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軾《定**》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3W

蘇軾《定**》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定**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定**》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餘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釋

已而:不久,一會兒。

2

翻譯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

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捨棄了,

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

只有我不這麼覺得。

過了一會兒天晴了,

所以寫了這首詞。

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

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

一邊悠然徐行。

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

誰會怕!

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

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

我感到有些寒冷,

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

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

也無所謂天晴。

賞析

“徐行”表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指條件簡陋,“莫聽”

定**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原文

《定**·重陽》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翻譯

同客人帶酒登山,長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剛剛從這裏飛過。人活在世上難遇一次開心歡笑的時候,趁年輕時頭插滿菊花玩個痛快回來。

以大醉來酬謝重陽節日之景,朝着高聳入雲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陽快落山了。古往今來有誰不老死,數不清啊,沒有必要像齊景公登牛山觸景生情而哭泣。

註釋

定**: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一作《定**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即歐陽炯所做格律為正體,另有七種變體。

重陽:即重陽節。

攜壺:帶酒。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

涵:容納,倒映。

初:第一次,剛剛。

塵世:人間。

酩酊:沉醉,大醉。

但:只是。

酬:酬謝。

雲嶠:聳入雲霄的高山。

登臨:登山臨水。

斜暉:夕陽。

多少:數不清。

牛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重陽節到來,蘇軾與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賞菊,飲酒賦詩。蘇軾有感於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心境一致,作該詞以表達蘇軾唯物的生死觀。

賞析

上片,以景入情,描敍登高賞菊,飲酒言歡的情景。“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開頭兩句點明“上翠微”的行蹤,描繪“江涵秋影”與“雁初飛”的兩幅畫面。觸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三句人生箴言。趁着這大好的年華、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黃花。上片即花生情,也為過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筆。

下片,由即花生情進入到寫以酒助興。飲酒抒情,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傳統文化,稱之為“酒文化現象”,蘇軾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寫把酒臨風,喝個痛快是為了酬謝佳節。登山臨水,同樣也是為了酬謝佳節。即使夕陽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陽是自然界中“無限好”的景緻,自然人生“夕陽”也應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杜牧含蓄地説人生“只如此”,而蘇軾則直言不諱人生“誰不老”。尤其詞的最後引齊景公泣牛山的故事,傳情達意,精煉入微,可謂妙筆。

全詞,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蘇軾雖然感歎世事多艱,但是不消沉,不傷感,充分顯示了蘇軾對世事、人生短暫的恬淡達觀的胸襟。

翻譯 篇三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與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裏好像還帶着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 篇四

這首詞作於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中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風風雨雨,也不必盼什麼天晴了。這就是“了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刻含義。也是本詞思想意義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詞構思新巧,以微顯巨,從遇雨之吟嘯昇華為人生之超曠,“風雨”意象面為人生災難與厄運的象徵。全詞見出詞人對人生風雨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曠達胸懷。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觀。

定**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定** 蘇軾 北宋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釋】:

①沙湖: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②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③吟嘯:吟詩、長嘯。

④芒鞋:草鞋。

⑤煙雨:煙波風雨。

⑥料峭:開容風力寒冷、尖利。

⑦蕭瑟:風雨穿林打葉聲。

【譯文】:

不要聽風穿樹林,樹葉帶來風雨之聲,這一切無所謂,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騎馬坐車更加一身輕鬆。誰怕風風雨雨?我漠視這些,一生任憑煙雨迷濛,與我同行。冷冷的春風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陽的山頭卻來迎接我。回頭望去,我來時淋雨的地方,一片蕭條,歸去時又一片平靜,也沒有什麼風雨,也無晴。

【賞析】:

這首詞作於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中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風風雨雨,也不必盼什麼天晴了。這就是“了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刻含義。也是本詞思想意義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詞構思新巧,以微顯巨,從遇雨之吟嘯昇華為人生之超曠,“風雨”意象面為人生災難與厄運的象徵。全詞見出詞人對人生風雨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曠達胸懷。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觀。

定**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六

原文:

定**·暮春漫興

[宋代]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譯文

少年之時,春天遊玩的興致比那美酒還濃烈,插花、騎馬疾馳,醉倒於美酒中。年老之時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裏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將謝的花全都捲走後還是沒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需要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有誰能看見春天離去呢?是那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與春相遇。

註釋

暮春:春末,農曆三月。

漫興:漫不經意,興到之作。

少日:少年之時。

插花:戴花。

走馬:騎馬疾走。

鍾:酒杯。千鍾極言糧多。古以六斛四鬥為一鍾,一説八斛為一鍾,又謂十斛為一鍾。

病酒:飲酒沉醉。

茶甌:一種茶具。

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

茶甌(ōu):茶罐。

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盤香。

簾櫳:掛有簾子的窗户。亦作“簾籠”。窗簾和窗牖。也泛指門窗的簾子。

殘花:將謝的花;未落盡的花。

元自:原來,本來。

飛燕:飛翔的燕子。

賞析:

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閒居帶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態,襯托老來春意索然。下片風捲殘花,當悲,但以“休恨”開解;“花開元自要春風”,一反一正,寓意頗深,耐人尋味。春歸無跡,但飛燕卻於來時夕陽中相見,則於迷惘惆悵間,掠過一縷欣慰情思。

此詞分上闋與下闋。

上闋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老去”是現實,“少日”是追憶。少年時代,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其樂無窮。對此,只用兩句十四字來描寫,卻寫得何等生動,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懷”,用了“似酒濃”,已給人以酒興即將發作的暗示。繼之以“插花”、“走馬”,狂態如見。還要“醉千鍾”,那麼,連喝千杯之後將如何顛狂,就不難想象了。而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眼前的現實則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

什麼叫“病酒”?馮延巳《鵲踏枝》詞説:“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裏朱顏瘦。”

“病酒”,指因喝酒過量而生病,感到很難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極言心情不佳,毫無興味,不要説“插花”、“走馬”,連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裏,燒一盤香,喝幾杯茶,消磨時光。怎麼知道是小房子呢?因為這裏用了“小簾櫳”。“櫳”指窗上櫺木,而“簾櫳”作為一個詞,實指窗簾。掛小窗簾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裏去。

過片“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峯突起,似與上闋毫無聯繫。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樑。上闋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於“茶甌香篆小簾櫳”之前冠以“唯有”,彷彿除此之外什麼都不關心。其實不然。

下闕寫道他始終注視那“小簾櫳”,觀察外邊的變化。春風不斷地吹,把花瓣兒吹落、捲走,而今已經“卷盡殘花”,風還不肯停,春天就會隨之破敗,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説:“休恨!”為什麼?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當初如果沒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麼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藴含着深奧的哲理,也飽和着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春風催放百花,給這裏帶來了春天。春風“卷盡殘花”,春天就要離開這裏,回到別的什麼地方去了。

“試問春歸誰得見?”這一句問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難於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離此而去的春天,被向這裏飛來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陽中遇見的。古典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辛棄疾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亦不例外。而這首《定**》卻為讀者打開廣闊的想象領域和思維空間,誘發人們追蹤春天的腳步,進行哲理的思考,可謂另闢蹊徑,富有獨創精神。

把春天擬人化,説她離開這裏,又走向那裏,最早似乎見於白居易的《潯陽春·春生》:“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説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遵循這種思路自制新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構思也很新穎:“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辛棄疾《定**》的下闋和上述這些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其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也是顯而易見的。

前言 篇七

《定**·常羨人間琢玉郎》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着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