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望的全詩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春望的全詩及賞析(多篇)

《春望》 篇一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閲讀答案 篇二

(二)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9-20題。(8分)

樂遊原 【唐】李商隱

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陽更向東。

曲江春望 【唐】唐彥謙

杏豔桃光奪晚霞,樂遊無廟有年華。

漢朝冠蓋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漢苑花。

【注】①羲和:中國古代神話中駕馭太陽的神。②虞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日落處。③宜春:漢代皇家園林,位於長安東南,唐時更名為“曲江池”,與樂遊原相鄰。

19、這兩首詩歌,都寫了一天中 時刻的景色,都寫到了長安城外的遊覽勝地—— 。(2分)

20、這兩首詩歌分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黃昏/傍晚; 樂遊原

20、李商隱的《樂遊原》主要運用了擬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駕馭太陽奔跑,於黃昏時、日落處停步休息,不肯讓夕陽掉頭向東方升起,表現出對時光的留戀,傳達作者因時光流逝而帶來的遲暮之悲、無奈之感。

唐彥謙的《曲江春望》主要運用對比手法,將已化為陵墓的漢朝冠蓋,與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鮮明對比,傳達出作者對繁華已逝、歷史滄桑、物是人非的慨歎。

春望原文、註釋及賞析 篇三

原文:

春望詞四首·其一

唐代:薛濤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譯文: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花開的時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賞,花落的時候你無法與我一起悲傷。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想要問我相思之情讓人最為難耐的時間?那一定是在花開花謝的時候。

註釋: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欲問:想要問。

賞析:

這首詩寫思婦渴望與久別丈夫相聚首的無限相思之情。

思婦面對百花盛開的撩人春色,面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觸景生情。“花開不同酵步翻賞”,而花無百日紅,其花易衰,其色易逝,花開花落,最惹思婦青春易逝之哀怨,自然令人不勝低迴與哀婉,自然使思婦聯想到青春易逝,丈夫不在身邊,辜負了青春年華,這讓她怎能不思念遠別的丈夫(或戀人),也就自然而然傾述出心中既怨又慕的傷春情懷。

花開“同賞”,花落“同悲”,這是思婦與丈夫(戀人、情人)共同追求和嚮往的最理想的情愛境界。然而,事與願違,卻花開不能“同賞”,花落也不能“同悲”,這恐怕是夫妻之間的情愛的不幸與悲愴。有哪一對情人不希望“比翼雙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朝夕相處,歡樂與共呢?即使在生活的長河裏,碰見點風雨,有哪一對真正的情侶不能同舟共濟呢?

在共渡難關中的“同悲”,又何嘗不是含有苦澀的愛的甜蜜呢?何況“苦中甜”,即詩中説的愛情生活中的“同悲”,這要比“同賞”更有其深刻的內涵。“同賞”與“同悲”共同構成人生旅途中相知相愛、休慼相關、相濡以沫、相互依戀,這恐怕才是詩人在這首詩裏要講的愛情真諦!這恐怕是這首詩中所説的不能“同賞”,又不能“同悲”的巨大失望的惆悵和無限哀怨的幽恨所在!所以,郭煒《古今女詩選》稱此詩:“不同悲勝不同賞’多多。”趙世傑《古今女史》説此詩:離恨綿綿。

《春望》閲讀答案 篇四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sāo)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1、《春望》首聯寫作者春望所見,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融情於景,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國家山河依舊,可淪陷後的國都殘破不堪、亂草叢生,這與昔日繁華形成巨大反差,痛徹地表達出詩人憂國傷時的強烈感情。

2、《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

答: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

3.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歎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4.古代大詩人作詩十分講究煉字。《春望》尾聯中的“搔”字錘鍊得好,好在哪裏?

答:本詩中的“搔”字是對詩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細節描寫,傳神地表達了詩人內心難以排遣的憂國思家之情。

《春望》賞析: 篇五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該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此詩作於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詩人當時為安史之亂叛軍所俘,身陷長安,看着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以景襯情,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情懷。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杜甫詩鑑賞 篇六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次聯以下轉言春望之情。“感時”承上二句,而“恨別”啟下。“感時”、“恨別”二句概括深廣,痛心於國破、憂思於家室,家國命運在這裏得到了統一。看花濺淚,聞鳥驚心承“城春草木深”而來,“感時”是感春之時,也是感家國殘破之時,也是感離家長久之時,故而引出“恨別”來。三聯從國事引出家事。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烽火連三月”是説戰亂長久,戰火持續“ 三個月”了。至德二年(757)三月,詩人杜甫正陷在安祿山及其叛軍所佔據的長安城。三月的春天並未給詩人帶來快樂,戰火連綿,國家危機日益深重。

“家書抵萬金”是説音信隔絕,擔憂家庭命運。戰火紛飛,時局緊張,遠在鄜州的家屬,音信早已斷絕,詩人擔憂他們的命運,渴望能得到他們的消息。上句傷於國事是應“感時”,下句懷念家人是應“恨別”。

結聯刻劃自我形象以抒憂時傷春之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這首詩在寫作上,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一、二句描寫長安的春景(起);三、四句表達感時恨別之情(承);五、六句寫戰事阻隔,不見家書(轉);七、八句表現憂愁蒼老(合)。尤其是三、四兩句,上句承上聯“國破’的現實,下句啟下聯“恨別”的苦境,可謂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宋人司馬光説:“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而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

他皆類此,不可遍舉。”(《續詩話》)。的確,言簡意賅,語言精煉正是本詩的特色,也是詩人一貫的創作風格。

“白頭”,因憂時感事而愁白了頭髮;“搔更短”,從表現心理的典型動作上寫他心煩意亂的情狀。“渾欲不勝簪”,頭髮越搔越少,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鮑照《擬行路難》之十六有“白髮零落不勝簪”句,詩人化用此句,抒寫他的懷家憂國之情,更顯深沉、哀痛。

全詩緊扣“望”字,層層深轉,情景交融,曲折細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春望》閲讀答案 篇七

漢壽城春望①

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華表④半空經霹靂,碑文才⑤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⑥,此地還成要路津。

【注】①本詩是作者貶任偏遠地區的朗州司馬時所作。漢壽城,朗州古城。②芻狗:古代用茅草紮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貴族墓前的石獸。④華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隱約。⑤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1、下列選項中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首聯因不見人煙,所以“對”字組合起來的荒祠、古墓、荊棘、榛莽之類愈多,愈顯出古城的荒涼。

B.頷聯寫“牧豎”“行人”,極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氣。頸聯寫華表、石碑表現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合的條框,首頷頸三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扯的景象。

D.在尾聯興和廢的慨歎中,詩人闡明瞭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強化了全詩的消極思想。

E.本詩主要寄託詩人貶謫到偏遠地區後的淒涼之感、對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歸隱田園的嚮往之情。

2、本詩作於杜甫《春望》後約40年。兩詩都運用意象,從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的影響。請依據詩歌,比較兩詩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簡要分析。

【答案】

1、AC 2.相同點:遙望春景的荒蕪和破敗、淒涼。

不同點:①《春望》描寫戰亂中的場景,《漢壽城春望》描寫戰亂後的遺蹟。

②《春望》描寫國都景象,《漢壽城春望》描寫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寫景物和詩人形象,《漢壽城春望》全詩寫景。

【解析】

1、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選項中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正確的兩項”,這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項,“頷聯寫‘牧豎’‘行人’,極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氣”有誤;頷聯雖有“牧童”和行人”出現,但也沒有增添任何生氣。牧豎燒芻狗予田中,説明墳山冷落,祭掃無人“田地荒蕪,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於陌止。是因為荊榛莽莽,別無可以觀賞盼景物,唯古墓前石獸羣尚可注目而已。D項,“強化了全詩的消極思想”有誤;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E項,“歸隱田園的嚮往之情”無中生有。

2、試題分析:題幹要求學生“本詩作於杜甫《春望》後約40年。兩詩都運用意象,從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的影響。請依據詩歌,比較兩詩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內容。應找出兩首詩歌中的意象,分析場面的特點。《春望》中,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這首詩描寫的是戰亂中的場景,且所寫的是國都長安的景象。《漢壽城春望》中,首聯的出句點明瞭“春望”的地點——漢壽城,勾勒出來的景物頗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獨沒有人煙,這是戰亂後的遺蹟。

點睛:本題屬於詩歌的比較閲讀題。這類題目的特點如下:選材,題目材料一般選用不同的人所寫的相同或相似的題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達技巧不同,或是語言風格不同;命題角度,可以分為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對詩歌形象的解讀、對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較;題型設置,既有單一比較,但更多的應是綜合比較。可以氛圍“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但又較多是“同中求異”這一類型。比如本題中,主要是對兩首詩歌中形象的比較,且屬於“同中求異”,即既要答出相同點,也要答出不同點。

《春望》閲讀答案 篇八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5、《望嶽》與《春望》分別創作於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時期,兩首詩圍繞“望”字展開。《望嶽》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麗的泰山,表現出詩人①的人生態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敗的長安城,表現出詩人②、思念親人、悲己傷時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A.《望嶽》全詩沒有“望”字,卻句句圍繞“望”字着筆,遠望、近望、凝望,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情懷。

B.《望嶽》頷聯中“鍾”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則寫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頷聯中“感時”緊承“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傷時局,見花開傷心;“恨別”領起“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怨恨離散,聞鳥鳴驚心。

D.《春望》尾聯由國破家亡寫到自己的衰老,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表達了詩人珍惜時光的願望。

7、在古代詩歌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鳥,詩人借鳥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傷感悲情;“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表達了滿懷豪情;“,”表達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積極向上②憂國憂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7、答案示例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2分。每空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得分)

《春望》閲讀答案 篇九

長安春望

盧綸

東風吹雨過青山, 卻望千門草色閒。

家在夢中何日到, 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 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 獨將衰鬢客秦關。

【注】 盧綸( 7 3 2年-7 2 2年) , 字允言, 大曆十才子之一。曾於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 旋即安史之亂爆發, 未能為官, 後重新應試, 但屢試不第。受舉薦為官, 但因政治鬥爭受到牽連, 終身不得重用。

1、“ 卻望千門草色閒” 一句中的“ 閒” 字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請賞析。( 5分)

2、詩中抒發了詩人的哪些情感? 請簡要概括。( 6分)

試題答案:

1、【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的語言,淺層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賞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閒,意為悠閒、自在,(2分)運用擬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寫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襯了詩人內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這類題:①解釋“閒”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2、【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鑑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鄉;②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③對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傷;④客居異鄉的孤寂與惆悵。 (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關鍵詞“望”“何日到”可體現出思鄉之情;結合註釋和尾聯,可體現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

【思路點撥】鑑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後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後,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鑑賞】

此詩首聯“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開篇緊扣題目,寫在長安“春望”。“東風”句,側重寫望中所見。盧綸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家鄉剛好位於長安的東面,説“東風吹雨”,是説東風從家鄉吹來,自然引出思鄉之情。“卻望”,是回頭望。“千門”,泛指京城。“草色閒”的閒字用得巧,春草之閒正好與人心之愁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聯是登高而望,在景語之中,流露出複雜感情。

頷聯正面抒發思鄉望歸之情。“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這兩句為全詩的警句,是春望時所產生的聯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鄉只能在夢中出現,對句是妒他人得歸,恨自己難返,語中有不盡羨慕之意。“大曆十才子”擅長描寫細微的心理情態。(《小澥草堂雜論詩》)他們傷時感亂的情緒,常通過“醉”和 baihuawen.c n“夢”表現出來,像“我有惆悵詞,待君醉時説”(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別後依依寒夢裏,共君攜手在東田”(《送冷朝陽還上元》),“宿蒲有歸夢,愁猿莫夜鳴”(錢起《早下江寧》)等等。他們寫醉,是因為清醒時感到痛苦而無奈,只有在醉中才會稍微得到解脱。寫“夢”,是感到時代**,浮生短促,或者想在夢中召回一些因戰亂喪失的美好事物,這種心情相當悲哀、細微。

頸聯又轉入寫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川原”即家鄉,這句説極目遠望,家鄉在浮雲之外,渺不可見,遠不可及。“宮闕”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見長安的宮殿,錯落有致,籠罩在一片夕陽之中,這一聯表面上寫景很壯觀,其實隱含着一種衰颯之意。

尾聯收束到感時傷亂和思家盼歸的主題。“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大意是説: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難,獨自客居長安,又有誰來憐憫我呢。“衰鬢”,並非指衰老,而是表現一種衰頹感傷的神態。沈德潛説“遭亂意上皆藴含,至末點出”,確實如此。

金聖歎批後兩聯(後解)雲:“‘川原’七字中有無數親故,‘宮闕’七字中止夕陽一人。‘誰’便是無數親故也,‘獨’便是夕陽一人也。不知唐詩(之)人,謂五六隻是寫景。”(《金聖歎選批唐詩》)認為五六句不是純粹寫景,而與七八句的抒情密切關聯,分析得相當精闢、透徹。

這首詩中抒發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之情。詩體現了“十才子”詩中的“陰柔之美”。沈德潛《唐詩別裁》用這首詩作例子,將大曆詩與盛唐詩進行了一番比較:“詩貴一語百媚,大曆十子是也,尤貴一語百情,少陵摩詰是也。”並説這首《長安春望》“夷猶綽約,風致天然”。這種“陰柔之美”,主要表現在詩中濃重的悲哀情緒。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歎,讀後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這正是陰柔美的表現。姚鼐《復魯絜非書》論具有“陰柔之美”的文章雲:“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謬乎其如歎,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謂“如歎”“如有思”“如悲”的陰柔這美,正是《長安春望》及“十才子”許多詩篇審美特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