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介紹(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2K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介紹(多篇)

冬至怎麼吃餃子 篇一

1、自己動手包

現在市場上各種速凍餃子應有盡有,買起來很方便,也節省時間,但也就少了自己動手包子帶來的暖融融的氛圍和享受。建議和家人一起自己動手包餃子,雖然佔點時、費點力,但無論從心情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而且安全營養。

2、肉類適量而止

好多人喜歡吃“一兜肉丸”的餃子。我們平常吃的肉已經不少了,所以,儘量地多用蔬菜少用肉,或者乾脆做成素餡餃子。做餡時用的肉不要太肥,原則是少放肉多放菜。還有,能自己剁餡就自己剁,乒乒乓乓的多有節日氣氛,只是注意不要影響到左鄰右舍。

3、擠菜丟營養

由於蔬菜中含的水分比較多,用蔬菜做餡時怕餡太稀,大家都習慣把蔬菜中的水分擠出去倒掉再拌餡,這樣等於把其中的營養素也給倒掉了。菜需要擠水的話,把擠出來的水分用來拌餡,防止營養的白白丟失和浪費。

4、多點蔬菜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飲食也越來越講究。很多人習慣了大魚大肉,平日也攝入過多的脂肪。因此,在冬至的這一天,可以只用蔬菜做素菜餡的餃子,一樣美味健康

5、油適量鹽少量

許多人包餃子的時候,為了使餃子更香,總會往餃子餡里加好多油。實際上,我們平時的飲食都攝入了不少油,所以包餃子的時候油應該適量,不要放太多,點到為止才更健康。一旦油放多了,吃多了不免油膩,很多人就會放鹽去調和口味。殊不知,鹽放多了,吃得自然就多了,很容易引起血壓高,這對中老年人和高血壓患者大大不利。因此,不僅油要適量,鹽更要少量。

6、餃子餡加雞蛋

餃子餡中的蔬菜水分充足,容易流湯。可以把拌好的餡冷凍一下再開始包餃子,使肉湯和菜湯形成凝固狀態,自然就不易流湯。或者,也可以在餃子餡里加個雞蛋,這樣在煮餃子的過程中,蛋白質就會凝固,減少餃子出湯,不僅使餃子口感更好吃,而且加入雞蛋也更營養。

冬至吃餃子的意義 篇二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説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關於冬至節的傳説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於是後人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餃子與誰有關 篇三

冬至吃餃子習俗來源於張仲景。

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半月左右,人們凍傷的耳朵全都好了。

為了紀念這位舍藥救人的“醫聖”,在每年冬至,老百姓模仿着“嬌耳”用麪粉做出“餃耳”或“扁食”,也就是現在的餃子。

後來就有一種説法: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於是每年冬至,老百姓無論如何都得吃頓餃子。

此外,餃子餡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的餡料有不同的寓意。白菜餡:百財之意;芹菜餡:勤財之意;韭菜餡:久財之意;酸菜餡:算財之意;豬肉餡:住財之意;魚肉餡:餘財之意;羊肉餡:洋財之意!

冬至要吃餃子原因 篇四

據説,冬至吃餃子,是防凍禦寒的良方。華北、華東、中原一帶民諺日:“冬至吃餃子,不再凍耳朵。”這來白於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説。

東漢時期。有位叫張仲景的名醫,各種疑難病症,經他治療都能藥到病除。有一年冬天,張仲景的家鄉南陽一帶天氣奇冷,不少人耳朵生了凍瘡。張仲景就讓弟弟在村中一塊空地上搭起栩子,盤卜大鍋台,然後把辣椒和一些祛寒藥物放到鍋裏熬,又把用麪皮、羊肉包成的食物“嬌耳”下鍋煮。煮好後發給梅個生瘡者一碗藥湯、兩個“嬌耳”,張仲景把這叫做“祛寒嬌耳湯”。據説病人吃後渾身發暖,兩耳發熱。凍瘡很快就好了。因為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施捨“祛寒嬌耳湯”的,後來又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所以為紀念這位妙手回春的名醫,從此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餃子。

至於這一傳説可靠程度如何,還難以完全定論。其實。從公元五世紀起,餃子已是黃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麪食之一了。當時餃子與餛飩系同一種食品。宋代以後名稱逐步演變為“角子”、“餃“,、“餃子”。在我國北方部分地區的漢族人和回族人也把它叫做“扁食”,膠東一帶還稱之為“情值”。我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時令食品。民間過大年都要吃餃子。冬至古時曾經是年節,所以人們也要吃餃子。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好吃不過餃子”。尤其人們辛勤勞作了一年,來到天寒地凍的冬至時節,趁過節之機,吃上一頓這種有皮有餡,主副食合一,出鍋後熱騰騰、香噴噴的美食,既可補養身體,又能大飽I1福,該是多麼愜愈的事啊!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篇五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着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暴發瘟疫,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脱人民疾苦的醫生。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相傳張仲景老年還鄉時,正逢大雪紛飛的冬天。街頭很多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少人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個情況,內心不忍,於是令人在南陽關東邊搭起了一個醫棚。讓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餡,然後包成餃子。施捨給百姓。這頓餃子把不少鄉親的凍耳朵給治好了。

此後,每逢冬至進九,大家都紛紛爭食餃子,有諺語“冬至的餃子不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