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1W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精品多篇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一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於桶壁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使木桶能裝更多的水,就要設法改變這塊木板的現狀。顯然,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團隊而言,這一理論都不無啟迪意義。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人,不可能盡善盡美,難免都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短板”。面對自身“短板”,是消極迴避遮遮掩掩,還是直面問題以求改進,往往考驗着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生存智慧。前者只會讓短處和缺點越來越多,最終掩蓋長處和優點,不僅嚴重製約自己的成長進步,而且還可能貽誤工作,後者則會讓自己在揭短中開闊胸襟,在補短中完善自我,從而提升為人境界,提高綜合素質,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無疑,明智的人只會選擇後者,及時補短,克非改過。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團隊也同樣如此。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團隊裏的員工素質參差不齊,能力高低不一,而管理者又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彌補,那麼,時間一長,能力較低的員工難免就會拖整個團隊的後腿,進而影響和制約整個團隊優勢的發揮。因此,一個團隊要想成為一個盛水較多、結實耐用的“水桶”,就要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長度,只有讓所有的木板都達到“足夠高”的高度,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進而提升整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管理者既要注重發揮那些“長木版”——明星員工的示範帶動作用,同時也要加強對“短木版”——一般員工進行培訓,激勵其見賢思齊,完善自我,以提高其綜合素質。

實踐證明,人與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差距往往就在於能否有效地做好補短的工作,補短是改進工作、追求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瞄準短板,補齊短板,個人才能健康成長,同時提高團隊核心競爭力。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二

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麼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於長的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企業好比一個大木桶,除非這個企業人浮於事,否則每一個員工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這個企業的最大競爭力往往不只取決於某幾個人的超羣和突出,更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取決於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

而員工則好比是木桶的桶底,這個桶底是由員工的人文素養及他所掌握的各項專業知識和技能構成的。如果桶底不是堅固無缺的,那麼當木桶的容量隨着木板的加長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桶底便開始泄露,嚴重的情況下桶底會開裂甚至會脱落而令木桶整個崩潰概述

反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是説一隻水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成為短板效應。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

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水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裏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就是説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若僅僅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反木桶原理”可謂是極為巧妙和別緻的。但隨着它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已基本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不僅可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也可象徵某一個員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徵着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三

由一塊塊木頭拼成桶,即使其它每一塊都很高,如果有一塊很矮,那就裝不了水。把集體比喻成一隻裝水的木桶,如果有了殘缺就無法裝住成功。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在管理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否則,整體工作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常説“取長補短”,即取長的目的是為了補短,只取長不補短,就很難提高工作的整體效應。

“木桶理論”的一段話:“一個沿口不齊的水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班級,是由二十幾個孩子組成的,正如一隻木桶是由若干塊木板組成的一樣,組成木桶的木板有長有短,組成班級的幼兒也有“長”有“短”。作為一名班主任、一個教學活動的實施者、一位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應該如何分清配班教師和每個孩子的“長板”和“短板”、如何科學的將“短板”變成“長板”,從而使班級的“存水量”越來越高呢?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四

是其最短的那根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根木板。木桶理論一經提出,馬上風靡全球。各地颳起了一股提升綜合能力的學習風。每個人都在拼命尋求自己的能力最短之處,力求通過各種培訓鍛鍊來提升“最短的那塊木板”,從而達到一個全能發展的狀態。

然而,不管怎麼提升,人總是有限制自己能力最大發揮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不同的只是説那根木板跟其他木板之間的差距大小而已。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自己身上,效果就會有那麼好嗎?人為什麼要從自己個人身上去找尋提升自己的答案呢?既然每個人都是一個桶,都有最短和最長的那塊木板,為何不把最短的木板和最長的木板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加深其容積量,實現每個人專長和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如果有着一大堆的木桶,每隻木桶都拼命去盛自己的水,那樣一定不如把每隻木桶都合作起來、連接起來那樣盛的水多。

事實也證明,那些善於講究團隊合作、能夠顧全大局的人,總體取得的成就遠遠高於一個人的能力。劉邦能夠打敗項羽,贏得楚漢相爭最後的勝利,就是因為他有着蕭何、韓信等一幫人組成的協作良好的團隊;日本能夠在二戰後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與其善於講究團隊合作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這些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警句,不正是對團隊合作重要性最好的支撐嗎?

當前,我行正在組織開展“走千家,訪萬户,共成長”勞動競賽活動,我們不但要精誠團結,而且要勇於打破自己的“短板”,做一個願為大局服務、促進團隊合作的人,這樣我們的力量將變得更加強大!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五

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説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可以。所以這一規律就被總結為“水桶定律”,也常稱為“短板理論”。由此又延伸出以下推理:一是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木板之間縫隙的疏密程度;二是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木板整體的高度;三是斜着放置的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最長的木板。

木桶原理給於我們以下啟示:一是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二是由於一個木桶的容水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使木桶能裝更多的水,就要設法改變這塊木板的現狀,要善於發現系統中的“短木板”,抓住短板,消滅弱項。三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難免犯錯誤,出現失誤,關鍵是不能羞談失誤,諱疾忌醫,把 “木桶”中的“短木板”及時抽出來,及時補救,把工作做得更好。四是一個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木桶,必須全面提升全員的素質,讓所有的板子都維持“足夠高”的高度,才能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完全發揮團隊作用。五是由於最長的木板在斜着放的時候盛的水最多,所以必須注重優秀人才的培養和選拔,讓優秀人才、拔尖人才、明星員工帶動其他員工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六

團隊的工作績效受多方面的制約,木桶理論告知世人,團隊的績效受短板制約,如短板效應不消除,團隊其他部門工作效率越高,對整個團隊而言,造成的資源浪費就越大。21世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時代,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業已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所關注和重視。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個管理木桶,從中又會悟出很多新的啟示:

一、團隊建設首先要有一個領袖

如果把團隊比作木桶,那麼這個木桶能否高效運送水資源,創造最大效能,木桶提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合理地設置提把,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而不正確的設置將導致勞動效率的極大降低,甚至根本無法完成團隊的總體目標。而這個木桶提把就是我們團隊的領袖。關於團隊領袖作用的論著很多,本文不再重述。

二、規則是維繫團隊合力的關鍵

管理木桶的桶箍在團隊中就是團隊的規則,也是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再優秀的人羣聚集在一起,如果沒有規則,那也會是一盤散沙。規則意識是檢驗團隊成員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標準,規則是塑造一個團隊凝聚力的基礎。有一句管理學上的經典名言: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揭示的是同樣的道理。很多發展中企業的規則意識存在着一些問題:要麼是制度不健全,要麼是規則對事對人的標準不統一。這些企業在上述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情況下,急於構建企業文化體系,將會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作為木桶的桶箍如果想箍緊整個木桶,應該是所有的板受力一致,每塊板之間也應該配合無縫。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從木桶理論來審視企業內部的規則意識,想建立一個優秀團隊應該如何來營造基礎也就無需再論了。

三、企業應該搭建適合員工發展的平台

企業從設立之日起,將承擔多種責任:一為企業主賺取最大的'利潤;二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就業場所和發展平台;三承擔國家要求的社全責任。這三種主要責任中,違法違紀國家相關部門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制約,那麼如何認識前二種責任呢?有些企業主和高層管理人員會把這二種責任對立來分析,把賺取自身利益當成第一位目標,長期以往,此類企業將最終失去人才和競爭力,為社會和市場所淘汰。而另一類企業主和高層管理人員會將這二種責任理解為相輔相承,互為依託的關係,這種企業必將為人才們所認同,基於認同將全力以赴為企業發展努力拼搏,企業也必將賺得更大的利潤,企業發展了也就會為人才們搭建更大的發展平台。木桶理論中這個底是由企業主和企業全體員工共同來支撐的,這個平台既支撐着企業最終的利潤也支撐着所有員工的機會和希望,所以需要勞資雙方都從理性和智慧的角度來認識。

木桶理論提示我們應加強各項能力的訓練,不要成為團隊的短板,為團隊所淘汰;更要樹立遠大的目標,爭取承擔團隊領袖的責任;在我們為團隊的發展努力的時候,把規則融入團隊每個成員的潛意識,我們更要維護好我們共同的發展平台。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七

木桶效應又稱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木桶效應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主要內容是,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也非取決於他們的平均高度,而恰恰取決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因為水平線就在最短的那一塊的頂上。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

從前人們都是用木桶打水的,當時木桶也蠻貴,於是大家木桶用壞了就花幾個小錢修一下。有一天,又有一個老兄的木桶爛掉了,聽説是用水浸了太久。這位老兄眼下也找不到合適的木板,於是,他突發奇想,把這木桶翻來覆去地瞄了瞄,其實這個木桶只是幾塊旁邊的板子爛了,並不是桶底的板子。他機靈一動,想:“反正又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如直接找幾塊沒用的板子,洗乾淨,安在這個木頭上吧,也省點錢嘛。”説幹就幹,他在自己的家裏找到了以前在外面撿的木板,這些木板有長有短。但是當他從水井裏打起一桶水後,發現桶裏盛的水比以前少,他心裏很納悶,這是怎麼回事?經過檢查,他發現新換上的木板中有一塊特別短,桶裏的水都從那個地方淌出來,而那些長出的木板並不起作用。這就是木桶效應。

沒錯,如果木桶效應運用到生活上來話,那自己的“靈泉之水”就從自己的缺點上流了出來。難道自己的優點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嗎?其實,木桶效應是經濟術語,它的實際意思是,一個組織都構成成分是往往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可以取決於整個技術水平。企業上應用木桶效應時,要給員工一個寬廣的桶底,生活中也可以應用,反之,那些員工儘管有十分長的“木板”,也無所事事。生活上,我們的素質教育的“大木桶”由學校、家庭、社會等三個板塊構成,需要共同協作完成。每位學生素質教育的“小木桶”,是由德、智、體、美、勞五塊“木板”圍鑲組成。只有重視個人素質教育的“短板”,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其“盛水量”。不少教師和家長只重視智育這塊“木板”的長度,而忽視學生德、體、美、勞全面發展,導致“問題學生”、“豆芽”體型的尖子生等。看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一個學生的素質高低,不能把分數作為衡量的惟一標準,而要看學生思想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中的木桶效應。木桶效應提倡的是全面發展,只有全面發展,“長木板”才不會浪費,“短木板”才不會出現,“短木板”一旦出現,就要趕快補足。而木桶中的水,則體現出你全面的知識水平,德、智、體、美、勞等面面俱到。其實,木桶效應看似匪淺,你要真正理解它並不容易。

木桶效應在哲學上,經濟上,都是可以很好的應用的。當然,在生活中,我們也是可以應用木桶效應。木桶效應還需要繼續發掘,希望你能發掘到可以真正的理解木桶效應!這也是一個哲學領域,期待你的好成果!

木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篇八

最近看到在現代經濟學管理中,有這樣一種被稱為“木桶理論”的觀點,它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道理:一隻木桶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木桶最長的那塊板,而恰恰取決於構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塊板。聯想到我們的教育,我認為用此比喻來衡量和評價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最恰當不過了。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我們有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呢?一個學生學習好固然重要,如果他不具備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思想,他又怎能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才華奉獻於社會呢?俗話説“德才兼備”。一個人具有知識、技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如果我們把培養的人才看作是“產品”的話,有個比喻説的也比較形象:“學習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次品”、“廢品”還可以再加工利用,而“危險品”就不同了,它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對他人、對社會就有可能隨時造成危害。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好的品德及做人的準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交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強調:21世紀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人都做不好,還能做什麼事呢?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説:“光有品行是脆弱的,但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意大利詩人但丁也曾説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能力不足責任可以補;能力有限,而責任無限。”對於一個人來説,他的知識才能發揮的如何,不能不受自身思想品德的影響和製藥。這就是“木桶理論”所展示的限制性環節的內核所在。一個缺乏到德的人,就如同木桶那塊短板,它可能使一桶水所剩無幾。所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德育這部機器若不能靈活地運轉,則塑造人心靈的工程就很難完成,教書育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木桶理論”所揭示的道理,雖然不那麼絕對,但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新課程改革雖然已實施幾年,但效果並不讓人樂觀。就業難、升學難的社會現實,迫使千百萬中學生擁向升學這一“獨木橋”。只要成績好能考上大學就是好學生。很多學校的整體工作還都是圍着大學聯考會考的“指揮棒”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實際上的德育工作卻是“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整天忙備考拼升學,在“題海”之中苦度時光,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就可想而知了。在這裏,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真正轉變觀念,不要在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唯一標準。當然,我們廣大教師也應該認真踐行新課改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如果從上到下都真正地貫徹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地做到了“以學生為本”!那麼,我們的教育才真正是為學生負責!為家庭負責!為社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