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周易基礎知識介紹(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W

周易基礎知識介紹(新版多篇)

《易經》第十二卦·否卦 篇一

《易經·季傳》中講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行變化而成鬼神也。”

註解:我們一般都把五行當中的“行”念成xing(第二聲)。我們知道它是個多音字,最常用的還有個行hang(第二聲),在這裏,不妨把它理解成行來作圖。會發現一切都不可思議地便於理解。此文以下的“行”字都念作hang(第二聲)。

那麼首先是這十個數分別兩個兩個一組,共五行。分為天和地兩列。“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的意思是“13579”在為天的這一列。剩下的偶數“246810”則應該在地字那一列。這樣天數有五個數字,地數也有五個數字。“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每一列的五個數相加都有一個值。接下來作者解釋了這些值分別是多少: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就是天數的數字相加就等於25,地數的數字相加就等於30。和在一起算是55(這是“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意思)。

那麼這些數字的具體位置怎麼定呢。別急,文章還有另一段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這就是這些數字應該的位置。

“天一生水”不妨理解為,天字下,1對應的位置應該是水。“地六成之”地字下,6對應的位置和它相輔相成。這也應證了“陰陽相合”,輔佐生成的説法。為了便於理解,筆者把“某某生某某”的數字用紅色標記出來,以便於觀察。

其餘的都這樣類推理解,把數字填入相應的框即可。

另外還有一個觀點也很重要。“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對照一下我們繪製的表格,確實天下都是陽數,地下都是陰數。而且文中還講到每行分陰陽,分別是陽五行,陰五行。我們的表格是都具備的。説得更直白一點,所謂的“陽五行”就是由“1”這些陽數組成的行。“陰五行”則是由“2”這些陰數組成的行。只是這裏比較特殊,每個陽行或陰行的內容只有一個數字而已。

至於怎麼用這張表格來推衍其他的卦象,筆者還未真正接觸《周易》,暫時先討論到此。如有後續發現,希望能精彩繼續。

先民共同智慧的結晶 篇二

我比較傾向認為,《周易》是我們先民共同智慧的結晶,集很多智慧於一身。世界著名圖書館的館長曾投票選出十部對人類影響最深遠的經典,其中就有《周易》。我們古人認為,《周易》 是談大智慧的。你要做大事,請你讀《周易》;你要做宰相、將軍,要讀《周易》。

關於《周易》書名的爭論很多。比如“周”是什麼意思,就有多種説法:一個是哲學命題,一個是周全、周納,還有一種説法是指周代的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大家討論説這個“周”字應該是周代的意思,對此學界基本沒異議。可這個“易”字就麻煩了,爭論頗多,到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大家都認為“易”有變化的意思。

人們經常聽説:易經、易傳、周易等不同的名字。所謂易經,就是講《周易》古經的原文,就是占卜用的話。所謂傳,是對經的註解,是兩個不同的部分。在經那個時代,《周易》基本是一部占卜的書,經過傳之後,才昇華為哲學經典。從易經到易傳是飛躍式發展,成為了一部哲學經典。我們現在講《周易》,一般把經和傳放在一起討論,已經不可分割了。

成於戰國 篇三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説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7]

成書背景 篇四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5]

名稱由來 篇五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説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5]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説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