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國外貿韌性不斷增強如何表現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8W

我國外貿韌性不斷增強如何表現精品多篇

我國外貿佔GDP多少? 篇一

中國出口貿易佔GDP的18.5%,其中三分之一出口至美國和歐洲,打擊中國的外貿可以造成中國的經濟大幅下滑。但從另一方面看,美國對中國的進口貿易佔其全部進口貿易的18.6%,歐洲對中國進口的貿易佔其全部進口貿易的22.4%,其中有大量製成品和關鍵產品,比如製藥需要的化學品和醫藥產品。一旦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發生短缺,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和生產商一定面臨漲價和短缺,美國民眾在這方面的容忍度遠低於中國,全面經濟戰對美國社會比對中國的衝擊更為嚴重。此外,歐洲經濟和社會受到的打擊又會比美國更加嚴重,因為歐洲出口貿易佔其GDP的17.6%,而美國出口貿易佔其GDP的11.7%。雖然中國和西方的地緣政治競爭關係和衝突將向所有領域蔓延,但雙方最好不要發展到經濟戰爭和武力戰爭。“沒收”中國海外資產已經進入美歐的政策工具箱,剩下的是它們想怎麼用的問題,而不是用不用的問題。

我國外貿韌性不斷增強如何表現? 篇二

今年以來,面對歐美市場外需減弱、國際競爭加劇等挑戰,外貿企業積極應對,想辦法穩住訂單,同時拓展新市場,中國外貿韌性正在不斷增強。

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前來採購中國商品的外國客商隨處可見。3月以來,義烏國際商貿城日均客流量超20萬人次,其中,日均進場的外商超過1600人,同比增長30.2%。

前兩個月,針對外部市場出現的變化,各地政府積極引導企業調整出口方向。這個玩具企業組成的商會正在推進行業標準制定,由過去適應歐美市場變為更精準匹配東盟、阿拉伯國家等市場需求。

拓展多元化市場有效增強了外貿出口的穩定性,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對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都增長了15%以上。與此同時,針對國際分工調整帶來的訂單轉移,許多外貿企業更是主動求變,開始打造自有品牌,擺脱對於代工訂單的路徑依賴。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6萬億元人民幣,為歷史同期的第二高值。在周邊國家出口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出口總額3.5萬億元人民幣,繼續保持了正增長。

我國外貿總量居世界第幾? 篇三

海關總署13日發佈數據:202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頂住多重超預期因素的衝擊,進出口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年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關口,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

海關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7%。其中,出口23.97萬億元,增長10.5%;進口18.1萬億元,增長4.3%。分季度看,一、二季度進出口總值分別超過9萬億元和10萬億元,三季度進出口總值增長至11.3萬億元,四季度進出口總值繼續保持11萬億元的水平。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增長快、比重升。2022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26.81萬億元,增長11.5%,佔進出口總值的63.7%,較上年提升2.2個百分點。

外貿進出口展現強勁韌性

202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在上年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穩定增長,展現了較強韌性。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介紹,外貿保持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出口有市場,主要產品競爭優勢足——

從市場看,2022年對東盟、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新興市場加速開拓,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拉動整體出口增長6.1個百分點,對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別增長14.8%、14.1%。

從產品看,2022年工業製品出口增長9.9%,拉動整體出口增長9.4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等綠色低碳產品出口增速均超過60%,出口新動能快速成長。

根據最新數據測算,當前我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為14.7%,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

進口有支撐,國內需求潛力大——

2022年,我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經濟穩健發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增長,為進口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中間產品進口增長7.5%,拉動整體進口增長5.9個百分點。

政策有支持,外貿發展的內生動力強——

2022年,我國出台了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在外貿領域涉及保通保暢、加大財税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外貿新業態發展、支持外貿企業保訂單拓市場、不斷提升貿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等。隨着政策措施效能持續釋放,外貿主體活力有效激發。

1月13日召開的全國海關工作會議強調,着力落實一攬子促穩提質措施,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外貿穩增長保份額,促進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發展。大力“穩鏈”、精準“補鏈”、促進“強鏈”,創新優化監管查驗機制,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