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教學敍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幼兒園教學敍事【精品多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敍事 篇一

今天我讓我們班的孩子自由活動,孩子們很高興,都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悦悦小朋友跑了過來,“老師!老師!胡國傲又弄壞我的水彩筆了。”我走近一看,水彩筆被拆得都散架了,我還沒來得及問明原因,就聽見圍觀的小朋友不停抱怨,一諾説:“是啊,胡國傲最壞了,他以前還把我的圖畫本給撕了!”開策説:“對,他不是好孩子,他以前還打過我!”子皓説:“他是壞孩子,有一次他把我畫的畫扯壞了!他很壞的!”孩子們唧唧喳喳地向我訴説他以前的“惡行”,這讓我頗為吃驚,因為他們對同伴缺乏應有的寬容。我也留意到,當請幼兒談談自己對同伴的認識時,很多幼兒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紀律、打人、不好好吃飯、被老師批評等等,對同伴的優點卻很少提及。我們不禁自問:當幼兒滿腦子都是同伴的缺點時,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同伴關係在幼兒期尤顯重要,因為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則逐漸增加。相對而言,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於幼兒探索各種社會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兒缺乏對同伴的寬容心,則會影響良好同伴關係的建立。無法寬容他人的幼兒往往會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

伴,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寬容的幼兒則可能會感到受到排擠,對一直指責自己的幼兒懷有怨恨之意。長此以往,會導致班級內同伴關係的緊張,不利於幼兒社會性發展。

因此作為我們老師也應該反思,怎樣向幼兒展示正確的處理方式。也許我們應儘量不使用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的語言,如“你又這樣啦~你怎麼老是這樣呢”等等,避免給幼兒消極的暗示。在幼兒對同伴產生無意傷害行為時,教師應儘量不表現出對過失方的嚴厲指責和批評,而是冷靜地引導幼兒複述事件的過程,找出引起傷害行為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日後應注意的事項。

幼兒園教育敍事 篇二

那天我組織一個小班藝術活動“小老鼠”,活動的目標之一是讓孩子體驗貓來時老鼠的緊張心情。為引起幼兒的興趣,我先將歌曲內容創編成故事,然後在活動一開始藉助圖片將創編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着。講完故事,我提問:“請問老鼠最怕準?”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老鼠最怕貓。”我滿心歡喜,正準備肯定孩子們的回答,竹子站了起來:“老師,其實現在的老鼠已經不怕貓了。”他的話讓我吃驚,一時間不知如何迴應。這時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地嚷開了,強強説:“在動畫片《貓和老鼠》裏,貓將老鼠踩在腳下也沒吃老鼠。”川川説:“老鼠吃了貓的蛋糕,貓也沒抓住老鼠。”我問竹子:“你能告訴小朋友,老鼠為什麼不怕貓嗎?”竹子説:“因為現在的貓成天呆在家裏等着主人去餵養它,它再也不用去抓老鼠了。即使老鼠從它面前經過,貓也不會去抓老鼠,因為它肚子不餓。”

老鼠真的不怕貓嗎?老鼠究竟怕誰?孩子們各抒己見,繼續着剛才的話題。“老鼠怕老鼠弶。”“老鼠怕‘粘得牢’。”“老鼠怕老虎。”……自由討論結束後,我説:“小朋友們説得都有道理,但老鼠本質上還是怕貓的。”於是,我便把《貓為什麼要捉老鼠》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從貓的祖先講到家貓的來歷,又講到貓捉老鼠是一種本能。之後,我才開始“小老鼠”的藝術活動。

雖然沒有很好地完成原定的教學目標,我的引導策略也還顯笨拙,但對我來説那是一次超越。以往碰到這種情況我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強把孩子拉到預設的活動環節中。而這次,我理解了幼兒的想法和感受,併為順利開展活動提供了經驗準備。

幼兒園教育敍事 篇三

這是我班的一次體育遊戲活動。老師為幼兒提供:羊角球、跳繩、小推車,飛鏢等遊戲材料,讓他們按照慣例輪流優先選擇活動內容(如週一由第一組小朋友先選,週二由第二組小朋友先選,依次類推)、自由結伴開展遊戲。大多數幼兒興致高漲,卻發現很多問題:丟飛鏢的幼兒有的拿起飛鏢無目標地用力一扔,讓飛鏢飛出場地老遠;有的是朝地上重重地一摔;有時候飛鏢飛出老遠,卻沒人去撿回來;有的幼兒騎着羊角球整個操場到處跑;揪尾巴的幼兒不顧前方是否有人橫衝直撞,而一些跳繩的幼兒也隨意地想在哪裏跳就在哪裏跳,隨着早操音樂的響起,小朋友將這些材料隨手一扔就去做操,自制材料投放的第一次就這樣草草收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角色遊戲是幼兒以模仿和想象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活動,同時也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遊戲。()這次活動,老師為幼兒預設主題遊戲,按照遊戲活動常規讓幼兒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進行遊戲。顯然,這樣組織既有利於形成良好秩序,又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照顧到個體差異,減少等待現象,體現幼兒主體。特別是隨着遊戲情節的發展,以及因為規則問題產生爭執後,老師表現出來的冷靜和引導措施值得讚賞。面對告狀,老師沒有以“裁判員”身份立即宣判誰是誰非,而是耐心傾聽,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以欣賞的態度積極參與到幼兒遊戲之中,引導他們自己商定遊戲規則,繼續遊戲。不僅淡化矛盾,而且將遊戲推向高潮,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結束部分的簡短評價對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説這次活動是一個窗口的話,那麼透過這扇窗,我們不難發現這位老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機智和教育方法值得大家學習和研究。

幼兒園教育敍事 篇四

通過幼兒園組織師德師風教育學習,我簡單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情繫幼兒,像母親一般愛每個孩子。幼兒教育的對象都是3-7歲的孩子,他們幼小,像剛出土的嫩苗,需要“園丁”的呵護和培養。關愛每個孩子。 其一,關心他們的生活;其二,熟悉孩子們的基本情況;其三,平等對待每個孩子。

第二,運用多元智能理念,在教育過程中,要開發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把教學具體化。幼兒教師的標準是:平易近人、嚴中帶慈、公平待人。嚴厲並不是苛刻,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慾的,教師對幼兒尊重。

第三,在教育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與每一個孩子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係,關心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孩子的潛在優秀品質,正確處理教師與孩子家長的關係。貫徹《幼兒教育新綱要》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終身教育的理念,使幼兒獲得終身受益的品質和良好的個性,態度,能力等。

第四,塑造師德風範,潛心練功。“給孩子一杯水,教師本身應該有一桶水”,此話很有道理。在幼兒教育中,我感到在孩子們眼中,教師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賴的人,你的投手舉足,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孩子從教師身上看到無私奉獻,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看到社會的形象,師德不只是學識問題,更是塑造良好教師形象的問題。因此對於師德除了要深刻認識其重要性,更關鍵就是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師德。

本人結合自己的情況,下決心就以下兩方面提高修養。

首先,嚴以律己,注重言行。為人師表,堅持嚴以律己,增強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既是個普通的人,又是個教育者,到了幼兒園就應該把屬於個人一切不快和煩惱留在門外,言談應該和顏悦色,循循善誘,舉止應該優美文雅,體現心靈之美,自己的穿着應該樸素大方得體,符合幼兒的審美情趣。

其次,培養良好的內在素養。天生麗質固然能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重要的是塑造幼 baihuawen.c n兒的內在修養,這樣教師本人的學識和內在素養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深刻的影響着每一個幼兒。

通過師德師風的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更進一步認真學習貫徹綱要精神,遵循幼兒教育心理規律以及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努力做好教育工作。

幼兒園教育敍事 篇五

在幼兒園科研主任的崗位一直致力於帶動教師開展教育研究,幼兒園教育敍事論文。屈指數來,獲得了不少成績。但是,仔細想想,對大部分老師來説,搞“研究”還是相當困難。她們總會説,自己理論不夠,“研究”還不靠譜。

這些年,伴隨着課程改革,各種口號和活動層出不窮,如“聚焦課堂教學、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等等。的確,老師在專業發展上提升了不少。但是細看她們的公開課,或所寫的文章,似乎也陷入了一種套路:講究用理論來套實踐,用專家的專業理論來詮釋自己的活動。表現在明明是老師按自己的思路、想法設計了活動,也進行得有板有眼,形成文字時,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增進所謂的“深度”,她們往往原封不動地搬來專業理論來“作證”。在各種反思筆記、教學研究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師出一門”,看不到教師真正的想法和説法。

如何正確對待專家的引領,發揮教師主體在專業發展中的選擇性和創造性?

我以為,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許已經走到了某個瓶頸處,形式主義的操作技術,套路式的濫用理論,重於用而疏於悟的淺表式“耕作”,看似活動頻頻,節奏飛快,其實,在重形輕質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認知、行為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

在頻繁的教學評比、課堂教學展示中,我們的老師倦怠了,人也因此變得麻木了。強勢話語的“洪水”淹沒了教師。

怎樣才能觸動教師心靈深處柔軟的地方,恢復他們對教育的敏感,找回曾經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我苦思冥想。

20**年起,我作為學員參加了兩期“區教育科研名師工作室”的學習。在學習中,我讀到了導師黃建初推薦的好文章——來自基層的“名師”的網絡博客文章。孫明霞、沈麗新等一些紮根在基層土地中的“名師”,她們致力於課堂教學,她們也搞研究。但與那些抽象的理論、空洞的説教相比,她們呈現給我的是一個個動人的教育故事。她們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實踐,詮釋了教育的信念和個人化的理論,讓我看到了教育的生命磁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生命對話,感覺到的是生命脈搏的跳動。

她們娓娓道來的教育故事衝擊了我的心靈。

早就聽説過“教育敍事”這一詞語,只是沒有在意。2009年初,黃老師向我推薦了刊載於江西的《教師博覽》(原創版)雜誌,我讀到了很多故事,雜誌把這些故事叫做教育敍事。卷首的介紹“與教師一起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陳嚮明教授”,對我促動很大。文中説到,教師自己有很多個人化的理論和知識沒有被挖掘出來,把教師的知識總結、提升出來,既能豐富教育理論,也能為教師賦權,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和意識。

“教育敍事”這個詞不再陌生,在一次次閲讀和學習中,我怦然心動!

我想,教育敍事可能就是我一直苦苦尋找的幫助老師找回“失落”的一種方法。因為,教育敍事讓老師們講述自己經歷的教育事件,真實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再現當時的行動,用自己的故事闡述自己的理念。

我想,教育敍事研究會有助於教師找回“迷失的自我”,重現教育生機。

讓教育敍事來凸現教師個人的體驗。

分析: 篇六

以玩具筐拿到自己身邊別人拿玩具也有困難來教育浩浩,浩浩因為有切身體驗,應該能夠理解自己的做法欠妥,可是自我中心意識很強,性格又倔強的浩浩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採用了逃避問題的方法從側面指出霖霖和他不友好,他也會對他不友好,並對老師的説教產生了逆反心理。

這時,因為浩浩把筐子拉到自己面前,桌面的空間小了,玩積塑時有些玩具放不下掉到了地上,浩浩便不再管玩具筐,乾脆把玩具都拿到地上玩起來。我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間,並提醒他:“浩浩,我把玩具筐放回去了。”浩浩抬頭看看玩具筐沒有反對,繼續在地上玩玩具。

小班老師教育敍事 篇七

泥土滋養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化,孩子愛玩泥巴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原本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卻遠離了鄉土氣息,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孩子很少沾上一點土珠,就連幼兒園開展的泥工活動也是由橡皮泥代替,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厭煩。

這次泥工活動,我破例為大班孩子們準備了粘土,當我課前在準備和泥時,不知不覺的孩子們圍在了我身邊。一個、兩個、三個……泥團擺在了地上。甜甜發話了:“老師,您要幹什麼?”我説:“你們猜猜看。”大多數孩子説不知道,行行小朋友説:“是為我們準備的嗎?”我誇獎:“你真聰明,願意玩嗎?”孩子們在一旁拍着手説:“願意——!”當把一個個泥團分給孩子們,他們入獲得寶拿着心愛的泥團,學着老師的樣子揉啊、團啊……,不用做任何的講解。我做起了小時候——東道上,西道上,都來看我花爆仗“啪”——,孩子的花爆仗也一個接着一個響起來,“耶——”東胡同,西衚衕,都來給我補補丁,這時你給我補,我給你補……。之後,啟發孩子做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一會兒功夫,飛機、汽車、房子、各種動物、餐具等等展顯在面前。帶領孩子們進行了泥塑展示,當讓孩子們把作品擺在泥工區時,浩浩小朋友説:“老師,什麼時候再玩?”婷婷懇求説:“老師,再玩會兒吧?”……。我無奈的告訴他們:“以後泥工活動,我們繼續玩泥巴,好嗎?”看到孩子們那歡呼雀躍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通過這次玩泥巴,看到了自然資源和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不但能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而且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精神。

幼兒園教育敍事 篇八

孩子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着驚喜,充滿着樂趣,充滿着意外……細細留意,我們會在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發現他們關注的焦點。

當我和孩子們在户外散步時,他們會數着方磚跳格子,往往數着數着就亂了套,最終哈哈笑成團,從一再數;他們會歪歪扭扭走在彩色的車輪上轉圈;也許對於成人來説這是無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們的笑臉,就明白他們樂此不疲的原因了。

記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時,他們驚奇地發現:那裏有一個大蟲子。於是草地下還有什麼就成了最新的話題,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揀到的樹枝,一個勁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來看,我找到了一個東西啦。”仔細擦乾淨泥土一看:哎呀,原先是一塊小石頭。一下子就瀉了氣。“沒關係,我再找。”那位小朋友嘟着嘴,氣呼呼的樣貌到此刻我仍然記憶猶新。在經過一場草地混找之後,孩子們可有自我的戰利品了:幾個壞積木、幾個蝸牛殼,還有一些死掉幹了的小蟲子,連草根都被拔了幾根……也許這真的不是什麼有意義的東西,可是孩子們是歡樂的。

我想只要他們喜歡做的事,他們就很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