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再別康橋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再別康橋賞析【精品多篇】

説學生 篇一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瞭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着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詩篇的首節與尾節,語意基本相同,節奏一致,詩人這樣佈局從內容與形式上看,有什麼好處? 篇二

a、從內容上看它的好處是:

b、從形式上看它的好處是:

再別康橋全文及賞析 篇三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賞析

《再別康橋》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下面是再別康橋全文賞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尚、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捨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脱,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緻。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着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脱,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盪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裏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昇華至高潮。如果説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彷彿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捨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覆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後的“我走了”,説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並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恆。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脱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繫,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後兩句採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於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於詩行長短並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本站★)致而並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説:“詩歌的美妙不在於它的文字意義,而在於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裏。”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裏,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説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説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後一節按意羣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蕩起伏的音韻美。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這樣一幅色彩明豔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拓展閲讀:再別康橋的意象

意象是指凝結着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即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事物凝聚一體的藝術形象。它可以存在於詩文字裏行間,也可以浮現於言外之意,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教學《再別康橋》一詩時,引導學生從解讀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詩歌,就可以收到綱舉目張,融會貫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備,以形傳神。詩歌的第二節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別緻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潔,柔曼飄拂、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多像一位長髮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她的玉樹臨風、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裏,也盪漾在詩人的心河中,並激起層層的情感漣漪。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怎能不心動神搖呢?愛戀康橋的一草一木,如同迎親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這裏決不僅僅是繪形摹態,他是傳情達意,表達一份對康橋風光,對失落情意的眷戀、追戀。他愛康橋,更愛遺失在這裏的情真意切的美夢!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詩歌的第三節描繪了一個意象“青荇”,是對第二節的補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這些水草油光翠嫩,濃綠欲滴,充滿着蓬勃向上的生機,它們似乎揮動着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們炫耀它們生長環境的美好。表達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們能與這裏的藍天白雲、綠樹黃花、和風柔波、霞光橋影長久廝守,難怪詩人流連沉醉,心甘情願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物我一體,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詩人簡直就是一條會思想、有情意的水草!這種描寫類似於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的情景,給人一種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興奮和喜悦,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虛實結合,以實襯虛。詩歌第三四節寫“青潭”,先實後虛,虛實相生,青荇浮藻之間,盪漾着絢麗多彩的晚霞,波光瀲灩、水天一色,如夢似幻,亦實亦虛,怎能不讓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於是詩人乘興撐篙盪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尋遺失的美夢,去重温夕日的歡樂。星漢燦爛,星輝點點,詩人大有東坡泛舟赤壁時那種“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他心花怒放,陶醉在這星輝迷人的夜色當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過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這兩節詩文圍繞“青潭”展開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絕彩斑讕的夢,再由“夢”聯想到以前尋夢的浪漫。眼前所見為實,聯想、想像為虛,由實到虛,借潭寫夢,融情於夢,借夢發感,以實襯虛,虛實相映,詩意地表達了詩人的浪漫情懷。

(四)、動靜結合,以靜襯動。詩歌首尾兩節都寫到了“作別雲彩”這一細節。前者顯得飄逸高潔,依依難捨;後者則見感傷落寞,無奈決絕;“雲彩”這一意象以靜襯動,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詩人隱祕難言的複雜心理。雲彩高潔秀美、寧靜祥和,詩人視作朋友、知已,與他作心的交流:當年你或許飄浮在碧綠的草坪上空,裝點着蔚藍的天空,為我遮擋炎炎烈日,見證我痴迷康河、迴歸自然的詩心畫意。如今,你遠舉飄飛,離我而去,我也帶着割捨不下的眷戀,惆悵遠你而去。永別了,飄逸的雲彩。永別了,靜美的康橋!

説教學目標 篇四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賞析 《再別康橋》 篇五

賞析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要真正理解詩歌,莫過於吟誦。一個朗誦者,除了自身音色條件,朗誦技巧需進行鍛鍊外,分析作品同樣十分重要,只有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涵全部發掘出來,才能將作品朗誦地傳神,所以,我將從一個朗誦者的角度對徐志摩《再別康橋》(以下簡稱《再》)進行分析。

我們首先從詩歌的寫作背景入手。縱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康橋的深深眷戀,而這種眷戀有至少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正是康橋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的其心中的詩人天命,徐志摩對這個也是肯定的;其二,徐志摩的政治、文藝、傳統道德等思想都為康橋思想文化所制約以至支配,徐志摩的思想已經是康橋文化的產物和標本,所以其對康橋的情感必然是濃厚的;其三,在劍橋大學,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也可以説正是在這時,徐志摩才真正開始寫詩。康橋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憶,如今徐志摩故地重遊,自然是心緒萬千,所以從朗誦的角度看,全詩的節奏應該是舒緩的,抒情的。

從全詩的結構上看,《再》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之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詩的第一節,前兩句旋律上帶有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是整個《再》樂章的小提琴撥絃部分,是作者飄逸的風度音樂化,我個人認為,這三句應該採用説話式朗誦方式,就像是與老友道別,又不知何時再能重來的留戀和無奈的感覺。用盡可能低沉的聲音把詩人那種清風一樣來,又悄無聲地遠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揮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的感情朗誦出來。

第二至第六節,描寫的是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小潭,一一映入眼簾,在這五節中,作者的意象有金柳、青荇、小潭等,詩人又在第二節中放入了兩個暗喻,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是將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使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作者與康橋儼然成為一對情侶,詩人極其所能讚美它,也不能讚美其萬分之一,因此從第二節至第四節,作者的感情不斷昇華,此時應該是《再》的小提琴滿弓奏,我們在朗誦這三節時,可以儘可能地舒緩,輕鬆,稍有起伏當然更好,例如“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作為一個小高潮處理,這句是作者對康橋情感的直接表露,是作者甘心為康橋付出一切的熱烈情感。

第五節應該被重點賞析,這節中,詩人翻出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這幾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這一節是詩人全詩的感情爆發點,面對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為只有歌聲才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情,但是他又頓時啞口了。

第六節裏,詩人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這樣的康橋不允許他放歌,這樣的景緻不答應他放歌,詩人慾歌而不能歌,一如詩人想留而不能留的矛盾心境,讓人扼腕,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呢?這兩節詩是最考驗朗誦者功底的,也是這首詩之所以征服萬千讀者的原因所在,我個人比較喜歡徐濤朗誦的《再》,他將壯麗的“星輝斑斕裏”升調高昂上去,猶如長號圓號與大鼓齊鳴,又將“放歌”二字急轉下落,加之其滄桑的喉音,是一種羣響畢絕,唯有大提琴一個半弓的絕妙,我稱之為天籟。

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起迴環效應,瀟灑而來,又瀟灑而去。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需贅言,既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詩人的詩到此結束了,但是,其情未絕,仍然在康橋的上空徘徊,朗誦這收尾節時,我們同樣也要達到繞樑三日的效果。

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用茅盾的話説:“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思想,胡適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已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

再次縱觀全詩,我們可以看到徐志摩對詩的藝術主張,即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每一個詩行,每一節詩我們都能發現這“三美”的存在,而事實上,這“三美”組成的詩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再別康橋》不愧是徐志摩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拓展閲讀:《再別康橋》教學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

《再別康橋》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本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安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雖然本詩向來眾説紛紜,但其藝術之美人所共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因此,從語言賞析入手,從情感體驗切入,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體會現代詩歌的特點,多方面感受體悟詩歌的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高一學生學習的第一首現代詩,為了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學習方法,從而能廣泛欣賞詩歌,因此將本詩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①、認知目標:品意象,繪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③、德育目標:培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高中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由於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他們產生了對教師的過多依賴,從而缺失了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此種情況將本課重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2 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教法分析

1、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尤其是《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學情學法分析

分析:農村國中的學生,閲讀的現代詩歌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決定在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法:

1、聯想鑑賞法

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圖畫,仔細揣摩、品味、感受詩歌的優美之處,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2、比較鑑賞法

讓學生學會將這首詩與其他描寫離別詩句的比較,更好地把握《再別康橋》這首不同於其他描寫離愁別緒哀婉、纏綿、傷感的特點:哀而不傷,帶有一絲惆悵,幾分飄逸。從而領會詩中的詩意美。

四、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設計意圖: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 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

這一環節我先讓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 整體感知

詩作賞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篇六

《再別康橋》最初發表於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詩集《猛虎集》。是詩人重遊康橋之後,在歸國途中寫下的一首絕版之作。

詩人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裏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着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豔影投入微波盪漾的康河。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對康橋是那麼痴迷,以至於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彷彿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詩人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離去,他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裏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後一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着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再別康橋》就是一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豔影,就構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全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於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着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悄悄”“輕輕”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賞析 篇七

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觸。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再別康橋》給我們的第一個觸動,是該詩的標題。再別的意思是曾經告別了一次,這是第二次告別。既然是第二次告別,之前就必然有一個再來的動作。為什麼再來呢?根據詩中內容的提示,是為尋夢。既然尋找到了夢想,為何要再別呢?這就是詩歌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尋找告別再尋找再告別組成一個情節,而首節與尾節的有變化的重複組織成一個環形結構,意味着這一過程可能再次重複,但每一次重複又會有變化。來自就是説,人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輪迴,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尋找、告別、再尋找、再告別《再別康橋》的因果是一種循環的因果結構,尋找的原因是曾經的告別,尋找的結果是再次告別,再別的結果是為了下一次尋找,所以再別就是下一次尋找的因。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詩歌結尾的時候,詩人説要不帶走一片雲彩,原來,把雲彩留在西天,就是為了下一次尋找。為什麼人會陷入這樣一種永恆的循環圈呢?免費論文下載大概解釋是人總是不滿足於已有,要追求生命的變化性和豐富性。即使生活於理想化的康橋,也是不滿足的。詩歌寫了康橋令人留戀駐足的特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既然甘心,為何還是要走?因為純粹的美與自由並不能給人的生命以豐富性。夏蟲也為我沉默,教你如何寫論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既然滿載星輝而歸,放歌又是如此快樂,為何又要沉默?因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不能在此獨享快樂,人不能過早進入天堂,而是要去經歷塵世的苦難。塵世的苦難與天堂的快樂對人而言都是必須的。

這樣,《再別康橋》就給人的生命一種辯證的解釋。尋找是肯定,告別是否定。人的生命是一個不斷肯定和否定的過程。對每一個肯定和每一個否定,我們都不能輕率地、粗魯地進行,我們對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放棄,都要小心翼翼、充滿敬畏之心。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要輕輕的來,又要輕輕的走了。這既是對生命的重視與珍惜,也是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與放棄的重視與珍惜。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徐志摩在林徽因另嫁他人之後仍然珍惜這段感情與友誼,成為極好的朋友;選擇陸小曼之後雖經浮言打擊,仍然珍惜這段婚姻;雖然與張幼儀笑解煩惱結卻仍然將其視為親人、朋友的人生態度了。

尋找與告別是人生的永恆主題。沒有尋找,生命就沒有了動力;沒有告別,就不會有新的尋找。所以,《再別康橋》首先觸動我們的,是關於生命和人生意義的深刻理解。它不但告訴我們人生意義的結構與獲得方式,也告訴我們在追尋人生意義過程中應持的態度。我們不必讓此情可待成追憶,因為追憶的情境是可以重複的;更不會只是當時已惘然,因為每時每刻我們都是清醒的。能夠有這樣一種境界,關鍵是現代人有了自由。自由帶給我們的,不是任性而為,而是更加沉重的責任感。正是因為責任,所以任何選擇與放棄,都必須輕輕的,但又是義無返顧的。與尋找、告別相對應的一組動作是來和走。我們固然可以把來定義為尋找,把走定義為告別,但是來和走又可以將意義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它可以被理解為任何的來與走,例如生與死、愛與恨、入與出。《再別康橋》告訴我們,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謹慎、敬畏、珍惜。但是,我們又不能留戀於任何一種狀態,要果斷、毅然地與之分別,不斷地出入於這些狀態之中。存在主義哲學以悲觀的態度面對世界,把世界看成處處充滿困境,免費論文模板就像錢鍾書《圍城》所揭示的那樣,人生處處是圍城。然而在《再別康橋》中,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任何困境我們只要充滿敬畏地直面,它也就是美的。即使是在康橋,天上虹也會被揉碎在浮澡間,作為美的象徵的彩虹在康河裏仍然可能被撕碎、沉澱,成為一個虛幻的夢。但是這並不影響康河的美,也並不影響它作為美的寄存地的品質。同樣的道理,儘管現實會撕碎夢想,苦難會溶解幸福,生活會限制自由,但是這也並不影響現實、苦難、生活作為夢想、幸福、自由的寄存地的品質。生命的意義在於尋找,而尋找的地方,正是在生活的波濤之中,也在現實苦難之中。這可能是徐志摩重遊康橋獲得的重要啟示,也是他再次告別康橋的原因之一吧。

《再別康橋》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尋夢。既然有尋夢這個動作,就應該有尋夢的原因,也應該有尋夢的過程和結果,還應有關於夢的內涵。學界一般也把這個夢叫做理想,康橋夢也就是康橋理想。

詩歌的中間幾小節,有一個尋夢的原因、過程和結果。之所以要尋夢,是因為有夢的。失落。從詩中內容來看,因為夢沉澱在康河裏了,所以才需要尋夢。夢是怎麼沉澱在康河裏的呢?答案是揉碎在康河裏的。就是説,夢想像天上的彩虹,美麗而遙遠,拉近到現實中,就會被揉碎。但是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夢想其實又是在現實中培養起來的。河畔的金柳,在夢想中就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盪漾在心中即成夢想。這個美麗的夢想,正是在康河這個地方、這個現實中培養起來的。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徐志摩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了。就是説,康橋是夢想的初因,沒有康橋也就沒有夢想。一般邏輯是,有了一個夢想之後又得到這個夢想,就應該滿足。所以接下來一節便説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為什麼我們甘心,是因為青荇在招搖,招有招呼之意,搖有拒絕之意,意思是説,康橋夢既呼喚我,又警示我,夢想是一把雙刃劍,既是誘惑,又充滿了危險。但是,我仍然願意冒這個險,我心甘情願為夢想而獻身。為了夢想,可以義無返顧,這是主動的選擇。選擇是自由的,獻身於夢想,夢想失落而尋找夢想,都是自由的,這正是對自由內涵的解釋。

在現實中產生的夢想,其實並不在現實之中,而是像天上的彩虹那樣遙不可及,像西天的雲彩那樣美麗而易逝。這是一個比喻,也是一個寫實。夢想往往產生於現實之中,但是一旦產生,它就會離我們很遠很遠。一旦將其拉近映入現實,它就是易碎的、易沉的,因此《再別康橋》又寫出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理想與現實不能互相結合,一旦結合,兩敗俱傷。手把手教你寫論文清泉變成了彩虹的幻影,彩虹被清泉揉得粉碎。現實成為理想的幻象,理想被現實撕成碎片。但是,被撕碎的理想,並沒有消失,而是沉澱在現實深處。為什麼呢?是因為彩虹、雲彩仍然留在西天,任波浪如何蹂躪,也不能使之消失。這樣,我們就找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原因。只要理想還在,任現實如何捉弄理想,理想也會沉澱在現實之中,現實中就包含了理想。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徐志摩在經歷了陸小曼的浮言事件後仍然不放棄婚姻的原因,他在這段已經破碎的愛情中澆灌了理想主義的精神,儘管千瘡百孔,但理想的碎片早已深深地浸潤於愛情深處。同時,我們也就找到了徐志摩再來康橋的原因。再來康橋,是為了堅定理想,重温理想,要讓理想成為破碎現實的堅強支撐。應該説,徐志摩在此處為理想遭遇現實而破碎的結果之後找到了足夠的堅持的理由。再做一個觀察我們會發現,康河中彩虹的倒影之所以沉澱不見,其實是因為時間已晚,天上的虹消失了,西天的雲彩消失了。所以,真正可怕的,可能還不是現實對理想的打擊,而是那個遙遠的理想本身已經不見。一旦理想喪失,我們甚至不能在現實中再找到理想的碎片,那理想就真正消失了。

然而,只要追夢的動機還在,哪怕只剩碎片或一點尋夢的精神,它也是可以尋找到的。

《再別康橋》賞析 篇八

《再別康橋》賞析三篇

《再別康橋》賞析篇一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着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對《再別康橋)詩句及詞語的解讀,不確切的一項是( 篇九

A、“輕輕的走”、“輕輕的來”、“輕輕的招手”,詩的開第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來修飾動作,不僅生動地再現出詩人來到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景,更表達出他來去時不願驚動自己深愛着的康橋的心情。對康橋的熱愛和依戀溢於言外。

B、“悄悄的走一悄悄的來”,詩的末節用兩個“悄悄”與首節的三個“輕輕”相呼應,兩個詩段不僅詞語對仗,且節奏相同。整齊的詩句,鏗鏘的音韻,可以融入詩人更多的離愁別緒。

C、詩篇首尾二段起呼應作用的,還有“雲彩”這一意象。雲彩本是無情物,這裏早已詩化了。“輕輕的招手”,似乎欲同它話別;然而,又“揮一揮衣袖”,決計“不帶走一片雲彩”,兩個細節,生動地説明詩人對康橋只有留戀,而無索取。

D、“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詩人似乎已忘記他要“再別康橋”,反倒撐起長篙隨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尋夢。這種宕開筆來,不從正面寫別情的寫法,更有一番情趣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