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先秦諸子散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37K

先秦諸子散文精品多篇

先秦諸子散文 篇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社會經濟政治急劇變動的時代,也是哲人輩出的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興盛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天下靠什麼來治理,建立怎樣的社會秩序才是最好的社會等問題是先秦諸子普遍關心和廣泛討論的問題。參政者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實踐活動,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諸多的思想和理論。道德、仁義、禮法、刑政等成為思想界廣泛關注和探討的政治哲學範疇。一方面,久有傳統的“禮”早就具有“法”的意義,以自然與道德為存在的前提,始終受到執政者的重視;另一方面,新興的“法”層出不窮,逐漸發展,不斷融入具有法的規定性的“禮”。於是,先秦諸子紛紛對“禮”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現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對“禮”與“法”、“禮”與“刑”的關係等著書立説,發表意見,反映了當時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傾向和主張,成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內容。考察先秦諸子對“禮”與“法”的觀念的論述,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中國古代禮的觀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義,進一步瞭解所謂“法出於禮”、“禮歸於法”的歷史演變過程。

古人論及先秦諸子,習慣於以學派分疏為線索,或分論六家之要旨,或羅列十家之著述。這一思路實源出於《荀子·非十二子》篇和《莊子·天下》篇,也成為直至今日我們研究諸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這確實反映着思想發展的源流與脈絡,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徵可以言説。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門户相對立而固守一説,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特別是在面對相同的社會政治問題時,古代哲人們所進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補充,相互吸收,這不僅表現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現在不同家的思想中。以法家而論,就有儒法家(李悝、商鞅、吳起、韓非)、道法家(慎到、申不害)、名法家(尹文)的分別。在對禮與法的議論中,也同樣反映出這種情形。因此,我們不妨仍以學派分疏為線索,兼及思想本身的內在聯繫,來考察一下先秦諸子對“禮”與“法”以及其相互關係的論述,從中可以看出諸家思想的異同。

先秦諸子散文 篇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

2、瞭解諸子各家的歷史,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3、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教學重點:

學生自主概括、識記諸子各家的歷史。

教學難點:

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學生活動:

自扮某位諸子大家,以第一人稱“我是——”的形式介紹某家詳細歷史。後由同學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秦諸子創造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並且深刻影響了身後兩三千年的中國歷史,可以説,先秦諸子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出現了許多學派,他們的論著代表着中華文化精神,對後世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思想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深思的探究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自主探究

自扮某位諸子大家,以第一人稱“我是——”的形式介紹某家詳細歷史。後由同學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侷限。

教師準備:

(一)先秦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孔丘、孟軻、荀子)、2、法家(韓非、李斯、管仲、商鞅)、3、道家(李耳、莊周)、4、墨家(墨翟)、5、雜家(呂不韋)、6、名家(惠施)、7、兵家(孫武、孫臏)、8、農家(許行)、9、縱橫家(蘇秦、張儀)、10、陰陽家(鄒衍)。

(二)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有《論語》、《老子》和《墨子》,它們多為語錄體,語言簡樸、警策。

第二階段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由語錄體向對話式論辯文和專題論文過渡。它們都論點明確,説理透徹,層次清楚,文辭生動。

第三階段是戰國末年,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它們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長篇專論,邏輯嚴密,結構縝密,文辭富贍。

先秦諸子散文各抒所見,暢所欲言,不僅思想深邃,富於哲理,時時閃爍着智慧的火花,而且包含許多寓言、故事、神話,顯得生動、形象,各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這就使它不僅在恩想史、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後代優秀散文家無不從中多方汲取營養,獲得借鑑,然後再自成一家之言。下面就幾部主要著作的藝術特色作簡要的介紹。

《論語》的突出特點是文字精,質樸含蓄、概括力強具有格言的韻味。例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就不僅是對松柏的。讚美,而且藴含着對堅強性格的歌頌,給人以美感,後來成為歷代詩歌繪畫的重要主題。《論語》的另一特點是通過對話和行動來展示人物的神情風貌。就整部書而言,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作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形象。

《孟子》仍為語錄體,但有很大發展,它詞鋒犀利,氣勢充沛,感情強烈,長於論辯。論辯方式靈活多變,有時採用設問方法,單刀直入,步步進逼;有時掌握對方心理,欲擒故縱,因人入彀;有時運用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辯論是非。

《老子》僅五千字,句式整齊,多用韻語。

《莊子》的突出特點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詩意。如《逍遙遊》關於鯤鵬的描寫,《秋水》關於河伯望洋興歎的描寫,都是意境開闊,藴含哲理而又具有抒情意味。

《墨子》文詞質樸,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理説理。如《非攻》從“竊桃李”、“攘人犬豕雞豚”等日常生活事例引出“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的原則,然後根據這條原則論證攻國之大不義,就是較為典型的一例。

《荀子》《韓非子》都是戰國末期的著作。《荀子》樸實渾厚,嚴整精密。《韓非子》鋒芒鋭利.説理透闢,表現出法家的嚴峻峭拔。

用寓言故事幫助説理是先秦諸子散文的共同特點,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運斤成風”,至今仍為人們所引用。有些寓言往往能用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個人物,突出他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種描繪人物的手法,對後代散文以至小説創作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百家爭鳴促成了諸子散文的蓬勃發展。這不僅反映在內容上,而且表現在文體形式上。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尚屬簡短的語錄體,《墨子》沿用語錄體,但議論成分增多,以適應爭鳴的需要。不過,這種議論尚較質樸。到了《孟子》,論辯色彩加濃,行文顯得繁富而又曲折。《莊子》開始突破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到了《荀子》、《韓非子》則不再用語錄體,而成為專題論文。諸子散文這種由簡到繁,由語錄體到專題論文的演進過程,生動地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積極作用。

課本編排了7個單元,涉及《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七部著作,所有選讀作品,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論語》選讀和《孟子》選讀都是本教材的着力點。其中,《論語》以全書僅1萬1千字的數量,就佔去了本教材選讀四分之一的頁碼。所以,《論語》的教學又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