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太極拳的介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32K

太極拳的介紹精品多篇

楊式太極拳簡史 篇一

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温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故鄉河南焦作温縣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

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户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其在業餘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發揚光大

楊露禪藝成時,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

拳法傳承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現將五派太極拳按起源先後簡介如下: 篇二

一、陳氏太極拳:主要為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傳授的,其中以陳發科最為有名。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二、楊氏太極拳:楊露禪學拳於楊長興,後去北京授拳,並傳其子楊健候,楊健候傳楊澄甫,後經楊澄甫廣為推廣。其特點是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極拳:武禹囊先學於楊露禪,先學於河南趙堡陳青萍,並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得王宗嶽《太極拳譜》,武禹囊深研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四、孫氏太極拳:刨子孫祿堂,其拳得自郝為真,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開合鼓盪,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五、吳氏太極拳:吳鑑泉學於其父吳全佑(系楊露禪之徒),後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柔合緊湊,大小適中。

另外太極拳按架式的大小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大架式:陳氏、楊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點是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沉穩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以吳氏太極拳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於柔化。

三、小架式:以孫氏太極拳為代表,架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太極拳的種類介紹 篇三

一、陳氏太極拳:

主要為武術之鄉的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傳授的,其中以陳發科最為有名。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楊氏太極拳:

楊露禪學拳於楊長興,後去北京授拳,並傳其子楊健候,楊健候傳楊澄甫,後經楊澄甫廣為推廣。其特點是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極拳:

武禹囊先學於楊露禪,先學於河南趙堡陳青萍,並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得王宗嶽《太極拳譜》,武禹囊深研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四、孫氏太極拳:

刨子孫祿堂,其拳得自郝為真,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開合鼓盪,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五、吳氏太極拳:

吳鑑泉學於其父吳全佑(系楊露禪之徒),後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柔合緊湊,大小適中。

另外太極拳按架式的大小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大架式:

陳氏、楊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點是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沉穩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吳氏太極拳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於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孫氏太極拳為代表,架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太極拳的特點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舒展大方,剛柔相濟

太極拳充分體現了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剛柔相濟。由於太極拳有這個特點,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鍊,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

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整套太極拳練習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象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並且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保持各關節的自然彎曲狀態。實踐證明,通過圓形活動進行鍛鍊,有利於動作的圓活自然,同時也體現出柔的特點。

三、內外兼練,協調完整

太極拳講究的是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着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

太極拳的種類介紹 篇四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夏季練太極拳注意事項

1、中老年朋友和病患弱者,每次修練時間不要超過二十分鐘。練習時要根據個人體質,循序漸進。開始練時可先分段練,漸漸打完整套拳路,當身體不適時,應酌情暫停。

2、避免在空調密閉的環境中練功,不宜在煤煙瀰漫、空氣污濁的庭院裏進行健身鍛鍊,

3、訓練場地要選擇蔭涼通風的地方。同時注意避開風口,以防風邪。不在烈日下和不通風的悶熱地方練習,以免中暑,應選擇公園、廣場、樹林、花園等環境安靜而幽美、空氣清新而曠達的場所。

4、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5、在打開電扇的室內練習,要注意力電扇遠些,電扇應搖頭轉動,不能對準練習者直吹。

6、訓練時間以安排在早晚涼爽時為好。

7、夏季氣温高,準備活動的時間可以短些,內容可以少些,針對性應強些,可多采取提高注意力,引起興奮性、有專項技術性質的動作。不做準備活動就練,會因身體沒有獲得一定的興奮性,而導致動作不協調,甚至引至損傷。

8、訓練內容以技術的全面訓練為主,兼顧重點動作和短缺環節的突破性訓練。應注意根據氣温,靈活調整運動量,在氣温過高的時候訓練,運動量應小些,耐力和力量性訓練應減少,柔韌性訓練可增多。

9、口渴時不要圖痛快大量飲水,最好是温開水適當補充食鹽。一般運動中不要飲水,如出汗過多,可少量補充。如僅是渴感,可口含水簌簌嗓門,就能緩解。運動剛結束,最好不要馬上喝水,稍稍休息後,在少量多次的飲用。喝點淡鹽水,有助於保持身體的水鹽平衡,喝些糖水、果汁、有助於儘快補充消耗的能量,促進身體恢復。

10、運動後,不要馬上走近電扇也不能讓電扇對着身體直吹。切忌練完後立即進行冷水澡。

11、夏季太極服可選擇面料有很多,棉、絲綢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從實用性和觀賞性上來看,絲綢的材質可能會更好一些。絲綢面料與棉質面料比較,製作的成衣飄逸,懸垂感好。棉質太極服在運動之後出汗會影響透氣性,穿在身上不夠柔軟,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此外絲綢的太極服也比較好打理清洗,起皺以後也不需要熨燙。

練太極拳的基本步驟

1、靜坐

上身要求如靜立,下身要求坐在與小腿等高的椅子、屁股只坐三寸、兩腳板與肩同寬平置地面。要天天練,要有內向思維和良性思維及立體思維(形象思維),使自己坐後渾身愜意。口訣是:一球充滿二極(百會與尾閭)抻。

2、晃海

尾閭固定,上身直立不變地搖晃,內臟放鬆、過飢過飽不練。

3、站樁(靜立)

面陰背陽,類似立正姿勢,兩腳跟併攏、兩腳尖分開(距離以大趾高骨處為本人一拳寬)、腳板四周均勻着地腳心空吸、重心在兩腳心連線中點上。膝蓋微曲對大趾根。尾閭垂對足跟。掖胯斂臀、鬆腰豎脊、虛領頂頸(要使脊椎骨節節鬆開)。鬆肩垂肘、舒胸開掖。兩臂自然下垂、小指對褲縫、指根鬆、手心開、兩中指尖通過重心意對。頭正項直鼻對臍,雙眼皮下鬆內視、臉部肌肉全部放鬆、牙齒微着、舌尖輕抵上顎舌根鬆。氣沉小腹、呼吸自然。一般站15-30分鐘,如愜意可延長。濟生稱此“為基本健康的路線”。要天天練,要練1-3個月,使己有了一種內抻勁即內勁方可練拳。口訣是:圓錐抻滿天地通。

4、行步(貓步或叫趟泥步)

口訣是:三足鼎立下盤重。要天天練。

5、學六大架勢

大捋。攬雀尾。摟膝拗步。倒攆猴。雲劈手。野馬分鬃

6、學九式太極

先定步學上身動作。再學下肢動作(上肢不動)。最後合成。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説,老年人鍛鍊5~30分鐘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症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不散,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某些動作比較複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對中樞神經系統起着間接訓練作用,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羣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覆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加收縮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練太極拳做到全身放鬆的方法

1、要思想人靜。心靜才能體鬆,體鬆也才便於心靜。兩者互為其根,互相作用,相輔相成,是辯證關係。如果練拳時邊練邊説話,不僅會使動作紊亂,內氣外散(“內練一口氣”),而且身體也很難放鬆,既達不到養生目的,也不利於技擊。因此,練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項準備,從預備式開始,就要屏棄一切雜念,物我兩忘,將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練的套路上,鎮定、沉着,專心致志,靜心演練。

2、要用意識引導行動,這是太極拳的運行法則。拳論説:“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統綱。前輩講:“沒有意,只有形,就是體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動作都應由意念支配,以意領先,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韌帶才可得到徹底放鬆和舒展。

3、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律,陰陽相和。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髮互孕,剛柔相濟。每個動作都應在規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鬆愉快,圓潤和諧。

4、要動作輕靈。“聽之至細,動之至微”。輕起輕落,慢起慢落,點起點落。真正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身體不能“硬邦邦的”。落腳不“撲騰撲騰”的響。

5、要“慢中求功”,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的一個重要區別。演練時一定要以緩慢的速度進行,不急不躁,沒有對快速、猛烈的追求,不僅不以“速度取勝”,而且還應“以慢制快”,只有這樣,才容易便身心放鬆,沒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才能不用僵力、拙勁、犟勁,使肢體像春風楊柳一樣,綿綿不斷地向前行進。

6、要適量運動,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實效,不要負重鍛鍊。如果運動過量,身體不僅不會感到輕鬆,反而容易造成不應有的損傷。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運動量。初學者要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急於求成。老年人和體質較差的對高難度動作不要強求,不要與年輕人攀比,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延年益壽。

太極拳的介紹 篇五

一、基本介紹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羣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拳種介紹

太極拳是漢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鍊,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羣體的和諧共處,有着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是極富中國傳統特色元素的漢族文化形態。

17世紀中葉,温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 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覆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三、太極拳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2]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黨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黨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的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的政黨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武當山鍾雲龍、陳師行等道長相繼開辦武當武術傳統訓練班,21世紀開始,吸引諸多海外人士,來武當山學習武當武術,太極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極館,對來武當山尋求太極文化的人士,提供一個完善的,核心的場所。

四、歷史來源

1、河洛文化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漢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

洛河,在中國歷史上有着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它與古文字緊密連繫在一起,把洪荒矇昧的社會,推向了文明的階梯。

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象。洛河水清,黃河水濁,兩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

相傳這裏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繫辭》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匯現象,依據“河圖”、“洛書”信息,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天下太極出河洛”。

自古以來,河洛匯流處無時無刻不流淌着太極文化之血,聯繫着河洛文化之脈,締結着中原文化之根,藴含着中華文化之魂。她是漢族的文化丹田!據史載:黃帝、帝堯、夏禹、商湯等帝王登基時,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縣,正處於河洛匯流處,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温縣是人類活動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內遺存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數十處。夏代,温地稱温國;商十四代王祖乙遷都温地邢而中興;周初大司寇蘇忿生封蘇國,以温為蘇封十二邑之首。《鹽鐵論》記載顯示:戰國至秦漢之際,温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温縣地靈人傑。它地理位置優越,南有邙山、黃河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塹,是連接晉、冀、魯、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黃河公路大橋與連霍高速公路相連,焦温高速南北貫通,其他公路四通八達,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穿境而過,距離鄭州、洛陽、焦作三市分別在40-60公里之間,南濱黃河,北臨沁水,東連武陟縣,西接孟州市,西北與沁陽市接壤,屬黃、沁河沖積平原。

温縣是夏禹指定繼承人覃伯益的家鄉,是春秋時期孔子門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從這裏走出了司馬懿、郭熙等許多歷史名人。温縣物華天寶。它的總面積為462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262個行政村,總人口44.6萬。温縣處於北緯34°52'-35°02',東經112°51'-113°13',屬於暖温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達552.4毫米,無霜期為241天。温縣南部為黃河灘區,北部為低緩的丘陵平原。温縣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是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的原產地。

2、武術之鄉

河南省温縣陳家溝,位於温縣城東六公里的清風嶺中段。村南隔黃河相望有虎牢關、伏羲台、河洛匯流處等。距陳家溝西北不遠處有道教聖地陽落山“二仙廟”,西南一百公里處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都在這裏彙集,形成了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厚重的中原文化。明朝初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武術。這裏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衞桑梓,村裏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裏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漢族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陳氏太極拳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陳家溝陳氏第九代人,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陳思貴,任陝西狄道縣典史;其父陳撫民,曾任徵士郎,均好拳習武。陳王廷自幼勤奮好學,晝練武,夜習文,不但深得家學真傳,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精於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輕功絕技。年輕時走鏢山東一帶,掃蕩羣匪,匪寇聞“名”喪膽。晚年,陳王廷隱居鄉里,以《黃庭經》為伴,潛心研究易學,收集整理民間武術。他理根太極,秉承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生克之理,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將眾家武術之長融匯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融中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一體,創編了一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太極拳”。

陳王廷所傳授下來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長拳,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鐗、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步入趙堡鎮,就猶如步入了太極文化的聖地。這裏有令人敬仰的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有響譽國內外的中國太極拳博物館。1982年,因為太極拳的影響,國務院確定温縣為“甲級對外開放縣”;1992年11月,國家體委命名温縣為第一批全國“武術之鄉”;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佈太極拳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温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並在温縣建立“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國武術協會命名温縣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國的政黨啟動太極拳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縣被世界華人華僑社團、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休閒經濟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文化休閒旅遊縣”榮譽稱號;2011年9月,温縣與河南登封、河北滄州一起,被評為“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

3、流派紛呈

發源於河南省温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之後,太極拳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歷了百餘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1771~1853)和陳有本(字道生,1780~1858)時,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2]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太極拳;陳氏第十五世陳清平(一作青

萍,1795~1868)傳拳於温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縣陳新莊人李景炎(又名李對,1825~1898)、温縣南張羌村人李作智(字鏡心,1844~1914)和温縣北冷村人王賜信(1815~1890),後五人分別創編出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清末,滿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師從楊家學楊式太極拳後,傳子吳鑑泉(從漢姓,1870~1942),創編出吳式太極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區)人李瑞東(名樹勛,1851~1917)師從王蘭亭(名永泰,約1829~1893)學楊式太極拳後,創編出李式太極拳。

民國初期,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師從郝為真(名和,1849~1920)學武式太極拳後,創編出孫式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編出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後,太極拳已由陳氏一家的獨得之祕,衍變成了廣播海內外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諸多太極拳流派。

太極拳發源地温縣流傳的有陳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河北省永年縣流傳的有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北京市流傳的有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天津市武清區流傳有李式太極拳。

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

五、總體特點

1、概述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2、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3、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4、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六、拳術派別

1、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所創。

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太極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被推崇為“楊式太極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楊氏太極拳分為養生架子與技擊架子,因此在習練時應當注意。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

2、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創。

武禹襄,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鄉楊露禪自河南省温縣陳家溝學藝返鄉,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得以知其概要。約1850年,武禹襄從其學趙堡太極拳。1852年,武禹襄親赴河南,在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四十天,盡得其精妙,並獲贈《太極拳譜》,讀後大悟。返里後,在鑽研趙堡太極拳架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經數年研發,他創編出一套“圈小勁捷、緊湊靈巧、勢簡技繁、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脱”的新型拳術,後人稱為“武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

3、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創。

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鬆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鑑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鑑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鬆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全佑—吳鑑泉

4、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由河北省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所創。

孫祿堂,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郝為真將自己所習太極拳心得傳於孫祿堂。1918年,孫祿堂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編了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柔緩圓活,轉換輕盈,運動方向變化多樣,步法進退相隨,運轉開合相接的太極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稱“孫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孫祿堂

5、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由温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所創。

和兆元,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與姿勢,大大增加技擊實用內容,並使架式更順其自然,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創編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和兆元

太極拳的介紹 篇六

太極拳起源於明末清初。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露蟬從拳師陳長興學得古老的陳式太極拳,在傳習過程中逐漸刪去發勁、縱跳等激烈動作,演變為速度均勻、動作柔和、連貫圓活,不縱不跳的拳式,後經他兒楊健候與孫子楊登甫修訂定型,至今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被譽為“健康之神。

楊式太極拳融技擊性、健身性、藝術性為一體,是一種美的運動。它使人在美的運動中得到健身,並不知不覺地積累獨特的內勁,發揮出神奇的技擊力量。

心意純正兮,心靈美。楊式太極拳倡導“敬以直內。敬者,心也。心直則意正,心平則氣順。它毫無爭勇鬥狠之心,絕無矯揉造作之意,自然地使演練者逐漸沉浸在純潔、誠樸、怡然自得的自美狀態之中,陶冶性情,文明心靈。

拳勢工整兮,形象美。楊式太極拳架式寬舒,體勢工整,心、息、身協調運動,方法清晰,結構嚴謹,形隨意動,文雅端莊。似靜而微動,似動而難察,恰似春蠶吐絲,連綿不斷。腰如車軸,如環無端,身心兩忘,純任自然,使演練者在奇妙細膩的弧形螺旋運動中,舒筋強骨,調氣和血,健體美形。

神固韻勻兮,神韻美。楊式太極拳被外國朋友描繪為“伴有深思,做起來周而復始的運動。運動中“思索,“思索中運動,這就是“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動有韻,則天機活潑,浩氣流行,節奏勻整。楊式太極拳神定自若,守中氣,絕雜念,含目光,凝耳韻。緩緩然,似雙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紗。演練者在外示安逸、內固精神,一片神行的走架中,體驗無窮的魅力,橫生意趣,益智健魄。

“陰陽合德兮,功力美;楊式太極拳練其形而傳其神,傳其神而達其意,達其意而先其心。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神氣鼓盪,內動導外動,外動合內動。勁由內換,內氣潛轉,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丹田吐力,功力老到。剛柔互運,虛實滲透,動靜渾然,蓄髮相變,奇正相生,全身處處皆太極。功勁似有若無,形影飄忽莫測,勁力乍隱乍現,似若柔軟無力,實則無堅不摧。外國朋友稱這種無端緒可尋,無跡象可指,看着有,摸不着的太極拳為影子拳(Shadowbox)。古雅高潔的楊式太極拳形意神氣韻,合而為一,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之藝術。美兮,楊式太極拳。

太極拳的種類介紹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做為我們的國術之一,早已形成一種文化類的東西,底藴深厚,也是大眾最喜愛和參與學習人數最多的一項健身項目。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做為我們的國術之一,早已形成一種文化類的東西,底藴深厚,也是大眾最喜愛和參與學習人數最多的一項健身項目,研究的人越多,那麼相對來説發揚的也就越深遠,這裏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師類的人,創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有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還創編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極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極劍等。現將五派太極拳按起源先後簡介如下:

一、陳氏太極拳:

主要為武術之鄉的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傳授的,其中以陳發科最為有名。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楊氏太極拳:

楊露禪學拳於楊長興,後去北京授拳,並傳其子楊健候,楊健候傳楊澄甫,後經楊澄甫廣為推廣。其特點是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極拳:

武禹囊先學於楊露禪,先學於河南趙堡陳青萍,並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得王宗嶽《太極拳譜》,武禹囊深研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四.孫氏太極拳:

刨子孫祿堂,其拳得自郝為真,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開合鼓盪,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五.吳氏太極拳:

吳鑑泉學於其父吳全佑(系楊露禪之徒),後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柔合緊湊,大小適中。

另外太極拳按架式的大小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大架式:

陳氏、楊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點是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沉穩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吳氏太極拳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於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孫氏太極拳為代表,架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摘自《傳統保健體育學》 編著:鄔建衞)

太極拳的特點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舒展大方,剛柔相濟

太極拳充分體現了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剛柔相濟。由於太極拳有這個特點,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鍊,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

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整套太極拳練習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象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並且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保持各關節的自然彎曲狀態。實踐證明,通過圓形活動進行鍛鍊,有利於動作的圓活自然,同時也體現出柔的特點。

三.內外兼練,協調完整

太極拳講究的是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着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