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鳳凰導遊詞講解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45K

鳳凰導遊詞講解多篇

鳳凰導遊詞講解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裏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仁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裏拍攝。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沈從文故居

現在沿着石板小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裏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6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裏,並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17年,沈先生15歲時,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了家鄉,輾轉於沅、澧、酉水流域,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創作慾望。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藴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温馨甜美,去體會喧譁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邊城。

陳氏宗祠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於古城區內的西門坡,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整修,那時,每年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

陳家祠堂分為正殿、戲台、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台,更是別具特色。一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台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熊希齡故居

順着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即孔子廟的挑檐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裏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裏。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時,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為佳話。中舉後,新科舉人熊先生作畫以言志,他畫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並題詞“此君一出天下暖”令四座皆驚。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消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藴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温馨甜美,去體會喧譁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邊城。

陳氏宗祠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於古城區內的西門坡,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整修,那時,每年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

陳家祠堂分為正殿、戲台、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台,更是別具特色。一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台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熊希齡故居

順着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即孔子廟的挑檐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裏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裏。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時,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為佳話。中舉後,新科舉人熊先生作畫以言志,他畫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並題詞“此君一出天下暖”令四座皆驚。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消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鳳凰導遊詞講解2

“ 為了您,這座古城已經等了千年!”為了千年等一回,我們將要去鳳凰,尋找那活了千年的生命,和死去千年的標本。鳳凰地處湘西這個邊陲小鎮。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兵城,也是一個商城。走進鳳凰,每一扇窗户上都有一扇顧盼流芳的眼睛,每一塊石板上都有情侶的倩影。每一條小河邊都有苗家姑娘洗衣棒錘在石板上帶着節奏的混響,還有那婉轉悠揚的歌聲。

説到鳳凰,我不能不説苗族。苗族可以説是中國遷徙最頻繁的民族,無數次的遷徙留下了一部悲壯而又苦難的歷史。雖然是第一個發明水稻種植技術的民族,但是聰明的苗族人也沒能改變戰敗遷徙的命運。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歷史,用智慧和堅韌傳承了文明。逐鹿之戰估計大家都聽説過,這就是講的皇帝無數次被苗族打敗以後聯絡了炎帝反敗為勝,打敗苗族,逼着我們的領袖蚩尤帶着我們遷徙到這大山深處,萬山叢中。為了生存,我們採集野果野草,像蒿草粑粑,到現在還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為了順應自然,在這潮濕的大山深處繁衍生息。我們吃生薑驅寒,所以薑糖成了我們的喜糖。為了戰勝自然,我們彰顯力量,在每一年的錐牛節上,男人殺死最厲害的公牛。女人們敲下牛角做成梳子別在自己的頭上。向世人炫耀男人的戰利品。為了填飽肚子,我們嚐遍野果,把銀子做成了餐具。來甄別哪些東西有毒。

大家知道我們苗族人的身份證最早是用什麼材質做的嗎?你們看過血色湘西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紙做的,更不是塑料做的。而是銀子做的。自古以來,苗族人就是最驍勇善戰的民族,雖然跟朝廷的戰爭無休無止。但是每一次面對國家尊嚴和民族大義的時候,苗族人都衝鋒陷陣、血染疆場。遠的不説,湘軍中最能打硬仗的就是竿子軍,竿子就是指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所以鳳凰以前稱為鎮竿鎮。再就是日本人佔領長沙、常德的時候,又是湘西的竿子軍用土土炮和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保衞了家園,捍衞了湘西這塊彈丸之地。每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是鮮血染紅的戰場。湘西人對於故土,有着一般人無法理解的眷戀。就如沈從文的碑文:一個戰士要不戰死沙場,要不回到故鄉。客死他鄉的英雄們無法屍體還鄉,無法魂歸故里。有的甚至都認不出模樣。他們甚至是帶不回隻言片語的遺言。活着回來的人無法面對老人期盼的眼睛,無法面對妻子望眼欲穿的守望,更無法給孩子們一個合理的解釋。他們只能摘下那隻象徵着他們身份的耳環。一包包的耳環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啊。親人們接過自己家的耳環,供奉在祖宗的牌位上。告訴他們的後人,他們的祖宗不是孬種。

大家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戴吉祥鼓嗎?難道僅僅就是吉祥如意嗎?不,任何東西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最早苗族人為了生存,為了驅逐野獸發明了鼓。好不容易在這蠻夷之地生存下來。戰爭卻不期而至。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遷徙。從黃河流域到洞庭湖之濱,再到這邊陲之地。無數次的顛沛流離,無數次的人走家隨。鼓聲成了戰爭的號角,當鼓聲響起的時候,即使有再多的不捨。我們也不能停止遷徙的腳步。鼓聲也意味着一個人都不能拉下。於是苗族人習慣了把所有的東西都鑄成銀器戴在自己的身上,隨時準備遷徙。

大家知道我們的阿哥為什麼要給阿妹送魚紋的鐲子嗎?這不僅僅是檢驗女人的身體是否健康,是否能順利傳宗接代,更是一份家族的重託,一個民族的承諾。他是要告訴自己心愛的女人。總有一天,我會帶着你,帶着我們的孩子打回黃河流域,回到那有魚有米的地方去的。

直到今天,當我們再一次面對商場昂貴的飲水機、洗衣機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銷售員只是告訴我們,那是因為它們都是帶銀離子殺毒的。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老祖宗的智慧。今天科技的進步讓我可以精準的測量出銀子的成分和功能,知道它可以殺死650多種細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着改革的春風,那些老祖宗用了一輩子的餐具被我們擱置一旁。那些巧奪天工的加工技術被機器的複製替代。曾經被苗族人追捧的拉絲首飾也一度無人問津。知道什麼是拉絲技術嗎?拉絲顧名思義就是把銀子拉成絲,拉得很細很細,甚至是細過了頭髮絲。這麼説吧,一克銀子能拉到一米左右。然後做成精美的首飾。知道為什麼有拉絲嗎?苗族人用銀子彰顯個性,粧點美麗。而貧窮的苗族人如何用有限的銀子做出更大更張揚的飾品,廉價的勞動力和智慧的工匠創造了拉絲技術,滿足了苗族人對銀飾的喜好。今天,我們再一次欣賞到拉絲,看到拉絲工藝這真是我們的幸運,也是苗族人的榮幸。為什麼這麼説呢?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民族的追捧,更要政府的支持,還要與市場接軌,跟利益掛鈎。否則就成了市場經濟的炮灰。就如山西的那些百年木屋,甚至是很多具有厚重歷史文明的地標古建築都由於政府維修基金的不到位而一座座破壞、拆除、坍塌。苗族的銀器鍛造技術也曾經被機器替代。2004年,鳳凰對外開放以後。很多人看到了商機,政府也大力支持,招商引資。挖掘出苗族的文化瑰寶:比如銀器鍛造技術、蠟染技術、苗繡等等。其中銀子的鍛造技術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鳳凰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那些具有精湛技術的工匠們再一次重出江湖。有的甚至授上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名號。無數的銀器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在外人看來,湘西貧窮、落後、出土匪。湘西人野蠻、粗魯。那是因為您不瞭解湘西,不了湘西人。湘西的女人熱情奔放、敢愛敢恨。湘西的男人豪放粗狂、淳樸善良。在這裏孕育了著名的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鬼才畫家黃永玉、內閣總理熊希齡。沈從文的《邊城》、《長河》可謂是家喻户曉。尤其是邊城:一條清冽的小河,一個美麗的姑娘,幾首動人的山歌,兩個痴心的小夥,一隻老黃狗,一個老爺爺。勾畫了一副幾乎完美的圖畫。讀着他的書,字裏行間幾乎都能聞到泥土的芬芳。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故事也成為一段佳話廣為流傳。為了得到張兆和的歡心,沈從文寫了上百封情書。只是當時的張兆和十分不領情的把情書扔到了胡適校長的桌上。胡適校長微笑着説:我看沈老師是頑固的愛着你喲。張兆和説:可是我頑固的不愛他啊。沈從文並不氣餒。並且更加積極熱烈的追求。終於抱得美人歸。鳳凰人就是這樣:純粹,執着,堅持到底。

在鳳凰旅遊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苗族小夥子“阿牛”也跟沈老一樣執着。他最早把苗族人家家户户都愛吃的一道菜:血粑鴨用真空包裝,讓遊客帶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帶動了當地的老百姓脱貧致富。阿牛在質量上嚴格把關。絕對不做市面上的速成鴨子。他的原材料通通來源於本地的小麻鴨,一年才能長到兩三斤。而且嚴格標明鴨肉和血粑的比例。憑着他的誠信和堅持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着鳳凰旅遊業的發展,各地商人紛至沓來。在鳳凰的大街小巷開滿了銀器店。工業用銀和現代化的機器加工充斥着整個本地市場。打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子到處傾銷,偷換概念。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苗族人。阿牛心裏十分不爽。於是他變賣祖業,籌集資金,深入苗寨,找到當年千錘百煉打造銀器的能工巧匠。在鳳凰古城門面最貴的地方開了鳳凰最大的一家銀器店,這是鳳凰第一家手工銀器店,所以起名《鳳凰一號》。開店初期,無數人説他傻,説他笨,人家都用工業銀,機器加工。你一個人做手工,做足銀,成本高出幾倍,如何能賺錢,怎麼賣得出去。阿牛對其充耳不聞,他就覺得,他是苗族人,他有義務和責任傳承苗族的文化,並且發揚光大,人家越是看不懂,他倒越是覺得商機無限。憑着他的獨到的眼光和不懈的堅持,《鳳凰一號》又一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擁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阿牛又有了新的想法。於是他潛心打造鳳凰的金字招牌,用心做每一個產品。最後在離鳳凰古城五公里的地方購地二十畝。打造了整個湘西最大的聚產、購、餐一體的鎮竿阿牛有限公司。讓遊客在鎮竿阿牛可以吃到絕對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還能買到鳳凰所有的特產。他的宗旨就是環保、綠色、天然、健康。

阿牛做事及其認真執着。比如一個大街小巷都有的蒿草粑,阿牛竟然請了我們湘西吉首大學和湖南大學的幾個生物系教授研究它的配方。做出來的粑粑真的是秒殺了湘西所有的蒿草粑粑。那種如QQ糖一樣的彈勁,還有完全看不到蒿草纖維的糯性。我們只能看到綠油油的粑粑。咬一口真的具有連舌頭都吞進去的衝動。

鳳凰導遊詞講解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裏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仁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

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

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裏拍攝。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鳳凰導遊詞講解4

各位女士、先生,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很榮幸能當大家的導遊,希望我的導遊服務能給大家“湘西之旅”留下美好的印象。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民風純樸,州內山巒疊嶂,林谷深幽,溝壑縱橫,溪河交錯,自然風光奇特,歷史遺存眾多,是一處集山水風光、民俗風情、古城風貌、歷史文化、名人故里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區進步。特別是州委州政府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和落實國務院朱總理關於“發展旅遊業是湘西最大門路”的重要指示,將旅遊業作為全州經濟發展的六大帶動戰略之一,旅遊業已成為全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州目前擁有旅行社11家,星級賓館13家,旅遊車隊4家。有枝柳鐵路、209、319國道和1801、1828省道高等級公路橫貫州域,南有距鳳凰28公里的貴州銅仁機場,北有距猛洞河60公里的張家界荷花機場,陸空交通便捷,形成北依張家界,南連梵淨山,猛洞河--吉首--鳳凰“三點一線”,以名水、名情、名城為特色的旅遊業發展格局。大家來湘西旅遊,若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點,那都不是完整的“湘西之旅”。這三大景區特色各異,猛洞河景區以山水風光、土家族歷史文化為主,它的主題是與水對話,演繹激情,釋放自我。德夯景區以情見長,是一個以奇特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原始古樸的苗族風情溶為一體的民俗旅遊勝地,這裏濃郁的民族風情在省內“唯我獨有”。鳳凰竟區側以歷史文化厚重,被稱之為“夢裏水鄉,遠去的家園”。三者共同組成豐富的“湘西之旅”,與張家界優勢互補,構成“大湘西之旅”,形成“張家界-猛洞河-吉首-鳳凰-銅仁”黃金旅遊線。“大湘西”的旅遊資源有着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次大家來到湘西,我們給大家提供的服務是完整的“湘西之旅”。今天前往鳳凰遊覽,宿吉首市內。明天遊德夯,再乘車去猛洞河,後天遊猛洞河,晚餐後返程。

鳳凰導遊詞講解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鳳凰是個風景秀麗的好地方,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城內的古代名樓和明清古建築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還有南華山國家公園,還有唐代修建的黃絲橋古城,至今都保存得非常的完好。鳳凰不但風景秀麗,而且還人傑地靈。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邊城》、《湘女瀟瀟》《湘西剿匪記》等十多部影視劇也都曾在這裏拍攝。

好了,我們現在到的這個地方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沈從文的故居是他的祖父沈紅富於清朝同治年間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一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裏,並且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造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

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與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這裏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1870年7月23日熊希齡先生就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裏,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的時候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被傳為佳話。

熊先生成名以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後來,熊先生又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務。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為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了總理職務。1937年12月5日熊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七年,清康熙九年又經過加修。橋面上原有的吊腳樓亭,1956年因修公路,原來的樓亭和兩側的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橋下,大家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曆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賽龍舟的地方。

大家沿着當年的官道,到達的就是沈從文的墓地。這裏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大家看到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裏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這象徵着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的這條沱江裏,一般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的這一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他就像陪伴着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

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着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他那如椽巨筆,把

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全世界。在墓碑的背面,刻着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簡明扼要的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兒了。希望鳳凰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有機會我們再相聚鳳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