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政治課教育觀念【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1W

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政治課教育觀念【多篇】

以學生為主體 篇一

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是國小語文教學高效務實課堂的有效模式

【內容提要】

在以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題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文本內容,通過多種方式溝通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精心設計,創設問題,策劃課前預習提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搭建一個敢於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平台,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創建語文高效務實課堂。

【關鍵詞】

結合文本 主動探索 個性化思維

敢思敢想敢於表達 高效務實

如何把握好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是教育教學工作永遠不變的主題。在以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文本內容,通過多種方式溝通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是創建國小語文高效務實課堂的有效模式。

一、精心設計,創設問題,策劃課前自學提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問題才會去思考。教師要根據自己對教材文本內容的鑽研和掌握,依據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單實用的語文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的提出幾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帶有挑戰性的問題,策劃課前預習提綱,設疑、設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就是説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利用課前預習,促使他們積極去思考,帶着疑問進課堂,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

二、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搭建一個敢於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平台,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創建語文高效務實課堂。

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我們要創設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敢思、敢想、敢於表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主動地轉化角色,引導學生自覺、積極的學習知識,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課前預習的見解和想法,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培養。語文課堂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確立新的語文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弘揚個性,多元解讀,給學生搭建一個能充分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平台,讓他們在課堂上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照本宣科,拿一把尺子來衡量同學們的回答,更不能用我們成人的思維來評判孩子們的對與錯。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一樣,所以就應該鼓勵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比如:我在教《雪地裏的小畫

家》一文時,我問同學們青蛙為什麼沒有參加小畫家這個隊伍呢?一個同學回答“青蛙沒有毛衣,怕冷”。我立即説錯了,青蛙冬眠了。另一個同學問:“老師,什麼是冬眠?”。我説:“説了你們也不懂,等到上了中學你們學了《生物》這門課自然會明白。”由於我在課堂上沒有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拿自己的答案來否定了孩子們的感受。因此,孩子們似懂非懂。課後我與一位老師一起討論,他説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青蛙沒有毛衣怕冷,顯然他已經發現了青蛙與小雞等動物皮膚的不同,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説,難道不比理解為冬眠更有意義嗎?我聽了覺得確實這是很驚奇地發現。我這樣做不但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而且沒有創造出讓孩子們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如此下去,語文個性化教學和語文高效務實課堂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因此,課堂上老師給學生搭建一個敢於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平台顯得尤為重要。

三、給學生創建一個充分展示個性化表現、解讀的情境,提高語文教學高效水平。

學生的個性化表現需要“場”的效應,需要教師藉助文本形象,帶給學生情感上的渲染,讓他們融入其中,自覺地運用文本內容進行個性化解讀。如我在教《小小的船》一文時,我讓大家閉上眼睛,一邊聽音樂,一邊聽我朗讀課文,想象自己坐在這彎彎的小船上,在深藍的天空中飄呀飄,星星在身旁閃爍,像頑皮的孩子和自己在捉迷藏,該多美呀!然後我説你們聽了這篇課文的朗讀,有什麼感受?小朋友們爭着説,有的説好像自己在童話的世界裏;有的説自己好像在天上

散步;有的説白雲從自己身邊飄過;還有的説他看到了彩虹,月亮船從彩虹橋下過;更有甚者一個同學説他看到了一個老神仙正在雲朵上睡覺呢。大家各説各的,課堂上異常活躍。一時間,我被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感動了。這節課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而實現了思維的碰撞與心靈的溝通,真正地體現了個性化解讀。

總之,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是昨天課堂上的主宰,更不是“跑道盡頭”的裁判。因此,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重視課前預習,創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充分把握課堂40分鐘,給學生充分表現個性和個性化解讀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廣闊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是建立國小語文教學高效務實課堂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國小語文教學設計》

3、《隴縣有效教學教改實驗推廣工程》

高中政治論文範文一:高中政治教學中時事政治的應用 篇二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用時事政治教育,可以幫助高中生提高政治覺悟和綜合素質,同時也能減少因高中政治教材的滯後性帶來的種種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對時事政治的興趣,合理安排應用時事政治的時機,靈活應用時事政治。

關鍵詞:時事政治;高中政治;應用

近年來,隨着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逐漸要求教師通過高中政治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是,在當前的高中政治教育中,往往只強調理論教學,教學中缺乏實用性與趣味性,不僅不能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實現教學的時效性也有消極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不斷提高高中政治的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時事政治。

一、及時轉變課堂教學觀念

隨着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實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認識到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教學主體,這對順利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並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該環境中進行平等、公平的對話[1]。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並能用合理的方式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現實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應用時事政治,結合合作式、探討式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轉變其教學理念,合理應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積極引用時事政治,並構建起良好的交流平台,促進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二、激發學生對時事政治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與時事政治主題相關的專題講座,或者在班級內部開展時事政治辯論會。由於當前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大多數的高中生都有自己的電腦與手機,因此,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與途徑也較多[2]。學生在面對每天接收到的社會新聞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時,會對一些社會現象以及時事政治產生較大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就容易導致高中生產生挫敗感,或者對社會產生不正確的認識,這樣既不利於學生的學習,也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這一階段是其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針對該情況,教師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針對某一重大時事政治事件進行剖析與講解,也可以在講解後組織學生對其觀點進行交流討論。例如,2012年爆發的“釣魚島日本國有化”事件,當時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掀起了不同的抵抗運動,在一些地區還爆發了惡性的抵制事件,如規模較大的違法示威活動、打砸活動。針對這一事件,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講座、交流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瞭解該事件,同時也能擴展學生的思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合理安排應用時事政治的時機

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上運用時事政治,還要注意應用的時機,但到底該在何時應用時事政治比較合適,還尚未有明確的答案。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3]。但是,就一般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通常會在課堂開始後約5~10分鐘的時間,或者在課堂結束前5分鐘開展。課堂剛開始,學生往往還沉浸於上一節課的教學中,在此時運用時事政治,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從上節課中轉移出來。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最近國內外發生了什麼大事嗎?”然後,儘量將時事政治事件的內容與教學內容聯繫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帶着疑問與好奇開始學習相關的政治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結束前,通過應用時事政治可以起到較好的歸納與總結的作用,使學生不僅可以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還能將其與時事結合起來。教師在課程結束前,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世界各地興辦孔子學院的熱潮這一時事政治,並結合在近兩年舉行的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並瞭解到世界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通過靈活應用時事政治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減少傳統的政治教材中案例、內容的滯後性等問題,對促進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有積極的作用。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就要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對時事政治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索與研究,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兆芳。淺談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策略[J]。學週刊,2015(6):49.

[2]徐小松。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和效果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63.

[3]孫壽玉。淺談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10-111.

以學生為主體 篇三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是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那麼,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一、在教學例題時,儘可能多讓學生先做後評。

例題往往是在複習舊知後進行教學的,由於有了很好的鋪墊,所以例題可採用讓學生先嚐試解答再評講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學會學習。

二、在形成知識時,儘可能多讓學生歸納總結。

概念、規律等的形成、課堂的小結儘量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這樣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學 “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利用小黑板逐步演示把一個物體(一塊蛋糕、一張長方形紙)、一個計量單位(1米、1小時)、一個整體(4個蘋果、6只熊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幾份。然後出示“剛才我們把哪些物體分的?怎樣分的?取了其中幾份?”等問題,老師也可在題目的下面可以適當的寫上“把**平均分**,取其中的**的數”,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什麼是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幾份的數叫做分數的意義)

再如,在課堂小結時,教師可通過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何收穫?”之類的提問,組織學生自己總結。通過歸納本課內容,使學生清楚地知道這節課所學習的知識。

同時,老師也應該採用比較新穎的方面來歸納一些比較難懂易錯的知識,比如五年級這學期學到的體積和容積以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區別,我採用了樓梯教學

三、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讓學生進行練習。

傳統的教學過程,教師往往一灌到底,把學生簡單地視為被動的客體,把人腦當作固定的容器,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

在大力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要求每位教師轉變觀念,把教學作為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在 “導”上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留出足夠的時間安排給學生練習。我在一次南康實習的時候聽到一個故事,説一所重點中學規定每位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起先大家有點不理解,三年後,當家長都願把子女送到這所學校就讀時,校長在記者採訪他時説:“沒有什麼大的訣竅,唯一的訣竅就是規定每堂課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至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課堂上,應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把教師的“講堂”變為學生的“學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從上學期在三年級(1)班就嘗試着這一種方法,同時我也在三(2)班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開始一班的學生很難適應這種學習模式,很多次一班的成績都比二班的成績低,沒辦法,我只有課後給他們補課,長期下來,發現成績還是沒有很大的提高!使我大部分時間都分在給學生課後輔導了,這樣我備課的時間越來越少,自已累不説,成績又不好,有一次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我的問題,那是一次偶然和我師父“賴見新主任”聊天的時候,他説道“要上好一堂課,最少都要用一堂課的時間去備課”,我想有經驗的老師都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備課上,更何況我還是個新老師,從那以後,我每上一個單元前,我都會把這一單元的課全部提前備好,手頭上所有的資料試卷一題題過關,把這一單元的重點難點會考的不會考的統統整理出來,在上課之前再去迴歸課本看看有什麼遺漏的,上完每一單元之後,我都會花很多時間在題型整理上,比如説,考試通常有哪些題型,會怎麼考,考到什麼程度,有哪些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全部寫出來整理成冊。後來我班成績有顯著的提高,有些老師肯定會覺得,怎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在備課上面,其實不然,你看,假如你把所有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看成單位“1”,過去我把7份的時間花在課後輔導,3份的時間花在課前備課,而現在剛好和這相反,把7份的時間分在了課前備課,學生學的好了,課後,花的時間當然就不用那麼多了。總體來説,我花的時間和原來的差不多。這樣在課堂上我花的時間也少了很多,可以空出來更多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成績自然也慢慢的提高了。

四、在對差生的特別輔導時,儘可能多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忙。

在課堂上,當學生學習遇到疑難時,教師應儘可能多地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引導學生認真剖析,通過生生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我們班有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兩極分化特別嚴重,差生特別多,要是老師一個一個課後輔導的話,那所花費的時間會非常多。

我一直在思考及嘗試一些方法:

第一階段: 我在班上建立起了“一加一”學習小組,把一個差生搭配給一個各方面較進步的中等生或好生,讓他幫助督促、檢查、輔導學習。實施起來,發現我們班好生太少了,導致一個人要教好幾個學生,以及他們自身能力不是很好。

針對這種現象,我嘗試了東廬中學的講學案,進入了第二階段,由老師把所有的知識重難點用圖解的方式打印出來,每個學生人手一份,這樣的話,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主學習,課後老師輔導也根據講學複習稿來輔導。可又有問題了,我們學校硬件跟不上,人手一份複習講學稿實現起來比較困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不是很好。

針對這一種情況,我又再一次對其進行了改進,形成了現在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我將全班63人分成了10小組,每個小組安排兩個小組長,每個小組一份講學複習稿,組長負責每天的作業和預習檢查,小組討論問題時由小組長牽頭討論,每週有一到兩節課是用來小組自由學習,由組長牽頭使用講學複習稿在小組內自由鞏固複習,偶爾也會讓各小組選代表到講台上來談學習心得體會。我也經常性培養小組長當小老師的能力,一方面達到了培優的作用,又達到了對差生的輔導,同時自己也不會那麼累。總之,課堂上教師應樹立學生是主體的觀念,想方設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控制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它一定會受到種種限制和制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控制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目標控制效用:

每節課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應受課程標準、教材與學生三方面控制和制約。為了發揮目標控制效用,首先要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根據教材上的具體內容,訂出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宜多,一節課應控制為一至二個。然後針對學生實際,選擇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紮紮實實達到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時間控制:

國小一節課為40分鐘,在這短短的40分鐘內,如何充分發揮時間效用,根據我的多年的教學實踐,採用“三段教學法”時間效用最佳。即把新授內容控制在15分鐘左右。新授前花5分鐘預習,新授後學生互動作多層次的反饋練習。若時間能得到有效控制,學生就能把學習的新內容,在上課後的20分鐘最佳時間內學到,再有20分鐘分層次練習,學生學到的新知識就能當堂鞏固。

三、內容控制:

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根據課本內容制定的,反過來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受教學目標制約的,也就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必須根據“少而精”的原則,恰當地安排好複習、新授、鞏固練習,反饋練習等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要精心設計練習題,要精心安排好教學內容,講授時要具體、生動,不能多而雜,以“少”“精”取勝。

四、師生活動控制: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要嚴格控制教師的“活動時間”,使學生動腦、動手學習的時間遠遠多於教師講的時間。在教師講授時,首先要針對學生在預習時出現的問題入手,不要滿堂灌,應在保持講授內容完整的同時,要巧妙運用教具、板書、提問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一直與教師所引導的內容“合拍”,真正把教師“灌輸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動腦、動口、動手。

五、師生心理控制:

上好一節課,師生的心理、精神狀態是十分重要的,上課前,教師要在講課內容,教具使用和板書設計等多方面要充分準備,預先把教學步驟構思好。上課時要嚴格控制情緒,做到精力充沛,教態和藹可親,要善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要誘導學生在聽講時,思想要集中,思維要積極。學習上碰到困難,要有毅力,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在教學中發生“故障”時,教師要有應變控制能力,根據學生實際反饋的情況,改變原來教學方案,使師生默契配合,做到“天衣無縫”,教學思想暢通。

課堂教學活動各環節的充分控制,是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的體現,課堂教學質量也可得到進一步提高。

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 篇四

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在於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去探索、創新。究竟怎樣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教學方式呢?本文主要針對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數學課堂、發散思維、學生主體,評價,質疑,創新

從傳統的課程標準到新課程標準,教師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單調的關係,而新課程標準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師生關係。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下面我將對我這些年的數學教學心得體會進行闡述:

一、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傳統的數學教學把數學結論直接告知學生,忽略了探究過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知識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注重抓了學生的學習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各個知識形成的方法,展示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展多種思維方法和有了多個模式學習方式。這樣使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我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採用“觀察--猜想--歸納--驗證--應用”的教學方法,這一流程體現了知識發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思想和數形結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過程中補充了一個倒水實驗,效果很好,它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邊都有a2+ b2= c2的關係,只有直角三角形三邊才存在這種關係,並且實驗很具有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而且是在學生的學習疲勞期出現,達到了再次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一舉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內容以外,本節課還適時地向學生展現勾股定理的歷史,特別是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運用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創新的精神.練習反饋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應用,還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學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廣泛應用.讓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穫,從內容,到數學思想方法,到獲取知識的途徑等方面.給學生自由的空間,鼓勵學生多説.這樣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本節課歸納總結,感悟點滴,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素質,鍛鍊學生的綜合及表達能力.作業為了達到提高鞏固的目的,期望學生能主動地探求對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認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這節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跟傳統的直接告訴學生“勾股定理”是什麼比起來,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例如八年級數學“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有的教師過多講解、分析和説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而不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去探索並推導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由來,這樣會反而適得其反,學生有可能思路很亂,理不清條理。因此,我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從而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三、正確評價學生

學生有個體差異,所以老師要因材施教,正確評價學生。對於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能給他們扣上“差生”的帽子,我認為平時我們所説的“差生”,就是身上有閃光點,但是這些閃光點並沒有得到發現,暫時隱藏了光茫的學生。

首先,應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差異。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通用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其次,在評價學生時,我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傳統的教師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因此我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最後,提高現代評價尺度和質量。現代評價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他各個方面的潛能。

四、鼓勵質疑,鼓勵創新。

學貴知疑,教師不但應善於設疑答疑,更應善於鼓勵學生質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我們應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引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敢於大膽提問。

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問題時,當講到“雞兔同籠,雞兔共有33個頭,8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隻”,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進行講解。正當學生聽得認真時,忽然聽到最後一排一個“調皮鬼”在小聲嘀咕着:“這樣想太繁了,把每隻兔子都砍掉兩隻腳,每隻雞都砍掉一隻腳不就得了。”我聽了開始一楞,馬上心一動,立即讓他走上講台進行講解。“雞和兔共有84只腳,每隻兔子砍去兩隻腳,每隻雞砍去一隻腳,84只腳就少了一半即42只腳。這42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33,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數,42-33=9(只)。”“多麼有創意的見解呀!”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這樣一來,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我順水推舟,乾脆來個小組討論。隨着討論的進行,不時有同學舉手,不時有新的想法產生。由於我捕捉到的信息“價值不菲”,從而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迸發了智慧的火花。

綜上所述,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並着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文章有結束的時候,而我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並沒有結束,我會不斷給自己充電,充實自己,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何謂以學生為主體 篇五

何謂以學生為主體----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夏堰國

今天,我認真拜讀了著名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著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在這本書的最前面便談到了“主體性”的問題。由於是外國教育家的作品,雖然是認真讀了,但是,並沒有真正讀懂,似乎是一知半解。

雖然對這一本書沒有什麼深入地研究,但是,它所提到的主體性的問題,也引起了我對自己教學現況的思考。我有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

主體性教學是這些年來大家整天掛在嘴邊的一個話題,它也是埋葬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最有力的教學改革理念。後來由它衍生出來一些新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分組教學法,小組合作交流法,預習交流彙報法等。這些方法表面上看來,改變了原來的以老師講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了,可是教學效果怎麼樣呢?也沒有看到有什麼大的變化。真正在平時的教學中,每天這樣上課的老師應該也是很少,既然這樣,説明這樣的教學方式還是不切合實際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感覺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我們這種形式上的以學生為主體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實際,有可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小組合作不一定是學為主體。

在讀一些外國教育名著或者聽一些專家報告的時候,會感受到外國的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做得是多麼的成功,教學方法是多麼的先進,可為什麼到了我們這裏就推行不開了呢?水土不符的原因吧。

我感覺要想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必須從學生出發,從研究自己的學生開始,別人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全拿來主義。每一個學校的學生不一樣,每一個班的學生不一樣,每一個學生也不一樣,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就沒有完全一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需要不斷的改革,但是改革不是盲從,不是跟風;改革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教育不止,改革不止;改革也不是高大上,任何一名普通一線教師都有資格做;改革無論是什麼樣的,無論有多少種,但是出發點和歸宿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脱離了學生的改革永遠不會有成果。

只有從學生出發,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真正研究學生的教學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是把學生放在心裏,而不是把學生放在嘴上。教育是一種用心做的事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者説只要你心中有學生了便是最好。整天去研究學生,去思考學生,去尋求幫助學生的方法,這便是以學生為主體,這便是改革,而不是換一種上課方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你還不瞭解主體,怎麼以主體為主體呢?教育要想有效果,不能空想主義,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現在,課上我有很多的時間不是在講課,而是有觀察和研究學生,在思考我的學生倒底缺什麼。比如,我的好多學生寫得字不好,我的好多學生寫的作文空洞,我的好多學生不會做閲讀題,我的好多學生不愛讀課外書等等。發現了這些問題,我就去找原因。學生字寫得不好,沒有良好的寫字習慣,為什麼,因為我們上課光顧着分析課文了,沒有教學生寫字呀,沒有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呀!所以,上課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教學生寫字。一是教學生記憶字形,讓學生學會一些記憶字形的方法,當堂課的生字,爭取當堂記住。難寫的字我在黑板上範寫,學生抄寫。學生會寫字後,還要寫規範,寫美觀。為了讓學生把字寫好,很多時候我讓學生課上寫作業,老師一個一個糾正書寫中的問題,指出學生在寫字時每一個筆畫上的問題,還要嚴格要求,書寫不到位的,給學生明確的改正目標後馬上重寫,絕不姑息,不拖延。為了改變六個同學寫字特別亂的情況,我專門成立了書法小組,他們的作業量減至三分之一,但是,每人都要明確書寫要求,只要達不到,就得重寫,課上不聽課也得重寫作業。經過我的努力,班裏的書寫情況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明顯得的成果就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字都向着工整書寫的方向發展,而且字體都一樣了。寫字雖然很簡單,但是,學生如果連字都寫不好,語文能算學好嗎?

以學生為主體,就要真正地去面對自己的學生,真正去研究自己的學生,為自己的學生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僅僅上課方式的改變。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篇六

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一、學生為主體-課堂的靈魂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也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課堂教學中力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打破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習好的學生是“配角”,更多的學生充其量是陪襯的“演員”,甚至是觀眾或聽眾的弊端,使更多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給全體學生上台“表演”的機會,集中精力,均有收穫。那麼,如何在數學教學中真正實現這一教學理念呢?現結合課改實驗談點淺見。(一)新理念

教師要具有有效教學的理念,要把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作為衡量課堂教學的唯一指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教學就成為了無效的或低效教學。(二)重新認識學生

許多成功的教學片段反映出現在信息時代,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了,在某些方面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較是更快、更多。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瞭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特別是運用數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深入瞭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

上課要找準教學的起點,瞭解學生的的準備狀態,這是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起碼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老師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為了充分了解學生,在上課前不妨認真回答以下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內容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上述問題可以利用上課的導入來了解。如一位教師在設計分數的意義時,考慮到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分數,但不清楚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沒有更深入地瞭解,上課一開始接在黑板上寫了四分之一,讓學生説説關於這個已經知道了什麼。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讓他們用四幅圖分別表示出四分之一。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很好地把握了教學的起點,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只有準確的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那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四)要善於取捨教,調整教學順序。

複習鋪墊、導入新課、新課展開、鞏固練習、課後延伸、課堂小結等,都可以作為教學環節,創設情境、自學課本、小組討論、教師講解等,都可以作為教學形式,但這些並不是每堂課都必須具備的。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及具體的教學目標,恰當的選取教學環節,順着學生的思路安排教學順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五)充分暴露學生思維過程,鼓勵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好奇好問是學生的天性,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轉變教學方式,叫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課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課堂上,我們很少看見學生質疑,即使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也形同虛設,很少受到實際的效果,這恐怕與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在學校裏往往是教師説了算,書本説了算。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為了充分顯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讓學生牀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教學,幾乎把學生可能發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來,面面俱到,以防患於未然,致使學生無疑質。或者唯書唯師的觀念束縛,當學生在課堂上以獨特的感受和思維方式,童言無忌提出一些問題時,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壓抑和挫傷,致使一些學生有疑也不敢質;嚴重扭曲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作為教師應以極大地耐心和誠心千方百計的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儘管他們所提的問題那麼幼稚,甚至可笑。這樣才能是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

(六)分類要求

課堂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針對性,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在課堂練習當中要求各異,大體講,練習題一般分為基礎練習題,如教材後的“做一做”,可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講和做;變式練習題,如教材中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去講和做;綜合練習題,如教材中帶星號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去講和做。這樣,全體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七)準確設問,多法施教,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現代教學論基本觀點之一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鑽研教材,提出準確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發現知識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要學,會學,樂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師主導---課堂的方向

如果把授課集體比作一艘船,學生是帆,教師則是舵,營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是交流的主體,接受的主體,教師則是課堂的主導。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意味着教師責任和作用的減少,相反,這樣的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將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成為不着邊際的漫談,重視過程將會事倍功半。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過程,國小生畢竟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個體,她們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適時的點撥和引導。那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其組織者、參與者和研究者的主導作用呢?(一)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的廣度 教師、學生、文本構成了互動的三元模式,可以通過預習、聽講、作業、複習四大環節接觸文本,但他們的顯示水平和交互能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很順暢地讀通文本的各個細節,他們無法知道授課的深廣度的合理範圍,正是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教師作為課堂主導這一角色才名正言順,教師在解讀文本,理順教學環節、提煉重點,突破難點方面更有維度,可以適時調控課堂教學的深廣度,讓教學秩序在合理高效的範疇內正常運行,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的能力。

(二)課中引導,明確目標,通過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採取各種手法,把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的精華變為學生頭腦中精神財富和智慧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操作,討論、比較等實踐活動都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然而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的答案、自己概括出來的定義、規律、法則等,那麼他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將會越來越高。自己克服困難越多越大,其學習就越積極。因此,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就會在愉快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願望,從而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這時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中做到,該儘量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識,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教師只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適時的引導一下,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使其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三)評價反饋中的引導

平時的課堂教學,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學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設想時,執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迫不及待的用“很好”、“你真聰明”之類的語言加以肯定,然後問其他同學:“你們有不同的意見嗎?此時此刻,如果我是學生就會這樣想:你都説“很好”了,還問我們幹嘛!而在鍾老師教質數與合數的判斷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以一個裁判的身份出現,把每一次反饋評價的權利都教給學生,如:“你們的例子都舉對了嗎?同桌互相檢查一下”;“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嗎?誰來重複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試一試”等,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充分體現了教師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四)適時給予點撥與引導

學習是學生認知結構的自我建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給予及時的點撥和引導,而不是直接給出正確答案,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的認識,先讓學生通過調查蒐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數,獲得對百分數的感性體驗,然後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百分數的共性,再通過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數的概念。實際上對於這個“百分數”的概念,學生經歷了曲折的試驗、比較、歸納、猜想和檢驗等一系列的探索過程,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又如在學習“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老師問你們盟自己想辦法算出的數嗎?有困難的話,可以在四人小組裏商量一下或向同學請教,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

綜上所述,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兩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上主動求知的,主動探索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人,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這樣不但有得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真正把學生培養成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營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數學課堂教學也是時代的需要,得益的將是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作為主導的教師,以上只是個人關於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這一理念的起淺見之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只要我們不斷探索,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篇七

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以學生為主體。

判斷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是以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恰當,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達到目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應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而要在教學目標設計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必須考慮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學生內在的能力情感等等應出現的變化,為促使學生髮生這些變化應該讓學生做些什麼以及如何做--這其實就是一個備課問題。目前狀況下,多數老師的教案目標陳述的是“老師做些什麼”,而不是“學生做些什麼”,也就是隻有教的方案,沒有學的方案,我認為這是需要改進的。教案與學案必須合一設計,但應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學相長,“怎麼學”應與“怎麼教”放在一起同步設計,這種符合教學規律的立體化的教學方案,其具體做法幾下個方面:⑴知識要點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統歸納梳理各節知識,以此作為文化素質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為主線,以問題和例題形式引導學生將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知識框架和支撐。⑶圍繞教學目標,椐認知規律,選擇精當的訓練題,突出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這是文化素質的面。⑷教與學相互聯繫,相互促進。點、線、面構建的立體,涵蓋全部知識的教學學法設計,抓住重點、難點的講練編排,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着鮮活和翔實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同時提高綜合能力。否則,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也談不上教育的改革,課堂教學的優化。同時,還應注意教學目標設計的具體性,使目標的實施過程是可控的,目標的達成也是可測的。唯有這樣,才能做到課堂教學的預見性、針對性。

二、時間的安排上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以班級授課製為主,教學過程以注入式為主,以教師為主,教師或一講到底,滔滔不絕,或一問到底,或以問代講,有時甚至自問自答。這樣,學生的思維自始至終都在教師的語言軌道上運行,成為“聽客”和“看客”,而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於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失落,積極性下降,到最後教師授課,學生唯命是從,更談不上大膽質疑,向權威挑戰。而素質教育是一種主動性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求教師將“講堂”變成“學堂”,在課堂上應多給學生學習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成為時間的主人。現在提倡課堂上要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就是要求教師在“導”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動腦筋,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放在學生學習、討論、交流時對學生適時、適度的點拔和指導上,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轉到“學”的方面,從教學生“學會”,轉移到教學生“會學”,才能使學生能獲得獨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識的本領,使學生始終處於自覺、積極的學習狀態中。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參與式教學的轉變,以記憶為主的機械學習向深刻理解的意義學習的轉變。

三、組織形式上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很少能有自由學習、自由討論的組織形式,這種刻板、拘束的學習氛圍無疑成了學生學習的枷鎖。要改革這種現狀,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從“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轉換。例如在教學中,一些學校變換學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變化為“圓桌型”、“馬蹄型”等,由全班劃一的學習活動轉化為學生個體的讀讀、圈圈、做做,同桌議論,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課堂--這些都正好是我們現代教育理論所提倡的。物理課堂教學在組織教學的形式上,我認為應突出一個“練”字,訓練的形式有多種,可以先講後練,也可以先練後講,也就是“講練法”。為了做到以練為主,以講助練,最佳的組織形式應該是“練--講--練”,這是因為採用“講練法”,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雖然掌握了知識,但由於缺少了一個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即“練”的過程,因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只是“停留在記憶或初步的理解”的水平。有了組織形式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改變,促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投入,真正做到成為學習的主人。再從另一層面看,更利於學生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更利於塑造良好的個性特徵,更利於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因學施教”,以“教”導“學”,實現四個轉變:①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參與式;②以記憶為主的機械學習轉變成以深刻理解為主的意義學習;③單純的知識學習轉變成知識方法、能力、態度的多方面的學習;④側重基礎學為形式的學習轉變成基礎學力、發展型學力、創造型學力相結合的學習。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行啟發式、交互式的教學。判斷一個教師的優劣應以是否啟發學生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為標準,而不應該是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那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什麼問題都沒有,這樣的教師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優課的標準應該滿足以下要求:①有利於學生髮現、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②有利於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③有利於學生個性特徵、特長、愛好的發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用“你認為他説得對嗎?為什麼?”、“他這樣回答問題全面嗎?為什麼?”等問題,把學生推上評判席,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專心聽,認真想,大膽説……通過學生進行爭議,相互評價,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對疑難問題的理解,增強他們的思辯能力。

總之,隨着考試製度的改革,考試中的變數越來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那麼他們就能從容應試。我想,這是實施教育改革,減輕學生負擔,提倡素質教育的初衷。

以學生為主體 篇八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實驗研究報告

一、內容提要:

為了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整體改革的大趨勢,依據國家教育部素質教育工程的規劃和麪向21世紀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我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強調語言實踐適用、發展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從教育學理論上講,無論如何命名、如何定義,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教育是指滿足學習需要的各種有意識的系統的活動。在早期,教育是指有組織的可持續性活動的過程,但在當今,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我認為:學習可以是個體的活動,但是教育教學一定是社會交流的活動。本質上,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教學必須以學習為基礎,無學習發生、無學習結果出現的教學不算是教學。英語教學更是交流的過程,因為英語教學應遵循語言交流的特徵。那麼我們怎樣設計自己的英語教學呢?首先要考慮英語教學對象的特殊性,英語教學任務的具體性,英語教學因素的複雜性,英語教學功能的整體性以及英語教學過程的動態性;其次還要考慮教學目的是為了加深理解課堂英語教學的價值,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發展教師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後還要考慮實現英語教學的多樣化,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必須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

二、主題詞:尊重教育、熱愛教學、以學生為本、師生整合、創造思維。

三、研究目的:以尊重教育、教學理論,尊重語言本身交流的特點為前提,重新定位並實踐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輔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至於教師發展追求卓越的教學精神,學生髮展的創思維及創造精神,以達到英語教學根本改革,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四、研究內容:北京版的國中英語教材。

五、研究對象:北京豐台二中2001屆國中學生。

六、研究方法:(1)問卷調查法;(2)分析對比法;(3)跟蹤法;(4)實驗法。

七、研究過程:

1、實驗研究的準備過程:這次實驗選重了國中英語的三個年級,尤其是2001屆的初

一、(3)班與(4)班近100名學生。教師在確定完所實驗的英語教材後,必須以準備知識,準備學生為兩個基本的教學依據。準備知識,即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的要求,指標的落實,即教材中的內容難點,重點的教授過程和處理措施為依據。我想大家這部分都比較清楚,此篇論文不想多論述,但我還想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點要設計英語教與學的過程,即教師的主導部分與學生的主體部分,只有這兩部分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準備學生,即以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狀態、心態為第二個教學依據。在這裏我想展示一下教師準備學生材料的記錄以及實驗。

這樣以小組為單位在尊重學生、培養組長的前提下來評定學生們的成績,分析學生們的狀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互相幫助的品德,進行學生之間的“責任”教育,有利於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個獨立體,以便教師深刻了解學生,有的放失地進行層次教學,有利予教師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以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調整好教學重點,難點、處理措施等過程,有利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時間比例的確定,經過多次調查研究教師上課講授(即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練習(學生主體的地位),教師檢查(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反饋(學生立體地位)的時間比例最佳應是2:5:1:2。從這一比例不難看出,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是3,學生主體地位應為7,這樣充分給學生的聽英語、説英語、讀英語,寫英語以至分析討論英語進行實踐的發展留下了空間。

2、實驗研究講授過程:實驗研究教師的講授過程應執行三項基本原則。(1)教師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為目的創設情境。一節好的英語課,可以説是老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樂章,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強烈音符。作為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就能積極地思索,大膽地探索其實質,並使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對事物觀察敏鋭,邏輯記憶力加強,想象力豐富,情緒高張,克服困難的意志也增強。興趣是一種學習品質,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是學生智能和心理髮展的催化劑,這恰恰是教師調動學生積極發揮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在講授北京版國中教材聽力part 1 時就在課文內容的情景上,掛圖上大做文章,精心設計,把這些製成動畫光盤,這是教師充分發揮主導地位的第一步。可以利用大屏目顯示,可以用實物、可以用教師的動作,即教師的表演能力來實現這一步。不管你怎樣設計,你必須使學生在輕鬆審美的狀態下進入課堂,使學生們大開眼界,陶冶情操,使他們有意無意地會詢問許多問題,會查資料。給他們創設語言交流機會,掀起課堂學習英語的激情,這正是學生們自主學習起主體作用的關鍵。我確信此時學生絕對沒有翻課外書,打哈欠、想別的事情的。此時教師再注意培養學生興趣,提出聽力的問題,使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有效地進行交流,避免無聲舉手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面。(2)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進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以至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系統提高。教師在課堂上幫學生理解原文,比如用簡筆畫在課堂上展示題意、課文含義等,教師可用動作表演來幫學生掃清單詞、詞組障礙,接之放原聲錄音,教師指點學生獲取信息,教師幫學生解決障礙。採取階梯循環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分出教學層次、設立多個小台階,層層深入使學生脱離背台詞式的對話或課文、形成脱口而出的能力,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第四冊lesson 11課中part 1。

放第一遍錄音時:出現:

A、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holiday in China?

B、what do the people do before thefetival?

C、How do children feel when the New Year is coming?

給學生時間讓學生用英語討論、比較,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出最佳語句板書於黑報,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再放第二遍錄音時出現:

D、who do they feel happy?

E、what do family member do on the eve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F、what do they do after dinner?

學生張口説自己的看法,以小組為單位給他們一個發展的空間使他們層層深入、進行分析達到羅輯思惟、創造的地位,這樣免去舉手回答問題的壓抑與束傅感,充分強調了學生的模仿語言,實踐語言的特點,確立了學生實踐、運用語言的主體地位。(3)師生協作,發展學生的主體學習能力。根據教材教學、教學大綱的語言的本身特點——實踐性,發展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以及記憶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放完第三遍後,請同學們準備複述你所獲取的全部信息,這樣更進一步加強語言的實踐性,這時教師去協助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困難,落實到每個學生,使他們集思廣益,處理問題。此時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不會有太大困難,開始敍述,教師看複述所獲取信息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再設創造性問題,比如:How do you feel in the New year?這樣培養學生想象,創造思維能力,使學生整節課的精力全部在語言的運用上、去聽、去看、去找、去分析、去想象,您説,學生

能沒有自信、沒有成功感嗎?這就是學生們的主體作用,這就是“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輔整合英語教學策略”的靈魂所在。

八、研究結果分折:

(1)從調查當今英語學習現狀事實分析: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結構。在此問題上我很同意教育、教學理論博士黃全愈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提到的“中國教育因壓抑個性已造成了無形的內傷”這一觀點。從英語教學課堂學生這個方面來看,何嘗不是呢?

五、六十個學生甚至外地還有百、八十人規矩地坐在同一間不大不小的教室裏,用40或45分鐘來學習英語,大家想一想,學生是怎樣學習英語的?教師又是怎樣教學的呢?胡東芝先生在“東西方教育雜談之六”《誰來改造我們的課堂》一文中這樣描述我們的課堂,“在中國的課堂上只見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桿挺直,雙手背後,兩腳並齊,教師講課的時候學生們鴉雀無聲,老師提問的時候學生們無聲地舉手,姿勢都是統一規範的,這樣的畫面猶如到了軍營,在讓人感到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束縛”。學生在這種壓力下和束縛下來學習英語,真是不可以相象的。於是有人戲稱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打鈴以後是“趕鴨子”,指兩分鐘預備把學生都趕到教室裏去。其次是“填鴨子”即教師讓學生打開書本給他們很多東西,讓他們讀啊、唸啊、記啊、背啊。填完以後,到期未時就是“考鴨子”。最後學生都變成了“板鴨子”。學生實實在在是被牽着鼻子走,沒有自由的空間,沒有實踐的空間,沒有想象的空間,更沒有交流英語,使用英語的空間,他怎能不是啞吧英語呢?學生怎能不忘呢?我們怎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想象能力進行實踐語言能力的新型人才呢?

(2)從當今大教師授課方式分析:我們必須改變教師教學的方式。著名的英國語言學家Alexander認為:“中國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只談英語而不去用英語,英語成了手術枱上的病人,各科醫生都來會診,就是不給病人治病,使病人站起來自已下去走,這種教學忽略了語言本身的特點(一種表演)技能。”於是我們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上把英語當成了某種研究的沒有生命的物體來教,來使學生學習。所以教師只是喂別人,這樣學生所學的英語永遠是僵死的,它將永遠無法轉入真實的生活中。從這一事實上分析:我們急需改革我們的英語教學來實驗“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輔的整合的英語教學策

(3)從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效果分析影響學生學習因素與效果可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培養創造思維的基石,教師只有不斷地創設出使學生感舉趣的課堂情境,學生的學習趣將不斷提升,他們才能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並且,創新一定的學習環節,從而達到創造性地學習奠定基礎。師生感情融洽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與提升,以及學習效果的好壞,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甚至產生正向遷移,從而,使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引導與指導,通過英語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養成自己的聽、説、讀、寫能力,在不繼學習過程中,創新出自已的新思路,形成求新求異、求效率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創設適於不同能力學生的教學方法,使其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實現個人制定的學習目標。充分從其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成就感,自信心得以不斷加強,養成一種自學能力,形成有自己個性化的新學法。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創新影響也是重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比別人看得遠,走得更靠前,一個懶於創新的教師能夠培養出勇於創新的學生嗎?青少年受外界環境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學生時代,他們受到教師的人格力量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是指導學生走向未來成功的引路人,也是激發學生有所創新與創造的導火索,因此,我深感自身肩負着培養祖國下一代的重任,這也將不斷鞭策自己奮勇向前,不斷地開拓、進取,為學生樹立好身先垂範的作用。

(4)教學情境分析:每一位英語教師精心設計語言情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大屏幕等)

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構建一種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學的核心和落腳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自覺、積極的特徵,就必須依靠語言情境,導致學生的“自我學習運動”主動獲取知識。學生作為認識事物環境的主體,只有主動參與才能在探究中產生樂趣,並隨之不斷深入,激發出靈感、創造力來!

(5)師生角色分析:傳統教學活動中的那種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現象並未出現在這次教學實驗中,取而代之的是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教學組織形式。這種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當然這樣的角色轉化並不是削弱了教師的地位。如果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過程忽視了教師的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師生間的交互和交流,這種教學必定失敗無疑,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的的盲目探究,討論交流將成為不着邊際的漫談,不得要領,此教學將事倍功半。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是由場上的“主演”改變成場外“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和事先的準備知識、準備學生、組織工作等都大大增強了。每一個教學環節若要取得較理想的學習效果都離不開教師,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削減了,反而更重要了,教師的作用沒有絲毫的忽視。一個好的教師要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要當好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不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進行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不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肯定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

(6)教學過程分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種教學理論與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立體,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終達到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的目的。在這次實驗過程中,自始至終在遵循和貫徹這一學習理論,把傳統的教師一講到底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為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生自主式學習模式。另外在這次教學實驗中,課程整合的思想也有體現,如:語文、歷史、西方文學等學科的內容交匯在一起。

(7)學習評價分析:以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來評價這次教學實驗,僅從學生的考試成績來看,並沒有大幅度的明顯提高,但引申來看就截然不同。我們把眼光放遠一此,想得更多一些,從考試的內容、形式和要求都發生改變,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培養學生能力及創新精神等角度、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評價,這次教學實驗無疑是有許多可取之處。進行這種教學實驗無疑是十分有益的、是可行的。

(8)教材的設計原則分析:教學任務的設計要提供給學生者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境、語言形式等要符合的功能和規律。使學習者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形成言語、情境真實性原則。教學任務的設計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的結合。形式一功能性原則,旨在使學習者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培養其自我把握語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階段任務的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導入性,學生在學習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通過系列任務的訓練,能夠自己進行推理和演繹,從而理解語言的功能,並在交際中進行真實運用。

(9)存在問題分析:

我們進行的這次教學實驗模式的探討研究,並不是説這種英語教學模式是十全十美的,的確存在着一此問題,(1)、在這次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境建設注重於知識結構;對於學生認識策略的幫助還體現得不夠,(2)、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情學創設,會話討論都展開得比較充

分,但對協作研究得還不多,如何讓學生圍繞着一個共同的話題或目標。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分析等。這些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大有好處,(3)對於教學的最終目的及學生的意義建構,如何進行分析評價,能否得出一個比較完整的評價體系,我們現在還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我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的這種教學模式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的。

九、實驗結論與建議:

通過此次教學實驗,使我們對英語的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有較深該的理解和運用;通過此次實驗,我們尊重英語的語言的本身特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靈感;此次實驗必將引起教師和學生對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育觀念甚至教育體制產生深刻的變革,充分發揮了學生與老師的交互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與素質,以適應21世紀的人才需要。我們建議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廣泛閲讀書籍,(不能只看專業書)要發現學生們的學習動力,進行有利引導,建立起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意識。另外,我還有一個設想,設想在這次實驗研究後期教師在準備自已教案的同時,利用換位思考的理論寫出學生的學案來,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實驗,在各自的專業課堂上行動起來,我想到那時教學將有重大突破。通過前期實驗,我已指導學生複習出題。(詳見論文後的附件)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師生相長的目的,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輔的整合英語教學策略”的真諦。那將又是一個全新的教育面貌!

十、附件:

附件:(1)《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整合英語教學策略》 實驗調查問卷。

(2)《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整合英語教學策略》七年級新生出題樣本。

十一、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在美國》留美博士黃全愈著

2、《東西方教育雜談之六》胡東芝先生著

3、《以學為本的教學設計—論課堂教學的準備》北師大心理系唐健教授。

4、《L、G、Alexander ′s lecture on communication》世界著名英語語言專家L、G、Alexancder5、《多元智力論》

6、《建構主義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