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驚蟄節氣養生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2022驚蟄節氣養生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温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從驚蟄節氣開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時節。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2022驚蟄節氣養生,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2022驚蟄節氣養生

1、提升氣血,陰陽調和

驚蟄過後,各種病毒和細菌在度過了隆冬之後也異常活躍起來,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因此養生應順應陽氣長盛、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2、平衡作息,調養飲食起居

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中説“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以使志生”。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體通達。

3、提高疾病預防意識

驚蟄時節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又是疾病多發的時期。因而,這一節氣中必須做好一些疾病的預防工作。由於春季與肝相呼應,養生不當則易傷肝,要重點保護肝臟。

4、驚蟄應養足睡眠

人體的皮膚在寒冷的冬天裏受到刺激,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和毛孔閉合。驚蟄過後,氣温升高,身體的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皮膚血液循環也旺盛起來。這樣一來,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隨着天氣變暖,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耗氧量不斷地加大,大腦的供氧量也就顯得不足了。加上氣温回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腦受到某種抑制,因而人們就會感到睏倦思睡,總覺得睡不夠。因此,驚蟄節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精力支持。

5、驚蟄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

快樂的情緒會加快體內系統的循環,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

而怒氣傷肝,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所以,我們要學會通過發泄和轉移,使怒氣消除,切忌妄動肝火。

6、驚蟄宜做和緩運動

春季的自然界呈復甦之勢。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此時,人體各臟器的功能都處於比較低的狀態,運動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關節、肌肉還處在“甦醒前期”,若運動幅度大,運動量大,對身體的傷害是巨大的。

所以,應以和緩的運動為主,如走路、慢跑、打太極拳等。

7、驚蟄重在保暖

驚蟄節氣逢“九九”到九盡,冷空氣活動還比較頻繁,需要注意防寒。

預防驚蟄易得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蟄是藏的意思,驚蟄的意思就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因此,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多發的季節,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甲型肝炎、腮腺炎、肺炎等。

8、驚蟄應適當多吃温熱食物

雖然冬季已經過去,但仍有餘寒未清,人體內的陽氣已經甦醒,開始生髮、壯盛,此時可以吃些温補的食物禦寒助陽。

例如韭菜、大蒜、洋葱、香菜、生薑、葱,這些食物性温,味辛,可以驅散風寒,抑制病菌。

9、驚蟄應少吃酸味食物

中醫認為,春天裏,人體的肝氣容易亢奮,名醫孫思邈有“春日應該省酸”之説。雖然適量酸味對補養肝氣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經亢奮的肝再攝入過多的酸味,會造成肝氣過旺的現象,反而傷肝,肝受損了勢必傷及脾胃。

10、驚蟄應適當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對補脾氣最有益,脾臟強健了,可以輔助肝氣。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潤燥、補氣血、解毒及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有助於脾的運化作用。性温味甘的食物有:穀類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麥;蔬果類如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板栗;肉類如牛肉、鯽魚、鱸魚。

驚蟄節氣的故事

春雷乍響,驚醒了山上的沉睡的白虎,它前後彎腰,拉伸着任、督二脈,左右搖擺,活動着肝膽二經,活動完畢頓感腹中無物,便徑直撲到山下的村邊準備進村覓食,忽見村裏有許多長着獠牙的白虎,正和村人交談,雖然聽不清是何內容,但能看見村人頻頻向白虎點頭,白虎大駭,心想:一覺醒來,村民怎麼能和老虎成朋友了呢?看樣子,村民是不能惹了,如果惹了,村裏的這羣白虎非把我吃了不可。再仔細一瞧,每個白虎滿嘴血染,下巴上還滴滴溚溚流個不停,心裏暗地捉摸:如果我現在出去,必被這幫吃撐了虎恥笑,人家吃的是血嘴腸滿,我這兒還飢腸轆轆,確實是即失面子又丟人,咱也丟不起這“虎”啊,隨即轉身回山,繼續酣睡,不再下山禍害百姓。百姓們看到白虎下山,心中非常恐懼,不敢亂言,不敢胡説,以免惹虎上身,遭其報應,虎走後,村民們相見如賓,不多是非,日子都過的其樂融融。祭白虎的風俗,從此在驚蟄這一天開始流傳。

春雷震震,也驚醒了一窩蛇鼠,因為蛇鼠一家嘛。蛇對鼠説:外面香味飄來,你我分兵兩路,你帶你的部下,到河南從地洞中出入,我帶我的隨從,在山東從瓦椽下進出,各不相礙,出去後各行其是,各取所得,你看如何?鼠曰:我看這個行。隨即兩股部隊都跟着自己的領導分路行進。蛇速很快,即日早晨就到達了山東,煎餅的香味早已吸進的蛇的腹中,頭蛇忍將不住,把頭長長地伸在椽瓦之外,意要探個究竟,只見黑煙騰起,直撲口鼻,進入肺中,隨大叫一聲:吾命休矣。即肺炸而死,落地被剁,其殘餘見此景均懼,然後下樑、洞遁,再不敢冒犯。另一鼠隊,在洞中長驅直入,直逼河南,經數日到達後,鼠頭隨後輕輕撥開洞口浮土,準備探看,豈料迎面橫來一扁平之物,正中迎香穴,被打回洞中,橫屍在地,二頭目大怒,口喊“報仇也”,即衝即看,如出一轍,也被拍回,幸好不中要害,只是有點頭暈,清醒後曰:河南真是出匠人,打仗用鞋底也,整不過,撤。隨即帶領部隊前往陝西,到了陝西境內,聽到地上不知何物,噼叭亂響,鼠隊大駭,因前吃虧,二頭不敢輕舉枉動,隨即召開鼠委會,經過認真分析,得出鼠委的最後決定:由於陝西更出神人,早已料知鼠隊的到來,不但已有準備,而機關槍還在不停的掃射,且彈藥充足,因此決定,鼠隊返回原地,全部放假長休,不再擾民,天下從此和協。至此以後,百姓每逢驚蟄,都流傳着攤煎餅、炒豆子、打小人的風俗。

春雷滾滾,更驚醒了螻蟻蟲蚓,蟻頭説:既然老天的把們鬧醒了,我們也該出去做點事了,我們蟲多勢眾,蟲多力量大,天不怕地不怕,只是中原大地已被蛇鼠佔領,我們只能去西南,那裏是山區、丘嶺地帶,有廣袤的地盤,有充足的食物,特別適合我們生存。螻蟻們以排山倒海之勢,在蟻頭的帶領下,順小溪,走灌木,翻山越坡的來到了廣西,潛入了一個農莊,聽到一個農家小院裏傳出了“炒蟲子”的合聲,螻蟻們悄悄地靠近,順着門縫朝裏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只見這一家人圍着一口鐵鍋,手裏拿着勺子或鏟子,不時地敲着鍋沿,把鍋裏的蟲子翻的稀里嘩啦,嘴裏不停的吃着蟲子,並不時發出“炒蟲子”的聲音,螻蟻們一看大驚失色,蟻頭説:都楞着幹什麼,等着讓人炒嗎,還不快跑。頓時,蟻羣如湧流急退,瞬間無影無蹤,從此呆在深山裏,再不敢踏出半步。從此,老百姓在驚蟄就有了“炒蟲子”的風俗,最後動物保護協會以保護野生動物為由不讓炒了,人們只好用炒豆子或玉米來代替一下。

驚蟄的由來歷史故事

在古六歷當中。“驚蟄”節氣的名稱皆為“啟蟄”。當代姜濤《“歷居陽而治陰”—略論二十四氣人歷及其在清代以來的變革》一文中,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中前六氣在歷代曆法中的變動。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西漢太初元年,改啟貫為驚蟄;東漢元和二年,更改了節氣的次序。將雨水移到驚蟄之前,清明移到穀雨前面。隋開皇十七年,將驚蟄恢復為啟蟄。唐武德二年,恢復啟蟄在前、雨水在後的次序。唐開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後,並且將啟蟄改為驚蟄。沿用到現在。

驚蟄的命名

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因此在驚蟄時節,蟄蟲驚醒,萬物復甦,天氣轉暖。根據科學文獻《夏小正》記載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是世間萬物從寒冷冬季中復甦的第一聲號角,不僅代表着春耕的開始,也鞭策着人們走出節假日的懶散,開始新一年的征途。

驚蟄呈現出萬物復甦的景象,也標誌着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春雷乍響,驚醒了蟄居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因此常有“春雷驚百蟲”之説。

Tags:驚蟄節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