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3W

一、教學目標

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通讀全文,列出文章的結構框架,提煉文章的説明思路。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相結合,深入學習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強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相結合,深入學習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強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難點】通過本文的學習,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給大家看兩張圖片,你能猜出這是哪裏嗎?(幻燈片展示開封著名古建築圖片)開封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被稱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一個古老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就是它獨具魅力的古代建築。這些美麗而典雅的古建築,有什麼不為我們所知的特徵和文化內涵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建築大師樑思成走近中國傳統建築,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

二、解題

請大家讀一讀文章的標題,你能從標題中得到什麼信息?

學生回答

師小結: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徵”,指事物作為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分為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知人論世

樑思成簡介,即是開創者,也是設計者,又是保護者

開創者:1.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2.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

設計者:1.參加了國微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

2.曾參與紐約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

保護者: 20世紀50年代,樑思成因提倡新建築使用大屋項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牆被拆毀時,樑思成和林微因撫磚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僅存的完整牌樓街,樑思成失聲痛哭。

樑思成真不愧是一代建築宗師,讓我們走進課文,來探索他對中國建築的理解,

四、學習課文

首先,樑思成寫了中國建築的幾點特徵呢? 明確:九點。

那分別是哪九點呢?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只要把書讀一讀,就能找到答案,但是呢,太花費時間,所以在課前預習過之後,我希望同學們把每一個特點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或用一個句子簡單的概括出來,這種把長文變短的概括能力,對語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我帶大家先示範一下,總結一下,第一個特徵,這段話中心句是哪一句?關鍵詞是什麼?構成,個別建築物的構成,有哪三部分構成?好下面同學們按照這種方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剩下的幾個特徵。

明確:

(1)單個建築由三部分構成。

(2)平面佈置:建築羣(“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3)木材結構:立柱橫樑形成“間”,牆門窗設置自由。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牆倒屋不塌”,這種結構以樑柱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作用,不承重,因此牆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無,如四根柱子支撐的涼亭。

(4)斗拱:柱樑交接處,層層挑出,鬥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徵。

(5)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宋代稱舉折,清代稱舉架,其作用是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6)屋頂:有四面坡,四角翹起,有壯麗的裝飾性。主要特徵。

(7)硃紅彩繪,用色最大膽。

(8)結構部分成為裝飾。

(9)建築材料的裝飾性(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

這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我們一個明晰的印象。那麼,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介紹這些特徵的?

學生思考。

老師投影:九大基本特徵關鍵詞——“個別建築的構成”“羣體建築的構成”“木材結構”“斗拱”“舉折舉架”“屋頂的裝飾作用”“顏色的選擇”“部件的裝飾作用”“材料的裝飾作用”

師:請大家再次觀察關於九大特徵的關鍵詞,明確寫作順序。

生:作者從結構特徵説到裝飾特徵

生: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寫作順序)

五、體悟情感

到這裏,關於中國建築的特徵來説,我們已經講完了,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下課了?當然不是,因為文章後面還有,我們才講到第13自然段,那麼後面的部分他講了什麼,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個部分,接下來要講的部分應該是大家預習的時候比較難理解的部分,九點特徵很清晰,很簡單,但是九點特徵之後講的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解一下,我們應該怎樣的學習後面這部分,作為一篇課文的前後兩部分,我們已經知道了前半部分講的是什麼,我們接下來的一步應該做什麼,研究一下後面講的是什麼,前面後面都清楚了我們應該幹什麼,作為一篇課文的前後兩個部分,我們應該瞭解前後兩部分有什麼樣的關係,接下來,我們看看後半部分課文到底寫了什麼,我們從具體的課文出發,我們依然遵循剛剛的概括的方法,在後半部分找到概括性的,綱領性的詞語或者句子,快速瀏覽一下,看看哪些詞語或句子可以來概括後半部分,提示:反覆出現的就是最重要的。

是什麼?詞彙和文化,你聽完之後覺得詞彙和文法像什麼,像文章和語言裏出現的,那我們講的不是建築的特徵嘛,怎麼會跑到語言文字裏去了,很明顯,作者在這裏用了一個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比喻,好,那麼告訴我,詞彙和語法是比喻的本體還是喻體,喻體,那麼本體是什麼呢,建築,是建築的什麼,讓我們從課文裏找到答案,哪一段集中的給我們闡述了什麼叫詞彙和文法,16段,男生齊讀,有沒有同學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文法和詞彙到底是什麼,是規則和慣例,什麼方面的規則和慣例,建築方面的規則和慣例。

問題:文法有哪些特點呢?

明確:拘束性,靈活性,還有什麼呢?可譯性

問題:怎樣理解可譯性呢,可譯性是什麼東西,拘束性可以理解,靈活性也很好懂,那麼什麼是可譯性呢?

教師提示:在語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語言,語言形式雖不相同,但卻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互相翻譯。比如,漢語表達,你好,翻譯成英語:hello;日語:こんにちは。

那麼,建築上所謂的“可譯性”又指什麼呢?(請同學們閲讀19段,劃出關鍵句子,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其他同學補充)

(投影)明確:用“語言和文字”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的形式卻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學到這裏,我們前半部分後半部分都學完了,我們來探究一下前後兩個部分到底有什麼關係?一個是具體的特徵,一個是文法和詞彙,還不夠明白嗎?

九點特徵——具體的、表面的

文法、詞彙——抽象性的、深層的

由此,我們可以找出文章的説明思路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有具體到抽象

到這裏説明的順序,説明的思路我們都瞭解了,那麼樑思成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麼呢?難道就是寫一篇文章來普及一下同學們的建築學知識嗎?肯定不是,對不對,那麼他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來讀一下ppt中展示的文章中的語句,齊讀一下,

3500年來,中國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發展了這個體系的特長,不斷的在技術上和藝術上把它提高,達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輝煌成就。

這證明屋頂不但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並且是我們民族所最驕傲的成就。

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築的發展創造了無比有力的條件。

問題:讀完這些句子,你能體會樑思成先生對中國建築的什麼感情呢?

明確:自豪和驕傲,樑思成先生對中國建築的推崇備至,對中國建築的驕傲和自豪呢,在行文處是筆筆皆是,樑思成先生是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建築的人,那麼,他的這篇文章是取材於中國的傳統建築,是不是都是傳統建築例子。

問題:為什麼他的課文題目不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看看文章哪個自然段體現了樑思成先生的意圖?

明確:最後一自然段,因為建築有可譯性,每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建築特徵,就是我民族的性格,那麼我們要從這些特徵是要做的是什麼?立足於傳統,發展創新,指向未來,以至於呢最後達到一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這樣一個大文化觀,到這裏,我們已經清楚的瞭解了樑思成先生這篇文章的意圖,就是希望我們立足傳統,指向未來,創造出更好的更多的建築,中國的建築。

課堂小結:我們學習了樑思成先生這篇文章之後,相信大家對我們祖國的建築有了更深的瞭解。樑思成先生在文章中,反覆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我們通過品讀這篇小論文,還可以感受到樑思成先生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的審美境界。

總結一下,本篇文章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語言科學而精準,語言具有文學性,生動而具體。希望今後同學們寫作的時候也要借鑑樑思成先生的寫作方法。好下課。

Tags: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