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戰國時期相關成語典故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1W

戰國時期相關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相關成語典故篇一:為富不仁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

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

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着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麼不請教他呢。

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歎一聲説:“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説:“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説:“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説: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税。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説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説,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戰國時期相關成語典故篇二:杜口裹足

戰國時代,策士説客之風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范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范雎(或作範睢)本是魏國人,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些差使,沒有幹成什麼大事,反而受了一頓冤枉,幾乎傷了性命。後來,改姓換名,輾轉到了秦國。

那時,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國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有四個:穰侯、華陽君,都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兄弟;涇陽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寵愛的兒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國政,其餘三人也輪流主持軍事;他們依靠宣太后的關係,權力很大,並且擁有廣大的封邑,家財之富,在國王之上。

範睢針對秦國當時的這一情況,先寫一封信給昭王,要求面談。昭王便派車子去把範睢接來相見。範睢進宮,故意亂走,內侍們吆喝道:“王來了!”範睢説:“秦國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麼王?”昭王恰巧出來,隱約聽到了,心中不免一動,當即表示歡迎,特別隆重地接待範睢。旁邊看的人,都感到很驚訝。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後恭敬地對範睢説:“先生有什麼見教?”範睢説:“嗯!嗯!”昭王連問三次,範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説:“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終究不肯賜教嗎?”

範睢這才開口説了一大篇道理,並且説:“現在我寄居秦國,和您的關係還很生疏,而我所要説的,卻是關於君臣之間和骨肉至親之間的事。今天説了,明天就可能有殺身之禍。死固然沒有什麼可怕,人終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説的話,對秦國有利,即便因此被殺,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所顧慮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們,看見我為秦國盡忠,反而被殺,那麼恐怕他們從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範睢的這次談話,深深打動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後來,昭王就拜範睢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還讓宣太后告老,不許她再過問朝政;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也都住到關外去了。範睢當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戰國時期相關成語典故篇三:利令智昏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説:“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説:“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説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