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武陵春》全詩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武陵春》全詩及賞析【精品多篇】

原文: 篇一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賞析 篇二

歷來寫愁之作頗多:或直抒胸臆,“駕言出遊,以寫我憂”(《詩·邶風·泉水》);或巧用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於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晏殊《蝶戀花》);……這些都饒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樣寫愁,卻能自鑄新辭,以其委婉纖曲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表達了深沉複雜的內心感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從而成為後人盛傳的抒愁佳篇。

此詞作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當時北國淪陷,丈夫亡故,詞人隻身流寓浙江金華。這首詞表達的就是這種國破家亡的滿腔憂愁。詞雖僅在末尾出現一個“愁”字,而“愁”實在是貫穿全篇的主題線索。整首詞寫得極其含蓄委婉,又起伏變化,於“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了翁《蓼園詞話》),充分體現了婉約詞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意不過風吹落花而已,然仔細想來,“風住”,則在此之前曾是風狂雨驟之時,詞人定被風雨鎖在室內,其憂悶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時為下文“也擬泛輕舟”作伏筆)。“塵香”,則天已轉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對美好景物遭受摧殘的惋惜之情。“花已盡”既補説“塵香”的原因,又將“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頓挫有致。“日晚倦梳頭”,日高方起,又無心情梳髮。這看似違背常理的細節描寫,正好寫出了作者在國痛家恨的環境壓力下那種不待明言,難以排遣的悽慘內心。環顧四周,丈夫遺物猶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國故鄉;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這一切真不知從何説起,正想要説,眼淚早已撲籟而下,“欲語淚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噴湧而來,可謂“腸一日而九回”,悽婉動人。詞至此收縮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暫告段落。

“聞説雙溪春尚好”,語氣陡然而轉,詞人剛剛還在流淚,現在卻“也擬泛輕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疊起。然“聞説”,只從傍人處聽説而已,可見自己整日獨處,無以為歡;照應了上片“風住”“日晚”兩句。“尚”、“也擬”,説明詞人萌動了遊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緒又轉:“只恐”雙溪舟小,載不動那麼多愁苦。那麼只有閉門負憂,獨自銷魂了。上文“欲語淚先流”一句至此便點出緣由。總起來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説小小春遊,不足以慰藉詞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卻善於通過“聞説”“也擬”“只恐”三組虛詞,吞吐盤旋,翻騰挪轉,“一轉一深,一深一妙”(劉熙載《藝概》),把自己在特殊環境下頃刻間的微妙複雜的心理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情意婉絕,迴腸蕩氣。

最後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會,難以捉摸。如今作者卻意想天開地將它裝上小船,給人一種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而且還怕愁太重,小船載不動,則愁又顯得有重量了;再聯繫前句的“輕”字,似乎還可看到這小船在重愁堆擠下被慢慢壓向水面之狀,從而獲得了一種動態感。其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想象驚人,實在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李清照是極擅長寫愁的。除本詞將愁寫成有形體、重量、動態外,她還在其它詞裏將愁寫得有長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台上憶吹簫》);有濃度:“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等等。這些都形象傳神,韻味幽深。

《武陵春》一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中人們共有的離恨別緒。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進了自己有限的藝術境界裏,從而使本詞具有了典型性。因此這首詞不僅獲得了藝術審美價值,而且也贏得了社會審美意義。

創作背景 篇三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註.濟南:濟南出版社,20xx年1月版.@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9月版:第119—121頁.

閲讀練習篇四

14、上闋四句中有兩句通過人物外在行為來寫主人公的內心哀愁,請將它們找出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兩個句子都寫了愁,請簡要説出它們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之處。(3分)

①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武陵春·春晚 篇五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參考答案 篇六

①開放題,可説能,也可説否,強調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為插圖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則是日色已晚,顯然圖中的月亮不當;示例2:不能,因為插圖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與倦梳頭相矛盾。示例3:能,因為插圖中的主人公的滿面愁容正體現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頭。

②與前面的聞説也擬結合起來,以主人公複雜的心理活動體現內心沉重的哀愁。

3、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每問1分,共2分】

4、我同意這種看法。(1分)在詞人筆下,抽象的東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波逐流,還可以用船來承載。(1分)作者化抽象為具體,想象新穎真切,極形象地抒寫出了內心的苦悶和憂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這種看法,但必須言之有理,可視其答題情況酌情賦分)

譯文 篇七

風停了,塵土裏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粧。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聽説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我許多的憂愁。

註釋 篇八

⑴此詞在《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類編草堂詩餘》、《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文體明辨》、《古今名媛匯詩》、《詞的》、《嘯餘集》、《古今女史》、《古今詞統》、《古今詩餘醉》、《歷城縣志》、《花鏡雋聲》、《見山亭古今詞選》、《詩餘神髓》、《古今圖書集成》、《同情詞集選》題作“春晚”,《彤管遺編》、《彤管摘奇》、《名媛璣雋》題作“暮春”,《詞學筌蹄》題作“春暮”,《詞彙》題作“春曉”,《詞鵠》調作“武陵春第二體”。趙萬里輯《漱玉詞》雲:“至正本《草堂詩餘》前集上如夢令後接引此闋,不注撰人。玩意境頗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荊聚本、陳鍾秀本、楊金本《草堂詩餘》前集捲上,此首俱無撰人,與至正本同),《古今斷腸詞選》卷二又誤以此首為馬洪所作。

⑵“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花已盡”,《詞譜》、清萬樹《詞律》作“春已盡”。

⑶“日晚”,《花草粹編》作“日落”,《詞譜》、《詞彙》、清萬樹《詞律》作“日曉”。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國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宋賀鑄《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鸞腸易斷,寶勒空回。”

⑸“淚先”,《彤管遺編》、《彤管摘奇》作“淚珠”,沈際飛《本草堂詩餘》注:“一作珠,誤”。《崇禎歷城縣志》作“欲淚先流”,誤刪“語”字。

⑹“聞説”,清葉申薌輯《天籟軒詞選》作“聞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輯《嘯餘譜》作“春向好”。“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遊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於金華城南,故曰“雙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勝志》:“雙溪,在(金華)城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經義烏西行入縣境,又匯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經石碕巖下,與南港會。南港源出縉雲黃碧山,經永康、義烏入縣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繞屏山西北行,與東港會與城下,故名。”

⑺“擬”,準備、打算。“也擬”,也想、也打算。宋姜夔《點絳脣》:“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辛棄疾《摸魚兒》:“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輕舟”,《匯選歷代名賢詞府》、清陸昶《歷朝名媛詩詞》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見《玉篇》及《廣韻》。“舴艋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藝文類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餘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麗過常。”唐張志和《漁夫》詞:“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又“霅溪灣裏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宋《金奩集·黃鐘宮·漁夫詞(十五首)》:“舴艋為家無姓名,胡蘆中有甕頭青。”元吳鎮《漁夫》詞:“舴艋為舟力幾多。江頭雲雨半相和。”

⑼“載”,清萬樹《詞律》:“《詞統》、《詞彙》俱注‘載’字是襯,誤也。詞之前後結,多寡一字者頗多,何以見其為襯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盡許多愁’可證。沈選有首句三句,後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雲‘忽然又起新愁’者,“愁從酒畔生”者,奇絕!案:‘流不盡’句,見趙師俠《武陵春·信豐揖翠閣》詞。趙師俠,又名師使,有《坦庵長短句》。”“載不動”句,宋鄭文寶《楊柳詞》:“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賞析: 篇九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藴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台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説起”?所以正要想説,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悽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遊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誌》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遊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遊覽以排遣的悽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説的“多少遊春意”。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遊所能消釋?所以在未遊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後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説”、“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説”;泛舟出遊,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説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裏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雲:“‘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一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雙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不免徑露矣。”這一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正確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醜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一天煩惱”,惟恐説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於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説:“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一步而已。

李後主《虞美人》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觀《江城子》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於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並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脣纏令·尾》雲:“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雲:“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佈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採桑子》雲:“羣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欄干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周邦彥《望江南》雲:“遊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悽悽。”作法相同,可以類比。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説:“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佈局上的共有特點。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説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説春光已盡,周詞是説佳人已散。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豔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後,還有什麼可寫的呢?這樣開頭,豈不是把可以寫的東西都掃除了嗎?及至讀下去,才知道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閒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淒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這好比我們去看一個多幕劇,到得晚了一點,走進劇場時,一幕很熱鬧的戲剛剛看了一點,就拉幕了,卻不知道下面一幕內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趕上了全劇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抒情詩因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原文: 篇十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