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工傷保險條例》全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3W

《工傷保險條例》全文(精品多篇)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一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户(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户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三條 工傷保險費的徵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徵繳暫行條例》關於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徵繳規定執行。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衞生規程和標準,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準,應當徵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第二章工傷保險基金

第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

第八條 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並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公佈施行。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

第九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瞭解全國各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及時提出調整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的方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公佈施行。

第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

對難以按照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行業,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具體方式,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一條 工傷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

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可以採取相對集中的方式異地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 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户,用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鑑定,工傷預防的宣傳、培訓等費用,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於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的支付。

工傷預防費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衞生行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規定。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於投資運營、興建或者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條 工傷保險基金應當留有一定比例的儲備金,用於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墊付。儲備金佔基金總額的具體比例和儲備金的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章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 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 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 職工符合本條例 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第十七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 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 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事實勞動關係)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十九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鑑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係的,應當迴避。

第四章勞動能力鑑定

第二十一條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鑑定。

第二十二條 勞動能力鑑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鑑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鑑定標準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衞生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 勞動能力鑑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提出申請,並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衞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建立醫療衞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衞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療衞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掌握勞動能力鑑定的相關知識;

三)具有良好的職業品德。

第二十五條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鑑定申請後,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衞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鑑定意見。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鑑定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鑑定結論;必要時,可以委託具備資格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有關的診斷。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應當自收到勞動能力鑑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勞動能力鑑定結論,必要時,作出勞動能力鑑定結論的期限可以延長30日。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應當及時送達申請鑑定的單位和個人。

第二十六條 申請鑑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作出的鑑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鑑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鑑定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鑑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第二十七條 勞動能力鑑定工作應當客觀、公正。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參加鑑定的專家與當事人有利害關係的,應當迴避。

第二十八條 自勞動能力鑑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後,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所在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複查鑑定。

第二十九條 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依照本條例 第二十六條和 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進行再次鑑定和複查鑑定的期限,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五條 第二款的規定執行。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衞生行政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認定為工傷的決定後發生行政複議、行政訴訟的,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支付工傷職工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

第三十二條 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後,停發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第三十四條 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準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第三十五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係,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準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三十六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五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並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七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八條 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工傷待遇。

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卹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卹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範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第四十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調整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四十一條 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二條 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鑑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

第四十三條 用人單位分立、合併、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係所在單位承擔。

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依法撥付應當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四十四條 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係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係不中止。

第四十五條 職工再次發生工傷,根據規定應當享受傷殘津貼的,按照新認定的傷殘等級享受傷殘津貼待遇。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四十六條 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履行下列職責:

一)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徵收工傷保險費;

二)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辦理工傷保險登記,並負責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的記錄;

三)進行工傷保險的調查、統計;

四)按照規定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

五)按照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

六)為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免費提供諮詢服務。

第四十七條 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服務協議,並公佈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的名單。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分別會同國務院衞生行政部門、民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四十八條 經辦機構按照協議和國家有關目錄、標準對工傷職工醫療費用、康復費用、輔助器具費用的使用情況進行核查,並按時足額結算費用。

第四十九條 經辦機構應當定期公佈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情況,及時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調整費率的建議。

第五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經辦機構應當定期聽取工傷職工、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對改進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

第五十一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依法對工傷保險費的徵繳和工傷保險基金的支付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財政部門和審計機關依法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進行監督。

第五十二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有關工傷保險的違法行為,有權舉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調查,按照規定處理,併為舉報人保密。

第五十三條 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工作實行監督。

第五十四條 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五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複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一)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的;

二)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

三)用人單位對經辦機構確定的單位繳費費率不服的;

四)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

五)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六條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挪用工傷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被挪用的基金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追回,併入工傷保險基金;沒收的違法所得依法上繳國庫。

第五十七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弄虛作假將不符合工傷條件的人員認定為工傷職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請工傷認定的證據材料,致使有關證據滅失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八條 經辦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當事人經濟損失的,由經辦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按規定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記錄的;

二)不按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九條 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不按服務協議提供服務的,經辦機構可以解除服務協議。

經辦機構不按時足額結算費用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可以解除服務協議。

第六十條 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還,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 從事勞動能力鑑定的組織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提供虛假鑑定意見的;

二)提供虛假診斷證明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六十二條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限期參加,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並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處欠繳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並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後,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

第六十三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拒不協助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核實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四條 本條例所稱工資總額,是指用人單位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本條例所稱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第六十五條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所在單位支付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規定。

第六十六條 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近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近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前款規定的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近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以及前款規定的童工或者童工的近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六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條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二

第一條為提高工傷保險待遇水平,維護職工的工傷保險權益,促進多層次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根據《工傷保險條例》、《湖北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補充工傷保險的實施範圍與《XX土家族自治縣工傷保險實施細則》規定的範圍相同。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應同步參加補充工傷保險,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不能單獨參加補充工傷保險。

第三條用人單位繳納的補充工傷保險費,由自治縣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全額轉投到信譽好、保障能力強、待遇水平高的商業保險公司,由商業保險公司承保。

承保補充工傷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應在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設立辦公室,具體經辦補充工傷保險業務。

第四條參加補充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為投保人,參保職工為被保險人,承保的商業保險公司為保險人。

補充工傷保險的受益人原則上由被保險人指定。投保人經被保險人同意可以指定、變更受益人。

投保人可以被指定為受益人。投保人被指定為受益人的,被保險人因工死亡的保險金,投保人應當連同其他政策補償金一併支付給被保險人的繼承人。

第五條補充工傷保險按國家工傷保險行業風險類別分類繳費。一類(低風險)行業為每人每年40元;二類(中等風險)行業為每人每年80元;三類(高風險)行業為每人每年300元。補充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承擔,職工個人不繳費。

第六條參加補充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連續2年未發生工亡事故,第3年的繳費標準降至每人每年一類行業35元、二類行業75元、三類行業295元;連續3年未發生工亡事故,第4年及其以後年份的繳費標準降至每人每年一類行業30元、二類行業70元、三類行業290元。一旦發生工亡事故,當年的繳費標準按本細則第六條規定的標準補齊。

第七條補充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每年一次性全額繳納。在辦理繳費手續時,應提供詳細的參保人員花名冊一式三份。

第八條參加補充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應當於每年12月底以前繳清下一年度的補充工傷保險費。在一次性繳清補充工傷保險費後,補充工傷保險的保險期間按自然年度計算,即自每年1月1日零時起至12月31日24時止。因故未在12月底以前繳納的,應及時補繳,繳費標準不變。

第九條首次或再次非整年參加補充工傷保險的單位,保險期間自繳費次日零時起至當年度的12月31日24時止。保險費按參保月數×年度保費標準/12計算,由用人單位一次性全額繳納;保險金額按參保月數×年度保險金額/12計算。

第十條參加補充工傷保險的人員因工死亡,在享受國家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的基礎上,再給予其受益人10萬元的保險金。沒有指定受益人的;或者受益人先於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或者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的繼承人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第十一條補充工傷保險費由自治縣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統一核定徵取並向商業保險公司投保。

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及時向商業保險公司劃繳保險費並辦理投保手續。每次劃繳保費時,須同時提供參保人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及其他相關信息;商業保險公司應向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出具保險單和保險費收據。

第十二條商業保險公司應向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和參保單位出具加蓋印鑑的參保人員花名冊。

第十三條在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因工遭受事故傷害(包括因交通事故已實行民事賠償的)導致死亡,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認定為因工死亡的,保險人按保險金額給付工亡保險金。

第十四條被保險人因工死亡,由其受益人向保險人申請給付保險金,並向保險人提交下列證明材料:

(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出具的《工傷認定決定書》;

(二)投保單位關於被保險人工亡情況的證明和對工亡者受益人的審查證明;

(三)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户籍證明、身份證明;

(四)公安部門或有關醫療機構出具的被保險人身故的證明文件;

(五)被保險人因工遭受事故而下落不明由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受益人須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書。如被保險人宣告死亡後重新出現,其受益人應全額退回領取的工亡保險金。

第十五條保險人收到申請人的保險金給付申請書及有關證明材料後,應當及時審查。屬於保險責任的,應當在10日內給付保險金。

第十六條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間發生有關補充工傷保險爭議時,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可由勞動保障部門調解,或者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第十七條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三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户(以下稱用人單位)依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職工均有依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三條 用人單位應當在本單位內的顯著位置公示本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名單、繳費工資額、工傷事故和工傷申報等情況。

用人單位應當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加強事故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增強職工預防工傷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並報告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工傷保險經辦機構。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其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二章 工傷保險基金

第五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下列各項構成:

(一)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

(二)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

(三)延遲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滯納金;

(四)政府在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不足時依法給與的補貼;

(五)其他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第六條 工傷保險基金在設區的市、自治州實行全市、州統籌,條件具備時實行全省統籌。

工傷保險全省統籌前,養老保險由省直接管理的用人單位,其工傷保險可以由省直接管理。

第七條 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提出適用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的具體方案,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經辦機構應當根據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批准的用人單位所屬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確定用人單位的繳費數額。

第八條 用人單位應按照經辦機構確定的繳費數額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

難以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行業和企業,經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核定,可以按照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的繳費辦法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九條 下列因工傷發生的費用和用於工傷保險的費用,依照國家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一)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三)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交通食宿費;

(四)安裝配置傷殘輔助器具所需費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護理費;

(六)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七)一級至四級工傷人員傷殘津貼;

(八)終止或者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療補助金;

(九)因工死亡職工的遺屬領取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十)工傷認定調查和勞動能力鑑定費用;

(十一)工傷預防宣傳和培訓費用。

第十條 下列費用,工傷保險基金不予支付:

(一)應當從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的費用;

(二)境外治療費用;

(三)不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費用;

(四)依法不予支付的其他費用。

第十一條 建立省和設區的市、自治州兩級工傷保險儲備金制度。統籌地區按照當年工傷保險基金徵繳總額的10%提取儲備金。自留5%,向省上解5%。

工傷保險儲備金用於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及工傷保險基金入不敷出時的支付。省級工傷保險儲備金用於特大事故和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入不敷出時的調劑。工傷保險儲備金的具體使用辦法由省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三章 工傷認定《www.》

第十二條 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經辦機構應當建立工傷事故報告制度。

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重傷事故、死亡事故,用人單位應當於事故發生後24小時內報告;其他原因造成的輕傷事故和職業病,用人單位應當於事故發生後或者接到職業病診斷書3日內報告;因不可抗力原因無法在上述時間內報告的,應當於障礙消除後3日內報告。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經辦機構應當建立台帳,予以登記。

第十三條 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申請工傷認定的,應當在《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期限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

用人單位因特殊原因不能在《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期限內提出申請的,經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期限可以延長60日。

用人單位未在前兩款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申請的,在此期間發生的工傷待遇費用由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四條 申請人申請工傷認定,應當填報工傷認定申請表並提交下列相關材料:

(一)受傷害職工的身份證明;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人事關係)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四)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提交人民法院裁判文書或者公安部門的證明或者其他證明;

(五)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門或者其他相關部門的證明;

(六)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的,提交公安部門的證明或者其他證明;因發生事故下落不明,提出因工死亡認定申請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文書;

(七)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48小時內死亡的,提交醫療機構的搶救和死亡證明;

(八)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提交民政部門或者其他相關部門的證明;

(九)因戰、因公負傷致殘的轉業、復員、退伍軍人,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提交革命傷殘xxx及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舊傷復發診斷證明。

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還應當提交用人單位的設立登記或者設立批准證明。

第十五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後,應當在15日內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決定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

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當場或者於5日內一次性書面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逾期未告知的,收到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申請人提交了全部補正材料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於15日內依照前款規定作出並出具是否受理的決定。

第十六條 申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予受理,並應當説明理由:

(一)不符合管轄權規定的;

(二)屬於《條例》第六十六條規定情形的。

第十七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在《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時限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並自工傷認定決定作出之日起20日內,將工傷認定決定書送達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並抄送經辦機構。

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因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發生爭議的,依照法定程序處理勞動爭議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時限內。

第十八條 工傷認定實行案例指導制度。

省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選擇工傷認定典型案例,經省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審查,報省人民政府審定發佈。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處理相同的工傷認定事務,出法律依據和客觀情況變化外,應當參照已經發布的典型案例。

第四章 勞動能力鑑定

第十九條 省和設區的市、自治州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負責工傷職工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鑑定,並對以下事項進行技術確定或者鑑定:

(一)停工留薪期延長的確認;

(二)疾病與工傷的因果關係鑑定;

(三)配置輔助器具的確認;

(四)供養親屬喪失勞動能力程度的確認;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辦事機構具體負責勞動能力鑑定的組織和日常工作。

第二十條 勞動能力鑑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向統籌地區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提出,並提供下列材料:

(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決定書;

(二)工傷職工本人身份證複印件;

(三)醫療診斷證明、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應當於《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時限內作出勞動能力鑑定,並將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書送達申請人。

第二十一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收到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書之日起30日內,持工傷認定決定書和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書,到統籌地區經辦機構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待遇申報手續。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鑑定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或者未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工傷職工的勞動能力鑑定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應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所在單位申請進行的勞動能力再次鑑定或者複查鑑定,結論高於原鑑定等級的,鑑定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結論低於原鑑定結論或者與原鑑定結論相同的,鑑定費用由申請人承擔。

勞動能力鑑定收費標準由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制定。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三條 經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的職工,其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工傷康復費用和輔助器具配置費用按照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工傷認定前,醫療費用由用人單位墊付;經依法認定為工傷的,墊付費用及以後的醫療費用由經辦機構核定後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按照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係,退出工作崗位,享受《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的待遇。

第二十五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待遇。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停發傷殘津貼,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終止工傷保險關係。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的具體標準是:五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是:五級傷殘為36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30個月的本人工資。

第二十六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按照《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勞動關係,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終止工傷保險關係。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的具體標準是:七級傷殘為15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是:七級傷殘為15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終止勞動關係或者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時,工傷職工本人工資低於本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本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和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二十七條 五級至十級工傷職工自願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上(含5年)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不足5年的,每少一年減除20%,但最高減除額不得超過全額的90%。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或者辦理退休手續的,不享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二十八條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享受《條例》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的待遇。

用人單位應當於確認職工因工死亡後30日內,持死者的工亡認定證明和死者親屬資料到經辦機構申報辦理工傷保險待遇。經辦機構應當在接到申報後15日內核定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第二十九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與養老保險待遇同步調整。

第三十條 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由用人單位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重新出現的,供養親屬按月領取的供養親屬撫卹金、預支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應當及時退還經辦機構。

第三十一條 用人單位應當每年按規定向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提供工傷職工享受傷殘津貼、工亡職工供養親屬享受撫卹金待遇的證明。

工傷職工或者工亡職工供養親屬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條件發生變化,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工亡職工供養親屬應當及時報告統籌地區經辦機構,經辦機構從條件變化的次月起調整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二條 用人單位分立、合併、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係所在單位承擔。

用人單位將生產經營權、勞務工程等施工權違法轉移或者承包給沒有經營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的,工傷保險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

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職工在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就業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時為之工作的用人單位承擔。

個人掛靠其他單位且以掛靠單位名義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掛靠單位承擔。

原用人單位被依法註銷的,工傷保險責任由清算組織或者清算報告中確定的權利義務承受人承擔。

第三十三條 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後,由工傷保險基金按規定支付工傷復發的醫療待遇,但不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四條 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履行下列職責:

(一)徵收工傷保險費,定期公佈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

(二)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個人工資、年齡、工種等基本情況,辦理工傷保險登記,並負責保存用人單位繳費、職工個人基本情況、工傷保險待遇情況的記錄;

(三)進行工傷保險的調查、統計和信息系統管理;

(四)按照規定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負責工傷保險基金的預決算工作;

(五)按照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

(六)為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免費提供諮詢服務;

(七)根據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調整行業差別費率的建議。

第三十五條 發生工傷事故後,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將受傷職工送往與經辦機構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傷情穩定後轉往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

工傷職工的就醫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衞生等部門制定。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未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及時辦理工傷保險待遇申報手續的,未辦理期間工傷職工的傷殘津貼和生活護理費,由用人單位根據《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標準負責支付。

第三十七條 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或者無故停繳工傷保險費,其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經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工傷後,由用人單位依據《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承擔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

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後未按規定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造成職工工傷保險待遇損失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第三十八條 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職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併為職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職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職工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對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職工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違反前兩款規定,職工患職業病的,其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用人單位拒絕支付、拖延支付或者無支付能力的,由工傷保險基金依法先行支付。用人單位應當償還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經辦機構依法向用人單位追償。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本辦法所稱“老工傷人員”,是指國有、集體企業在工傷保險社會統籌管理以前確認為工傷或者因工患職業病,仍由企業或者主管部門支付工傷待遇的在職工傷人員、退休退養工傷人員、工亡人員的供養親屬,不包括與原企業解除、終止了勞動關係或者終止了工傷待遇關係的工傷人員和已經享受了一次性工傷保險待遇、撫卹待遇的工傷人員、供養親屬。

本辦法規定的時效日期,超過10日的為自然日,10以下的為工作日。

第四十條 本辦法自4月1日起施行,20xx年4月1日省人民政府公佈的《湖南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5號)同時廢。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四

第一條 根據《廣東省社會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條例所列所有企業、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費自收自支或差額結算的事業單位及其所屬全部員工、國家機關中的合同制職工、臨時工,無論隸屬關係如何,均要按規定在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登記地、事業單位登記地或機關所在地參加社會工傷保險。國家機關公務員、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工作人員的社會工傷保險辦法另行規定。條例所列被保險人,無論本地或外地城鄉户籍,均應由所在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費,參加社會工傷保險,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被保險人只能在單位所在地參加一份工傷保險。

第三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工傷保險參保人的登記、費用的計算、待遇給付等項業務工作;負責職工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

第四條 工傷保險費由地方税務機關征收。工傷保險費納入財政專户,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第五條 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為被保險人辦理工傷保險登記手續時,應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交工商企業營業執照副本或社團登記證的複印件,參加工傷保險員工名冊等資料。單位發生被保險人的人數增減、銀行帳號更改等情況的,應填報參加工傷保險情況變動申報表,並於發生變化的次月5日前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第六條 所有參加社會工傷保險的企業都應明確企業或職工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單位在招收員工時,應進行體檢,並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健康證明。違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承擔職業病的工傷保險責任。

第七條 工傷報告書是由發生工傷事故的單位制作、向安全生產及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有關情況的文書。發生工傷事故後,單位應在24小時內通知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經辦機構,並在15日內出具正式的工傷報告書。

第八條 因工負傷的醫療終結期按《廣東省職工外傷、職業病醫療終結鑑定》(粵勞險[1992]第51號)的規定執行;傷殘鑑定標準按國家《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鑑定》(GB/T16180-996)的規定執行。

第九條 縣級以上(含縣級市,下同)人民政府按條例第十三條規定設立勞動能力鑑定機構,專門負責勞動能力鑑定和工傷保險的殘疾等級評定工作。工傷保險的殘疾等級評定工作不得收取費用。

第十條 被保險人因工負傷留有殘疾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醫療終結後30日內,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指定醫院出具的有關證明材料,到縣級以上勞動能力鑑定機構為其申請鑑定傷殘等級。被保險人因工負傷未致殘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醫療終結後30日內,持有關申報資料,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補償事宜;被保險人因工負傷醫療終結後被鑑定為1-10級殘疾的,用人單位應當在收到傷殘等級鑑定結論後30日內,一併持有關申報資料及傷殘等級鑑定結論,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補償事宜。被保險人因工死亡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醫院或公安部門開具死亡證明書之日起30日內,憑死亡證明及死者生前供養直系親屬的有關資料,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一次性撫卹金、喪葬費及供養直系親屬生活補助費等工傷保險待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前三款有關工傷保險待遇的申報資料後,應當在15個工作日內核發各項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一條 機動車輛、火車、船舶、飛機的專職駕駛員在工作期間發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導致傷殘或死亡,均認定為工傷,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持有駕駛證而非專職駕駛員在駕駛機動車輛、火車、船舶、飛機時發生傷亡的,按條例第七條第(七)項的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 因工作環境存在有毒有害物質或在單位食堂就餐造成急性中毒而住院搶救治療的,經縣級以上衞生防疫部門驗證,可以比照因工負傷處理。由單位指派前往國家宣佈的疫區工作而感染疫病的,可以比照因工負傷處理。

第十三條 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基數按其所屬全部被保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總額核定,在會計制度規定的費用項目中列支。

第十四條 工傷保險實行差別費率,費率標準由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各級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可在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費率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單位工傷事故發生率、工傷保險基金收支等變動情況,對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比例實行上下浮動,但浮動幅度最多不得超過省規定標準的50%。

第十五條 因特殊困難不能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單位,應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緩期繳納,經批准後方可緩繳,但緩繳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凡未經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批准而停止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發生工傷時,由單位按條例規定的待遇項目和標準負擔各項費用開支。

第十六條 工傷保險基金以市(不含縣級市,下同)為單位核算。各縣(區)結存的工傷保險基金,除留相當於上年度應收金額的30%作為週轉金外,其餘基金應上繳到市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第十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實行市級核算前,實行省、市兩級調劑制度。因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傷殘人員異地安置、遺屬待遇負擔重等原因造成市級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困難的,應由省級工傷保險調劑基金給予調劑。調劑辦法由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制訂。

第十八條 工傷預防費由各市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不超過當年工傷保險基金實際收繳總額的13%提取,所提取的工傷預防費的30%用於工傷預防的宣傳教育及傷殘評定等費用開支,70%用於安全生產獎勵。工傷預防費的提取及使用辦法由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制訂。

第十九條 工傷保險的醫療康復和職業康復費用由各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每年第一季度從上年度當年結存的工傷保險基金中按不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提取,專項用於醫療康復和職業康復事業。其使用和管理辦法由省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制訂。

第二十條 條例第六章規定所加收的滯納金及追回被非法騙取的款項,直接納入工傷保險基金;各項罰款由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開具罰款單,被處罰的單位或個人到指定的銀行交款,罰款收入上交國庫。

第二十一條 工傷搶救應送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指定的醫院。在情況危急時,也可以就近送往其他醫院進行搶救,傷情穩定後應即轉送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指定的醫院繼續治療。對傷情穩定仍不轉送指定醫院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予支付

被保險人傷情穩定以後的醫療費用。

第二十二條 被鑑定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並已辦理殘疾退休手續的被保險人,需維修、更換康復器具的,經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指定醫院提出意見,並經市級勞動能力鑑定機構同意,全部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負擔。未經勞動能力鑑定機構同意安裝進口康復器具產品,或自行更換美容性、裝飾性假肢,或故意損壞康復器具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承付安裝、維修、更換費用。

第二十三條 被鑑定為1-4級殘疾的被保險人回原籍異地安置,必須是將户口從單位所在地遷往原籍的異地安置;在異地工作,辦理殘疾退休手續後回户口所在地安置的,不屬異地安置,單位不支付安家費。

第二十四條 確有特殊原因要求一次性領取殘疾退休金回省外安家的被保險人,可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合約,按規定的標準一次性計發20xx年的殘疾退休金,終結工傷保險關係。需要護理的,可按有關規定一次性計發20xx年的護理費。

第二十五條 因工緻殘被鑑定為5-10級殘疾的被保險人要求辭職或合同期滿終止合同的,由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辭退費。工傷辭退費按辭職或終止合同時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發:5級計發50個月,6級計發40個月,7級計發25個月,8級計發15個月,9級計發8個月,10級計發4個月。

第二十六條 殘疾退休金的調整參照《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醫療終結後辦理了殘疾退休手續的被保險人的護理費發放條件和標準,按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 遺屬撫卹金自1998年11月1日起按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8個月計發。但條例頒佈前經當地政府發文規定遺屬撫卹金的水平高於48個月的,可繼續按原定的標準執行。

第二十九條 領取供養直系親屬、配偶生活補助費的親屬必須符合國家關於供養直系親屬規定的條件。配偶有勞動能力或有相對穩定的工資收入或其他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固定收入並達到當地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的,不發給配偶生活補助費。

第三十條 領取殘疾退休金或長期生活補助費的被保險人應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由單位或居住地户籍管理部門在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出具的生存證明;逾期不能提供生存證明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從下一個月起暫停支付其有關待遇,待其補報生存證明或本人前來時予以補發,補發部分按同期城鄉居民儲蓄活期利率計息。長期生活補助費按單位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增長幅度全額調整,但負增長時不調整。

第三十一條 領取殘疾退休金的被保險人因病死亡時,按舊傷復發死亡辦理,遺屬撫卹金按規定標準的50%計發。チ烊〔屑餐誦萁鸕謀槐O杖艘蠆∷勞齪螅仍有供養直系親屬的,可參照條例第三十條規定的標準,按月支付遺屬生活補助費直至其失去供養條件為止。

第三十二條 條例實施前發生的工傷事故,已由單位辦理了長期支付待遇的職工,仍按原辦法管理;由已參加工傷保險的單位負擔的供養直系親屬生活補助費,從1998年11月1日起,改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條例規定的。標準和支付渠道發放。

第三十三條 同一工傷事故兼有民事賠償和商業性人身、人壽保險賠償的,被保險人因未能及時獲得民事賠償和商業性人身、人壽保險賠償而危及生命或對其康復有嚴重影響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墊付工傷醫療費用,以保證被保險人得到及時搶救、治療。在被保險人獲得民事賠償和商業性人身、人壽保險賠償時,應償還工傷保險基金墊付的費用。

第三十四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98年10月31日前發生的工傷事故,仍按原規定執行。1998年11月1日起發生的工傷事故,按條例和本細則執行。

工傷保險的範圍

工傷是指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同時,根據本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五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依據)

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1]》,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範圍)

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户(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及其從業人員。

第三條(徵繳管理)

工傷保險費的徵繳按照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徵繳暫行條例》、《上海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費徵繳若干規定》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條(公示與救治)

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從業人員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使工傷人員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管理部門)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市勞動保障局)是本市工傷保險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工傷保險的統一管理。

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統稱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工傷保險的具體管理工作。

市和區、縣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監督)

市勞動保障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準,應當徵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工傷人員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工作實行監督。[2-3]

第二章 工傷保險基金

第七條(基金來源)

工傷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

工傷保險基金在不足支付重大事故工傷保險待遇時,由市財政墊付。

第八條(繳費原則)

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從業人員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第九條(繳費基數)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基數,按照本單位繳納城鎮養老保險費或者小城鎮社會保險費的基數確定。

第十條(費率)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實行基礎費率,基礎費率統一為繳費基數的0.5%。

對發生工傷事故的用人單位在基礎費率的基礎上,按照規定實行浮動費率。

浮動費率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事故發生率等情況確定。浮動費率分為五檔,每檔幅度為繳費基數的0.5%,向上浮動後的最高費率(基礎費率加浮動費率)不超過繳費基數的3%,向下逐檔浮動後的最低費率不低於基礎費率。浮動費率每年核定一次。

工傷保險費率浮動的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局會同財政、衞生、安全生產監管等部門擬訂,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十一條(支付範圍)

工傷保險基金用於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鑑定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於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的支付。

第十二條(基金管理和監督)

工傷保險基金實行全市統籌,設立專户,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動用。

市勞動保障局依法對工傷保險費的徵繳和工傷保險基金的支付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市財政、審計部門依法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三條(經辦機構經費)

經辦機構開展工傷保險所需經費,由財政部門按規定核定,納入預算管理。[2-3]

第三章 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認定工傷範圍)

從業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視同工傷範圍)

從業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從業人員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從業人員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從業人員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工傷排除)

從業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

(二)醉酒導致傷亡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第十七條(認定申請)

從業人員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從業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鑑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辦法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工傷認定申請材料)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事實勞動關係)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從業人員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除提交本條前款要求的材料外,還可以提交用人單位、相關行政機關或者人民法院已有的證明材料。

第十九條(受理)

工傷認定申請人在本辦法規定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並且提供的申請材料完整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發出受理通知書。不符合受理條件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並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

工傷認定申請人在本辦法規定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但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工傷認定申請人在30日內按照要求補正材料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二十條(調查核實和舉證責任)

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從業人員、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鑑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的,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時,從業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一條(認定程序)

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並在10個工作日內將工傷認定決定送達申請工傷認定的從業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從業人員所在單位。

在工傷認定期間,安全生產監管、公安、衞生、民政等部門對相應事故尚未作出結論,且該結論可能影響工傷認定的,工傷認定程序可以中止。

第二十二條(工傷認定決定載明事項)

工傷認定決定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用人單位和工傷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受傷部位、事故時間和診治時間或者職業病名稱、傷害經過和核實情況,以及醫療救治基本情況和診斷結論

(三)認定為工傷、視同工傷或者認定為不屬於工傷、不視同工傷的依據;

(四)認定結論;

(五)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複議的部門和期限;

(六)作出認定決定的時間。

工傷認定決定應加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傷認定專用印章。

第二十三條(告知義務)

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將工傷認定決定送達申請工傷認定的從業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從業人員所在單位時,應當書面告知勞動能力鑑定的申請程序。[2-3]

第四章 勞動能力鑑定

第二十四條(勞動能力鑑定)

從業人員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勞動能力鑑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

勞動能力鑑定標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鑑定機構)

市和區、縣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以下簡稱鑑定委員會)由同級勞動保障、人事、衞生等部門以及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用人單位代表組成。市和區、縣鑑定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鑑定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市勞動能力鑑定中心受市鑑定委員會的委託,負責職業病人員的勞動能力鑑定及工傷人員的再次鑑定等具體事務。

區、縣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人員勞動能力鑑定。

鑑定委員會依法建立醫療衞生專家庫,進行勞動能力鑑定。

第二十六條(勞動能力鑑定申請材料)

工傷人員的勞動能力鑑定,可以由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向鑑定委員會提出申請。

提出勞動能力鑑定申請的,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填寫完整的勞動能力鑑定申請表;

(二)工傷認定決定;

(三)醫療保險契約定點醫療機構診治工傷的有關資料。

第二十七條(鑑定程序)

鑑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鑑定申請後,應當依法組成專家組,並由專家組提出鑑定意見。鑑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鑑定意見,在收到勞動能力鑑定申請之日起60 日內作出工傷人員勞動能力鑑定結論。必要時,作出勞動能力鑑定結論的時限可以延長30日。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應當及時送達申請勞動能力鑑定的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

鑑定委員會在送達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時,應當書面告知申請勞動能力鑑定的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辦理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手續,並提供工傷保險待遇申請表。

第二十八條(再次鑑定)

申請勞動能力鑑定的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對勞動能力鑑定結論或者職業病鑑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鑑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市鑑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鑑定申請。

對職業病鑑定結論不服的再次鑑定申請,市鑑定委員會應當另行組織專家組,進行再次鑑定。

市鑑定委員會作出的再次鑑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第二十九條(複查鑑定)

自勞動能力鑑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後,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用人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提出勞動能力複查鑑定申請。

第三十條(鑑定費用)

工傷人員的初次勞動能力鑑定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提出再次鑑定或者複查鑑定申請的,再次鑑定結論維持原鑑定結論,或者複查鑑定結論沒有變化的,鑑定費用由提出再次鑑定或者複查鑑定申請的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承擔;再次鑑定結論或者複查鑑定結論有變化的,鑑定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2-3]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一條(就醫原則)

從業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工傷人員治療工傷應當在本市醫療保險契約定點醫療機構或者職業病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傷情穩定後應及時轉往醫療保險契約定點醫療機構治療。確需轉往外省市治療的,工傷人員應當到經辦機構辦理相關手續。

第三十二條(醫療待遇)

治療工傷所需醫療費用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的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工傷醫療費用除按照本市規定由醫療保險基金承擔的部分外,其餘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

本市的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按照本市有關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範圍、用藥範圍以及醫療服務設施範圍等規定執行。

工傷人員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所需醫療費用不列入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範圍。

第三十三條(住院伙食費、交通食宿費標準)

工傷人員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經批准轉往外省市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從業人員因公出差標準報銷。

第三十四條(輔助器具)

工傷人員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鑑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標準和輔助器具項目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五條(停工留薪期待遇)

從業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治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鑑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人員評定傷殘等級後,停發原待遇,按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人員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人員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第三十六條(生活護理待遇)

工傷人員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鑑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準分別為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第三十七條(致殘1—4級待遇)

工傷人員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係,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級傷殘的,為24個月的工傷人員負傷前一月本人繳費工資;二級傷殘的,為22個月;三級傷殘的,為20個月;四級傷殘的,為18個月;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一級傷殘的,為工傷人員負傷前一月本人繳費工資的90%;二級傷殘的,為85%;三級傷殘的,為80%;四級傷殘的,為75%;

(三)工傷人員辦理按月領取養老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金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工傷人員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又不符合按月領取養老金條件的,由工傷保險基金繼續支付傷殘津貼;

(四)參加本市基本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和工傷人員以傷殘津貼為基數,按月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工傷人員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後繼續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第三十八條(致殘5—6級待遇)

工傷人員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五級傷殘的,為16個月的工傷人員負傷前一月本人繳費工資;六級傷殘的,為14個月;

(二)保留與用人單位勞動關係的,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五級傷殘的,為工傷 人員負傷前一月本人繳費工資的70%;六級傷殘的,為60%。並由用人單位和工傷人員繼續按照規定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本市職工最低月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人員本人提出,該工傷人員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五級傷殘的,兩項補助金標準合計為30個月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六級傷殘的,為25個月。

因工傷人員退休或者死亡使勞動關係終止的,不享受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待遇。

第三十九條(致殘7—10級待遇)

工傷人員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七級傷殘的,為12個月的工傷人員負傷前一月本人繳費工資;八級傷殘的,為10個月;九級傷殘的,為8個月;十級傷殘的,為6個月;

(二)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工傷人員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七級傷殘的,兩項補助金標準合計為20個月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八級傷殘的,為15個月;九級傷殘的,為10個月;十級傷殘的,為5個月。

因工傷人員退休或者死亡使勞動關係終止的,不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第四十條(工傷復發)

工傷人員工傷復發,經鑑定委員會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本辦法第三十一條至三十六條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

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的工傷人員,並按照本辦法規定享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不再享受本辦法第 三十一條至三十六條規定的待遇。

第四十一條(因工死亡待遇)

從業人員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從業人員因工死亡時6個月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卹金按照從業人員本人因工死亡前一月繳費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其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其中,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卹金之和不應高於從業人員因工死亡前一月的繳費工資;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從業人員因工死亡時50個月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

工傷人員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的工傷人員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其中,在按月領取養老金以後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的由養老保險基金支付的喪葬補助金低於本條第一款第(一)項標準的,應當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供養親屬的具體範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二條(關於繳費工資的特別規定)

本辦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和第(二)項、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以及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所規定的工傷人員或者因工死亡人員負傷前或者死亡前一月繳費工資,低於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的,按照工傷人員或者因工死亡人員負傷前或者死亡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確定。

第四十三條(待遇調整)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護理費的標準由市勞動保障局根據全市職工平均工資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調整辦法由市勞動保障局擬訂,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四十四條(與其他賠償關係)

因機動車事故或者其他第三方民事侵權引起工傷,用人單位或者工傷保險基金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先期支付的,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在獲得機動車事故等民事賠償後,應當予以相應償還。

第四十五條(發生事故搶險救災下落不明待遇)

從業人員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按照本辦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所規定的標準,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從業人員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辦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處理。

第四十六條(待遇停止)

工傷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鑑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監執行的。

第四十七條(保險責任確定)

用人單位分立、合併、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從業人員勞動關係所在單位承擔。

從業人員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優先撥付依法應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四十八條(境外賠償)

從業人員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係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係不中止,按本辦法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四十九條(辦理享受待遇的手續)

從業人員因工傷亡的,由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用人單位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待遇手續,並提供下列相應材料:

(一)填寫完整的工傷保險待遇申請表;

(二)工傷醫療費用支付憑證;

(三)工傷人員與承擔工傷責任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的證明材料;

(四)待遇享受人的身份證明及與因工死亡人員的供養關係證明;

(五)下落不明或者宣告死亡的證明材料;

(六)其他相關材料。

經辦機構應當自接到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工傷人員或者其供養親屬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條件進行審核。符合條件的,核定其待遇標準並按時足額支付;不符合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2-3]

第六章 特別規定

第五十條(非全日制從業人員繳費)

招用非全日制從業人員的用人單位應當將應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在勞動報酬中支付給個人,由其本人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費繳費基數和費率自行繳費。

第五十一條(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工傷待遇)

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後,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係按照《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的規定執行,享受下列工傷保險待遇:

(一)按照本辦法規定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

(二)由承擔工傷責任的用人單位參照本辦法規定支付停工留薪期待遇,並不得低於全市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

(三)致殘一級至四級的,由承擔工傷責任的用人單位和工傷人員以享受的傷殘津貼為基數,一次性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至工傷人員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四)致殘五級至十級的,由承擔工傷責任的用人單位按照本辦法規定的標準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五十二條(協保人員的工傷待遇)

用人單位使用經就業登記的協保人員的,協保人員的工資收入不計入用人單位工傷保險繳費基數。

協保人員發生工傷的,可以按照本辦法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經辦機構按照規定核定用人單位下一年度的浮動費率。

第五十三條(非正規從業人員工傷待遇)

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參照本辦法規定的繳費基數和比例繳納工傷保險費,在繳納工傷保險費後,其按照規定在勞動保障部門進行登記的從業人員發生工傷的,可以享受本辦法規定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2-3]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法律責任)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弄虛作假將不符合工傷條件的人員認定為工傷人員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請工傷認定的證據材料,致使有關證據滅失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五條(有關單位和個人的法律責任)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規定挪用工傷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市勞動保障局追回,併入工傷保險基金。

經辦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市勞動保障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當事人經濟損失的,由經辦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按規定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工傷人員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記錄的;

(二)不按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六條(騙取基金的法律責任)

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市勞動保障局責令其限期退還,並處騙取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鑑定機構法律責任)

從事勞動能力鑑定的組織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勞動保障局責令改正,並處20xx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提供虛假鑑定意見的;

(二)提供虛假診斷證明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八條(應參保未參保者未按規定繳費)

用人單位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或者未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按照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徵繳暫行條例》、《上海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費徵繳若干規定》的有關規定處理。未參加工傷保險或者未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期間用人單位從業人員發生工傷的,該期間的工傷待遇由用人單位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第五十九條(爭議處理)

工傷人員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爭議的,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六十條(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

有關單位和個人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經辦機構依照本辦法規定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2-3]

第八章 附則

第六十一條(關於適用範圍的特別規定)

國家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工傷保險另行作出規定的,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調整。

第六十二條(聘用退休人員規定)

用人單位聘用的退休人員發生工傷的,由用人單位參照本辦法規定支付其工傷保險待遇。

第六十三條(老工傷人員的規定)

本辦法實施前已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且由用人單位負責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傷人員,其相關工傷保險待遇轉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支付的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局另行擬訂,報市政府批准後實施。

具體辦法未實施之前,本條前款規定的工傷人員有關工傷保險待遇仍由用人單位按原辦法支付。

第六十四條(外來從業人員規定)

本市用人單位使用外來從業人員發生工傷的,按照《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有關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

第六十五條(暫不參加的規定)

本市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用人單位及其從業人員暫不參加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從業人員發生工傷的,由用人單位參照本辦法規定支付其工傷保險待遇。

第六十六條(實施日期)

本辦法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六

國務院修改後的《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於20xx年1月1日起施行。為進一步做好《條例》的貫徹實施工作,妥善銜接《條例》修改前後的相關政策規定,切實維護廣大職工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結合本省實際,經省政府同意。

一、適用範圍。我省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户(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簡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其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工傷待遇等具體事項按《條例》及相關配套法規政策規定執行。

二、統籌層次。各地要積極推進工傷保險市級統籌工作,統一參保對象和範圍、統一費率政策、統一基金管理、統一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辦法、統一待遇政策、統一經辦流程和信息系統,建立工傷保險調劑金制度,必須在20xx年年底前實行工傷保險市級統籌。

電力、鐵路、電信、郵政、金融、石油、交通、民航等行業的用人單位參加省本級工傷保險。在杭中央部屬、省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參加省本級工傷保險;其他中央部屬、省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參加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工傷保險。

三、儲備金制度。各統籌地要建立工傷保險儲備金制度,提高工傷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各統籌地從每月工傷保險基金收入中按5%的比例提取作為儲備金,儲備金歷年滾存總額達到當年工傷保險基金應徵總額的30%時不再提取儲備金。各統籌地發生重大、特大事故,當年工傷保險基金入不敷出,累計結餘不足支付時,應當動用儲備金。工傷保險儲備金應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户,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四、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工傷待遇處理辦法。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已經參加工傷保險或者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工傷發生時尚未參加工傷保險但已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的,應當按月享受工傷待遇;未參加工傷保險且未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的,可以按月享受工傷待遇,也可以要求一次性領取工傷待遇。

五、五級至十級工傷職工工傷待遇處理辦法。五級、六級工傷職工,經本人書面要求,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含輔助器具費,下同),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七級至十級工傷職工,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書面要求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標準為:五級30個月,六級25個月,七級10個月,八級7個月,九級4個月,十級2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標準為:五級30個月,六級25個月,七級10個月,八級7個月,九級4個月,十級2個月。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按勞動關係(勞動、聘用合同)解除或者終止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發。20xx年1月1日前按工傷保險法規政策規定完成工傷認定、20xx年1月1日後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已經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工傷職工距按月享受基本養老金年齡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全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每滿一週年遞減20%;工傷職工辦理退休手續且按月享受基本養老金的,不享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六、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待遇處理辦法。職工因工死亡時已經參加工傷保險或者職工因工死亡時尚未參加工傷保險但其供養親屬已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的,其供養親屬應當按月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職工因工死亡時未享受工傷保險且其供養親屬未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的,其供養親屬可以按月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也可以要求一次性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

一次性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的計算辦法: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不滿18週歲的,計算到18週歲;其他供養親屬計算20週年,但55週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0週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

一次性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的計算基數為職工因工死亡時初次確定的供養親屬撫卹金標準。

職工因工死亡時未參加工傷保險且其供養親屬未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的,其供養親屬可以在原來按月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的情況下,要求一次性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其一次性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的額度為一次性領取供養親屬撫卹金的總額扣除已經領取的供養親屬撫卹金的餘額。

七、因第三人侵權認定為工傷的待遇處理辦法。在遭遇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傷害的情形下,職工因勞動關係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損害,同時構成工傷的,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如職工獲得侵權賠償,其享受待遇的相對應項目中應當扣除第三人支付的下列五項費用:醫療費,殘疾輔助器具費,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間發生的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

八、伙食補助費和交通、食宿費標準。職工住院治療工傷期間的伙食補助費標準原則上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35%確定。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原則上參照用人單位工傷保險統籌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旅費開支規定執行。上述待遇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九、相關待遇調整。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享受的傷殘津貼的調整辦法,參照職工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執行。五級、六級工傷職工不能被安排工作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的,其傷殘津貼由用人單位按照不低於本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增幅的水平同步進行調整;用人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下降的不作調整。

生活護理費自統籌地區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發佈次月起調整。

供養親屬撫卹金由省人力社保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提出調整方案,報浙江省政府批准後執行。

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篇七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86號)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户(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按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簡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用人單位的職工均有按照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所在單位支付費用。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製定。

第三條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全省工傷保險工作。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各級財政、民政、衞生、公安、交通、建設、工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會等有關部門和組織按照各自職責,協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做好工傷保險相關工作。

第四條工傷保險基金在設區的市實行全市統籌,逐步實行省級統籌。

第五條工傷保險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籌集,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户,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於投資運營、興建或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六條工傷保險費的徵繳,按照《社會保險法》和《社會保險費徵繳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七條用人單位的初次繳費費率,按行業基準費率確定。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可根據用人單位上年度工傷保險費的徵繳、支付以及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所屬行業相應費率檔次內調整用人單位繳費費率。

第八條對難以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建築、餐飲、商貿等行業,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省住房城鄉建設、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製定適應行業特點的參保繳費辦法。

第九條工傷保險儲備金按統籌地區當年工傷保險基金徵繳額10%的比例提取,儲備金累計結餘額不超過當年工傷保險基金徵繳額的30%。工傷保險儲備金的使用由統籌地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出申請,經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同意,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儲備金一經使用,應及時補足差額。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墊付。

第十條工傷保險基金用於下列支出:

(一)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

(二)經確認安裝配置傷殘輔助器具所需費用;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

(四)經批准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配置輔助器具的交通食宿費;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護理費;

(六)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七)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療補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遺屬領取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和因工死亡補助金;

(九)勞動能力鑑定費;

(十)工傷預防的宣傳、培訓等費用;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用於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

工傷預防費用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省財政、衞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國家規定製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標準和異地就醫、配置輔助器具的交通、食宿費用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一條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

(一)治療工傷期間的工資福利;

(二)五級、六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三)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十二條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要按照《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時限向統籌地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其中,用人單位因交通事故、失蹤、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傷害及受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不能在規定時限內提出申請的,經統籌地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時間不得超過30日。

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的符合《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三條職工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申請人應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出具的事故責任認定證明。

第十四條統籌地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自收到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其中,不予受理決定中應當載明不予受理的理由、事實依據並告知申請人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時間、方式。

第十五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第十六條省和設區的市應按《條例》規定建立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並設立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辦事機構,由專人負責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日常工作和勞動能力鑑定組織管理工作。

第十七條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承擔以下任務:

(一)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鑑定;

(二)停工留薪期限確認;

(三)輔助器具配置確認;

(四)舊傷復發確認;

(五)疾病與工傷因果關係鑑定; (六)供養親屬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鑑定;

(七)職工因病或非因工傷殘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鑑定;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能力鑑定事項。

第十八條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應建立醫療衞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衞生專業技術人員,由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選聘。醫療衞生專家庫原則上每年調整一次。

第十九條勞動能力鑑定收費標準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省財政、物價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工傷職工認為疾病與工傷有因果關係的,可在申請勞動能力鑑定時一併提出確認申請。

第二十一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其解除或終止勞動關係。

第二十二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係,退出工作崗位,按傷殘等級享受傷殘津貼。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第二十三條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的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卹金以及生活護理費調整辦法,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根據全省職工平均工資及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制定。

第二十四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鑑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用人單位難以安排工作的,在按月領取傷殘津貼期間,如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調整,其傷殘津貼應隨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的調整時間予以調整,具體標準分別按統籌地區四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調整標準的90%、80%相應增加。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第二十五條工傷職工被鑑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經職工本人提出,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以其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分別支付本人22個月、18個月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36個月、30個月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工傷職工被鑑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以其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支付本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為:七級13個月,八級10個月,九級7個月,十級4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為:七級20個月,八級16個月,九級12個月,十級8個月。

職工被確診為職業病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在上述標準基礎上加發50%。

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全額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每減少1年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遞減20%。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年的按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全額的10%支付;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者按規定辦理了退休手續的,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所需資金,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未參加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

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對接觸職業危害作業的職工,在終止、解除勞動合同時或者辦理退休、退職手續前,應進行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告知職工。被確診患有職業病的,應辦理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待遇核定手續,並按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職工離休、退休、退職後被確診為職業病的,可以按規定享受工傷醫療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按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的護理依賴程度發給生活護理費。

第二十七條申請工傷保險待遇,應向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提交工傷認定決定、勞動能力鑑定結論和工傷保險待遇申報表。

第二十八條職工因工死亡,其供養親屬享受撫卹金待遇的資格,按職工因工死亡時的條件核定。

第二十九條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並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後,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依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

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欠繳期間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後,新發生的工傷保險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依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支付。

第三十條破產、關閉、解散和註銷企業被鑑定為一級至四級的工傷職工以及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仍按原標準繼續發放。所需資金,原企業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未參保的,預留至當地平均期望壽命(其中,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未滿18週歲的,預留至年滿18週歲),在資產清算時一次性撥付給經辦機構。

被鑑定為五級至十級的,按規定支付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所需資金,原企業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其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在資產清算時一次性撥付;未參保的,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在資產清算時一次性撥付。

對已破產、關閉、解散和註銷企業的一級至四級工傷職工和因工死亡職工的供養親屬,各地可參照本條一、二款及解決老工傷問題的有關規定籌集資金,保障其工傷待遇。

第三十一條本辦法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山東省貫徹〈工傷保險條例〉試行辦法》(魯政發[20xx]107號)同時廢止。

山東工傷保險辦理材料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的有關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事實勞動關係)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