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3W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篇一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磁鐵”的過程,使學生知道磁鐵有磁性,磁性最強的'地方是它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知道磁鐵在生產生活中作用廣泛。

2.指導學生經歷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用多種不同方法研究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一樣”活動過程,培養他們觀察、記錄,交流傾聽的習慣,並能提出一些問題。

3.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磁鐵的興趣,樂於與人合作、交流。

本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用多種不同方法研究磁鐵兩端和中間的磁性強弱是否一樣。至於磁鐵有磁性,磁鐵在日常生活的應用,是學生本來就知道了的。

二、本課的難處

1、內容的選擇。《磁鐵的磁性》上過這課的專家不計其數,就拿我們學校來説,蔣峯,許新上的都很精彩,聽過此課的老師自然很多。和他們相比,自然相形見絀。

2、磁鐵的選擇。現在學校拿到的磁鐵都是假冒的磁鐵,包括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都是在一塊鐵的兩端鑲嵌上2塊磁鐵而已,這種磁鐵做相同磁極互相排斥,不同磁極互相吸引是看不出貓膩的,可是做磁鐵的磁性實驗是不行的。因為這種磁鐵就2端有磁性,其他地方沒有磁性。為了借到比較大的條形磁鐵,跑遍了新安江的國小,也才借到6塊。心裏不免對現在教學儀器的廠家產生“深惡痛絕”之感,真是豈有此理啊!

三、教學效果

1、學生開始比較靦腆,經過交流漸漸熟悉起來,能夠主動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但是對於我前面提到的,沒有老師的提示不能動桌子上東西,在設計實驗時,沒有打開蹄形磁鐵的盒子。

2、小組合作意思得到提高,能夠比較合理的分工,合作,使實驗設計越來越多樣。

3、在學生小組彙報用各種方法來證明磁鐵的兩端和中間磁性對比後,學生的思路進一步打開,這是我期待的,雖然他們並沒有完全遵守老師佈置的小組彙報時候,要學會傾聽。

4、學生設計的方法多種多樣,達到了預期效果,這對學生是1個極大的提高,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良好開端。

最後感謝提供給我們這次展示機會的學校。

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篇二

蚯蚓的觀察產生了頭,尾之爭和前進方式如何這兩個趣味的問題。經過學生的觀察,還是存在分歧。我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不是太滿意。如果能用DV拍攝所需要的片段放給學生來看,那就圓滿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蚯蚓》一課的教學反思各位教師:大家好,我是哈爾濱市阿城區勝利國小科學教師的韓晶,我今日執教的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中的第四課時《蚯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遵循了“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新課程理念,教學中着力去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技能和細緻、認真的觀察態度,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到科學素養的教育。下頭,我從以下幾方應對本節課進行反思:

一、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景。

1、科學概念。

教學中為了落實好這個目標,我利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蚯蚓的身體結構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在親歷觀察活動後,正確地瞭解蚯蚓的的身體結構,之後我還利用一張蚯蚓的圖片進行了知識的鞏固,從而到達了對這部分知識的夯實。對於蚯蚓對水的反應這部分資料,我採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結論必須經過實驗去驗證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此目標是在教學“觀察蚯蚓的身體”和“比較蝸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一樣”時體現出來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我觀察到的蚯蚓經過繪畫形式來描述動物的形態,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經過觀察用各利形式表述事物特點的一個過程。本節課中學生對於這部分內表現得十分好,他們根據自我觀察到的蚯蚓繪畫出各種形態,並且畫的淋漓盡致。而本課的最終是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採用維恩圖的形式來闡述蝸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一樣,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填寫、彙報從而將此目標完成的`十分順暢。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此目標在本課中體現的十分明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有體現,異常是在每次觀察活動結束後,學生都能進取主動地將蚯蚓送回飼養槽中。

二、本課的成功之處

1、情境的創設。

在教學伊始,教師為學生創設觀看蚯蚓的圖片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的喜歡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對蚯蚓這種動物產生了濃厚的探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師生主角的轉變。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充當着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指導者,而學生在教學中則扮演着課堂的領導者,佔據着課堂的主體地位,使本節課充滿了兒童的趣味,更具有科學家的風格。

3、實驗教學借入。

在蚯蚓對水的反應這一環節中,觀察實驗的借入,不僅僅增強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動手觀察的本事,使學生的探究更加強烈,同時烘托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體現團隊學習的精神。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觀察技能有待提高。

由於三年級上冊着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在本節課對於這種本事體現更加明顯,而在本課中學生的觀察本事大部分還能夠,但有少部分學生不知怎樣觀察,更不知如何去觀察動物,對於觀察的要求和目的不夠明確,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注重學生觀察本事的培養。

2、學生課堂語言的準確性。

這個問題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有一點難度,可是我們做為科學教師應指導學生儘可能地規範科學課堂語言的準確性,因為我們這個學科的課堂語言要求規範、嚴謹、準確,所以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就要注重培養他們這方面的本事,使我們的科學課堂語言規範、準確。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請各位教師指政批評。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的教學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新穎的,學生第一次比較親密地去接觸顯微鏡,並且用顯微鏡看到了我們用肉眼永遠也無法觀察到的微小世界。本節課的重點雖然不在於顯微鏡的使用,而在於觀察的過程。但是顯微鏡的使用確實是存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有的同學不會使用顯微鏡,不會對光、調焦,那他就觀察不到我們所要觀察的一切,整節課也顯得豪無意義,而在我的課堂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第一個環節制作洋葱表皮的玻片標本,這個環節對學生來説是不成問題的,除了個別小組他們不會撕洋葱的內表皮,或者是找不到內表皮(已丟失)等等,別的小組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而接下來的進行觀察這一環節,所花的時間比較多,而收到的實際效果卻並不好,據我統計全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他們根本沒看到洋葱表皮的細胞,原因種種,有的可能是顯微鏡的問題,學生所使用的顯微鏡是簡易的放大倍數比較小的顯微鏡,若質量有問題,可能調焦就不會那麼準確。也有的小組,對光沒對好,或者是所在的位置太暗,光線不好,種種原因導致他們沒看到。看到的同學不但速度快,連圖也畫得好。沒看到的同學,那就什麼也沒了。由於課堂時間緊張,沒看到的同學也只能部分到講堂上來看,或者同學那裏看,課堂效果就不是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