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遊子吟古詩全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35K

遊子吟古詩全文(多篇)

古詩《遊子吟》的故事 篇一

在一個嚴寒冬天的夜晚,一個小茅屋裏,母親正連夜給要出遠門的兒子縫製衣服,在昏暗的燈光下,老母親的臉上已經滲出了細細的汗水。

兒子看見媽媽縫着密密麻麻的針腳,忍不住的問:“媽媽,為什麼把針腳縫的那麼密呢?”媽媽笑了,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説,那是為了讓衣服耐穿一些啊!兒啊,媽媽不知道你何時才能回來,所以,應該把針腳縫得密一些啊……。

轉眼間,冬去春來。小草在春天温暖的陽光下悄悄地鑽了出來。兒子望望剛剛出土的小草,笑了,想到家中的老母親。是啊,就像小草沒辦法回報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要怎樣才能報答得了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賞析 篇二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着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着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説,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註釋 篇三

①遊子:出門遠遊的人。吟,説。

②意恐:擔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遊子。

④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⑤歸:回來,回家。

原文 篇四

遊子吟

詩人: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後世影響 篇五

孟郊的這首《遊子吟》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又有兩位詩人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對後人的影響。

1992年9月香港舉辦了一項活動——“我最愛的十首唐詩”,評選結果按得票多少為序,最後在眾多唐詩中,孟郊的《遊子吟》名列榜首。這首詩還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學生優秀讀物。

作者簡介 篇六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隱居嵩山。近五十歲才中進士,任溧陽縣尉。與韓愈交誼頗深。其詩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孟東野詩集》。

譯文 篇七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着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她忙着縫得嚴嚴實實,擔心孩子一走很晚才會回來。誰能説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創作背景 篇八

《遊子吟》寫於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遊子吟 篇九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着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着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説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着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着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古詩鑑賞】詩篇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這是作者孟郊老年出任溧陽尉時專程接母親來溧陽時所作。此詩的第一、二句為工整的對句。“慈母上中線,遊子身上衣。”只此兩句變生動而形象的勾畫出夜深人靜,年邁的老母親弓着腰、默默無言地、細心地為即將遠行的兒子趕製征衣的`動人情景。第三、四兩句中的“密密”和“遲遲”相互對仗,含義深厚。“臨行密密縫”的母親,在兒子離家後,將相一針一線縫衣時一樣,一天一天的屈指計算着兒子的行期,更熱切盼望着自己的親身骨肉早日歸來。在如此偉大的母親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子女,無論怎樣報答母恩,也永遠報答不完。這時,作者終於當上了一名小官吏,因而有可能享受迎來母親來溧陽的天倫之樂,使這首詩充滿了温暖深厚的情誼。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也是出身於中唐時期的詩人。孟郊一生為人耿介孤直,不善交際,但與當代韓愈意氣相投,結為終生摯友。先生這一首詩是一篇充滿着淳厚真摯感情的作品。但是,孟郊一生所擅長的倒是寫那些好奇險、求瘦硬、有點陰森鬼氣的作品。

拜讀孟郊筆下的《遊子吟》頓生思慕親生母親之情,雖然母親大人病逝多年,但她那善良、勤勞、慈祥、温和的音容笑貌卻永遠活在子女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