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雨霖鈴寒蟬悽切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K

雨霖鈴寒蟬悽切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教學過程設計(説過程,説亮點 篇一

首先(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FLASH並誦讀導入語,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為後面朗誦作鋪墊我設計的導入語如下: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着一個主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當學生沉浸在悲涼氛圍當中,我適時地將學生帶入第二環節,也就是讀聽部分)

整體感知: 篇二

(一)自瀆詩歌,感知內容,回答問題

1、這一首詞的基調是什麼?(感受是什麼)

淒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2、這一首詞寫的是什麼內容?————離別

3、這一首詞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4、那麼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後

離別之前:勾勒環境

離別之時:描寫情態

離別之後:刻畫心理

(二)生讀,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指導閲讀

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的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感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三)學生再嘗試閲讀,老師示範

學習目標(説目標 篇三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欣賞及抓住詞的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鋭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 篇四

以學生活動為主,點撥啟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重點與難點: 篇五

掌握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作者簡介 篇六

柳永,原名三變,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由於擅長詞曲,他還常常替歌伎們填詞作曲。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聽了他的名字,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以後,他就在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個時期,到五十多歲才改名柳永,並考取進士。他曾在浙江等地做過幾任小官。柳永晚年窮困潦倒,死後由歌伎們集資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詞比較纏綿婉約,《雨霖鈴》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詞人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無可奈何地離開京都,但想到從此不能再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雨霖鈴》以冷落淒涼的秋景為襯托,抒發了詞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場傷神以至飄零四海的感傷,基調格外低沉。

鑑賞 篇七

“寒蟬悽切”,這是送別的大環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遊》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寒蟬悽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悽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瞭全文的主旨。下面接着説“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説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詞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着悽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裏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裏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説:“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捨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心更覺得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説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説:“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此時,雨已停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此刻消停,怎比得上離人“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那樣持久呢?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儘管寒蟬聲悽欲斷,總還能發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悽切之聲也難以發出。

這裏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後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裏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心。想到這裏,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説:“萬里悲秋常作客。”馬致遠《天淨沙99秋思》也説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説:“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揮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這樣特別的環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説:“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於“傷離別”。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曾感歎:“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得到領悟,心胸曠達,最後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願。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脱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裏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別詞裏就説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悽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淒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後。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説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説:“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這“閒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着眼前的悽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説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想到離別後淒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捨。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教學過程: 篇八

一、導入新課:

如果把我國的古代文學比做一個花園的話,那麼其中開的最美最大的兩朵就是唐詩和宋詞,前兩單元我們領略了唐詩的美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體味宋詞的別緻之美。提到宋詞,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約派,提到婉約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明確三點: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背景介紹:

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詞牌由來: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悽切,作《雨霖鈴》曲以寄託離恨。宋代人依舊聲填詞,遂為詞牌。

學情分析(説學情 篇九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基於以上分析,我分三個維度確立以下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