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林語堂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3W

關於林語堂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林語堂的感情生活 篇一

燒掉結婚證書

林語堂出生於福建龍溪(今漳州平和阪仔),婚前曾有兩位戀人。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是他的第三位戀人。廖翠鳳是鼓浪嶼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當二人擬訂終身時,廖翠鳳的母親卻有異議,説:“和樂(林語堂的本名)是牧師的兒子,家裏很窮。”廖翠鳳卻堅決果斷地説:“貧窮算不了什麼。”就是這句話一錘定音,成就了林語堂與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結婚後,他徵得廖翠鳳的同意,將結婚證書燒掉了,他説“結婚證書只有離婚才用得上”。燒掉結婚證書,表示了他們永遠相愛、白頭偕老的決心。婚後不久,林語堂和廖翠鳳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攻讀碩士學位。在哈佛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期間通過轉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

經濟困難時,廖翠鳳只得變賣首飾以維持生活。終其一生,林語堂在操守上也是絕對純潔的。美色當前,欣賞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諱其所好,惟不及亂耳。

與妻相處之道

如果廖翠鳳在生氣,林語堂連話也不説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過就算了,他的絕招是“少説一句,比多説一句好;有一個人不説,那就更好了。”他認為夫妻吵嘴,無非是意見不同,在氣頭上多説一句都是廢話,徒然增添摩擦,毫無益處。他説:“怎樣做個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歡的時候,你跟着她喜歡,可是太太生氣的時候,你不要跟她生氣。”廖女士最忌諱別人説她胖,最喜歡人家讚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語堂每逢太太不開心的時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會笑起來了。

林語堂曾經説過:“只有苦中作樂的回憶,才是最甜蜜的回憶。”他們即使窮得沒有錢去看一場電影,也可以去圖書館借回一疊書,倆人守住一盞燈相對夜讀,其樂不改。所以大師亦説,窮並不等於“苦”,他從來沒有“苦”的感覺;世俗所謂的“貧窮夫妻百事哀”的邏輯,完全被他推翻了。

金玉良緣的祕訣

1969年1月9日,在台北陽明山麓林家花園的客廳裏,一對喜燭點燃,林語堂夫婦悄悄慶祝結婚五十週年。林語堂把一枚金質胸針獻給廖翠鳳,上面鑄了“金玉緣”三字,並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萊的不朽名詩《老情人》。

林語堂認為廖翠鳳屬於接納萬物、造福人類的“水”,

而自己卻是鑿穿萬物的“金”。

林語堂認為婚姻並不是以善變的愛情為基礎的,而是愛情在婚姻中滋長,男女互補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與日俱增的。

有人問他們半個世紀“金玉緣”的祕訣。老夫婦搶着説,只有兩個字,“給”與“受”。在過去的一萬八千多天裏,他們相互之間,儘量多地給予對方,而不計較接受對方的多少。林語堂説:“婚姻猶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樣去欣賞它,又怎樣去駕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逝世於香港,靈柩運回台北,埋葬於陽明山麓林家庭院後園,廖翠鳳仍與他終日廝守。

林語堂的作品賞析 篇二

林語堂在《無所不談》中的《閒話説東坡》、《記紐約釣魚》、《記遊台南》和《論西洋理學》等,最體現開放的豐富和舒展的美麗,也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與上相關,林語堂的散文並不講究整體構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寫作規則的權威。他認為:“八股有法,文章無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⑦正為此,林語堂欣賞金聖歎的《水滸傳序》。該序開篇兜頭一句:“人生三十未娶,不應更娶;四十未仕,不應更仕;五十不應為家,六十不應出遊。”突兀而來,完全是感興之言。而全文慨歎時光易逝,人生苦短,大談朋友聚談之樂,與《水滸傳》並不搭界,借題發揮而已。有人肯定要指摘金聖歎文不對題了。可文不對題又有什麼要緊呢?重要的是作者淋漓致地發抒了自己心頭湧動着急欲出口一吐為快的人生感悟。也正因為憎恨“規矩”,林語堂覺得奇怪,像金聖歎這樣的通達之人和不羈之才有時也會犯糊塗,不知不覺地困倒於章法句法之下不能自拔。他寫道,金聖歎批書專門替作者算一抑之抑,一結二結,並滿口“妙哉,妙哉”,真是矮子摸大象,摸不着頭腦。⑧林語堂同時指出,文章的起承轉合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湧現而成,其千變萬化,猶如危崖幽谷,深潭淺澗,毫無匠心的經營,而因緣際會,自成其曲折嶄巖之美,不是明堂大廟營造法尺所可以繩範的東西。

故林語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千姿百態。結構大多很隨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應等的痕跡,只流動着自然的韻律,散發出粗樸的氣息。這是屬於林語堂自己的氣息。它以真情和獨見,構成了林語堂的“個人筆調”。林語堂的自由寫作態度與梁實秋恰好相反。作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得不止,這是蘇東坡的話,林語堂衷心認同。梁實秋則以為此是“才人高致,非常人所能企及”。又説,徐志摩為文,嘗自謂跑野馬,屬於“下筆不能自休”一類,雖然才華橫溢,究非文章正格。

林語堂要作文如談話,梁實秋要談話如作文。梁實秋甚至認為談話也要嚴謹,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他批評道:“寫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談話而知剪裁的人就更少了。” 談話也要剪裁,在林語堂聽來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林語堂是主張打破桎梏而無遺的表現主義者克羅齊(BenedettoCroce)的信徒,梁實秋是新人文主義者白璧德(IrvingBabbit)的信徒。白璧德講“文章紀律”。難怪梁實秋的散文篇篇筆法老到,結構精嚴。這自然也是現代散文可有之一格。但梁實秋又將作文的規矩強調得太過了。郁達夫引述過樑實秋髮表於《新月》上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話:“近來寫散文的人,不知是過分的要求自然,抑過分的忽略藝術,常常的淪於粗陋之途。無論寫的是什麼樣的題目,類皆出以嬉笑怒罵,引車賣漿之流的口氣和潑婦罵街的口氣都成為散文的正則。像這樣恣肆的文字裏面,有的是感情,但文調,沒有。”郁達夫反問道:“難道寫散文的時候,一定要穿上大禮服,戴上高帽子,套着白手套,去翻出文選錦字上的字面來寫作不成?”

林語堂生平簡介 篇三

林語堂(1895年-1976年),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發明家。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__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併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係》。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祕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説。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

林語堂書法觀 篇四

摘 要:林語堂先生的成就不單單在文學和翻譯方面,他對中國的書法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文意通過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論中國書法的一章試探林語堂的書法觀。

關鍵詞:林語堂;書法觀;韻律;書法

林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

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功底,早年出國留學的經歷也使他具有了很高的文學造詣。

這都是為我們所熟知的,其實林語堂除了文學的偉大成就之外,對於中國書法藝術也有很深刻、獨到的見解。

早在《吾國吾民》中林先生就對中國的書法藝術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字數不多,但也體現了林語堂對中國書法的深刻認識。

下面我們就通過林語堂對書法藝術的簡單論述來一窺他的書法觀。

一、以韻律為根本的藝術來源論

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關於藝術起源的觀點很多,例如 “摹仿説”、“遊戲説”、“宗教魔法説”、“巫術説”、“勞動説”等等。

這些觀點都從不同角度對藝術起源的問題作了充分探討,那麼藝術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呢?

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中國書法》一章提到,“一切的藝術都是韻律的藝術”,林語堂認為韻律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中國的書法藝術之中,而是普遍的存在於任何的藝術之中,只是在時間的範圍內是否讓人們重視、是否起着決定性作用而已。

正是伴隨着韻律的原則,對韻律的不同理解與欣賞使各國藝術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韻律在中國的藝術發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林語堂卻認為這種對韻律的最先崇拜卻是起源於中國的書法藝術之中。

二、認為中國書法是中國美學的基礎

中國的書法,就是指漢字書寫時所留下的痕跡。

其實書法藝術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工具材料下的表現方式不同而已:西方通過硬筆和墨水來追求字母的排列之美;而中國的書法,是由於漢字的特殊性,加上毛筆的作用產生出來的特殊美感。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書法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才顯得尤為獨特,林語堂也認為“書法代表了韻律和構造最為抽象的原則”。

中國書法也通過特有的線條和結構的美感代表着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

三、書法是各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體

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美學的基礎。

並不僅僅體現在對漢字的書寫上,在這種美學基礎的影響下,書法的審美標準也滲透到中國社會各方面的領域。

中國人一直講書畫同源,書法通過毛筆所表達出來的豐富筆法被繪畫所借鑑,中國的許多畫家如趙孟頫、董其昌、黃賓虹等人,通常也是書法家。

中國古代建築當中的飛檐就是對隸書波磔的一種再創造的審美表現。

其實早在唐代就有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筆法的傳説,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就在生活中觀船伕蕩槳而得筆法,並探索出了自己特有的書法風格。

中國書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且每一位書法家都在積極的去尋求自己那種特有的表達方式。

這種審美的。相互滲透使書法變成了各學科間相互滲透的綜合體,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四、多形態的運動美是理解中國書法的鑰匙

自然之所以吸引人,不僅是她所擁有的生物種類的繁多,也在於各種類之間遵循着自己的生活形態不斷運動的結果。

西方人之所以看中國的書法很神祕,是因為西方人在藝術的注重方面更加的在意藝術的層面問題而不是藝術的線條問題,對於線條的質感問題的認識遠不及中國書法研究的透徹。

正是因為如此,書法線條各形態之間的運動、對於運動的把握,才是理解中國書法的鑰匙。

林語堂認為“中國書法探索了每一種可能出現的韻律和形式”,這就是來源於自然的結果。

其實中國書法中的許多筆法如錐畫沙、屋漏痕也都是源於自然的表現,書法家們正是把握住了這樣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將這種美融入自己的書法創作當中。

因此,想要更加深入的瞭解中國書法筆法的精髓,就要善於去把握多種形態的藝術美感的追求。

五、對現代書法的無限憧憬

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就講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清代大畫家石濤也講過“筆墨當隨時代”。

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都不能是固步自封的。

林語堂也深知這個道理,那麼中國書法發展到現在,又有什麼樣的創新性而言呢?林語堂認為“它最為明顯的特徵,不是努力撫慰我們的心靈,而是竭力刺激我們的感官”,這或許是中國書法在現代的一種新的發展道路。

雖然在林語堂的時代,中國的書法藝術還沒有與現代很好的結合。

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有中央美院教授徐冰創“天書”系列、邵巖等年輕一代所探索的現代書法、中國美院王冬齡教授成立的現代書法研究所、浙江大學陳振濂教授領導的“學院派”書法運動等等,中國書法也呈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在這些活動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更加體現了林語堂對中國書法在新時代發展的先知導向作用,也不負林語堂先生對中國書法的無限憧憬。

斯人已逝,但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伴着這些珍貴的資料,中國的書法藝術也會朝着正確的方向不斷的發展,體現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