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共17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7篇《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共17篇)

篇一: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物體的運動與靜止”這個問題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相對論,即機械運動的相對性。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確實有些難度。所以我便要藉助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事例,通過我們共同分析來初步認識這種思想。

1、熟悉事例,深入淺處。

解決本課重點,教材中引用的是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第一次上此課,我真的截取了電影中冬子和爺爺劃竹排的那段視頻,而且片中還唱着那句歌詞,我覺得畫面又生動還加歌唱,學生一定喜歡。結果上課時學生説起竹排和山的運動狀態有些吃力。課後我和其他老師交流了這個問題。可能是孩子們很少划船,沒有類似經歷,所以表達起來有困難。於是我又想到,孩子們還是坐汽車的生活經歷多,而且汽車的速度比較快,更容易感覺到樹向後“跑”的運動狀態。這樣,由親身經歷的生活體驗自然過渡到較抽象的運動與靜止的辯證理論問題,學生會更有興趣,更容易理解。最後我便截取了電影《落葉歸根》中的一段視頻,汽車在公路上奔馳着,路旁的樹也在向後“奔馳”着。學生在描述時便很輕鬆了。

在鞏固階段出示的事例也是學生很熟悉的。如“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裏穿行”、地球、前進的貨車、轉動的扇葉和《刻舟求劍》這則故事。深入淺出地使學生初步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相對論。

2、動手模擬,解決重點。

通常,學生是喜歡動手較多的實驗課。但本節課偏偏是以討論分析為主。為了使學生能坐住課堂,我便找來一些玩具汽車。在分析汽車與樹的運動關係時,允許學生利用玩具汽車和其他物品模擬。這樣既讓學生的手有的可玩,又在課堂上再現了生活情景,學生在説的時候還可以邊演示邊分析,有助於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運動與靜止的關係。

3、利用白板,靈活教學。

本節課需要大量圖片,使學生能更直觀地認識運動與靜止的關係。這些圖片都是我在網上搜集的,網絡這個大平台對我們的學習確實有很大幫助。大部分圖片都是我用軟件處理過的,這樣從感官上會更漂亮更真實。空中加油飛機我也是將圖片裁剪後製成FLASH動畫,更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理解新知。

本課地信息技術亮點我認為還是那塊白板的使用。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分析事例來理解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白板中有任意託拽圖片的功能,對本課教學非常有幫助。老師和學生只要拿着那支感應筆就可以隨意託拽圖片,將運動與靜止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這次備課,確實讓我感受到多媒體這些信息技術的強大力量以及它的實用性。

本次教學沒能用到白板,其實讓學生用實物來模擬更直觀。

4、反思困惑,期待提高。

在本課教學的前後,我都有這樣的困惑。(1)事實上,宇宙間,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只是在説法上物體有運動和靜止之分。但就這個觀點我不知如何滲透給學生。怕説出這句話後讓學生更迷惑了,所以自始至終沒有提及這個觀點。(2)教材中有一句總結性的話“選擇參照物後,還要假設這個參照物是靜止不動的”。這句話我在上課時沒有出示給學生,我怕學生搞不清。不知這樣處理可以不可以?

這些遺留在我心裏的困惑,我會找機會與物理老師交流,期望自己的認識能有所提高,再滲透給我的學生,我們共同進步。

篇二: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蠶卵裏孵出的新生命》一課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在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徵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這節課我主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有效運用科學課件,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親歷了一次“觀察——發現——提問——推測——研究”的科學自主探究過程,達到了提高三年級孩子科學素養的目的。上課時,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啟發性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環節中,先讓學生回顧蝸牛和蝴蝶的生長過程,進而通過有趣的語音瞭解它們的壽命,同時也隱約地揭示了動物的生命週期有長有短,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在學習本單元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二、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

(一)觀察蠶卵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分小組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緻的觀察。從學生的彙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用藉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向下微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説明學生已經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緻的觀察了,抓住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強烈的參與慾望,我感到十分高興。

(二)從卵裏孵出的新生命

我通過一段視頻--“蠶的孵化”的播出,將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探究的新世界,兩分鐘的真實錄像,讓孩子們領略了蠶的生命:剛孵出的蠶寶寶,長得黑黑的像小螞蟻,在顯微鏡下,身上的細毛都隱約可見,幼小的蟻蠶艱難的堅持不懈的伸縮着身子從卵殼裏往外蠕動,很久,很久……孩子們靜靜地觀看,而實際觀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蠶寶寶如此費力,孩子們的心也隨之為他擔心牽掛……

(三)怎樣飼養

在本環節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蠶要從卵裏鑽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給了同學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小組進行討論,(要為小蠶建立一個“家”,並在盒蓋上鑽些小孔、為它準備食物等。)這裏我引導同學考慮:為什麼要在盒蓋上鑽孔?從而讓同學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同學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温度與濕度。

問題(2)蟻蠶誕生了,怎樣才能做一個稱職的蠶爸爸蠶媽媽?

這裏讓同學根據書上的養蠶竅門來交流,同時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同學明確了蠶的健康生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四)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

提出兩個問題:(1)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2)你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從而引導同學科學、細緻地觀察和記錄。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認真試驗,並對養蠶產生了很濃的興趣,課後有好多小朋友拿着自己養的蠶來向我請教。看到孩子們充滿好奇與愛心的面容,我的心裏感觸良多!

篇三: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身邊的材料》中的起始課。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科學課學習後,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科學學習的習慣。不管是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當我叫他們觀察教室裏有哪些物體時,他們很順利地説了出來。

在學生觀察到物體後,我再和他們一起來討論這些物體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學生對材料這個知識的前概念是多少?對於他們的老的任課教師來説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但對於科學教師來説可能就只能找些學生進行詢問來了解了。其實材料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在上課的時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後讓學生根據概念去説哪些可能是材料,這樣有可能到這節課結束學生對什麼是材料還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開始不是直接拋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種由單一的常見的材料製成的物品,然後讓學生去感受原來這就是材料,然後再引出材料的概念,這樣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採用的就是先認識幾種單一材料的物體,再來引出材料的概念,學生的印象較為深刻,教學效果也不錯!

篇四: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飄呀飄,飄下來》第二課《降落傘》。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探究降落傘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降落傘下落速度與降落傘的哪些因素有關係。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合理地選擇問題、積極地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2、開展學生獨立的探究活動,並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3、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在自主探究中發現降落傘的下落速度與傘面大小、傘繩長短、重物的輕重等諸多因素有關係。

教學準備:

傘面,繩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膠、剪刀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如果一個雞蛋直接從三樓掉下來,雞蛋會怎樣?你們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雞蛋從三樓掉下去不壞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

3、觀察降落傘看看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二、初步感知、動手實踐。

1、學生自讀“做個降落傘”,瞭解降落傘的製作方法及過程。

2、小組合作製作降落傘,教師巡視指導。

3、製作好降落傘的同學可以試着玩一玩降落傘,比一比,從同樣的高度下降,誰的降落傘下降得最慢?

三、觀察與實驗

1、猜想:根據自轉旋翼的知識,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降落傘的下降的速度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2:談話:同學們的每一個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麼怎樣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實驗)在實驗之前還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呢?

3、引導學生對以上猜想進行驗證,教師做適當的指導。

四、表達與交流。

1、學生交流:請學生交流研究的問題,過程和自己的發現。

2、師生小結:影響降落傘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傘以外,還有什麼物體也在空中飄?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五、拓展延伸。

學生自讀“科學自助餐”,瞭解關於降落傘的故事。

六、板書設計

降落傘

影響降落傘下降快慢的因素

傘面的大小

傘繩的長短

重物的輕重

反思:在本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製作參差不齊,極大影響了實驗探究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增加教師演示的環節以幫助學生製作和分析。

篇五: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由於學校安排,我除了教學一年級數學外又安排教三年級科學,初次教學科學課真的是無從下手,剛開始上課時,沒有教參,沒有試驗器材,只有靠班班通上面的資源,首先我根據教材內容寫好備課,其次選好與本節內容有關的課件,視頻以及課外拓展練習。我是邊學邊教孩子們,對我來説就是“摸着石頭過河”,好在學生們很喜歡上科學課,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

首先我發現了學科間的聯繫,例如:在講到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時,學生明白了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是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的同時它還繞着太陽進行公轉,公轉一圈的時間是一年,我們平時只説一年有365天,其實並非365天,而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 這樣 每4年多餘的時間又湊夠了大約一天,我們把這一天放在了2月的最後,即29天,凡是 2月有29天的年份我們就把它叫做“閏年”,學到這裏學生們算是徹底明白了數學上的《年月日》這節課的有關知識,怎樣判斷平年還是閏年,看來數學和科學是緊密相連的。

其次實驗課對孩子有很大吸引力,例如:再講《沉與浮》這節課時,它是《水和鹽的故事》中的第三節的內容, 為了上好這堂課,在課前,我準備了很多同學們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體作為實驗材料,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髮現:原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了水的浮力,讓學生走出“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而沉入水中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一誤區,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實驗操作的方法,而且還讓學生對沉浮現象有了進一步的探究;本節課的亮點,是對學生能力的一個提升,讓他們想辦法改變物體的沉浮,使浮在水面的物體沉入水中,沉在水中的物體浮在水面,在選擇這一活動環節的實驗材料時,我費盡了心思,最終選擇了橡皮泥,錫皮紙團和空玻璃瓶,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比較全面的瞭解沉與浮的知識,這樣設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拓展活動中:通過對《沉與浮》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這一科學原理為生產生活服務的,先讓學生説,然後帶領大家看一看一些人們利用浮力的圖片,這樣做是加深了學生對浮力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但是學校條件有限,只能做些簡單的實驗。

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在科學課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對我自身也是一個提高,我現在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相長”這個詞語的含義了,願今後努力學習在科學學科繼續探索。

篇六: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課堂按“展示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各個環節進行的還不錯。

2.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瞭解骨骼的作用。

不足之處和改進的地方:

在《肌肉》的教學中也存在這個問題,學生的活動不規範。有些學生不按要求活動,以後,活動要求需要再細緻學生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按要求去活動。

還有,製作手臂活動模型這個活動,由於需要材料多,準備不全,沒有在課堂上進行,讓學生在課後去完成。這樣,在課堂學習當中學生少了學習體驗的機會和樂趣。

篇七: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 磁鐵 我們知道的磁鐵

本堂課要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首要的是要準備充分的、結構性強的材料。本課是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因此實驗材料的準備非常重要,這是上好這節課的前提。為了上好這節課,課前我進行了兩方面的材料準備:一是佈置學生課前收集各種各樣的磁鐵;二是我準備了各種形狀的磁鐵(條形、環形、馬蹄形、圓柱形、方形、不規則形等)、斷裂磁鐵、鐵屑、細繩、鐵器、銅器、、鋁器、曲別針、大頭針、指南針、塑料棒、小車、泡沫塑料、水槽等,並且保證每組材料的數量充足

由於材料準備充分,學生在課堂上才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玩各種各樣磁鐵的過程中不僅發現了磁鐵的`性質,還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探究--獲得結論”的探究過程。

本課活動的重點放在學生玩磁鐵的活動中,期望學生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較多的發現,因此,課堂中留給學生二十分鐘的時間投入“玩磁鐵,找發現”的課堂探究活動之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實驗、去發現。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由的、開放的探究情境中不僅發現了磁鐵吸鐵、隔着物體也能吸鐵、兩端磁力大、指南北、磁極間相互作用的性質,還發現了磁鐵對電視屏幕、收音機信號的影響、磁力線的形狀、斷裂磁鐵磁極的變化、磁化現象、磁偏角現象,有的學生還利用自己帶來的廢舊馬達、喇叭等提出了有關電磁鐵的問題。

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反思――《認識internet》

在上完每一節課後,我都會就這節課不足的地方進行反思和探討。在上完《認識 internet》這節課後,我通過反思,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從理論知識上讓學生對互聯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學期開設的第一節網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麼是 internet,認識IE瀏覽器,怎樣打開IE瀏覽器。由於這節課關於網絡的術語比較多,而學生對於這些枯燥的內容不感興趣,只想上網瀏覽。新課改要求我們首先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應該先讓學生瀏覽一些好的網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再跟他們説,瞭解一些上網術語,對他們更好的認識網絡有幫助。這樣學生知道了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自然就可以集中精力聽課了。所以在講授過程當中,我為學生演示了教學課件,把這些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做到了課件當中。通過課件生動的演示,學生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它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同時,還知道了上網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網上信息知道怎樣取捨。

2、學生自學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達到小組協作學習

這節課的設計是讓學生先通過自學掌握 80%,剩下的老師講解。可是效果並不好,有的學生只是照着書讀,沒有進行思索,離開書本讓他用自己的話説根本説不出來。顯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

由於我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我設計的自學這一部分並不成功。

當然,在教學活動當中,一節課的設計難免不疏漏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反思。我覺得應該提倡 “兩個允許,三個一點”,即允許失敗,不允許不嘗試;允許小進步,不允許原地踏步。“三個一點”即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通過反思,初步培養了我的反思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反思態度,敢於質疑、提出不同見解、善於探究的良好的反思品質。學校的研究氛圍越來越濃厚,教育觀念不斷得到更新,素質教育不斷得到深化。

《瀏覽因特網》教學反思

1. 如果説本節課最大的不足,那就是未能體現出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一方面,固然是瀏覽網絡部分的學習合作性較難體現,另一方面也是未能料到濱海實小的學生上網能力如此之強,除了機器的軟件環境故障之外,幾乎沒遇到什麼障礙。從而使合作學習形同虛設;

2.課內與學生交流與談話多了點

我的設計意圖是:學生不僅要學會獲取信息,而且要學會表達和交流所獲取的信息,在網絡沒有能夠熟練掌握之前,是不合適使用網絡交流的。使用Word或PowerPoint又會遇到許多技術問題,耗費大量時間,從而本末倒置。因此,使用語言交流是最佳方法。

但是頻繁的交流又會打斷學生的操作,使課堂變得零碎。這是我在設計過程在仍未解決的問題。還請各位老師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

(四)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在網絡上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分類搜索功能查找信息的方法,同時對搜素到的信息進行及時處理和保存。通過今本節課學生了解了網頁信息的保存方法,瞭解收藏夾的使用方法。學會了保存網頁中的文本信息和圖片信息。初步培養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之處部分學生保存信息技能有待進一步培養。再教時注意通過合作學習充分探索網絡信息的處理保存方法。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同時強調學生的運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瞭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的前提下,對百度搜索引擎的一次綜合運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靈活的使用百度分類搜索的功能快速準確的查找到有用的信息,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國中信息技術七年級電子雜誌教研活動學習心得

今天是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我參加了在浦口區橋林中學吳友惠老師開的一節“制定電子雜誌創作説明表”公開課。這是一節七年級第三單元設計應用文檔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電子小報製作包含哪些元素,然後通過大量的實例來展示電子小報中包含的元素,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實例來了解和認識電子小報中應該包含的元素,以便於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知道製作一份電子報刊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這節課前我並沒有事先閲讀吳老師的教案,所以對於這節課,吳老師將做如何的安排我並不知道,因此在課堂上我認真的聽講。給我最大的感觸就今天的吳老師的課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我相信同學們也應該聽懂了今天所學的內容和目的。

這節課是一節介紹電子雜誌應該包含哪些項目,至於用什麼軟件並不在今天所學範疇,所以介紹了幾種可以製作電子雜誌的軟件供學生參考,但重點還是以將要所學的word為主。這是一節比較難上的課,吳老師能夠通過大量實例來讓學生感受電子雜誌應該包含的內容,讓學生有個整體印象。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這可能也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對我們的老師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個人認為吳老師這節課還是不錯了。

但是今天這節課的導入部分過於簡單和草率,任務交待的不夠清楚。儘管有的時候老師希望能夠採用大量的實例進行展示,讓學生多加見識,但也正因如此,讓學生看的眼花繚亂,不知道以誰為主,結果適得其反,就包括我在內剛開始也不知道老師將要講解什麼內容,有什麼任務,直到後來才慢慢明白過來。所以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在一節課的起始,一定要將教學目標交待清楚或者將任務明確化。這裏可以利用情境來導入本節課所學任務,也可以展示一些本節課的樣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本節課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簡單的展示一至兩個完整的電子小報,並做簡單的介紹,電子小報中含有哪些項目,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原來就是要知道電子雜誌的基本組成。那麼在下面的介紹和展示的過程中,同學們就會有針對性的對觀察和認識每一份展示的電子雜誌是不是都包含這些內容,同時這些內容都是由什麼組成的,哦,原來就是將一些圖片和文字組合在一起,就是電子小報了,這樣也解除了同學們對電子小報製作技術的神祕感,讓學生更加有信心去完成和創作屬於自己的電子報刊。

當然在後面的展示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説出電子雜誌的基本組成,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有同學只能説出一到兩點,但可以多請幾個同學來説説自己觀察的結果,這樣一來,儘管回答問題同學是少數,但大多數同學在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會主動的去思考,他回答的對不對或者還不夠全面,還有哪些漏掉的沒説,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對那些答案知道的不完整的同學進行一個適當的補充,對完成教學目標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任務明確化;二、舉例不宜過多;三、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四、建立師生互動

篇八: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我們的生命週期》是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差點什麼,教師過分的關注學生的表現而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學生上課積極性由平淡到興奮,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在關注以至於教學內容沒有很好的體現。情感態度這一目標達到了,知識目標沒有提到位。人的生命週期的四個階段: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在彙報、交流時,總結出每個階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兒童時期,這就好比是一年的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如果沒有春的播種、施肥、除草等精心的呵護,怎麼會有夏的勃勃生機、秋的碩果累累、冬天的幸福享受。所以我們正是人生的最最重要的階段--兒童階段,我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平時多加強體育鍛煉,懂得關愛生命,只有這樣我們的壽命才能長一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快樂!

1.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

教學中,對教科書第36頁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我們是從哪裏來的;我們剛出生時是什麼樣子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我通過全班的討論來進行教學。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基本都知道,(圖片介紹)。教師適當補充即可,不要求過多展開。學生對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的發言,我要求把它填寫到班級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歲一9歲兒童生長變化表”),把其中的“兒童”改成“我們”。身高、體重可以計算平均數。“力所能及的事”,選有代表性的填寫。第36頁“在我們的一生中,身體還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的問題,是一個推理問題,要求學生有根據地推測。比如學生可能會説“體重和身高還會增加”“會變老,頭髮會變白”“相貌會變化”等,教師要讓學生説説這樣推測的依據。

2.我們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體是怎樣變化呢?這個活動首先要求學生把人劃分成不同的年齡組。劃分為哪些組、怎樣劃分?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然後教師綜合學生的發言,給出一個合理的分組方法。比如可以分為兒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這些不同年齡段的人,其身體的特點有什麼不同?在比較時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平時觀察,找出兩個年齡組的人,觀察和比較他們身體特點有哪些明顯的不同。除了根據自己平時的經驗,也可以通過閲讀單元資料或其他的資料。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播放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現場觀察和比較。甚至可以由教師先在全班指導比較兩個年齡組,比如兒童組和青年組。然後再由各小組任選兩個相鄰的年齡組進行比較,比如青年組和中年組,或者中年組和老年組。在小組比較的基礎上,最後全班彙報、交流、彙總。教師把學生的彙總填寫到班級大表上。學生要把這個彙總填寫到教科書第37頁的表格中。

根據這個表,全班討論: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生命階段是哪些?出生後,身體的生長髮育主要在哪個時期?什麼時候可以結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動物一樣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人也有生命週期。

最後告訴學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時健康生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兒童少年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健康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關愛生命,珍惜健康。以上是我完整的教學設計,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略了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不完整,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如果説改進,只能讓第一個環節緊湊些,給第二個環節充分的時間。但如果這樣我可能看不到更多的孩子們輕鬆學習、快樂學習的笑臉!兩者兼顧這將是我今後所要努力的方向

《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教學反思

《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這一課可以説是對本單元學習知識的一個總結與延伸。本節課以學生認識動物的生命週期為主線,讓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歷程,並以養蠶的直接經歷為基礎,去認識各種動物的生命週期。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引領式“問題”出現,縱觀整單元教材,把內容分成了三大部分,(一)引導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二)可愛的蠶寶寶;(三)蠶寶寶變了新模樣。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認識蠶的生活習性,知道蠶的生長變化,激發學生養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養好蠶,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做中學”以達到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經歷蠶的生長過程。

課上,我先引導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首先出示蠶蛾的圖片,學生們都對蠶蛾產生了興趣,他們認為這就是平時見到的蛾子。這時我指出,這不是普通的蛾子,它是蠶蛾,你想了解它嗎?你都想知道它的哪些問題呢?學生們都踴躍舉手,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我從中選出重點板書在黑板上,然後和學生們通過圖片或錄像進行一一解答。

“可愛的蠶寶寶”是指蠶脱皮、做繭的過程,這些內容學生已經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得到了一些經驗,學生既通過文字瞭解到了蠶有脱皮的經歷,又在錄像和我的講解中知道蠶脱皮的次數,怎樣脱皮的脱皮和吐絲前蠶的狀態等。

在講蠶寶寶變了新模樣時,我真實的感受到千萬不能小看學生。整個活動學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組織者,服務者。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知識面之寬出乎我的意料,許多同學從網上下載圖片和資料為其他同學講解、分享。我認為這一單元不注重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在學生通過活動把已有的經驗和所獲得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從自己的生活中主動的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的個性品質。

《蠶的生命週期》教學反思

《蠶的生命週期》是教育科學版教材三年級下期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教材以蠶的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為主線構建本課,重點讓學生親歷飼養的全過程,瞭解怎樣照顧蠶的一生的飲食起居並記錄蠶一生的變化,總結歸納動物的特徵。城市裏的孩子,除了電視和書本上,從來沒有親自養過蠶,有的甚至沒有見過活生生的蠶。這樣的情況給這一課的教學帶來了很多不便,是簡單地將蠶的生命歷程告訴孩子,還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發現、去驗證自己曾有的關於蠶的知識?新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體驗式學習就是一種有效方式。所謂“體驗”,就是“體會和驗證”,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憑藉自己的情感、直覺、靈性等直觀感受,去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這個過程,就是體驗式學習的過程。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激情、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同時,良好的科學素養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

教學進行到這裏時,蠶孵出已經兩週了,蜕過三次皮,成了四齡蠶,蠶不僅身體長大了不少,顏色也逐漸由黑色變成了白色。在養蠶過程中,學生已經有不少發現,也可能產生了許多問題。應該創造機會讓他們交流和討論。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養蠶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下一階段的觀察給予指導,本課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教學亮點:今天,在進行蠶的身體結構認識的教學環節中,當我把蠶的標本展示在學生面前時,許多女學生説:“真噁心”,我當時很生氣,可轉念一想,我自己不是也一樣嗎?不瞭解蠶吐絲的本領,看到這樣一個面目可憎的小傢伙,也會有噁心的感覺。要想深刻地瞭解剖析一種事物,必須讓學生對其有好感。於是,我想到了調整教學順序。先從後面的內容入手,我向學生講解了蠶這麼小的生命,卻能吐出那麼多的蠶絲,人們用這些蠶絲織成了許多精美的絲織品……學生的情緒馬上有所好轉,我抓住時機,問學生:“你們喜歡蠶嗎?”學生豪不猶豫地説“喜歡。”那麼我們就來觀察這個小生命,研究一個它身體的結構特點。學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最初的厭惡之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存在的不足:

首先,學生提出的問題太多但又有很多沒有價值,以至於教師在回答問題時浪費了很多時間。

其次,板書跟教學進度有些脱節。為板書而板書,沒有起到“引”和“歸納”的作用。

第三,觀察指導學生的時間還不夠。因為多種原因,給學生小組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充分,指導學生的力度還要加大。

第四,對於整個課堂的調控,還稍顯弱化,應該力度大一些。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好的考慮怎樣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把學生培養成為馴服的工具。

《開花了,結果了》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學生學起來不容易記牢,因此我在本課中設計了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在講解花的結構“時,讓學生解剖菜心花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圖片,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按新課標要求,還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本課教學過程我注意到滲透這方面的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具體操作是,上課開始時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動態過程,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薰陶;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 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最後讓小老師輪流上台講解,讓聽眾們修改補充並作出評價,這不僅讓學生得到了鍛鍊,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同學們學會了傾聽,還增強了自評和互評意識。

但是本節課內容太多、學生活動多,一節課上完覺得比較緊張,因此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否則學生就容易散了,收不回來,容易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

反思

温度與温度計》是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中的內容。教師分四個活動組織教學;活動一:觀察温度計。先以學生們在“冷水與熱水”中積累的經驗為基礎,通過分別用手指比較四杯不同冷熱的水這個遊戲引出温度和温度計的概念。活動二:觀察温度計的結構,通過觀察和彙報課前預習資料,讓學生們充分了解温度計的結構及其原理,活動三:攝氏温度的讀和寫。這個活動的重點是訓練學生讀和寫攝氏温度。活動四:正確讀出自己手中温度計的温度。這個活動是指導學生如何準確地使用温度計。

教學中,李老師先安排學生做了一個對比四杯水冷熱的遊戲:用雙手食指分別先插入1號和4號杯,然後再快速分別插入2號和3號杯,對比四杯水的冷熱情況,通過這個活動即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科學課堂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帶領大家投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中,同時很自然了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了温度概念,進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學習中來;瞭解了温度之後,又通過遊戲的第二部分改變順序,用手指感覺水的温度,學生逐漸認識到手指不能準確判斷温度,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温度計的教學,進入到第二部分學習。

學生可能聽説過温度計,也曾用體温計測量過體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計測量過其他物體的温度的學生估計極少。本課學習時,對許多學生來説還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計。因此,本課的學習,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理解温度計是用來做什麼的、它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識讀温度計,為以後的學習活動打好基礎,在這裏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讓學生觀察多種温度計找出它們的相同點,體會温度計的結構和原理,對温度計的應用範圍教師進行了充分的引導,學生直觀認識,深刻理解,較為紮實。學生課前對所學知識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表現出良好的學習素質,教師讓學生觀察温度計,每組進行仔細觀察,然後彙報、交流,總結出温度計的結構,對刻度的由來、刻度計的幾種類型都進行了分析,學生學習較為輕鬆。儘管三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熱脹冷縮”的知識,但學生對温度計的設計原理都能有較準確的認知。

篇九: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於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篇十: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首先創設情景複習舊知,然後做磁鐵的遊戲。在上課的剛開始我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寬鬆的探究空間。通過做磁鐵遊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在孩子們的自我探究中總結出磁鐵的有關性質。講完這節課,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創設情景,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表演小魔術”————“打撈大頭針”這樣一個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怎樣把大頭針從燒杯裏撈出來,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學重點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嘗試着引導學生在簡單瞭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後,直接放手讓他們玩一玩磁鐵,也沒有提過高的要求。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材料。如小車、環形磁鐵(大小都有)、因此,我覺得“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的猜測可以省略,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儘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並且這種玩是自由的、開放的。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實際上也就給他們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搭建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學道理就是在學生不經意玩的過程中發現的,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在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課堂上的“玩”更能促進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在玩中一起討論、相互啟迪,最後達成共識。

玩了近15分鐘後,整理好材料開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個體差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見解,而交流能使這種差異成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經過充分動手,學生有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驚喜發現,這些發現既讓他們興奮,又讓他們疑惑不解。原有的認識通過合作探究產生了新的疑問,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製造了課堂的第一個小高潮,使得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向更深層次探究的慾望。“為什麼紅和紅的碰在一起會彈開,紅和白的碰在一起卻吸在一起了?”“小鐵釘為什麼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鐵釘”……“玩磁鐵”不僅僅成為本堂課探究的一個起點,而且為整個單元的探究活動埋下了伏筆,也達到了我設計的意圖。

篇十一: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學生是在經歷了對動植物及自身的科學探究之後,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觀察的方法。他們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觸到水,根據生活經驗,他們對水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就是這最平常不過的“水”,孩子們很少有意識的去觀察它、研究它,可以説,他們對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律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於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具體體現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台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台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着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徵的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因此,在以後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選擇更優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篇十二: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在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另外結合我鎮的16字教學模式,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現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談談:

一、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問、敢答。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加以改革、更新,採取16字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髮揮主體性,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第一次接觸,有的內容他們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把所思所想拿出來。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合作探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略遠或者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啟迪,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解放他們,鼓勵學生敢問,愛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親歷科學”這一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育學生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敢問敢答就是成功的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提問的過程中,自己才能得到發展。

二、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校園裏的小動物》,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蝸牛是什麼們樣子的?它怎麼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於國小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水》一課,一個學生提到:“水還可以以降水的形式存在”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麼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對水的存在形式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篇十三: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這節課給我同時也給我的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一堂課,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維方式,能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真正做到主動的學習,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作為教師,我儘可能的把課改後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融通在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質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權力,不擺架子,尊重學生,主動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徹底改變過去教師唯上、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裏,作為教師的我,對於學生提出的個別問題,並沒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緣於自己知識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當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的同時,拓展自己的知識空間,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十四: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科學是?》這一課是整套教材的一個啟蒙,讓學生在理性上知道什麼是科學,即科學不僅是需

要學習的一堆知識,同時也是對過程與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種積累。

首先,我在討論“科學”是什麼的環節上分成了三步,由淺入深。從觀察一些圖片知道科學是一些發明創造之類的大事情,同時逐漸引導學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回憶自己是否有過類似於科學家的研究經歷。其次,利用空氣佔據空間這個活動意識到平時“遊戲”的時候科學就伴隨着自己。在最後加入了“琴納與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讓學生理解“科學”是什麼。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祕,它就在我們身邊。

其次,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很多課堂的要求、習慣都不明確。老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強調常規的管理。但過多的要求可能又會制約學生的發展,限制他們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課堂。在我讓學生根據科學探究的過程複述琴納與牛痘的故事,為防止有些同學在那無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認真傾聽,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改進,既提出了課堂要求,又讓學生有事可做。

再則,我們要用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敢問、愛問、善問的精神。但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於其他一些問題,不能不管不問,要尊重每位同學的思想成果。

篇十五: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做一名小科學家》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都是科學家》中的第二課。該課是繼《科學是??》之後的一節延伸課,因為第一課中讓學生領會到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但那只是看別人進行“科學探究”,自己並沒有真正參與進去,而這節課則不然,這節課是讓學生真正動手動腦搞科學探究。所以自我感覺這節課的一大成功之處在於上課之初老師巧妙的設計了一個情境:讓一隻紙鸚鵡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學生的好奇心給吸引住了,每一個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也都想“一飽手福”,想親自試一試,接下來便順理成章,讓學生動手試試吧,因為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當然學生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更激起了學生的不解,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點撥要恰到好處,教師寫意般的幾句話便讓學生注意手中的紙鸚鵡掉下來時的樣子,從而想到是頭重腳輕的緣故,緊接着拋出第二個問題:怎麼解決紙鸚鵡頭重腳輕的問題?由於是三年級的國小生,受知識能力的影響,解決問題的辦法很是可笑,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這種前瞻性,預測到學生的種種辦法,本節課我就從愛護小動物的角度出發把學生引到了在紙鸚鵡尾部加重物的辦法,而把用剪刀減去頭部以減輕重量的辦法給否定了,辦法可行但不採用,所以大量的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學生小組內的積極合作,終於每個小組成員實驗都成功了,學生那種溢於言表的高興是教師怎麼手把手教、怎麼講都無法代替的。本節課第二大亮點是學生有了理論基礎後,如何把這個知識點應用開來呢?讓學生把常見的幾種物體也能像紙鸚鵡一樣立在指尖上,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學生居然用一根鐵絲把鉛筆立在了指尖上,根據我們常人的思維對稱物體最穩當,可這名同學居然打破常規險中求勝成功了。這種做法給我給其他學生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敢於創新,敢於打破框框的束縛。這是我在課前沒想到的,但學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體會到一句話“低估學生比高估學生更可怕”的真正含義了。仔細揣摩這節課有一處瑕疵有待解決:那就是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失敗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頭緒的時候,教師顯得有些急躁,如果下次再上這節課的時候,必須要沉着冷靜,靜待學生的佳音,不能操之過急。真正做到讓思維的火花碰撞起來,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決問題。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準備方面,我遵循便於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則,儘可能多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氛圍中進行合作研究。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彙報富有特色的記錄——探究、研討有生命的物體的共同特徵——拓展延伸、續寫科學詩,感受生命世界的無限美麗。

《校園裏的植物》教學反思

在《校園裏的植物》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可以集中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但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第一課,而且在教室之外,如何把握好一個學習小組是需要注意的。從教學的實踐來看,關鍵是要明確目標,組織一個小組,並加強組長的指導。在評價中關注學生小組的表現,以小組的成功評價學生的表現,引導學生意識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的活動中並不排斥個人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現是在學生個人遇到問題時能提出各人的建議或看法,在討論交流的時候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否則,合作就會失去作用,教學組織就會混亂。

《植物、動物、人》教學反思

科學課重在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這節課我也設計了不少的活動,但40分鐘的課堂時間往往不夠用,雖説新的課程理念並不侷限科學課的時間,但拖堂在學校生活中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把未解決的問題留待下課繼續,既影響了教學效果又耽誤了教學進度,這是我在教學實際中遇到的一個難點,有待於今後去摸索、解決。

《校園裏的植物》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裏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就集中了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

在科學活動中,既然有觀察,就一定有記錄,我除了讓學生明白如何觀察外,還實施提醒讓他們學會記錄,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本課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敍述,也可以採用畫圖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葉子畫下來。

要學生養成既觀察又記錄的習慣不是説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我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多寫觀察日記,引導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尤其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只有這樣不停的循環往復,才能養成好的觀察下習慣。

篇十六: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學生是在經歷了對動植物及自身的科學探究之後,對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觀察的方法。他們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觸到水,根據生活經驗,他們對水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就是這最平常不過的“水”,孩子們很少有意識的去觀察它、研究它,可以説,他們對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律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於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具體體現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台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台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着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徵的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因此,在以後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選擇更優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神奇的水》教學反思

科學課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回顧我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神奇的水》一課,着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繫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基本過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麼回事?”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後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體,説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麼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麼等後續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忽視了強調實驗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滿”這一環節,以致於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混亂,實驗結果出現了誤差。在後來的課上我就儘量做好實驗前的強調工作,如怎樣減小誤差等,學生聽後,在實驗中就能注意到,實驗效果也好些。學生在做實驗到後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後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

總之,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

《神奇的水》教學反思

從幼兒園到國小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已經對水、水的神奇有了一定的瞭解,這些零碎的、模糊的信息為學生研究《神奇的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總的來説,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為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篇十七: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從鑽研教材到進行教學設計到最後的上課,我從中發現許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減少老師的活動時間,預設彈性設計,提高課堂實效: 許多老師在課前預設的教學環節都很具完整性,可課一上下來,常常有許多我們預想不到的狀況發生,為了處理這些狀況,我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又為了不破壞課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課。而我這堂課由於知識性的內容較淺顯,所以課堂上沒有什麼所謂的“意外”發生,一節課下來,反而覺得時間很充裕,後面的總結顯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課,學生沒興趣再聽下去,也影響了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不好。剩餘時間,沒有充分利用寶貴的40分鐘,也不行。

那麼該如何把握課堂40分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做了以下幾點思考:(1)、減少老師的説話時間。科學探究課要把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老師經常是放不開,怕孩子偏離了主題,所以經常反覆嘮叨實驗要求、注意事項,浪費了很多時間。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廢話少説,長話短説。教學語言要簡潔有力,不重複,不提一些無效問題。提出問題時,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選擇要叫哪個學生回答上面。只要我們多注意,一定能在課堂上節省出許多時間來給學生進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動。(2)預設彈性設計。比如我這堂課,如果不把運水比賽從這節課刪掉,而是預設在最後一個環節,看到時間還充裕,那麼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活動,這樣我在後面的時間就能充分利用了。時間是寶貴的,要想提高課堂時效性,那麼教師應先學會把握好課堂40分鐘,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最後在遊戲活動結束,我沒有注重學生的總結,匆忙結束了課程,使遊戲的最總目的沒有達到。

實驗是課堂的重要部分,實驗是為了尋求真相,但有些實驗,特別是對比實驗,要控制變量,經常會導致實驗結果與現實有所出入。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及時分析是什麼原因,還可以藉機生成二次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