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生物會考知識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31K

高中生物會考知識點【新版多篇】

生物會考知識點 篇一

5.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它們的區別是身體內有無由脊椎組成的脊柱。

6.無脊椎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注意預防血吸蟲病主要是消滅中間寄主釘螺)、線形動物、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

7.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恆温、卵生和哺乳類(胎生、哺乳、恆温)。

11.有關生命起源的主要觀點:

自然發生論—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隨時自發地發生的。(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螢)

生生論—生物只能於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

宇宙生命論—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於其他星球。

化學進化論──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質通過化學途徑逐漸進化來的。[美國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實驗證明在類似於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

12.多數學者公認的有關生命起源(即化學進化論)的大體過程: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由無機小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有機小分子,再由有機小分子經過長期演變,最終形成最簡單的的原始生命。

13.生物是進化的證據──化石。化石記錄顯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層中,化石生物種類少,結構簡單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層中,化石生物種類多,結構複雜而高等。生物化石表明,生物總的進化趨勢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A、地質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B、地球上各界生物出現的先後順序:

前寒武紀時期(距今6億年左右)──細菌、藻類時代;

古生代時期(距今5.44億年)──高等的藻類植物、無脊椎動物、裸蕨類植物、魚類、蕨類和兩棲類時代;

中生代時期(距今2.45億年)──裸子植物和爬行類時代;(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出現)

新生代時期(距今6640萬年)──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時代、人類時代。]

14.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的主要內容: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

15.自然選擇學説是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競爭實現的;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人工選擇是在人為條件下對生物進行的選擇。人工選擇是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的方法之一。]

16.人類的起源:樹棲森林古猿→樹棲類人猿祖先→類人猿;

樹棲森林古猿→地面人類祖先→人類。

2022高中生物會考知識點歸納 篇二

植物的向性運動

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生長素的發現

向性實驗,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單側光引起生長素分佈不均,背光一側多,生長素極性向下端運輸,使背光一側生長快,植物表現出彎向光源生長。

注意:光不是產生生長素的因素,有光和無光都能產生生長素 (化學本質:吲哚乙酸)。

生長素的產生、分佈和運輸

生長素的產生(嫩葉、發育着的種子)、分佈(廣泛)和運輸(形態學的上端向下端運輸)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應用

1、生長素的二重性:一般來説,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甚至殺死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反應不同,根最適濃度是10-10mol/L,芽的最適濃度是10-8mol/L,莖的最適濃度是10-4mol/L。

2、頂端優勢:植物頂芽優先生長,側芽受抑制的現象,因為頂芽產生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積累在側芽,使側芽生長受抑制。打頂活摘心使側芽生長素降低,打破頂端優勢。

3、生長素的功能應用

①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用一定濃度生長素類似物浸泡枝條下端,不久長出大量的根。

②促進果實發育。用一定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塗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長出無籽果實。

③防止落花落果。

其他植物激素

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

乙烯:促進果實成熟。

體液調節

指某些化學物質(激素、二氧化碳)通過體液的傳送,對人和動物生理活動進行調節。

動物激素種類和生理作用

激素調節

下丘腦(既能傳導興奮,又能分泌激素)分泌促激素釋放激素作用在垂體,垂體分泌促激素作用在腺體。

對同一生理的調節

①協同作用: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對生長的作用(增強效果)

②拮抗作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對血糖調節(發揮相反作用)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結構基礎

包括感受器(感覺神經末梢)、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肌肉或腺體)。

興奮的傳導

在神經纖維上以局部電流(未受刺激時,膜內 ,膜外 電位)傳導。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以突觸來傳遞。(單向傳導)

注意:生物是多種因素共同調節的結果,動物所有行為受神經和體液調節共同作用。

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

中央前回、語言區(S區、H區)

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區別和聯繫

動物行為的產生

動物行為的產生,不僅需要運動器官的參與,而且需要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

趨性:動物對環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性反應

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條件反射按一定順序連鎖發生。

無性生殖

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常見方式:

①分裂生殖(變形蟲、草履蟲)

②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芽體—小的生物個體

③孢子生殖(青黴菌、根黴)產生無性的生殖細胞

④營養生殖(草莓匍匐莖、葡萄、馬鈴薯等)用營養器官繁殖

⑤組織培養技術 利用細胞的全能性,再分化

⑥克隆

有性生殖

由親本產生生殖細胞(配子),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合子(受精卵),由合子發育成新個體。

意義:由於後代具備雙親遺傳物質,使後代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力,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有重要意義。

雙受精: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指成熟的花粉粒中的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及兩個極核同時受精。分別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將來分別發育成胚何胚乳。

減數分裂

①範圍: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細胞(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發展成為成熟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過程中進行的。

②過程: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③結果:新細胞染色體數減半。

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比較

1、同源染色體:兩條形狀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的染色體。

2、聯會: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

3、四分體:複製後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包含四條姐妹染色單體,這對同源染色體叫四分體。

4、一個精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形成四個精子。一個卵原細胞減數分裂完成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三個極體。

減數分裂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區別

受精作用的概念、過程及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遺傳和變異很重要

生物個體發育

1、被子植物個體發育分為: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階段。

2、胚的發育:受精卵(一個精子和一個卵細胞)分裂成頂細胞和基細胞(靠近珠孔),頂細胞發育成胚(包括子葉、胚芽、胚軸、胚根),基細胞發育成胚柄。

3、胚乳的發育:由兩個極核和一個精子細胞結合發育而成的三倍體。

4、發育情況:珠被髮育成種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

5、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分為:胚胎髮育和胚後發育階段。

6、動物胚胎髮育的過程: 受精卵→卵裂→囊胚(有一囊胚腔)→原腸胚(一胚孔、二腔、三胚層)

7、胚胎髮育動向:動物極細胞外包形成外胚層,將來發育成表皮及其附屬結構、神經系統、感覺器官(表、附、神、感)植物極細胞內陷形成內胚層,將來發育成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肝臟、胰臟。

中胚層位於內外胚層之間。發育成骨骼、肌肉、血液、循環、生殖等系統。

8、胚後發育:幼體孵化出來或從母體生出來後,發育成性成熟的個體。(直接發育、變態發育)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實驗設計思想:要證明DNA和蛋白質到底誰是遺傳物質,就要設法將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的、直接的觀察DNA的作用。

2、兩個經典實驗:

①肺炎雙球菌轉化試驗:有毒的S菌的遺傳物質指導無毒的R菌轉化成S菌。

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噬菌體是一種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含S)和DNA(含P)構成,與細菌是寄生關係。

實驗步驟:

⒈吸附:噬菌體用尾絲吸在細菌外面

⒉注入:噬菌體DNA進入細菌體內

⒊複製:噬菌體的DNA利用細菌體內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來合成自己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分子(材料全部來細菌)

⒋組裝:複製好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對應裝配成完整的噬菌體

⒌釋放:細菌破裂死亡,噬菌體放出 實驗結果:DNA是遺傳物質

3、近代科學發現:少數生物如:煙草花葉病毒用RNA為遺傳物質,因此我們説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DNA的結構

1、化學結構:脱氧核糖核苷酸連接成脱氧核苷酸鏈。磷、糖在外為骨架,鹼基在內。

2、空間結構:規則的雙螺旋(雙鏈螺旋結構,極性相反平行)

3、結構特點:

①穩定性:外側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連接,鹼基A-T、C-G配對。

②多樣性:鹼基對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數目成百上千。

③特異性:每種生物具有特定的鹼基排列。

DNA的複製

1、時間: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分裂間期。

2、條件:模板—DNA雙鏈 原料—細胞中游離的四種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多種酶

3、過程:邊解旋邊複製,解旋與複製同步,多起點複製。

4、特點:半保留複製,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條鏈是母鏈。

5、意義:通過複製,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了子代,保證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基因與DNA、染色體的關係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 染色體是基因、DNA的載體。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轉錄、翻譯)

轉錄:在細胞核內,以DNA一條鏈為模板,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的過程。

翻譯:在細胞質中,以信使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基因控制性狀的原理,中心法則

① 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性狀;

②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直接控制性狀;

基因的分離定律:(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顯性性狀;把雜種子一代中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

性狀分離: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能穩定的遺傳,不發生性狀分離)

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不能穩定的遺傳,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

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如:豌豆高莖)

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如Dd、dd)

基因分離規律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

自由組合規律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孟德爾成功的原因

①正確的的選材(豌豆)

②先選一對相對性狀研究再對兩對性狀研究

③統計學應用

④科學的實驗程序

染色體核型

某種生物體細胞中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特徵。染色體分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

染色體組和單倍體

性別決定

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分為-Y型和ZW型。

①-Y型:--表示雌性-Y表示雄性;主要時哺乳動物、昆蟲、兩棲類、魚、菠菜、大麻 。

②ZW型:ZW表示雌性ZZ表示雄性;主要指鳥類、蝶、蛾。

常見遺傳病分類及判斷方法

1、判斷順序及方法:

第一步:先判斷是常染色體遺傳病還是-染色體遺傳病。

方法:看患者性別數量,如果男女患者數量基本相同即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數量明顯不等即為-染色體遺傳病。(特別:如果男患者數量遠多於女患者即判斷為-染色體隱性遺傳。反之,顯性)

第二步:判斷是顯性還是隱性遺傳病

方法:看患者總數,如果患者很多連續每代都有即為顯性遺傳。如果患者數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個別有患者即為隱性遺傳。(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

2、常見單基因遺傳病分類:

①伴-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紅綠色盲、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假肥大型)。

發病特點:

⒈男患者多於女患者

⒉男患者將至病基因通過女兒傳給他的外孫(交叉遺傳)

②伴-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發病特點:女患者多於男患者

遇以上兩類題,先寫性染色體-Y或--,在標出基因。

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

發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得病。

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白化病、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症

發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不連續。 遇常染色體類型,只推測基因,而與-、Y無關。

多基因遺傳病

脣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體異常病

21三體(患者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條-染色體)

優生措施

⒈禁止近親結婚。(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

⒉進行遺傳諮詢,體檢、對將來患病分析

⒊提倡“適齡生育”

⒋產前診斷

自然選擇

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進化動力)、遺傳變異(內在因素)、適者生存(選擇結果)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1、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基因庫(一種羣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和基因頻率(某種基因在某種羣眾出現的比例)

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變異是不定向的,多數是有害的,但不是絕對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於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境

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4、隔離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隔離實質上是同種生物間基因不能交流(由於地理或生殖季節等)的現象。

突變和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的材料)、自然選擇(使基因頻率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方向)及隔離(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美國生物學家魏泰克提出的五界系統

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真核單細胞)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真核多細胞生物)

人類起源和發展

1、比較不同生物DNA分子差異,常用DNA分子雜交法。將兩種生物的DNA分子單鏈放在一起,如果這兩個單鏈具有互補的鹼基序列,互補的越多説明兩種生物間的親緣關係越近。人類與類人猿的親緣關係最近。

2、人類的發展: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生物與環境

1、生態學:研究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2、全球性生態5大危機:人口、糧食、資源、能源和環境。

3、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等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光:決定性因素

①光決定植物的分佈,故決定動物的分佈。如:山陽面植物長勢好,種類多。小麥遇陰雨天氣減產

②光決定開花或生殖。如:短日照下菊花、梅才開。鹿、山羊、鱒魚才繁殖。長日照下農作物開花。

③光決定動物的活動,影響生物形態。多數動物白天活動,貓頭鷹、鼠、蛾在夜間活動;魚背黑腹白。

2、温度:重要影響因素

①温度影響生物分佈。如:蘋果、梨在北方生長,香蕉、菠蘿在南方栽種。同一個坡面從山頂到山腳一次分佈有針葉林、針闊葉林混交林、闊葉林。

②温度影響動物的行為:動物的冬眠、鳥類的遷徙,鳥在晨昏活動。魚類季節洄游。

③温度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小麥在3~43℃萌發;豬在18~20℃增重最快。

④温度影響生物的形態:沙漠狐和北極狐外形的差異,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異。

3、水:限制生物的分佈

①限制生物的分佈。如:熱帶雨林生物種類繁多,荒漠中物種稀少。

②影響生物形態:仙人掌葉特化成針減少水的蒸發。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關係)

①種內互助:同種生物分工工作或共同禦敵。如:螞蟻、蜜蜂等營羣體生活的昆蟲。

②種內鬥爭:同種生物為爭奪食物、空間、配偶爾鬥爭。如:大蝌蚪產生毒素使小蝌蚪死亡。

2、種間關係(不同種生物的關係)

①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互相從對方獲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腸道細菌。

②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體表或體內,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絲子;噬菌體和病毒;絛蟲和豬。

③競爭:兩種不同生物為爭奪資源和空間而鬥爭。如:牛和羊,田裏的水稻和雜草。

④捕食:(鬥爭中最激烈的)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如:羊吃草,狼吃鹿。 注意:生物在環境中生存捕食受單一生態因素影響而是受到多個生態因素影響的。

種羣的數量及變化特點

1、種羣密度:單位空間內某種羣個體數量。

特點:面積相同,不同物種。種羣密度不同;同種生物不同條件下種羣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單位數量個體在單位時間出生或死亡的數量。

①出生率 >死亡率,種羣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 < 死亡率,種羣密度減小。

3、年齡組成:種羣各年齡期個體的比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

4、性別比例:種羣中雌雄個體的比例。

5、“J”型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

6、“S”型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

生態系統

1、概念:生物羣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生物圈實最大的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分類和特點:

分類: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受人為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

特點:每種生態系統都含有多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無機環境。

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成分(四個)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主要指光能、熱能、空氣、水、無機鹽

2、生產者:一切自養生物,包括綠色植物、硝化細菌、光合細菌等,是最主要的成分,含量最多。

3、消費者:屬異養生物。包括各種動物。食草動物為初級消費者,第二營養級;依次類推。

4、分解者:屬異養生物。指營腐生的細菌和真菌。將有機體分解成無機物返還給無機環境。不可缺少。

食物鏈和食物網

1、概念:生態系統中生物由於食物關係形成的一種聯繫。多個食物鏈交錯連接的複雜營養結構。

2、食物鏈的啟示環節必須是生產者,不包括分解者,食物鏈中的箭頭由低營養級指向高營養級。

3、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

4、沿食物鏈方向,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只有10-20%。

5、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指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

6、沿食物鏈,碳元素在生物間以含碳有機物形式傳遞,分解者將其分解返還給無機環境,可再次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是在全球範圍循環的。

生物系統的穩定性

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1、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結構越簡單抵抗力穩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強,草地破壞後能恢復。而森林恢復很困難。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它的恢復力穩定就弱。

2、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穩定性,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人與生物圈

1、生物多樣性:地球上全部動物、植物微生物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和生態系統。

2、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3、常考藥用價值資源:五靈脂、海螵蛸、蟬蜕、蟾酥

4、我國生物多樣性:

①物種豐富。裸子植物最多;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具世界第三;鳥類最多。

②古老物種多。大熊貓(活化石)白鰭豚(水生瀕臨滅絕)銀杉(植物活化石)水杉、珙桐(鴿子樹)、揚子鱷(珍惜爬行類)都是我國所特有物種。

③經濟物種豐富。

④生態系統多樣。

5、多樣性破壞的原因:

①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②掠奪式開發利用

③環境污染

④外來物種的入侵

6、多樣性的保護: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

四川、王朗保護區,保護大熊貓、金絲猴;

青海省鳥島自然保護區保護斑頭雁、棕頭鷗

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温帶森林生態系統。

②遷地保護:就地保護的補充,為將藥滅絕的生物提供生存的最後機會。

③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頒佈法律法規,規定“對於珍稀瀕危物種,要嚴格保護,除特殊需要經過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獵採和買賣。”我們強調保護但不意味着禁止開發和利用,只是反對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

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

2、水污染:環境中一些污染物(重金屬、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累叫生物富集作用。

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引起水質惡化叫富營養化。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固體廢棄物又叫“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

5、噪聲污染

生物會考知識點 篇三

一。生物的共同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二。生物的分類:

(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三。生物圈:

1、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無機自然環境。

包括兩個要素:所有的生物和無機自然環境。

2、生物圈的範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四。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髮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包括:陽光、水分、温度、空氣、土壤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包括:捕食關係,競爭關係,合作關係

五。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適應:生物的生存能夠適應一定的環境。生物都有適應環境的形態特徵和生活方式。

比如:

①、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葉退化成刺可以減少水的散失;

②、蚯蚓的剛毛有助於它在洞穴中運動,身體表面的黏液有助於它在土壤中鑽穴和呼吸。

2)、影響:生物的生存也會影響環境。

比如:蚯蚓的鑽穴和取食等活動可使土壤變得更加疏鬆和肥沃。

六。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2、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係,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

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3、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生態系統的調節方式:

生態系統的各成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是因為它自身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

(2):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反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少,結構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越小。

(3)。任何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來干擾超出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

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2、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

從非生物因素來説,從地獄關係來説,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説。

八。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如果把一個植物細胞看成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的“工廠”,則這個工廠的“圍牆”和“門衞”相當於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工廠的“管理和調控部門”相當於植物細胞的細胞核;工廠的“動力車間”相當於植物細胞的線粒體;工廠的“生產產品的車間”相當於植物細胞的葉綠體。

九。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基本相似,也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2、與植物細胞相比:人和動物細胞都沒有細胞壁,其細胞質中也沒有葉綠體和中央大液泡。

3、人和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在功能上與植物細胞的基本相同;細胞質中的線粒體也與呼吸作用有關。

2、遺傳物質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

3、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

4、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能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控制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性。

十。細胞的分裂與分化

1、細胞分裂是指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

2、細胞數目的增多是細胞分裂的結果。

3、細胞分化是指分裂後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變化的過程。

4、那些形態相似、結構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細胞羣叫做組織。

5、組織有植物體的主要組織和人體的基本組織。

8、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平均分配,對生物的遺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5、生物體通過細胞的不斷分裂和體積增大而由小長大。

10、細胞分裂過程;

①染色體的變化:細胞分裂前已複製加倍,分裂時平均分配,分裂後兩新細胞染色體形態數目相同。

11、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組織。

12、分生組織的細胞通過分裂,一部分分化形成保護組織、疏導組織和基本組織,另一部分繼續保持分裂能力。

十一。第三節單細胞生物

1、草履蟲是一種常見的單細胞生物,

2、草履蟲的:

① 、結構:只有一個細胞構成。

②、生活環境:生活在有機質豐富、水流平緩的池塘和污水中。

③、形狀:像倒轉的草鞋底,全身佈滿纖毛。

④、形態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

⑤、運動方式:纖毛的擺動。

⑥、食物:細菌和單細胞藻類。

⑦、生殖: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生殖。

⑧、作用:對污水有一定的淨化能力。

⑨、應激性: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3、常見的單細胞動物有:草履蟲、變形蟲、小瓜蟲、喇叭蟲、帶藻、甲藻等。

十二。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

1、多細胞植物體大多是由多種器官組成的。

2、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

3、綠色開花植物是常見的多細胞植物。

4、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組成。根、莖、葉與植物的營養有關,都是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與植物的生殖有關,屬於生殖器官。

5、人體的結構層次:

6、人體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叫做系統。

7、人體的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生殖等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密切配合、協調統一,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十三。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1、常見的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狂犬病病毒、SARS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大腸肝菌病毒等

2、按寄生生物來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3、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1)結構: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2)生活: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裏,離開了活細胞變成結晶體失去生命活動;

(3)繁殖: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其他生物細胞內的物質,製造出新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