費用理論像產權理論一樣對解決環境問題的研究意義重大。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交易費用理論的發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對於交易費用的概念缺乏統一的認識,這樣可能會導致交易費用理論被濫用等問題;又如,交易費用在實際生活中難以量化;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行為假設很難找到心理學基礎或者決策模型等,還是需要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繼續探討這些問題,以促進交易費用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IPO相關理論概述 篇三

相關理論概述

證券市場的相關概念

證券市場是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場所。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解決資本供求矛盾和流動性而產生的市場。證券市場以證券發行與交易的方式實現了籌資與投資的對俄,有效地化解了資本的供求矛盾和資本結構調整的難題。

證券市場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的特徵:

第一,證券市場是價值直接交換的場所。證券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各種各樣的有價證券,而有價證券是價值的直接表現形式,所以證券市場本質上是價值的直接交換場所。

第二,證券市場是財產權利直接交換的場所。證券市場上的交易對象本身是一定量財產權利的代表,代表着對一定數額財產的所有權或債權以及相關的收益權。

第三,證券市場是風險直接交換的產所。有價證券既是一定收益權利的代表,同時也是一定風險的代表。有價證券的交換在轉讓出一定收益權的同時,也把該有價證券所特有的風險轉讓了出去。

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

第一,籌資-投資功能,是指證券市場一方面為資金需求者(資金短缺者)提供了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的機會,另一方面為資金供給者(資金盈餘者)提供了投資對象。籌資和投資是證券市場基本功能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都會導致市場的嚴重缺陷。

第二,定價功能。證券市場的運行形成了證券需求者和供給者的競爭關係,這種競爭的結果是:能產生高投資回報的資本,市場的需求大,相應的證券價格就高:反之,證券的價格就低。因此,證券市場提供了資本的合理定價機制。

第三,資本配置功能。在證券市場上,能提供高報酬率的證券一般來自那些經營好、發展潛力巨大的企業,或者是來自新興行業的企業。由於這些證券的預期報酬率高,其市場價格相應也高,從而籌資能力就強。這樣,證券市場就引導資本流向能產生高報酬的企業或行業,從而使資本產生儘可能高的效率,進而實現資本的合理配置。

證券發行制度

核准制和註冊制(1)註冊制。證券發行註冊制實行公開管理原則,實質上是一種發行公司的財務公開制度。證券發行註冊制是指證券發行申請人依法將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和資料公開,製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機構審查,主管機構只負責審查發行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的一種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在註冊制下證券發行審核機構只對註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不進行實質判斷。證券發行註冊的目的是向投資者提供據以判斷證券實質要件的形式資料, 以便作出投資決定, 證券註冊並不能成為投資者免受損失的保護傘。(2)核准制。核准制實行實質管理原則,發行人申請發行證券,不僅要公開披露與發行證券有關的信息,符合《公司法》和《證券法》所規定的條件,而且要求發行人將發行申請報請證券監管部門決定的審核制度,行政機關對披露內容的投資價值作出判斷。我國的股票發行實行核准制。

註冊制與核准制的區別在於審核機關是否對公司的價值作出判斷,這一點是註冊制與核准制的劃分標準。

IPO的相關概念

IPO是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縮寫,是首次公開募股的意思。首次公開招股是指一家企業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向相應證券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一般來説,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

2011年4月以來,中國股市在原材料價格暴漲,官方CPI向上突破4%,5%,6%,和隨之而來的貨幣緊縮,內外需求下滑的三重打擊下,從3000點之上,跌倒2000點以下。2012年11月,IPO“被迫暫停”。2013年12月30日晚間,紐威閥門、新寶電器、全通教育、我武生物、楚天科技5家已過會企業率先獲得IPO的發行批文。隨後一天,奧賽康、炬華科技、天保重裝、良信電器、眾信國旅、陝煤股份6家已過會企業獲得了IPO批文。至此,A股告別史上最長IPO暫停。

回顧中國的證券市場,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標誌着我國證券市場的誕生。我國證券市場僅僅有 23 年的歷史,就已經經歷了 8 次 IPO 暫停和重啟,累計暫停時間達到 4年半之久。暫停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股市行情低迷、不景氣,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是新股發行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某些公司為了達到上市的目的,不惜提供虛假陳述、粉飾利潤等。同時,新股“三高”發行成為了困擾中國股市發展的首要問題,一直為投資者所詬病。它不僅嚴重透支了股票在二級市場上的投資價值,極大地增加了投資風險。而且很多發行人鉅額的超募資金最終只能閒置在銀行,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

但是,回過頭來看,如果只是加強審核,而不改革整個發行制度,可能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近曝光的萬福生科造假案,其中承銷商在發行中採取的是類似“作坊式”的模式,投行人員拉來項目,就由他們搭班子來做,監管內審以及風控之類,幾乎全然成為擺設。雖然事後承銷商表態自己“技不如人”,絕非故意造假。但是人們很容易想到,在這樣的模式下,不出問題可能是偶然的,而出問題是必然的。顯然,如果説要改革發行制度,規範承銷商的發行模式乃至管理體制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這方面往往是以“自律”的名義交給承銷商自己去做,那今後管理層是否至少該制定一個很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呢?

另外,現在的詢價體系,看上去是充分發揮了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定價作用,實現了市場化。但由於抽籤制度的存在,使得參與詢價者未必要對自己的詢價結果負多少責任,這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是脱節的,因此也就難以從根本上避免“人情報價”。在二級市場買股票,需要對買入的結果承擔責任;而在一級市場商議股票的發行價,卻無需對結果負責,這顯然是荒唐的。從海外市場的實踐來看,新股發行定價,主要還是由發行人和承銷商來確定,特別是承銷商,是其中的主角,必須要為此承擔比較大的責任。那種新股並非由於不可抗力因素而嚴重破發,可承銷商照拿鉅額承銷費的局面,應堅決改變。

現在新股分別在網上網下發行,客觀上有資格參與網下申購的大資金具有更多獲得配售的資格,盈利機會較只能在網上申購的中小投資者要多。特別是取消網上申購獲配部分的三個月鎖定期以後,大資金參與申購新股的優勢更加突出。浙江世寶上市後股價上漲,某個在一級市場獲得配售的機構盈利近億元,比發行人籌集到的資金還多幾倍。在這一荒唐現象的背後,是發行制度的重大欠缺,凸顯了市場的不公,這同樣是應予以改變的。説到底,IPO制度多年來被反覆修改,但關鍵的問題始終沒能得到真正解決。也正因如此,每當股市低迷,投資人總會把批評矛頭指向IPO制度。所以,現在需要痛下決心,深入徹底改革IPO制度,而再不能小打小鬧,縫縫補補。不在制度上改革創新,過去的問題就一定還會再現,市場怎麼可能健康發展呢?

一、新股發行“三高”現象

⑴高市盈率

1995年新股首發市盈率為4.14倍,1998年至2008年新股首發市盈率均在33倍以下,其中2000年、2001年、2007年超過了30倍,2006年、2008年在24倍左右,其他年份均在20倍以下。但是在2009年,新股首發市盈率上升到了46.41倍,2010年進一步攀升到58.31倍,而2011年更是高達62.55倍,2012年截止到4月20日,新股首發市盈率為31.81倍。

⑵高超募資金

新股超募資金在幾億至幾十億之間,森馬服飾超募資金為26.34億,華鋭風電超募資金高達60.12億,此兩隻新股曾創下兩市之最;而新股超募比最高的是鐵漢生態,高達481.67%,東軟載波、風範股份、寧基股份等超募比均在400%以上,超募比在300%以上的有秀強股份、維爾利、雷曼光電、天瑞儀表、萬達信息、華中數控、永清環保等7只股票。

⑶高發行價

新股發行的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都是由高發行價決定的。因為股票市盈率等於新股的市場價格除於每股收益,在新股發行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不變的情況下,首發的發行價越高,發行市盈率越高,並且在發行的股票數量固定不變的情況下,發行價越高,超募資金也就越高越高。

二、新股發行中“三高”現象的原因分析

⑴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1、資本市場定位不正確

正確的資本市場定位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基礎。資本市場具有籌資-投資、定價和資金配置的功能,從我國的發展情況看,很多上市公司把股市當做“圈錢”的地方,企業往往通過設定高發行價實現高超募,然後將圈來的錢放在銀行裏面吃利息。

對廣大投資者而言,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應該是穩定的長期投資市場,而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仍舊是一個投機市場。這是因為我國上市公司在公司分紅制度方面極度缺乏,投資者只能通過買賣股票從中賺取差價收益,而這一方式對於長期投資來説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這要求股民頻繁的買賣不同公司的股票才有可能從中獲取差價收益。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證券市場的年換手率高達8倍,平均持股天數僅為32.7天,而香港、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資本市場相對成熟,年平均換手率在1到1.5倍之間。

2、新股發行制度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的新股發行價格採取詢價制度,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級其保薦機構應通過向詢價對象詢價的方式確定股票發行價格。詢價分為初步詢價和累計投標詢價兩個階段。通過初步詢價確定發行價格區間和相應的市盈率區間。發行價格區間確定後,發行人及保薦機構在發行價格區間向詢價對象進行累計投標詢價,並根據累計投標詢價的結果確定發行價格和發行市盈率。

現在的詢價體系,看上去是充分發揮了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定價作用,實現了市場化。但由於相關法律均沒有規定承銷商和發行人對新股高價發行承擔任何責任,只是不斷提醒主承銷商和保薦人要本着勤勉盡職、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的原則確定新股發行價格,但道德在巨大經濟利益面前則顯得渺小。由於承銷商能夠從高價發行中獲取最大利益,卻不必承擔任何後果。哪怕新股上市後破發甚至退市,承銷商與發行人的利益都絲毫不會受到影響。正是在這種發行機制下,承銷商不僅人為地拔高發行人的投資價值,而且操縱新股發行的詢價過程,甚至公開要求詢價機構提高報價。

由於保薦券商也要根據募集的資金獲取承銷費用,和擬上市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券商和發行人熱衷於不斷抬高發行價,並且股票市場的總體供不應求狀況為券商提高發行價提供了便利。此外,會計、審計、資產評估、律師事務所等各大中介服務機構,也都希望新股高價發行,從而獲得不菲的中介費。

同時,我國的股票發行實行核准制,發審委主要側重於合規性和實質性審查,但在要求擬上市公司確保披露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等方面做得還不夠,加上投資者基於對核准機構的信賴心理,錯誤地認為經過核准發行的股票一定具有較高投資價值,成為導致新股發行“三高”的主要原因。

3、公司制度不健全

我國企業現代化之路的歷史十分短暫,以信託責任為基礎的股份有限公司是證券市場穩定運行的良好基礎,而我國的公司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極不健全,沒有強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不能有效解決委託代理問題,公司也普遍缺乏規範的分紅制度。從數據上來看,1990年至2010年,A股市場總共融資4.3萬億,而流通股的股東所獲得的分紅僅僅為0.54萬億,只佔融資額的13%;缺乏規範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使得投資者對從上市公司取得穩定的分紅回報只是奢望,這種情況就促使投資者只能追逐新股,通過短期內買賣新股從中賺取差價收益,導致新股發行“三高”現象難以根治。

4、證券監管制度不健全

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短暫,對於證券市場的監管缺乏有效的經驗。由於監管制度的不健全,上市公司為了達到上市目標不惜財務造假,粉飾財務報表,而不真正致力於提升企業的經營和盈利能力,導致上市之後沒有公司業績作為支撐,公司股價不斷下跌,最終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此外,證券市場沒有完善的退市制度,這就使得擬上市公司有願望上市且首發定過高發行價,高超募資金,卻不能為自身的經營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而付出代價。這些現象反映出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違法的成本太低,守法的成本太高,這就扭曲了證券市場的功能,使得中小普通投資者的利益嚴重受損並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嚴重損害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些都使得新股發行“三高”現象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完善的淘汰機制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在上市資格被視為“稀缺資源”的A股市場,退市意味着市場的清理門户、重樹信心,有利於遏制垃圾股炒作與炒殼重組,更有利於恢復股市的資源配置,還原股價信號的本來面目。不過,此番開啟的新退市,其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

監管層應該進一步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完善退市制度。只有不斷淘汰劣質企業,投資者的價值投資理念才會不斷達成共識。

要做好退市後責任追究和賠償機制。

在完善退市制度,建立對上市公司高管、中介機構、發審委和監管部門的問責和追求機制之外,還要建立對中小股民的賠償制度。

⑵外部環境允許

1、炒新資金規模巨大

長期以來,A股市場“逢新必漲”,因此,大家也就“逢新必打”,券商和機構投資者不斷攜帶規模巨大的炒新資金加入到新股申購的隊伍之中,而新股是有限的,這種供不應求的狀況使得主承銷商有信心、有底氣把發行價定得過高,在對新股的需求遠遠超過供給的情況下,就會很自然地導致新股發行的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資金。

2、投資者缺乏理性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短暫,與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資本市場比較,不僅在證券市場制度建設方面不夠完善,而且作為市場主體的投資者在投資理念、投資知識和技巧方面也不夠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機心理,投資者非理性特徵明顯,非理性投資行為顯著。

成熟市場上的投資者會對新股價值進行理性分析,會摒棄那些高發行價、高市盈率的股票,因為投資者如果以較高的發行價申購到股票,就必定需要較長的投資週期才能收回投資成本,就更不用説獲取額外的分紅收益了。我國許多投資者不對新股進行理性分析,只是希望博取短期價差,中國股市就象在演繹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只是比誰更傻,只要找到比自己更傻的投資者,願意以更高價格買入股票就行,這種投機盛行的氛圍助推新股高溢價發行。

3、二級市場價格泡沫推高新股發行價 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成長想象空間和供給稀缺的雙重刺激下,新股估值更上一層樓,在比價效應帶動下中小板個股不斷上漲。因為新股發行價通常是參照二級市場價格制定的,二級市場的價格泡沫,進一步拓展了新股高價發行的空間。

新股發行“三高”現象的長期存在,帶來了諸多負面效應。上市公司和承銷方在現有機制下按照行業規則高溢價發行,過分強調上市公司和承銷商利益,導致了許多公司超募現象嚴重,降低了資本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另外高於二級市場同類公司估值水平的發行價,也為個股上市後的價值迴歸走勢埋下伏筆,給投資者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新股發行“三高”現象的存在,儘管給券商和上市公司帶來短期收益,但卻是以透支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為代價的。因此,必須採措強有力措施,多管齊下,改變目前新股發行“三高”現象。

三、破解新股發行“三高”對策

⑴明確資本市場定位,加強資本市場文化建設

1、明確長期投資市場定位

資本市場的正確定位是其他一系列制度建設的基礎,只有首先明確了資本市場是長期投資市場的基本定位,才能從諸多方面破解困擾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難題,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才能真正發揮籌資投資功能、資產定價功能、資源配置功能,“三高”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伴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前面臨着經濟轉型的改革機遇與挑戰,能否建立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對於經濟的成功轉型,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因此要把資本市場定位為長期投資市場。

2、培育健康的資本市場文化

在正確定位資本市場為長期投資市場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培育健康的資本市場文化,文化具備強大的指引功能。上市公司樹立了從投資者獲取資金就要給予回報的理念,就能夠不斷的改進公司的生產技術,改善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盈利能力,最終給投資者以較好的回報;證券服務機構明確了自身的職責和重要性,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服務能力,促進市場健康發展;投資者只有樹立了長期投資理念,才能不斷的探索公司的發展能力,將目光集中於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不是炒作新股,製造市場的混亂,因此這對於解決新股發行“三高”也能夠起到抑制作用。總而言之,健康的資本市場文化對於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規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

在新股發行上市中存在多方主體服務機構,如主辦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各類機構,一個企業能否成功上市這些服務機構的作用可謂不可或缺,一個良好的資本市場必然要求這些服務機構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以及服務水平,明確自身的職責,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協助上市公司的新股發行,協助公司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在一個規範的資產市場服務體系下,對於新股發行“三高”問題也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進而推動資本市場不斷向前發展。

⑵改革新股發行制度,逐步推進市場化原則

1、一級市場去行政化

成熟資本市場的新股發行大多采用註冊制,發行人只要充分披露了有關信息,在註冊申請後的規定時間內未被證券監管機構拒絕註冊,就可以進行證券發行,無需再經過批准。而中國目前採用的是審核制,發行申請需由保薦人推薦和輔導,由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中國證監會核准。相對來説政府對於新股發行採取了諸多行政化的管理,限制了新股發行的按市場需求以及上市公司的發展要求來籌集資金。由核准制向註冊制改革是股市發展的必然選擇,行政化干預手段要逐漸退出,證監會發審委只“依法對發行申請文件和信息披露內容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核,不對發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價值作出判斷”,而將上市資格、發行價格、發行數量等行為交給交易所,讓交易所來甄別其是否符合上市條件以及發行數量、價格是否合理。

2、逐步推進市場化原則

可以看到1992年,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市場化原則逐漸深入人心,實踐也證明了市場化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採取市場化發行定價,完全按照市場供求狀況來決定新股發行價格。同時,可以取消存量發行的制度,而配以批量發行的方式,可以使得新股發行過程中存在的過度投機與賭博現象有所緩解,因為市場化的選擇與批量發行的多選擇可以增加投資者的多樣化選擇,能夠有效避免新股發行的“三高”現象。

3、完善資本市場配套制度

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的有序運行需要完善的資本市場配套制度。在新股發行中普遍存在主承銷商與機構投資者違規作弊現象,肆意提高發行價等,因此可以採取新股發行風險保證金的方式對保薦機構以合理約束,促進其充分考慮投資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時完善多層次證券市場建設,加快國際板建設,引入更多QFII促進市場競爭,完善新三板的建設增加市場多樣化選擇;構建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我們知道美國納斯達克有全球最大的場外交易市場,並且在成熟資本市場,OTC的交易量遠遠大於場內交易量,完善OTC市場也能夠使得投資者降低炒新股的動機,有利於解決新股發行“三高”問題。

⑶加強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建設,完善退市制度

1、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

完善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是公司長期發展的基礎,也是投資者看好公司的理由之一,只有投資者能夠獲得穩定的合理的回報,投資者才願意在資本市場長期投資,企業才能夠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為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可以看到由於投資者缺乏穩定的股息紅利回報,於是爆炒新股成為為數眾多的投資者的唯一選擇,可以説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是資本市場成為長期投資市場並長期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一套完善的分紅制度必然讓投資者將精力集中與尋找公司具有長期發展的的能力以及較好的盈利能力的公司身上,這就能夠有效解決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

2、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 2009年創業板建立以來,爭議就一直沒有停過,因為我們看到的新股發行的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資金的“三高”現象頻頻在創業板出現,並且不斷創出新高的時間屢見不鮮,甚至新股“破發”、“破淨”也是時有發生,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創業板沒有一套完善的退市制度所造成的,由於創業板多數為風險較高的科技類公司,其本身的特點加上資本市場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尤為突出。建立一套創業板退市制度,強化淘汰制度能夠給上市公司較強的約束力,使其不斷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不斷為股東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可以説退市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制度,能夠有效解決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為完善資本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⑷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強化信息披露

1、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經營情況關係到各方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當前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些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的問題。有些上市公司為了籌集到資金不惜弄虛作假,偽造財務報表,隨意變更會計政策,粉飾財務報表等,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也不利於證券監管主體的合理監管,給資本市場造成混亂。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強化信息披露是對相關利益各方的有力保障,能夠為各方提供相關的投資決策,也有利於證券服務機構的針對性服務。強大的信息披露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上市公司弄虛作假,也就能夠讓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得以緩解甚至徹底解決。

2、強化市場主體歸位盡責

資本市場主體廣泛,各方任務不同,責任重大。但是在當前相關各方在利益面前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各自責任的現象也是時常存在,這也就使得市場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新股發行“三高”問題頻頻出現,如主承銷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有動機促使其提高股票的發行價,從中獲得最大的差價收益,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得利益也不能完全按照相關會計法律法規要審計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甚至幫助公司財務造假以獲得服務費,等等。強化市場主體歸位盡責能夠約束各方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嚴格審查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發展能力,盈利水平,為新股發行合理定價進行評估,這就能夠有效避免新股發行“三高”現象的泛濫。

⑸健全證券監管法律體系,改革監管制度

1、完善證券監管法律體系

完善的證券市場監管法律體系是證券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礎條件。從以美國為代表的成熟市場國家的經驗來看,一套良好的證券市場監管法律體系對於維繫市場運行的作用不可小視。如美國製定的《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法》、《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使得市場能夠規範的運行。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方心未艾,正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機,加快完善證券監管法律體系的任務顯得尤為緊迫。只有一套完善、合理、有效的證券監管法律體系作為後盾,證券市場才能夠健康有序的運行,而新股發行的“三高”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了。

2、加大證券違法打擊力度

毫無疑問,有了法律體系僅僅是有法可依,對於維護市場健康運行而言,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可以看到新任證監會主席上任以來逐漸加大了對證券市場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證券市場還普遍存在一些內幕交易、操縱股價、證券欺詐現象,要想徹底根除這些問題,就必須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讓這些無視法律的人付出沉重的代價,讓其不敢疏忽大意甚至公然違法。可以想象,在監管機構強有力的打擊下,市場中犯上作亂者必定減少,人人必定安守本分,這對於維護市場的良好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股發行中各方也將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裏運作,因此徹底解決新股發行的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資金的“三高”問題也就不再困難了。

產品概述 篇四

二、產品概述

(一)產品介紹

隨着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13年我國旅遊經濟總體上平穩運行,消費需求旺盛,投資持續增長,產業運行相對景氣,發展方式加速轉變。《旅遊法》和《國民旅遊休閒綱要》的出台,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受“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等政策影響,公務旅遊消費急劇下降,商務旅遊消費明顯放緩,國民休閒旅遊消費增長勢頭強勁。

2014年上半年,我國旅遊經濟運行總體良好,基本實現了預期的增長。但三大市場表現各異——國內遊、出境遊、入境遊繼續保持“兩升一降”局面。

在內需啟動、消費升級以及國民收入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中國旅遊業正步入黃金髮展期。根據規劃,中國政府將多策並舉,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國內旅遊行業政策環境持續改善,行業也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二)國內旅遊業現狀

2013年中國旅遊業現狀分析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網訊: 內容提要:國家層面上,2009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將旅遊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羣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在“十一五”階段所奠定基礎上,未來幾年,伴隨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大眾消費能力加快提升、各類危機影響減緩、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旅遊業發展環境將持續優化,功能將進一步釋放,進入戰略性發展機遇期。(一)大眾消費能力持續提升 隨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提升,旅遊成為國民重要生活方式和“大眾消費”重要載體。2008年,中國GDP超過3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GDP達39.8萬億元,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長82.1%,扣除價格因素後年均實際增長9.7%,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2005年的36.7%下降至2010年的35.7%,下降1.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年均增長8.9%。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3000-5000美元階段是旅遊休閒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爆發期。從2006年到2010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從13.9億人次增長到21.0億人次,增加了51.1%。到2015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預計達到33億人次,國內居民人均出遊率將上升到2次以上,旅遊消費將相當於居民消費總量的10%。伴隨世界經濟温和回升和中國經濟穩定恢復,以及更加註重消費和民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預計“十二五”期間旅遊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提升。(二)社會環境和配套條件優化 一是城鎮化持續推進,旅遊環境優化、消費主體壯大。2009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達6.22億,城鎮化率為46.6%,到2015年城鎮人口比例有望超過60%。二是交通基礎設施改善,旅遊可達性增強。1979年至2008年,中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網絡里程從1978年的123.5萬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473.18萬公里,增長2.8倍,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鐵路、公路、民航和水運組成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三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居民旅遊休閒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截至2009年,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2.19億人、3.17億人和1.24億人,全國納入了農村低保、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分別達4284.3萬和8.15億人,覆蓋城鄉的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四是帶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實,工休制度漸趨科學合理。目前已經形成2個“黃金週”加5個小長假的固定假日製度安排,全年節假日達115天,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隨着帶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實,國民出遊時間將更加充裕。(三)應對危機優勢和綜合功能凸顯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旅遊業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中優勢凸顯。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與衝擊,調結構、擴內需、促消費、惠民生成為核心戰略,旅遊以其最終性與發展性、綜合性與多層次、可重複可持續以及恢復能力強等消費特點,以其促進就業、均衡財富、促進交流、廣惠民生等社會功能,已成為較快恢復、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重要產業。二是旅遊業成為重大社會事件中的新亮點。在近年“SARS”、“冬季冰雪災害”、“5.12大地震”、“甲型H1N1”、“青海玉樹地震”等公共災害事件以及“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大型節事活動中,旅遊業以其敏感但不脆弱、極具彈性的特點,成為災後重建的重點產業,成為各大節事活動的主要效益來源。(四)產業地位提升與政策環境優化 國家層面上,2009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將旅遊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羣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此外,以國務院文件方式確定的“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等25個區域性國家戰略,都把發展旅遊業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地方層面上,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對旅遊業發展高度重視,如河南推出“旅遊立省”戰略、雲南旅遊實施“二次創業”、廣東推出“國民休閒計劃”、江浙北京等省市發放旅遊消費券鼓勵旅遊消費等,目前已有27個省或自治區、直轄市把旅遊業作為地方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龍頭產業。從協調推動方式看,各地在落實旅遊業發展的戰略過程中,目前國家旅遊局已與18個省區市、5個國家部委局簽訂了旅遊戰略合作協議,就推動旅遊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達成共識,形成了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合作機制。(五)旅遊業自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經受南方地區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甲型H1N1流感等諸多不利因素衝擊下,“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總體上仍實現平穩較快增長。2007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首次突破一萬億大關,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09萬億元。2008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旅遊外匯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五位。2009年中國旅遊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旅遊總收入1.29萬億元,增長11.3%,旅遊業競爭力在世界排名位列47,比2008年上升15位,是133個國家和地區中上升最快的國家。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2010年旅遊業總收入達1.44萬億元。當前,中國旅遊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大眾化需求不斷髮展,發展中大國的大眾旅遊優勢日益凸顯,全球旅遊大國地位更加突出,為邁向世界旅遊強國奠定了基礎。總結“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①。一是速度較快。“十一五”期間(截止到2009年底),中國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率為0.82%,入境過夜人數年均增長率為0.63%,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長率為4.55%;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0.94%;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1.90%,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5.78%。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5.44%,旅遊就業人數年均增長10.08%,居民出遊率年均增長10.86%。二是規模體系較大。截止2009年,全國共有星級飯店1.6萬餘家,各類旅行社2.1萬家,旅遊景點2萬餘家,農家樂130萬家,旅遊產品體系不斷完善,為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多樣化市場需求逐步發育。已經形成以國內市場為主體、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格局;旅遊消費逐漸從觀光旅遊佔據絕對主體地位向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和專項旅遊並舉發展。四是新型業態不斷湧現。隨着旅遊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培育了一批大型旅遊集團和旅遊知名品牌,出現了經濟型酒店、旅遊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產業競爭力逐步增強。旅遊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度假產品、專項旅遊產品、旅遊新業態成為投資熱點。旅遊業與文化產業、房地產業等產業融合度不斷提高,實現互利共贏。五是綜合性發展功能日益顯現。“十一五”期間,國家出台了《關於大力發展旅遊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促進旅遊就業,大力實施紅色旅遊工程,啟動了鄉村旅遊工程等。目前中國旅遊直接就業總人數已達1100萬,每年新增直接就業人數約50萬,加上間接就業達6500萬,佔全社會就業總人數的7%。全國紅色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00億元,成為許多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動力。迅速發展的鄉村旅遊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009年中國鄉村旅遊年收入已經超過2300億元,提供農村旅遊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人。六是國際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持續升温,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總數達到139個,已經實施的有104個。伴隨國家政經合作,以周邊地緣為依託進行的大圖們江、大湄公河、東北亞、中日韓等區域旅遊合作成效顯著,全面實現睦鄰友好,基本形成與世界旅遊交融、服務大國外交的格局。此外,中文已成為世界旅遊組織的官方語言之一,中國旅遊行業加入太平洋亞洲旅行協會(PATA),成為全球旅遊界舉足輕重的力量。

(三)旅遊業的特點

從全球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全球旅遊業的發展趨勢呈現這樣一些特點,首先是加快發展旅遊業現在成為很多國家的戰略決策,中國是把旅遊業定位成了戰略的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來加以培育,出台了《旅遊法》。美國發布了國家旅遊發展戰略,提出了促進旅遊業發展的一些措施,包括針對中國旅客的簽證便利化措施,同時還增派了50名的領事官員來華工作,俄羅斯政府也是批准了2011——2018年的發展旅遊業標計劃。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第二個特點就是旅遊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持續提高。第三個特點是世界旅遊業的發展重心在逐步的東移,在2012年時,歐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遊目的地,佔全球的比重達到51.6%。未來來看,預測亞洲的旅遊市場國際有客接待量會佔全球比重到2020年達到30%,2030年將超過36%,而歐洲的比重將分別會降到49%和41%。另外,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旅遊業還呈現了一個特點就是融合發展的趨勢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旅遊跨國界、跨領域、跨行業、跨產業、跨部門融合發展的趨勢是日益明顯了。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中國旅遊業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同時大眾化的旅遊發展趨勢更加明顯。同時,旅遊業成為產業投資的熱點領域,諸如上海迪士尼,它的總投資是290億元,目前以已經完成了131億元的投資;另外還有一筆大投資的項目就是,雲南打造十大立體文化旅遊項目,項目總投資是大約達到了2000億元。中國未來旅遊特點會呈現新趨勢,旅遊業的新產品和新業態層出不窮,像海洋旅遊、自駕車旅遊還有房車旅遊等新業態正在成為引領旅遊消費增長的重要的領域。所以總體來看2014年旅遊的發展總體形勢仍然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四)旅遊業未來發展規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網上預訂過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行行程的網民規模達到1.81億人,年增長6910萬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於在線旅遊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足以反映出在線旅遊作為服務類電商在中國的巨大發展潛力。

從投資方向來看,近年投資的重點集中在兩個:一個是針對休閒度假等產品,另一個是旅遊信息媒體類網站。前者體現出繼機票、酒店等產品之後,度假產品將成為在線旅遊下一個支柱型產品;後一類公司“輕”(信息媒體類網站僅做相關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轉移工作,發揮媒體價值,並不直接持有庫存和銷售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資本推動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時效性更強,而信息媒體的快速發展也預示着是在線旅遊行業必將持續景氣。

現金管理產品概述 篇五

現金管理產品概述

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企業的品質不斷髮生變化。一方面企業管理的現代化、集約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對銀行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趨多元化。企業除了傳統的存貸款需求之外,更加註重賬户管理的精細化,要求安全高效的收付款服務、靈活的集團內部資金集中和調劑使用、多渠道的富餘資金理財增值服務、便捷的短期融資方式、完備及時的信息服務以及豐富的電子服務渠道,傳統的銀行產品和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大中型企業的財務管理呈現出規範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的趨勢,企業財務管理改革帶來的成本節約、收益增加的效果普遍得到認可,IT技術的發展、ERP和財資管理軟件的運用為企業推進財務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條件。此外特別是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國資委等主管部門也明確要求“建立適宜的資金集中結算、統一管理模式”。

另外,隨着金融市場和金融主體不斷多元分化,金融脱媒日趨明顯,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傳統業務空間和利差空間不斷收窄,盈利空間日益壓縮。因此盲目追求資產規模擴張的傳統粗放型經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農行必須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經營戰略轉型。經營戰略轉型要求農行建立資本佔用低、風險敞口可控、股東回報率高的新發展模式,現金管理業務作為低風險、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是農們推進經營戰略轉型的切入點和着力點,在服務“三農”、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現金管理業務簡介

一、現金管理的概念

伴隨着銀行和企業的發展,科技手段的創新,現金管理業務的內涵更趨豐富,農行現金管理業務的定義可以概括為:現金管理業務是以法人客户為對象,以信息技術為平台,以資金流動性管理為核心,將賬户管理、收付款服務、資金歸集、融資和理財服務、貿易融資、信息服務等進行有機組合,為客户提供全面的資金管理的綜合服務方案,以協助客户提高資金收益、降低財務成本、加強風險控制。現金管理業務是通過現金管理系統來實現的,現金管理系統是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實現現金管理各項業務處理平台。

現金管理業務有以下特點:

——時效性:現金管理業務要快速響應市場,滿足客户需求,帶動銀行內部機制和體制改革快速響應市場;

——組合性:現金管理不是單項的金融產品,而是以現金管理為抓手,聯動融資、投資、風險管理、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電子銀行等多種金融服務方案的組合;

——整體性:現金管理是對集團客户及其分支機構、上下游關聯企業提供的整體服務,銀行機構對任何一個集團內的分支機構服務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對客户的整體服務;

——靈活性:現金管理在制式產品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客户不同的特點和需求,“量身定製”解決方案,並且隨客户的需求不斷調整;

——持續性:現金管理業務為滿足客户日常性、長期性需求; ——擴張性:業務內涵可依市場需求而擴充;

——高技術性:一攬子服務必須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之上;

——排他性:現金管理業務核心是利用銀行的網絡系統幫助企業管理資金,以此要求將企業的財務系統與銀行的網絡系統有效連接,深入滲透企業的財務管理和經營活動,形成一定程度壟斷。

二、農業銀行現金管理業務

農業銀行屬於最早一批研發推廣現金管理業務的國內銀行,自2002年開始研發推廣現金管理業務以來,業務發展迅速,產品不斷豐富,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現金管理服務提供者。現金管理業務是農業銀行最具先進性和競爭力的對公業務拳頭產品,農業銀行利用現金管理產品成功營銷了一批長期難以介入的國內500強和世界500強企業,包括鐵道部、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人壽、IBM、巴斯夫等,目前全行上線的跨國公司、全國性和區域性集團客户上千家,其中尚未包括許多使用了部分現金管理產品或服務的中小客户。

農行現金管理業務的營銷理念是“牢固樹立以客户為中心的營銷服務理念”,就是以客户為中心,滿足客户需求。銀行作為專業的金融服務機構,現金管理服務不應被動的響應客户需求,而應該本着為客户着想的原則,主動分析客户行業特點、資產規模、治理結構、結算特點、成長階段等特性,協助客户分析現金管理需求,設計個性化現金管理解決方案,以現金管理為抓手,結合理財、代理業務、供應鏈融資、卡業務等延伸服務打造產品包,提供高附加值的綜合金融服務,真正讓客户體會到是在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務,而不是在推介銀行產品,不斷深化銀企合作關係,培養客户的忠誠度、依賴度。

同時,一是要設計產品堅持需求導向。真正從客户需求出發設計相應產品,為滿足客户需求不斷改進技術手段,而不是從銀行內控制度出發設計產品強加給客户使用。二是客户營銷追求需求覆蓋。客户營銷能否戰勝對手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在於客户個性化需求的滿足(決勝於5%),取得相對競爭對手的比較優勢,而不是取決於一般性無特色需求。

農行現金管理業務於2009年進行了全面提升,形成了品種齊全、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本外幣現金管理產品體系,並推出了“行雲•現金管理”新品牌。“行雲”由水升騰匯聚而成,又迴歸潤澤大地,象徵了財富的匯聚和價值的傳承。農行現金管理就如“行雲”一樣,幫助客户順暢地實現資金調配和財富聚合,追求資金管理的最佳境界。

行雲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