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垓下之戰典故【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9W

垓下之戰典故【精品多篇】

垓下之戰歷史背景 篇一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猜你喜歡:

垓下之戰劉邦撕毀盟約的原因 篇二

鴻溝和議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但和劉邦約定一起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有來,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大破漢軍,劉邦於是深溝高壑,堅守不出。

劉邦以加封土地為條件,説動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樑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樑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劉邦以韓信引兵三十萬為前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周勃斷後,項羽引兵十萬,先與韓信大戰,韓信軍失利往後退卻,令左右兩翼包夾項羽軍,項羽軍抵敵不住,於是往後撤,韓信趁機反擊,項羽軍大敗,退到壁壘堅守,劉邦乘勝領大軍將項羽重重包圍。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鋭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

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垓下之戰雙方兵力 篇三

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

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説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親率自軍主力三十萬與劉邦本部軍二十萬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五十萬以上,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着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説是“突圍無效”。

最後進攻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與劉邦本部軍合兵一股,向盤距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圍攻!

韓信將主力大軍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孔熙率軍數萬在韓信軍左方;陳賀率軍數萬在韓信軍右方;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周勃率軍斷後。

而項羽方面,對於楚軍而言,如今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等死!

垓下之戰分析 篇四

中文名稱:垓下之戰

參戰部隊:漢軍;楚軍

戰爭結果:漢軍勝利,項羽自殺

時 間: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

地 點:垓下

人 物:劉邦 韓信 彭越 英布 劉賈 項羽

垓下之戰典故 篇五

高祖劉邦在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戰勝了項羽,這位他一直都想消滅掉的強大的對手,一個戰場上的真正的強者。公元前203年,劉邦原本聯合了韓信、彭越共同對抗項羽,但是當劉邦大軍深入楚軍的時候,韓信、彭越並沒有出兵支援他,最後劉邦處於劣勢,和糧草將盡的楚軍在滎陽鴻溝相持着。這樣一來,兩軍對峙時間長達兩年多,楚漢雙方最終妥協,達成了鴻溝和議。楚漢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可是劉邦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建議劉邦撕毀和約,此時劉邦所擁有的漢軍和土地已經是天下的一半之多了,更何況劉邦還得到了諸侯的支持,項羽楚軍此時卻是兵少糧草不足,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軍。於是劉邦撕毀和約,從後方偷襲楚軍。當時項羽按照和約向彭城方向迂迴撤軍,面對偷襲的漢軍,且戰且退。

劉邦一人的漢軍自然打不過項羽,劉邦的軍事才能遠不如項羽,但是劉邦的政治手段卻十分精明,他用土地為承諾,説服了韓信、彭越舉兵攻打楚軍,還命令劉賈率領大軍和英布匯合後包圍楚軍。就這樣,聲勢浩大的消滅楚軍的四路聯軍就開始完成了,而聯軍的總兵力也達到了六十萬之多。

項羽此時面臨的卻是隻有十萬楚軍,糧草即將用盡,而且英布背叛帶走了項羽的一部分楚軍以及截斷了項羽南下的路線,使得項羽不得不重新選擇突圍路線,最終落入韓信等人的包圍圈。

劉邦的第一路大軍由劉邦親自率領,從滎陽出發,由西向東,攻打楚軍。第二路大軍由彭越率領,從東郡出發,向南攻擊楚軍。第三路大軍由韓信率領,從齊國出發,攻打彭城,斷掉項羽的老窩。第四路大軍由淮南王英布率領,從南向北,攻打壽春,截斷項羽南下的退路。

由於彭城已經被韓信佔領,項羽不得不將東歸改為南下,可是南方又有英布和劉賈的聯軍阻礙。項羽在陳縣稍作停留,補給了充足的糧草,反撲劉邦大軍,大敗劉邦。其實劉邦自從和項羽對戰以來,從來沒有正面和項羽對上過,基本是採取後方作戰、偷襲這等手段。項羽有自信能夠真正的打敗劉邦。

無法南下的劣勢讓項羽只能儘快突圍陳縣,向東而去。來到垓下,項羽命令楚軍就在這裏紮營。垓下就是項羽為和劉邦大戰一場而選擇的戰場,垓下地勢遼闊,放眼望去全是平原,漢軍對上自己的楚軍就再也沒有辦法龜縮起來。項羽是在逼劉邦不得不出手和自己對戰。

劉邦也學乖了,他知道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的確不如項羽,所以自己退居二線,讓韓信來指揮這場戰鬥。所以,垓下之戰其實是項羽和韓信的戰爭。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做事,一直得不到重用,項羽知道韓信有領兵之才,也認可韓信的才能,但是韓信和自己的軍事方針相悖,兩人都是武將,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項羽就命人勸韓信自立,這樣他就能和韓信幹一場,將他除掉了。這樣的人才的能力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就只能除掉,否則就會變成敵人的利刃,最後刺向自己。

韓信將六十萬聯軍分成六個軍陣,每個十萬人,擺成三重縱深的前中後三軍。軍陣攻守兼備,中間還有一個十萬的陷阱。不論項羽從哪個方向進攻進來最後都會被包圍。項羽率領楚軍勇猛作戰,擊潰了漢軍的一個又一個軍陣。但是兵力差距太過懸殊,據説十萬楚軍,戰死的就有八萬,這十萬楚軍個個都是楚國的大好男兒,但是他們陪同他們的霸王項羽一起奮戰到最後。項羽失敗了,逃到烏江,他轉過身,拔出劍,自刎而亡。

垓下之戰詳情 篇六

開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為左翼,費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着,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

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傳説中有稱是張良用計,讓漢軍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鬥志,但《史記》中實際並無誰故意“用計”的記載,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同為楚人出身的劉邦部隊看到數年征戰,最後勝利在望,自發地唱起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鋭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烏江決戰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