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時代如何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73K

新時代如何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由本站會員“煙雨悽迷28”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新時代如何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把握意識形態工作與中心工作的互動性。堅持中心工作與意識形態工作兩手抓,既要切實做好中心工作、為意識形態工作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又要切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宣傳範文】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文以載道、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來,這些文化精髓就展現着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可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回顧華夏大地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之所以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風霜而不敗,其根本原因正是貫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養。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沒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不斷繁衍。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作為積攢了幾千年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着如何為政、如何治吏、如何安民等極其豐富的治國理政道理。千百年來,圍繞這些治國理政的核心問題,我們的先人不僅在實踐層面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探索經驗,而且在理論層面積累了異常豐富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古人云:“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由此可見,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何其重要!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深厚文化積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着中華民族的獨特氣節,凝聚着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中逐步形成,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昇華中不斷完善。從這個角度來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賡續發展。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沃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中華文化綿延至今,是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淘洗檢驗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歷盡苦難的社會實踐結晶。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特別注重實踐性,強調於社會生活中追尋真理,這種實事求是的社會實踐精神,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力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探索;仁者愛人、講信修睦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對於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實踐追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推動人類共同進步發展的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着許多人類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這些思想“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文化是隨着人類生產生活的社會活動不斷演變發展的,社會實踐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中華文化發展歷史充分證明,推動社會進步,解決現實問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中華文化演變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中國當今社會的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化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優秀傳統精神,滋養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實踐標準,這樣才能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趕上時代步伐,為迴應時代需求和挑戰提供有益啟迪,為解決當代中國現實問題提供有益啟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巨大精神支撐。

當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社會上存在着各種不同看法。有些人盲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肆意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與此同時,文化領域還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功利化、庸俗化、簡單化等問題。針對這些錯誤思潮和苗頭性問題,我們“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必須堅持以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能不能迴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能不能轉化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益精神財富作為評價標準,使其成為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有利於助推社會發展的文化,有利於培育時代精神的文化。

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

一是正確處理指導思想與文化傳承的關係。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須首先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是此消彼長、彼弱我強的關係,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對立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共產黨確立為根本指導思想,指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並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實現了與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的深度結合。正是在不斷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論飛躍,指導黨和人民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同時,也正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藴含的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進步歷史觀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馬克思主義有了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新時代條件下,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關鍵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是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係。中華傳統文化有其優長和侷限,可以説是精華與糟粕混雜、積極與消極並存,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它,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它。既要認識到它藴藏着豐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於我們更好地迴應時代需求和解決現實問題;又要認識到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侷限性的制約和影響。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必須推動傳統文化繼續保持自身優秀特質、發揮自身優點長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努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斷使其結合新的實踐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發展,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服務當代社會。

三是正確處理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的關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正確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既要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氣度對待外來文化,不斷在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養分中實現創新發展。不忘本來才能始終保持中華文化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使其以獨具一格的理念向度、精神氣度,卓然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不斷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吸收外來才能敞開胸襟、面對未來,廣泛借鑑吸收各國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使之服務於本土文化建設,不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人類社會幾千年文明發展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是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是人類社會實現不斷髮展的重要基礎。對於古今中外的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鑑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思想宣傳範文】二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是從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開始的,是基於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的深刻認識。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還體現在我們黨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是不斷髮展的,要通過革命性變革不斷髮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是開放的,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是從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開始的,特別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的思想認識發生了深刻轉變。

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在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支持和推動下,通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和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我們黨打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全黨思想回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上來。我們黨重新深刻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必須隨着時代、實踐、認識的發展而發展。

早在1959年,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時就指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深刻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指導實踐,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建設社會主義要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

只有深刻認識基本國情,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和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是基於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的深刻認識。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們黨對我國的基本國情有着正確的認識。黨的八大提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但是,後來由於主客觀原因,“左”的思想日益增長,提出了許多不符合實際、不符合國情、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目標、要求和政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在領導對黨的指導思想進行撥亂反正的過程中,總結過去“左”的錯誤的思想根源和教訓,對我國基本國情作了深入思考,提出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論斷。1987年8月,在黨的十三大即將召開前,鄧小平同志明確要求黨的十三大報告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立論根據,“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重大論斷的提出,為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據。正是在這個論斷的基礎上,我們恢復了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提出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這個階段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這一根本任務,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重大論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提供了最根本的實際依據和理論基石。正是在這個重大論斷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和實踐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戰略部署。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也證明,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謀發展,更好地體現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羣眾新期待。

社會主義是不斷髮展的,要通過革命性變革不斷髮展和完善

社會主義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不斷髮展和完善。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只有不斷髮展和完善,才能保持自己的優越性。

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後,中國社會開始展現出嶄新面貌和勃勃生機。但是,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的滋生和發展,我們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上陷於僵化,使社會主義逐漸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遭受嚴重挫折。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985年,當改革全面推開之後,他又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的重要論斷。

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就是改革。改革不是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要進行一場革命性變革。通過40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益完善,從而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社會活力,社會主義呈現出從未有過的生機與活力。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強調“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革命意義與根本目標。

社會主義是開放的,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

社會主義是開放的,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這是改革開放這個偉大覺醒帶給我們的思想認識上的重大轉變。這一重大轉變突出地表現在處理社會主義國家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上。

社會主義制度較之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使社會主義在歷史發展中能夠吸收和借鑑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指出:“世界各國,什麼地方有好東西,統統學來。”他講的世界各國,當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

在改革開放前較長一段時間內,客觀上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孤立,主觀上則由於黨的指導思想陷入僵化的“左”的錯誤之中,在處理國家關係上簡單地以意識形態劃線,特別是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視為水火不相容的兩個世界,從而導致我國處於一種半封閉的狀態。這導致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後,我們打開國門,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後,認識到對外開放的緊迫性。鄧小平同志深有感觸地説:“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對外開放開始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強調:“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國內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國際上倡導“一帶一路”合作,通過一系列重大部署開創了對外開放新局面,我們關於對外開放的思想認識也進一步提高。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這是對改革開放40年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寶貴的思想啟示。

【思想宣傳範文】三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釋放的發展能力,是中國製度優勢的最好詮釋

“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歷程,最終靠的是發展;而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釋放的發展能力,則是中國製度優勢的最好詮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了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發展故事。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持續40年的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速達到9.5%,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人口大國經濟發展的奇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這些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説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

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們還形成了全新的發展方法論。發展是社會經濟矛盾展開與克服的循環過程,因此發展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也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40年前,我國的主要經濟矛盾是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因此發展生產、提高增速就成為當時解決主要經濟矛盾的首要選擇。40年後,發展起來後的問題和矛盾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需求側看,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人們的需求實現了從有到優的轉變;從供給側看,粗放式的發展難以為繼,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正因此,在新時代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僅要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更要貫徹發展應該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

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應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滿足人們的消費升級也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也好,其中的關鍵都是要提高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統籌政府與企業兩大資源配置主體、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教育與科技兩大發展支撐、供給和需求兩種力量,用政策協同、體制機制創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就能形成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合力,持續增強綜合國力。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也是在新時代更好推動發展的指揮棒。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實現由大到強的關鍵。讓創新釋放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協調成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讓綠色體現在永續發展的每個環節,讓開放成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讓共享給予更多人夢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機會,就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40年新起點上瞻望未來,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勇氣,有新發展理念的指引,我們一定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發展書寫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思想宣傳範文】四

將核心價值觀變得觸手可及,使其走進百姓心田,實現“黃鐘響,羣音和”的效應

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在每一次選擇、每一個行動中體現,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生的信仰驅動、社會的共識引領、國家的價值導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和説服力,調動廣大幹部羣眾參與,才能將核心價值觀變得觸手可及,使其走進百姓心田,實現“黃鐘響,羣音和”的效應。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感、可觸,需要具體的載體、矩陣式引導。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為例,通過精心推出“一行業一特色”公益廣告,製作“閲武侯”“武侯微文明”等一系列受歡迎、有影響的微電影、微視頻,不斷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圍。比如在報刊、電視上開闢專欄,在轄區網吧2.8萬個機位主屏上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內容;把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益廣告作為轄區建築工地動工的前置條件;每年在全區開展“感動武侯”十大先進人物評選,通過羣眾評、評羣眾,引導人人蔘與、人人踐行核心價值觀……載體豐富、引導到位,方能創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局面。

文化浸潤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發揮地方的文化資源稟賦優勢,將弘揚地域歷史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能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武侯區挖掘諸葛家訓等武侯歷史文化資源,並賦予時代內涵,以家庭、家風、家訓為核心,開啟“社會細胞建設行動”,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的同時,形成“書香武侯”等地域文化品牌。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激活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依法治國密不可分。在武侯區,全區所有規範性文件在接受合法性審查的同時,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則、精神進行相互對照。同時,區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情況納入各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核,並將全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通過聯席會議制度予以解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實用的運行保障體系,是法治建設的應有之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價值公約數”,黨委政府、人民羣眾都是踐行主體。前者通過為民服務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通過便民政務、公正執法等,讓羣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後者也應在崇德向善的價值導向中,盡力鞏固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的社會良序。當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用眾人“約定”的價值積極影響每一個人。

邁入2019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需要貫穿始終。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在每一次選擇、每一個行動中體現,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思想宣傳範文】五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温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的過程中究竟藴含着哪些深層的核心密碼?

1.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的核心密碼。中國國力由弱到強,中國面貌由廢到興,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成就驚豔世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績單,世界上其他任何政黨難以比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正如美國學者費正清先生所説,中國共產黨過去創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蹟”,今天又創造了“發展的世界奇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書寫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貧故事”,書寫了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中國奇蹟發生在一個具有超長曆史縱深、超大國土面積、超大人口規模的國家裏,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

中國的成功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現代化之路。中國以不同於西方的社會形態、發展道路、政黨制度、文明價值觀念,花費比西方少得多的時間,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巨大發展成就。回看走過的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遠眺前行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定會實現。中國的成功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有優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先進的。

2.堅持自主發展、自力更生

20世紀以來,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都無法擺脱“依附”還是“脱鈎”的兩難選擇。面對西方發展邏輯的強大慣性,面對西方大國的強大統治力,廣大發展中國家要麼選擇依附性的發展,要麼選擇脱鈎後的貧窮。“依附”抑或“脱鈎”,發展中國家難道真的別無選擇?

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中國既選擇融入國際社會,又沒有滑向西方的發展軌道。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忽視獨立自主就會受制於人。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強國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歷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這種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中國改革開放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任何國家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同富裕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發展、國家富強的目標主體。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歷來堅守這一基本觀點,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鬥目標。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富強觀,兼顧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的統一。在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財富觀從根本上只能滿足少數人的致富夢想。而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富強觀,既不同於傳統富強觀,也不同於兩極分化的資本主義富強觀,它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富強觀,是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富強觀。

現階段,我國仍然存在收入差距較大問題,這是在特定歷史階段難以完全避免但終將得到解決的問題。中國不會走兩極分化的畸形富強之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始終是社會主義富強觀的核心內涵和本質規定。

4.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

西方現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物質主義膨脹、精神世界潰敗的過程。資本邏輯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導邏輯,擺脱了“人的依賴性”階段的資本主義社會又重新陷入了“物的依賴性”之中,人與人的關係採取了物與物的表現形式,人的價值用物的價值來衡量,人的財富用物的豐腴來表示,人的世界單一化為物的世界。這些都決定了西方社會必定在物質主義單邊突進的泥淖中沉淪,在精神萎靡、意義缺失的物質世界中狂歡,也決定了西方社會終究繞不開“拜金主義”和“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

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局面應着力於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5.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西方大國的崛起過程有着相似的邏輯,那就是殖民、掠奪、擴張。以日不落帝國為例,英國最強盛的時候,本土人口才一千多萬人,但它已經有了比自己領土大幾十倍的龐大殖民地,全球的資源為它所用,全球的市場供它傾銷。進入20世紀,赤裸裸的暴力殖民已經被國際社會所唾棄,西方發達國家被迫放棄傳統殖民方式,採取更隱蔽、間接的經濟殖民方式。它們充分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對非西方國家實行經濟滲透,使這些國家繼續充當其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大量的非西方國家則始終在生產的低端徘徊,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位置固化,缺乏發展進步的上升通道,淪為貧窮的專業户、落後的代名詞。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與世界正成為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中國人相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發展邏輯,不信奉我贏你輸、零和博弈的遊戲法則,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那種以鄰為壑、轉嫁危機、損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難以持久。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始終堅持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始終堅持合作共贏,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匯合點。中國過去不搞殖民擴張,今後也不搞經濟殖民,中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做到惠本國、利天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始終會扮演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歷史趨勢,但正如習武不是為了打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不是為了恃強凌弱、稱王稱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我們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諧萬邦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深諳國強必霸、霸極必衰,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的歷史辯證法,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不走殖民擴張、國強必霸的發展之路。

Tags: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