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雷雨》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2W

《雷雨》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雷雨》教學反思 篇一

在幼兒園的音樂歌曲選擇上我們應該依據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節奏節拍適合的的歌曲。當然有着豐富的故事情節的,有規律性的歌詞的歌曲。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的,孩子們興趣性高的歌曲等等。我們的在進行音樂活動中更多的會關注。幼兒的興趣、樂曲的音域以及歌詞要更加貼近幼兒生活。《夏天的雷雨》是一首問答歌,它以設問作答形式表達內容,可以一問一答,也可以多問多答。形式活潑、問者自由,答者也無拘無束,句式簡單,對於開發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別、聯想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樂活動中我總是以自己的積極情感感染幼兒,和幼兒一同活動,和幼兒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來帶動幼兒,避免了純理性的傳授,使幼兒能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枯燥、機械地模仿。幼兒在25分鐘歡快的音樂活動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樂,他們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覺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和幼兒的互動有所加強,更加註重幼兒的學習效果,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我把舞台讓給了幼兒,幼兒是課堂的主體。

《雷雨》教學反思 篇二

《雷雨》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在中國文壇上有深遠的影響。課文節選的是四幕話劇《雷雨》的第二幕。節選部分一共有兩場戲,前一場寫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衝突,後一場寫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衝突。節選部分主要出場人物有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和周萍。這四個人本來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關係,但劇本所展示的卻是30年後他們之間的階級關係。鑑於學生初次接觸戲劇(劇本),我在教學時有針對性的向學生作了相關介紹,以幫助學生形成概括性識。閲讀劇本,主要是品味個性化和富於動作性的語言,把握尖鋭集中的戲劇衝突,認識劇中人物的命運,瞭解人物性格是怎樣在矛盾衝突的發展,變化中得到展現的。這節課的課型設計為“引導式活動課”,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因為在課堂上,要想獲得有效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立目標,否則,頭緒太多,目標分散,效果難以突出。指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指導學生朗讀、開展辯論、排演話劇,品味個性化台詞,理解人物內心狀態,提高文學語言感悟能力。

應該説,本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先的教學設想,設計的各種活動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課後,通過語文教研組的議課評析和自我反思,我發現在本課的教學中確實還存在許多不盡如意之處:

1、教學節奏偏慢,過程不夠緊湊,教學內容可以再豐富一些。

2、本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課堂活動,課後看來部分可能是無效的活動,既佔用了過多的課堂時間,又沒有讓學生有真正的收穫。

3、語文與生活實踐聯繫偏少,學生未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於整個劇本的主題把握基本還是在教師限定的範圍內,沒有讓學生自己深入。

4、對於學生放得還不夠多,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也影響到了部分本身不夠積極學生的參與度。

5、教學風格偏於平淡,語言缺少激情。

6、課堂教學評價有所缺陷,課堂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

通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在課改研究性學習的今天,教師更需要自身的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在倡導以學生為本的今天,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是交往中的引領,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強調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

語文課堂之上,最忌諱教師先入為主,給某個人、某種現象定位。一旦定位了,就相當於限制了學生思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然而有時我們可能會低估了我們的學生,忘記了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

語文課程迫切做到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和諧、融洽的氛圍,提供給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 “以學得促習得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師的導便凸現出來,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閲讀積累,找尋 “看客”。

在此基礎上,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了一些思考和調整,刪除和修改了部分環節的內容,以更好地體現“教學內容生活化、組織形式活動化、教學評價多元化”的課改特點。

1、針對本課教學流程還不夠緊湊的弱點,優化問題的設計,適當刪除第一部分的幾個較簡單的問題,增加第二環節的問題數量並縮短學生討論的時間。

2、調整部分課堂活動的設計,放開學生的思維,將一些沒有起到效果的活動有效利用起來。例如,關於作者的一些資料,讓學生課前準備,上課展示時來一個小的比賽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平時看書蒐集資料的興趣。在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朗讀都是固定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還可以反串角色,這樣更利於他們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3、增加教學評價的形式,在教師點評的基礎上,圍繞合作過程讓學生進行自我和相互評價,以達到多元化的目標。

《雷雨》教學反思 篇三

反思《雷雨》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備課中問題的預設過於隨意,有想當然之嫌,“備學生”這一版塊涉及過少,未能較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因而缺少對學生反映的預見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中有“請君入甕”之嫌,預備好問題和答案,只要有學生答到點子上,就算順利通過了,因此教師的“牽引”過頭而限制學生思維空間。針對這些問題我想談點自己的感想。

1.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問題。

在《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一文中,余文森教授説:“現在的教學缺乏一種動態的、變化的觀點,教與學始終處於平面、定格的關係,先教後學,教多少學多少,教支配、控制學甚至替代學,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並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本應是動態的教學為何始終處在平面和定格的關係之中呢?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只為着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很少考慮學生實際,未能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預設問題造成的。

在維果茨基看來,僅僅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落後的……有效的教學遠遠地走在發展的前面,應該超前於發展並引導發展。因此,“教育者不僅應該瞭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且應瞭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並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以引導學生向着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 》王文靜)。

正因如此,我們在預設問題時應先考慮所預設的問題是否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否能讓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我們要清楚哪些問題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問題是學生容易忽略而需老師引導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到困難而需師生共同解決的。針對這些問題,並能進一步預測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方向和方式等,從而給學生鋪設相應的台階,在由淺入深,由扶持到獨立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善於捕捉預設外的精彩。

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散漫的,但當我們給學生創設的了相當的自主空間,學生的潛能較充分的發揮出來時,再精心的預設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所有的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應該從課堂有效性、學生髮展角度出發,敢於大膽地放棄“預設”的問題,靈活機動地捕捉生成的契機,換句話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隨時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裏湧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把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因此,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除重視預設外,同樣也應關注生成環節中有效問題的提煉,善於從學生那裏捕 捉有價值的問題,藝術地生成問題。

“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走到他們的心裏去,隨時關注他們的想法,聆聽他們的意見從而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師也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自己的聲音更容易被學生聆聽,從而獲得教的真正樂趣。而在這樣的平等和和諧中,實現師生間的對話成為了可能,實現學生的發展成為了可能,實現教育直麪人的生命成為了可能,當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了可能。

《雷雨》教學反思 篇四

小朋友大都喜歡猜謎語,因此課的導入我就和小朋友一起猜了謎語,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地引入到猜謎遊戲。謎語是以節奏兒歌的形式出現的,這一部分在這節課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因為一方面要使小朋友熟悉歌詞;更重要的是通過節奏練習,掌握這首歌中出現的切分節奏,為歌曲的演唱打好基礎;同時也使小朋友掌握初步的卡農練習,提高音樂的表現能力。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採用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的方法,先進行謎語問答(即節奏模仿練習),師生、生生進行,完整準確地朗讀兒歌,熟練掌握切分節奏。

在此基礎上,我再進行了卡農練習。首先由我和小朋友合作,請小朋友想一想這樣讀有什麼規律,然後再分組試練,最後合作完成。應該説卡農的效果還是很好的,小朋友由於在前面的節奏練習中練得比較紮實,所以基本沒有出現什麼錯誤。歌曲的教學同樣採用了猜謎語的形式,讓小朋友在模唱中逐漸學會這首歌,可以説是水到渠成,非常輕鬆。拓展部分我請小朋友繼續猜謎語,請小朋友總結了兒歌的不同表現形式,並用説唱的形式表現了本課歌曲,鞏固了歌曲的節奏及演唱。

縱觀整堂課,我覺得雖然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課堂的氣氛、師生的互動也還不錯,但還是存在了一些不足:

1、教師引導的較多,學生自主的較少。由於是教學對象是低年級的孩子,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更多地考慮到學生能力的不足,所以採用比較保守的模仿教學法,以確保學生能很快地學會,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其實在節奏練習中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可能效果會更好。

2、教學內容有些偏少,不夠豐富。可能是課前對學生的瞭解不夠,認為學生在卡農這個環節會花較多的時間,因此教學內容就安排得相對少了一些,應該安排一些機動的教學內容以便於及時調整教學的節奏。

3、對教材還是沒有吃透,對卡農這種表現形式瞭解得不是很清楚,因此操作時存在一些問題。

4、是我的老問題,就是教學時不夠投入,有些遊離於學生之外,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在以後的教學中,這些都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雷雨》教學反思 篇五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後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説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後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雷雨中”時,我讓學生看課件,聽大雨嘩嘩的聲音,並不時穿插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後”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並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後”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激起他們探究自然奧祕的慾望。“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雷雨後”這一段我採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於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着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裏,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麼?滿天的烏雲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後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裏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麼要垂下來。然後請學生來噹噹這隻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於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考慮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繫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考慮得不夠周全。

《雷雨》教學反思 篇六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其中包含着太過複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於學生完整的瞭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後關聯、人物關係,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着採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信息。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佈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並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為課後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後所藴含的深刻含義。帶着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於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同時儘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並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麼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作為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麼主題,歷來眾説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着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複雜多變。那麼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於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説不盡的周樸園”。

最後,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瞭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繫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為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週記,準備在最後一課時拋磚引玉。

為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為預習作業,即閲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説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 “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為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麼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説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鑑賞作品不能滿足於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為什麼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偽”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麼呢?他是在努力維護着什麼。周樸園在劇中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瞭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説,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後,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裏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為什麼還要苦苦維繫呢?我認為: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為了所屬於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為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藉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後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為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於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裏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為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覆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帶着這樣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課。應該説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在看過電影后,大部分學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開始,關於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實等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從文本中尋找相關內容,並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有同學提出周樸園自身也是一個悲劇:他傷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有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