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K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多篇)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一

【教學目標】

1、體會諷刺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感受雨果以人類的名義,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所體現出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激發學生熱愛中國,熱愛全人類,為祖國的壯大、世界的和平、人類的幸福貢獻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深刻的內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熱愛中國,熱愛全人類,為祖國的壯大而努力。

【教學與過程】

一、導入:

(副板書:雨果圓明園)

讓學生暢談自己對雨果和圓明園已有的瞭解,教師補充。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羣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但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洗劫,昔日富麗堂皇的殿堂如今已是一片廢墟。對於1860年法軍的行為,作為法國公民的雨果是如何看待的呢?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雨果當年《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書)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指定幾位學生讀,一人讀一部分)

2、解決朗讀過程中的字詞障礙

三、研讀課文

運用圈點精讀法,把信中讚美圓明園的語句和諷刺侵略者的語句分別畫出來,細細體會。

四、暢所欲言

1、談談你對雨果先生的看法。

2、昔日恍若月宮,金碧輝煌的皇家園林如今已是斷壁殘垣,芳草悽悽的一片廢墟(看課本插圖),作為炎黃子孫的你,面對這一片廢墟,你有什麼想法和感慨。

五、遷移閲讀,拓展探究

1、閲讀餘秋雨的《廢墟》,歸納其中的觀點。

2、閲讀《讀廢墟有感》,吸收別人的不同見解。

六、小結

簡評同學們學習情況:這堂課,同學們都能暢所欲言,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很好地把握了表達的機會,鍛鍊了自己口頭表達能力,希望你們今後能繼續保持這種積極發言的好習慣,在我們班上形成“百家爭鳴”的良好課堂氛圍。讓我們記住舒婷的那句詩:我表達了自己,我獲得了生命。

【相關教學資料】

廢墟

餘秋雨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夜臨了,什麼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雲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

但是,代代層累並不是歷史。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後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一位朋友告訴我,一次,他走進一個著名的廢墟,才一抬頭,已是滿目眼淚。這眼淚的成分非常複雜。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廢墟表現出固執,活像一個殘疾了的悲劇英雄。廢墟昭示着滄桑,讓人偷窺到民族步履的蹣跚。廢墟是垂死老人發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動容。

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撥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再過多少年,它還會化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將融未融的階段,便是廢墟。母親微笑着慫恿過兒子們的創造,又微笑着收納了這種創造。母親怕兒子們過於勞累,怕世界上過於擁塞。看到過秋天的飄飄黃葉嗎?母親怕它們冷,收入懷抱。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築的黃葉。

人們説,黃葉的意義在於哺育春天。我説,黃葉本身也是美。

兩位朋友在我面前爭論。一位説,他最喜歡在疏星殘月的夜間,在廢墟間獨行,或吟詩,或高唱,直到東方泛白;另一位説,有了對晨曦的期待,這種夜遊便失之於矯揉。他的習慣,是趁着殘月的微光,找一條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們年長,已沒有如許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們把所有的廢墟都統統刷新、修繕和重建。

不能設想,古羅馬的角鬥場需要重建,龐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吳哥窟需要重建,瑪雅文化遺址需要重建。

這就像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粧。

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大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當然,並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將會傷痕斑斑。廢墟是古代派往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史君王的挑剔和篩選。廢墟是祖輩曾經發動過的壯舉,會聚着當時當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遺址也不是廢墟,廢墟中應有歷史最強勁的韌帶。廢墟能提供破讀的可能,廢墟散發着讓人留連盤桓的磁力。是的,廢墟是一個磁場,一極古代,一極現代,心靈的羅盤在這裏感應強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廢墟的生命,它很快就會被人們淘汰。

並非所有的修繕都屬於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跡地加固,再苦心設計,讓它既保持原貌又便於觀看。這種勞作,是對廢墟的恩惠,全部勞作的終點,是使它更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廢墟,一個人人都願意憑弔的廢墟。修繕,總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損失。把損壞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廢墟修繕家的夙願。也並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連廢墟也沒有了,重建一個來實現現代人吞古納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現代建築家的古典風格,沿用一個古名,出於幽默。黃鶴樓重建了,可以裝電梯;阿房宮若重建,可以作賓館;滕王閣若重建,可以闢商場。這與歷史,干係不大。如果既有廢墟,又要重建,那麼,我建議,千萬保留廢墟,傍鄰重建。在廢墟上開推土機,讓人心痛。

不管是修繕還是重建,對廢墟來説,要義在於保存。圓明園廢墟是北京城最有歷史感的文化遺蹟之一,如果把它完全剷平,造一座嶄新的圓明園,多麼得不償失。大清王朝不見了,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鬱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殘夢。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殘夢,只是今日的遊戲。

中國曆來缺少廢墟文化。廢墟二字,在中文中讓人心驚肉跳。

或者是冬烘氣十足地懷古,或者是實用主義地趨時。懷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趨時者只想以今滅古。結果,兩相殺伐,兩敗懼傷,既斫傷了歷史,又砍折了現代。鮮血淋淋,傷痕累累,偌大一個民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讓古代留幾個腳印在現代,讓現代心平氣和地逼視着古代。廢墟不值得羞愧,廢墟不必要遮蓋,我們太擅長遮蓋。

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最終都有一個大團圓,以博得情緒的安慰,心理的滿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團圓,杜甫不想大團圓,曹雪芹不想大團圓,孔尚任不想大團圓,魯迅不想大團圓,白先勇不想大團圓。他們保存了廢墟,淨化了悲劇,於是也就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峯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臘傍海而居,無數嚮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間前仆後繼,於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臘悲劇。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鬥後的失敗,成功後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着。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逐。

廢墟的留存,是現代人文明的象徵。

廢墟,輝映着現代人的自信。

廢墟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現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第幾級台階。他不會妄想自己腳下是一個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樂於看看身前身後的所有台階。

是現代的歷史哲學點化了廢墟,而歷史哲學也需要尋找素材。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廢墟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廢墟才能上升為寓言。

因此,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代構建。

現代,不僅僅是一截時間。現代是寬容,現代是氣度,現代是遼闊,現代是浩瀚。

我們,挾帶着廢墟走向現代。

有感於餘秋雨散文《廢墟》

初讀《廢墟》,我便被餘秋雨先生的文字所打動。有人説餘先生的文字很“性感”,已帶有些貶義;但是,感受餘秋雨的散文,確實彷彿有一種熱的生命在跳動;落差之間造成的氣勢、豪情,十分契合我們浮躁的心鏡──且住,在我們還沒有走進餘秋雨的《廢墟》之前,我們還是別作議論,讓我們靜下心來看看是不是應該這樣説,又或許是應該那樣説吧!“我詛咒廢墟,又寄情廢墟。”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同時給人留下懸念。廢墟吞沒了我們的期盼,我們的記憶。它的存在,擊破了我們的幻想,而幻想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廢墟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我們只能從昨天留下的廢墟中挺進,“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作者對問題卓越的見識、獨到之筆,往往使人歎為觀止,欣然若雀,大有峯迴路轉之感。所憾的是餘秋雨單憑一股情,缺乏令人確信的邏輯、事實。往往只有情容易打動人,它靈動而富有生命力。然而濫用則會顯的輕浮,缺乏質的沉重,不耐讀。如下面的一段:一位朋友告訴我,一次,他走進一個著名的廢墟,才一抬頭,已是滿目眼淚。着眼淚的成分非常複雜。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廢墟表現出固執,活像個殘疾了的悲劇英雄。廢墟昭示着滄桑,讓人偷窺到民族步伐的蹣跚。廢墟是垂死老人發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動容。由一個朋友的講述、眼淚來推斷出“廢墟是垂死老人發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動容。”顯得單薄了些少。而“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祥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並斷言“並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並非所有所有修繕都屬於荒唐。”則有廣泛的輿論基礎,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虛言。廢墟有一種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扳附大地的美。再過多少年,它還會化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將融未融的階段,便是廢墟。把廢墟比作拔離大地後的扳附,是多麼精確而富於想象力;用泥土將融未融的狀態來形容廢墟,角度又是多麼新穎!作者的深思熟慮,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他生怕論述過多,會顯得平白無味,因此,他引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片段來點綴:兩位朋友在我面前爭論,一位説,他最喜歡在疏星殘月的夜間,在廢墟中獨行,或吟詩,或高唱,直到東方泛白;另一位説,有了對晨曦的期待,這種夜遊就失之嬌柔。他的習慣,是趁着殘月的微光找一條小路悄然走回。兩個人,兩種不同的看法,實則是作者自己的見解。他本來是傾向於前一種,但沒有因此而否定後一種。他希望別人像他一樣想,不要只看到眼前:“我只怕人們把所有的廢墟統統刷新,修繕和重建。” 餘秋雨是帶着一顆赤熱的民族心去審視廢墟的,在這裏我們感到了殷切的人文關懷。他把我們整個民族的弊病看得如此透,帶着一種恨鐵不成鋼得心情來喚醒民族得覺醒,“在中國人心中留一些腳印在現代,讓現代心平氣和地逼視着古代。”這其中包涵着深沉的哲理和大者的睿智。我還是最欣賞下面的一句:“中國歷史充滿悲劇,但中國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劇。”的確,中國人往往喜歡把悲劇上演在現實中,而不是在書本中或是廢墟中。我們不願帶着警醒生活,聽天由人,為了逃避風雨,把自己罷在太陽曬不到的地方。“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説得好!我們這個民族真是太需要崇高這東西了。崇高是什麼!?有人這樣問,難道天天做在院子的一個角落,一杯清茶,一碟花生,這樣平靜的生活不好?為什麼一定要戰爭,一定要革命?這樣的生活固然好,而且非常符合人的本性。誰希望看到戰爭,誰不希冀和平,嚮往平靜的生活?但這種內耗式的,封閉式的生活,只會產生腐敗,遲早會被歷史淘汰。對於清末的恥辱,我們還記憶猶新。崇高不單指戰爭抑或是為哪一個政權服務,它不一定是激烈或是浪漫。只需一點殘存的記憶,如廢墟。時刻提醒我們上進,不忘記外面的世界的激烈的競爭。 有人老是批評餘秋雨太矯情,太流於世俗。我是深懷不平的。試問,有誰照顧過我們平民讀者的權益,提醒我們不應忘記過去,“挾帶着廢墟走向現代”?有。但不是文字太深奧,就是太藝術,就是沒有趣味。我們很難理解其中深沉的意味。餘秋雨也會扮“深沉”,也會裝“藝術”,但一晃即逝,留給人的是幽默感。至少他的文字是吸引人的。我建議,在大眾的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情況下,首先應考慮到的,不是什麼要體現水平,而是我們大眾的心態,我們大眾的閲讀水平,換句話説,就是趣味。在基礎上再建造“瓊樓玉宇”也不遲。餘秋雨的可愛也就在這裏,他了解我們民眾真正需要,他值得我們去推崇!“誠懇坦然地承認奮鬥後的失敗,成功後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着。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把所有得廢墟驅逐。”平淡如茶的話語,親人般的告誡,使我們的心頭一暖。如此熱烈地論證了廢墟地重要性後,作者地心終於平靜下來,是時候總結一下了。他深知我們的心態,斥責決不會接受,乞求更會使人看不起。於是他來一個哲理性的勸勉,顯得平易又得體。最根本的是,作者把廢墟作為一種“美”來審視。“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也許這就是文人的心態,柔弱而懷古,他們往往無力與世爭辯,轉而趨向於內心的唯美的籃月亮。餘秋雨竭力為廢墟辯護,不能説沒有這種心理。

提到廢墟,喜歡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能從記憶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條古巷;或一截城牆;或一處石窟。新疆古樓蘭、交河故城遺址;北京圓明園、八達嶺、故宮;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法門寺;還有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等。它們或顯赫於繁華都市之裏,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於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搖在青山綠水之圍,或矗立於萬傾碧波之央。對許多人來説,觀光即便是觀光而已,而對廢墟有深邃見解並上升到文化哲學層面上,卻只有餘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廢墟而頓悟,由此而又生髮對人生、文化和歷史的深沉思索。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散文頭兩句開宗明義,闡明作者對廢墟的矛盾心理。詛咒是因為它“吞沒了我的企望,我的記憶”。昔日的金戈鐵馬已煙消雲散;雕欄畫棟已人去樓空;煙柳斷橋已芳草悽悽。“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毀滅。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一堆廢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敗、輝煌燦爛一股腦地打成包,塵封在逝去的歲月中,感懷傷時,悲今悼古。作者寄情廢墟,因為“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決別,是選擇”。“廢墟是資本,讓我們把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廢墟是人生的起點,它裝着真善美,也藏着假醜惡。不同的人們從廢墟中讀到不同的答案;廢墟是文化的起點,從沒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廢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匯成熠熠生輝的五千年文明長河。廢墟更是歷史的起點,如果沒有發現埋藏在漫漫黃沙和厚厚塵土之下的廢墟,我們從哪去解讀歷史。人生不能沒有廢墟;文化不能沒有廢墟;歷史更不能沒有廢墟。沒有廢墟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廢墟的文化是膚淺的;沒有廢墟的歷史民族是幼稚的。廢墟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節節鎖釦。

“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撥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現形態,無論是優美、崇高,還是喜劇、悲劇,它只是一時一會地存在於人們的視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隨着歲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會失去其瑰麗的色彩而化作廢墟,成為一道凝固單調的風景,被大地擁入懷中,默默地向後來者訴説着過去的一切。

然而,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認識廢墟,以怎樣的角度去發掘廢墟,卻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問題。“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粧”。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真實的廢墟,才有真實的文化,真實的歷史。保存廢墟而不假飾廢墟,開發廢墟而不是重建廢墟。因為那樣是對歷史的戲弄,對文化的糟踐。然而,現實中的許多事實卻是如此荒唐而愚昧。開着推土機上廢墟,用今天的金碧輝煌來替代昔日的殘壁斷垣,刀削斧砍般的歷史痕跡被現代裝飾材料抹得平平展展、乾乾淨淨。“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夢,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的夢,只是今日的遊戲”。這樣的廢墟只是一堆堆實實在在的現代垃圾而已。

“中國曆來缺少廢墟文化”。作者以犀利的眼光逼視中國文化斷層。是的,我們這個民族歷來喜歡在兩個極端徘徊,要麼厚今薄古,要麼厚古薄今,在無休止的爭鬥中,歷史傷痕累累,文化支離破碎。“一個諾大的民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我們的民族也總喜歡團圓,以求得心理的滿足和精神的安慰。害怕真正的悲劇,對廢墟總是遮遮掩掩。在盡美盡善的大網裏過濾後,就只剩下一部流傳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魯迅、白先勇卻是時代的批判者,“他們保存了廢墟,淨化了悲劇,於是,也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

民族的魅力來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一個深沉的民族要敢於面對一切成功和失敗。“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把所有的廢墟驅逐”。

廢墟是文化的使節,是連接古代和現代的橋樑,廢墟中有歷史最強勁的韌帶,廢墟不是一種炫耀和擺設,它需要我們去破解,找到一把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

廢墟讓民族充滿自信,讓文明更加厚重,讓我們把廢墟變成寓言,讓我們挾帶廢墟走向現代。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二

◆知識與能力

1.體會文中反語的運用。

2.領會文章中語句的意藴,分析其如何體現作者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關知識,擴大知識面。

4.文章語言精彩,細心揣摩可提高寫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l.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

2.討論法、問答法、誦讀法、點撥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l.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2.瞭解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歷史,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分析作者立場鮮明、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語的運用。

3.引領學生回顧文中的那段歷史,瞭解文中相關知識,豐富知識面。

◆難點

1.領會作者立場鮮明、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語言。

◆疑點

作者譴責英法聯軍的行徑用了不少反語,這些反語有何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準備幾幅圓明園的圖片。

◆學生準備

1.查資料瞭解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那段歷史。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文中的生難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我們中國能與之媲美的,只有圓明園。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遺址。歷史記載了恥辱的一頁,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以其強盜般的卑劣行徑掠奪並焚燒了圓明園,如今只留下些斷壁殘垣。看着插圖,舉步其中,步履沉重;叩問歷史,回聲重濁……從遙遠的國度裏傳來了正義的質問,回眸一瞥,原來是偉大作家雨果。今天我們學習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紹作家及背景資料

1、雨果 2、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 3、圓明園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示範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章。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畫出讚美圓明園的語句、諷刺侵略者的語句,並細細體味。

3.齊讀文中讚美圓明園的語句。

提問:1)雨果怎樣評價圓明園?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東方藝術、亞洲文明的尊重,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和讚美,表現了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對全人類文化成果的熱愛。)

4.齊讀諷刺侵略者的語句。

提問: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為什麼用了不少反語?使用反語有什麼作用?

(用反語畫出強盜的醜態,諷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徑)

5.齊讀課文3-6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語句,理解文章的豐富

學生朗讀所劃的語句,細細體味語言

1.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

(把“世界”改為“中國”,好不好?)

2.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

(這裏為什麼要談到“巴特農神廟”?)

3.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

(這一句話有什麼特殊含義?)

4.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歐洲。

(這一句有什麼特殊的表達效果?)

5.這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點詞)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乾乾淨淨”是什麼意思?雨果的這個夙願怎樣才能實現?)

8.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出雨果什麼樣的品質?)

五、拓展練習

1.雨果作為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製造的輿論所矇蔽,容易被狹隘的愛國狂熱所支配。而雨果能夠這樣做就越發顯得難能可貴了,請具體説説他的難能可貴之處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都是難能可貴的。

他的立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人類的立場。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創造者。

2.中國是被掠奪者,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為一位法國作家,卻公開指責本國政府,為中國人鳴不平。這實在非常了不起。請以“謝謝你,雨果”或“雨果,好樣的”為題,説一段話,談談你的感想。

選三位同學交流,其餘同學點評。

六、小結全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中心:這封書信飽含着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憤怒地譴責了侵略者的罪行,表達了對被侵略、被掠奪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讀者心靈。

中國晚清政府由於朝政*,致使國力衰頹,只能靠奴顏媚骨求得苟延殘喘,這是歷史的恥辱,民族的恥辱。今天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的復興時期,它以年輕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我們堅信,這個“超人的民族”定會青春勃發,煥發新的生命力,在世界歷史的畫頁上留下精彩絢麗的一筆。

七、佈置作業

1.仔細閲讀文章第三段,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繪那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圓明園。

2.運用“富麗堂皇”“蕩然無存”各寫一句話。

3.預習下一課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三

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並學會運用。

2、理解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立場和態度。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語嘲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教學重點:理解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教學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語嘲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導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綢緞(    )琉璃(     ) 晨曦(      )琺琅(      )箱篋(      )

瞥見(     )贓物(     )恍若(      )讚譽(     )劫掠(      )

2、解釋詞語:

(1) 晨曦:晨光。

(2) 瞥見:一眼看見。

(3) 眼花繚亂:眼睛看見紛繁複雜的東西而感到迷亂。

(4) 不可名狀:不能夠用語言形容。名,説出。

(5) 富麗堂皇:宏偉美麗,氣勢宏大。

(6) 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

(7)蕩然無存: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一點都沒有了。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⑴導入: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我們中國能與之媲美的,只有圓明園。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遺址。歷史記載了恥辱的一頁,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以其強盜般的卑劣行徑掠奪並焚燒了圓明園,如今只留下些斷壁殘垣。(請同學翻到課本前面的插圖)舉步其中,步履沉重;叩問歷史,回聲重濁……從遙遠的國度裏傳來了正義的質問,回眸一瞥,原來是偉大作家雨果。今天我們學習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板書課題,簡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

⑶檢查預習情況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讀懂課文。

①.指名學生找出文中讚美圓明園的語句並朗讀。

②.指名學生找出文中諷刺侵略者的語句並朗讀。

③.説説你讀了課文後的整體感受。

提示:學生可從兩方面説感受:英法聯軍的罪行令人髮指,使人憤恨;雨果對中國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⑵學生交流。

3. 第二遍朗讀課文,認真品味感情,注意讀出讚美和譴責的口氣。

(1)雨果是怎樣評價圓明園的?學生畫出相關句子,細讀品味。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講述了圓明園園中之物?朗讀出片段

(建築材料、建築、陳設、裝飾、園林景觀)

(3)文中使用了反語的修辭方法,使文章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來。

(讚譽、文明、野蠻、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漂亮。)

(4)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用了不少反語,這樣寫用什麼作用?

用反語來形容強盜心理,諷刺強盜心理,表明了自己對強盜行為的嚴厲譴責。

自讀5-10段,找出雨果諷刺侵略者的句子並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進行鑑賞品味。

4.語言實踐

學生看書前插圖,説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佈置作業:

⑴收集愛國的名人名言

⑵給雨果的寫一封信。

教後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加深理解課文。

2.理解本文主題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聽寫詞語

二、理解課文

1、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題。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之舉,立場非常明確,態度非常鮮明。他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

三、閲讀訓練

比較比較閲讀

(甲)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裏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羣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

(乙)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台,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門的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築,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築遺蹟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來這裏,曾想,下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顯得四周那樣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着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鏤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住,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地 本站…停泊着。時間在這裏,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建築家説,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的遺蹟,又是什麼呢?凝固了的歷史麼?看那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裏面照相。現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懶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為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

對着這一段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大水法與觀水法之間的大片空地,原來是兩座大噴泉。西行可見一座高大的廢墟,上大下小,像是隻剩了一節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覺得人是這樣渺小,天地是這樣廣闊,歷史是這樣悠久”

1.甲文是雨果筆下的圓明園,可謂富麗堂皇,作者為什麼將它寫得這樣美?

2.乙文這一帶廢墟指的是什麼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調、語言風格有何不同?

4.怎樣理解“凝固的歷史”“我”為什麼“悵然凝望 ”?

5 .體會文中畫“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談點看法。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裏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羣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説: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説,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本段主要採用了哪一種寫作方法?作用是什麼?

3.請你欣賞一下圓明園未被洗劫前的圖片,再與洗劫後的圓明園相對照,你有何感想?

教後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學習目標:1、積累詞語,並學會運用。

2、理解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立場和態度。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語嘲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學習重點:理解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學習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語嘲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辨字形,讀準字音

綢緞(    )琉璃(     ) 晨曦(      )琺琅(      )箱篋(      )

瞥見(     )贓物(     )恍若(      )讚譽(     )劫掠(      )

2、解釋詞語:

(1) 晨曦:

(2) 瞥見:

(3) 眼花繚亂:

(4) 不可名狀:

(5) 富麗堂皇:

(6) 豐功偉績:

(7) 蕩然無存:

二。學習•研討

1.檢查預習情況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讀懂課文。

①.學生找出文中讚美圓明園的語句並朗讀。

②.學生找出文中諷刺侵略者的語句並朗讀。

③.説説你讀了課文後的整體感受。

⑵學生交流。

3. 第二遍朗讀課文,認真品味感情,注意讀出讚美和譴責的口氣。

(1)雨果是怎樣評價圓明園的?學生畫出相關句子,細讀品味。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講述了圓明園園中之物?朗讀出片段

(3)文中使用了反語的修辭方法,使文章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來。

(4)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用了不少反語,這樣寫用什麼作用?

4.語言實踐

學生看書前插圖,説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佈置作業:

⑴收集愛國的名人名言

⑵給雨果的寫一封信。

學後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學習目標:1、通過練習,加深理解課文。

2.理解本文主題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難點:同上。

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

二、理解課文

1、學生討論,概括文章的主題。

三、閲讀訓練

比較比較閲讀

(甲)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裏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羣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

(乙)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台,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門的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築,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築遺蹟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來這裏,曾想,下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顯得四周那樣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着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鏤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住,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地停泊着。時間在這裏,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建築家説,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的遺蹟,又是什麼呢?凝固了的歷史麼?看那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裏面照相。現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懶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為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

對着這一段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大水法與觀水法之間的大片空地,原來是兩座大噴泉。西行可見一座高大的廢墟,上大下小,像是隻剩了一節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覺得人是這樣渺小,天地是這樣廣闊,歷史是這樣悠久

1.甲文是雨果筆下的圓明園,可謂富麗堂皇,作者為什麼將它寫得這樣美?

2.乙文這一帶廢墟指的是什麼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調、語言風格有何不同?

4.怎樣理解“凝固的歷史”“我”為什麼“悵然凝望 ”?

5.體會文中畫“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談點看法。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裏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羣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説: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説,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本段主要採用了哪一種寫作方法?作用是什麼?

3.請你欣賞一下圓明園未被洗劫前的圖片,再與洗劫後的圓明園相對照,你有何感想?

學後感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參考答案

課時一

二、2、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對東方藝術、亞洲文明的尊重,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和讚美,表現了雨果博大的胸懷和對人類文化成果的熱愛。對英法聯軍罪行的諷刺和譴責。3、⑴先總體評價,稱圓明園是“世界奇蹟”。接着與巴特農神廟比較,指出圓明園的藝術性質和成就,然後具體講述圓明園中之物,依次説了建築材料、建築、陳設、裝飾、園林景觀。以耗費勞動之鉅作結。最後講圓明園是屬於全人類的亞洲文明傑作。

課時二

三、ⅰ比較閲讀1、因其美麗,人們更應該珍視,更應該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同時也反襯了所謂的“文明人”的野蠻。2、指圓明園中的長春園3、甲文熱情讚譽,語言優美。乙文悲憤沉痛。4、“凝固的歷史”指的是長春園殘留的那片廢墟,那些建築遺蹟。“悵然凝望”看到那些建築遺蹟,就看到那段屈辱的歷史。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們不能忘記國恥,要為民族的復興而奮鬥。5、散文用沉痛的筆調告訴人們不能忘卻歷史。ⅱ1、介紹圓明園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熱情讚美圓明園的輝煌燦爛。2、運用類比的寫法,作用在於突出圓明園在世界藝術上的價值和地位。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