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黃河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6W

黃河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一

3月1日上午,我聽了實習老師楊老師的一節語文課。現把教學過程簡單記錄下來,並對這節課進行課後反思。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引入《黃河頌》的“尾聲”。

二、齊讀課文《黃河頌》。

三、分析“尾聲”部分。

四、學生齊讀課文《黃河頌》。

五、討論分析課文押韻。

六、討論分析詩歌“三美”特點在課文中的體現。

七、討論分析課文使用的修辭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衞黃河》。

九、師生齊讀課文。

十、佈置課後練習。

附:板書設計

序曲

黃河頌主體

尾聲: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精神

音樂美

詩的三美繪畫美

建築美

《黃河頌》選自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現代詩。詩人站在高山之巔,代表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面對着黃河唱出了讚頌之歌。他歌頌黃河的氣勢宏偉、源遠流長,號召中華兒女向黃河學習,學習黃河的偉大堅強。

楊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繪畫美。

教師要求學生多次誦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讓學生在腦海裏浮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例大,這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

二、讓學生在聆聽比較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保衞黃河》的歌曲,讓學生聆聽比較,比較歌曲《保衞黃河》和歌曲《黃河頌》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其實,詩歌是歌曲的文字載體,學生只有讀懂了詩歌,方能領會音樂的旋律和精神;記住音樂旋律,便記住了詩歌,兩者相輔相成。

三、讓學生在修辭手法的分析中領悟詩歌的建築美

這首詩以短句為主,兼用長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突出黃河的偉大形象和偉大精神。如“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這些詩句既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又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如“啊!黃河!……啊!黃河!……啊!黃河!……”運用了間隔反覆的修辭手法,使詩歌層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運用了直接反覆的修辭手法,這反覆詠歎強、而有力的結尾,突出了黃河的偉大精神。歌詞也久久迴響在中華熱血兒女的耳邊。還有擬人、比喻等等的修辭手法,這裏就不再一一舉例了。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為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找韻腳時,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an”韻,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出押韻的字;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韻腳,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韻的知識,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才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現繪畫美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這種繪畫美學生究竟體會到了沒有,教師無從把握。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繪畫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

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教師可以這樣指導:

1、詩歌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兩部分之間的停頓。

2、“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停頓要稍長。後面四個分句的重音詞是“奔”、“掀”、“奔”、“劈”,四個分句應該越讀越激昂,方能表現黃河的氣勢。

3、歌詞中的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拉長,“黃河”要讀得高昂。

4、詩歌第一次“啊!黃河!”,要讀得舒緩深沉;第二次“啊!黃河!”,要讀得堅強有力;第三次“啊!黃河!”,要讀得高亢激昂。

5、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師指導完畢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

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二

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學生既積極主動的學習解決了課堂重難點問題,教師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進行通俗有效的解釋。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又體現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

課堂的主要活動形式是學生自學——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之間討論——學生交流經驗。這種教學模式,課後少留作業,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讓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學生在課堂上加大自我解決、當堂消化的力度。

我教的原則是: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説明白的不重複,學生不會的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我少講、精講,只做點撥性的引導。對課堂自學思考或檢測題,我只給答案與結果,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這樣,我們老師真正從一線退到了二線,只為學生自學、思考、答疑當好參謀,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我儘量讓學生做,自學時我不僅讓他們動眼看書,還要他們動腦思考,動手書寫,動口交流,儘量讓學生親身感悟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我允許學生試用不同的方法與途徑,也允許學生範錯誤,但不許學生不動腦或不思考,有學生不認真思考或思想拋錨時,我會及時提醒他(她)。我想只要這樣長期堅持試教下去,我們的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也能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提問,最終也會形成自學習慣的。

從總體上來看,課堂上用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補充,真正實現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向互動和內在結合——這點好處我相信試教的老師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做自學前的指導儘量具體、明確,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心中有數並增強針對性,儘量提高學習效率。

我教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結合與他人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所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教。我教的目的主要是對學生的自學進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糾正、補充,同時也對學生的理解起一個更高層次的深化和提升作用,這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很關鍵的——我每節課在嘗試,通過上課反應和課後調查效果較佳。

當然,在課堂上,時間的分配根據內容的多少和難易應靈活變動,不一定非限定在分分秒秒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可以靈活變通,分大小循環——根據學情或教學需要一節課“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全用上或分兩三節課“先學”一節,“後教”一節,再“當堂訓練”一節。

這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試教體驗和看法,同事們不要見笑。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三

《黃河頌》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是通過提高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過程,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和超越自我的過程。回顧剛剛在學校小組公開課上展示的《黃河頌》一課,自我反思如下:

一、運用“美”的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聲像文相結合,打破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黃河,歷來被譽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猶如聚龍般橫亙祖國東西,濤濤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然而親眼見過黃河之壯美的同學卻幾乎沒有。因此,我製作了“美”的課件,聲像文結合,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在導入新課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黃河的配樂視頻(配的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目的是以圖象來顯示情境,以音樂來渲染情境,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視頻中的黃河驚濤澎湃,氣勢磅礴,又配以雄渾的鋼琴曲,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當我問欣賞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都激動的近乎搶答,能暢談其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學生的激情中,我説:這就是黃河,黃河以它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它,是因為它古老,它藴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人們歌詠它,是因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歷史;人們歌詠它,還因為它滄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經歷過抗爭。在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民族危在旦夕,黃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勵它的兒女奔赴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文藝工作者,一起來到了黃河,來到壺口瀑布,被這驚濤澎湃、氣勢磅礴的黃河水所感動,於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詩人光未然。(利用多媒體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簡介)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讀到了《黃河頌》,也異常激動,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一連寫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詩般作品--《黃河大合唱》,激勵着當時的抗日人士,迸發出了他們黃河般一往無前、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簡介)

就這樣通過直觀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詞、曲作者展示給學生。並通過知識鏈接介紹《黃河大合唱》簡介及其八個樂章的名稱。讓學生了解其有關知識。

在聽讀課文時,我把收集到的黃河圖片,按照歌詞的內容,描寫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順序、時間、方式,力求圖片和詩歌內容一致,讓學生有圖文並茂之感。

整個課件集視頻、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在幻燈片中,或以漂亮的美術字為教學環節的名稱,或以養眼顏色的圖片為背景,或用雄渾的黃河圖片展示黃河偉大堅強的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黃河的魅力,進而感知課文思想內涵。

二、將聽、説、讀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

如以下幾個環節:

詩歌欣賞:

1、學生朗讀詩歌:請一名同學領讀(讀朗誦詞),其他同學齊讀歌詞。

2、範讀: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音頻朗讀,學生聽的同時欣賞黃河圖片集。

3、學生自由朗讀:先跟音頻朗讀一遍後,再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4、分角色朗讀:一學生領讀朗誦詞,四個小組各讀一個層次,最後四句齊讀。

5、學生齊讀全詩。

自由論壇

請學生暢談自己讀詩的感受。(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

展示自我風采:

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合作探究:

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全詩討論質疑。

詩歌欣賞環節,就是要學生反覆的讀,無論是跟讀,自由讀,還是分角色讀、齊讀,都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既是聽的訓練,又是讀的示範,更是讀的訓練。

自由論壇和展示自我風采環節是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讀與説的雙重結合。通過朗讀,學生對詩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這首詩有優美的旋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低聲吟唱,從心裏流出音符,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2:這首詩語言形象,勾勒了黃河的輪廓,形神兼備,讓我這個從未見過黃河的人,砰然心動,想一睹黃河英雄的風采。

生3:我喜歡這首詩,雄渾奔放,節奏鮮明,引人高歌,催人奮進,越讀越激動。

生4:我喜歡這首詩的畫面,詩歌為我們呈現了黃河的立體的美,遠近結合,縱橫相接,全方位的展現了黃河的美(雄渾、壯闊、蜿蜒),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黃河的磅礴氣勢、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激發我們每位華夏兒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歡這首詩的語言,特別是修辭的運用。如……

……

合作探究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疑問説出來並解決;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朗讀能力、詩歌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題的深度,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領悟作者對黃河的理解上,同時揣摩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保衞黃河、保衞祖國的決心。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自由暢談感受、合作討論等活動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及學習方法。

五、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展示了《話説長江》的主題曲《長江之歌》的歌詞,兩首歌詞風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熱情豪邁。不僅使學生領略了黃河長江的風采,而且還感受歌詞中洋溢的愛國熱情。既與教材和諧的統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識得以延伸拓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閲讀空間。

正是以上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受到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但是,課堂教學似乎永遠是一種殘缺的藝術,欣喜之餘也有諸多遺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話,親自示範朗讀,是不是會更好的感染學生呢?如果在課堂有足夠的時間,給每個學生足以展示的機會課堂效果會怎麼樣呢?如果大膽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嘗試仿寫一段歌頌家鄉或祖國其他景物的歌詞會怎樣?課前如果和音樂老師溝通,請她先講《黃河大合唱》這部音樂作品的有關知識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結果會這樣呢?……

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今後,我會倍加努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

七年級語文下冊《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四

《黃河頌》是一首歌頌黃河的英雄氣魄和民族精神的詩歌。它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歌詞。詩歌以奔放熱烈的筆調歌頌了黃河精神,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勇往直前。《黃河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因此本課教學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薰陶,有所啟迪,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我把教學重點放到了情感的朗讀上。

學生能夠有感情地聲情的朗讀詩歌對把握文章中心,文章的的思想主題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在主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了情感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喚起學生的親身感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並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為了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我藉助多媒體在音樂的背景下,通過配樂朗誦反覆體味歌詞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學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誦讀實踐中,不斷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本課教學以誦讀為主,不宜過多講解。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後利用對課文歌曲的欣賞滲透德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樂視覺、聽覺的衝擊下,學生感受黃河的英雄氣魄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黃河所凝聚着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味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黃河頌》唱出黃河的一瀉千里之勢,壯闊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繫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二、多媒體課件充分輔助教學

配合情感朗讀,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這節課課件製作上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實現了音、像、畫、聲的高度結合的一種展示,視覺衝擊力量大,給學生以感官上恰如其分的領悟,為達到教學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鋪墊。如,課一開始,我就選取了《黃河頌》的MTV向同學們展示了氣勢磅礴的黃河壯麗景象,讓同學們濤濤的黃河激流中,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之情,從而發揮想象去感受黃河的波瀾壯闊的氣勢。通過讓學生觀看波瀾壯闊、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的黃河影像,讓學生感受到黃河那宏偉的氣魄。課結束時,我再次播放影像資料,讓學生們再一次走進《黃河頌》,聆聽這首歌曲,再一次來感受黃河的英雄氣勢。真正實現了音、像、畫、聲的綜合展示,視覺衝擊大,給學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領悟,為達到教學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鋪墊

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體現

同學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們聽到了雄渾粗獷的音樂,看到了波瀾壯闊的黃河的視頻材料,談論了自己的收穫。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增長知識,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培養了能力。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誦讀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文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地拓寬了、延伸了。加之先進手段的運用,學生進入了情境,熱情高漲。師生放聲聯讀課文,更是將教學推向了高潮。

四、課堂容量大,課堂環節銜接緊密

本節課,聽歌、讀詩、賞詩等容量很大,怎樣能環環相扣呢?關鍵在於課堂環節的銜接,本節課的以“頌”為中心,以“頌”為主題,貫穿始終,使愛國之情、愛河之情洋溢在課堂的始末。自然而然達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標。學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發展,朗朗的讀書聲,踴躍的舉手聲,勤于思考的智慧聲,無不展示着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老師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為之感動,一股愛國之情猶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灑灑,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處:教學計劃總結

但是教學中仍存在不足,

一.個別學生在品評賞析中,對他們的評價不到位

二.這批學生都出生於九十年代,他們生活在和平與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數生活在都市,生活優裕,沒有遭遇過戰爭與離亂的痛苦。他們可能“少年不識愁滋味”。國破家亡的傷痛,保家衞國的激情要在他們心中產生共鳴,有一定難度。對學生來説理解黃河的主題是有難度的,特別抗日戰爭的背景離我們畢竟久遠了些。所以教學中如果設計一下有關本文抗日的背景簡介會好些。由於時間有限,沒有具體介紹。以上都是我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進的。豐碩的果實來自辛勤的耕耘。我們在學習上要永不知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於面對挑戰,才能不斷跨越。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五

《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作品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了黃河偉大而堅強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面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範本,更是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好題材。在備課時,我本能的認為像這類詩歌類文體的教學,調動學生情感當然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於是,我的教學設計以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為主,將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作為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佈置預習作業時,我請學生藉助教輔書《完全解讀》對這篇詩作寫作的時代背景進行充分了解,同時通過初讀課文大致體會本文字裏行間滲透出的樸素的愛國感情。

在課堂上,我第一階段的教學以掃除生字詞障礙為主,在學生可以通讀課文的前提下,再進入第二階段的有感情的誦讀領悟的教學環節。在進入誦讀領悟的教學環節之前,如何引導聾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這曾是一度困擾我許久的難解的癥結之處。在普校,老師們大多采用播放《保衞黃河》為背景音樂作為鋪墊來點燃學生讀的熱情,以達到喧染感情加深詩歌理解的教學效果。而我們聾生聽不到,無法感受音樂帶來的撼動心靈的力量。於是,我根據聾生的特點,指導學生將詩歌以口語+手語+體態語的朗讀形式呈現出來,竟然也達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讀前要統一手語。在這篇詩歌中,大部分的詞句都可以用手語表達出來,但是還有個別的語句不能恰當地得以表達,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指導學生以口語+體態語的方式解決。其次,朗讀時正確運用手勢動作的輕重“讀”出詩歌的情感,力求讀得熱情悲壯,讀出黃河滾滾奔流的氣勢,讀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偉大而又堅強的精神,這樣的朗讀才符合本課整體的誦讀基調。最後,在熟讀理解詩作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背誦、默寫課文。回顧《黃河頌》的教學,我以聾生極富特色的手口並用的“讀”來貫穿課堂始末,很好地將黃河的氣勢磅礴和英勇豪邁通過大量的讀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讓學生通過“讀” 強烈體會到本文力透紙背的歌頌黃河、歌頌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聾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六

關於要不要在公開課的時候講《黃河頌》我糾結了很久,因為這節課沒有太多的情節,主要的就是朗讀,後來問過x老師之後,x老師説這節課可以講成一節朗讀為主的公開課。

在備課的過程中,觀摩幾節公開課之後,心裏有了講課的一個大概思路:以“讀”來貫穿整節課,聽朗誦,自己讀,展示讀,分析讀,齊讀……這篇課文中的這種氣勢磅礴和英勇豪邁也要通過讀的過程展現出來;一想到要讀,要講課的班也就定了下來,一班有幾位同學聲音很洪亮,比較適合朗讀,他們可以帶動起班級氣氛,所以定下來要在一班講這一節課。在具體的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發現會有很多問題:首先,課前的時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黃河頌》?或者是放《保衞黃河》更合適一些?其次,“讀”的順序如何確定下來,是先齊讀還是先範讀?學生展示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小組合作着展示還是個人展示?然後還有應該在哪個過程中融入對與文章的分析等問題都撲面而來……實在想不通這些問題的時候,又請教了x老師,x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把我不確定的地方一點一點的幫我落實下來,在講課之前我的心裏也有了底氣。

開始講課,學生們也很配合,他們也知道有老師聽課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課前播放的《保衞黃河》把學生們也帶進了激情澎湃的氛圍裏,每一個環節的銜接都很緊密,學生在課上也很配合,能夠看出後面聽課的老師臉上不時地浮現出來的笑意。真的是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鍛鍊了,在講台上的那種緊張的感覺已經沒有了,更多的是自信與從容。在展示的環節,我沒有規定個人或者小組起來展示,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有些小組真的很積極,讀完朗誦詞之後意猶未盡,次次我找人讀的時候他們都舉手,還特別的積極,真的很高興。在前幾個部分都是小組展示之後,我本以為最後部分也會是小組來讀,沒想到一個男生站起來説,老師這段我自己讀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這節課上放開了自己,平時是個很靦腆的小男生,這次卻主動表現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這節課結束之後,聽課的老師陸續的走出教室,而學生們卻還沉浸在《黃河頌》的激情之中,自發的吟誦起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要知道這首《將進酒》他們還沒有學過,他們卻已經可以自發的背誦了,我被我的學生們的表現感動了。

在評課的時候,還是張老師對我們進行的點評:我與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要讀,在不斷的讀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體會到本文應有的情感,環節的設置非常緊密,學生在課上也受到了觸動。也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對於學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沒有及時的給予解答,“對不對”口頭語太多等等。

通過這次的聽課,我的成長和收穫很大,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努力,爭取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七

還記得某一次校內教研活動時,我對我的國中語文老師成老師説:“成老師,我好想重温國中的感覺,你給我們上節課聽聽吧。”成老師豪爽地拍着胸脯大聲説:“行,你們想聽什麼課?”我們組內一致大叫——《黃河頌》。笑言已過。十多年來,校內公開課聽過無數,只是《黃河頌》始終無人問津。我想,這就是有一類課文,語文老師始終歡喜不得,永遠不會選擇來上公開課的。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為我的人為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八

【教學理念】

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實踐性這一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描寫黃河的詩句,使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擴展,深化,加大課堂容量。同時讓孩子們在蒐集信息的同時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是要很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於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2、提高朗讀詩歌的能力。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通過查閲圖書,上網等手段,蒐集和整理有關描寫、歌頌黃河的詩句。

⑵通過歷史課瞭解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瞭解黃河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通過地理課瞭解黃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師:

⑴搜尋有關黃河的攝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學生能通過觀看這些作品對黃河產生感性認識。

⑵準備音樂作品《英雄交響曲》。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老師要求你們回去蒐集一些關於黃河的詩句,不知同學們準備得怎麼樣了?(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

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師:同學們收集到的關於黃河的詩句可真多!看來,同學們課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師將帶着同學們一起走進光未然的《黃河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黃河頌》這個課題中的關鍵字眼是什麼?

(生異口同聲地答出:頌!)

師:那“頌”有什麼含義,“頌”什麼呢?

生:“頌”是歌頌,讚頌的意思,《黃河頌》就是歌頌黃河,讚頌黃河。

師:課文是怎樣歌頌黃河、讚頌黃河的?學了課文以後就會明白的。請問我們同學當中有沒有見過黃河的?(沒有)那我們先一起到黃河邊走走。

以誦讀有關黃河詩句為序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學習主題;抓住主題的關鍵字眼,意在喚起學生對黃河的求知慾,為下文的學習打下鋪墊。

二、感性認識

(出示八幅黃河的有關圖片,配上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學生看圖片,聽音樂,感受黃河。第一幅圖片是九曲連環的黃河整體圖,第二幅是黃河夕照圖,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黃河壺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節的圖片)

師:欣賞黃河的美麗壯觀,驚濤澎湃以後,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黃河的感受。(大家紛紛舉手)

生:我看到了洶湧澎湃的黃河掀起的萬丈狂瀾。

生:我感受到了黃河濁流滾滾,一瀉千里的魄勢。

生:我體會到了黃河那英雄的氣魄和她那偉大而堅強的精神。

生:我覺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渾身的熱血在沸騰。

……

這一環節,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三、感悟詩歌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邊讀邊想: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寫了黃河的英雄氣魄?

通讀全文,是理解課文深刻內涵的前提。問題的設計,意在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提問成為學生求知慾的“催化劑”,促使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在自讀中求得對詩歌的初步理解。

(生讀,師巡視指導)

生:我認為描寫黃河的英雄氣魄的詩句是: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師:你認為這句詩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

師:你能給大家説説你為什麼這樣讀嗎?

生:因為詩人站在高山之巔看黃河,這“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是“望”統領的內容,所以“望黃河滾滾”中的“望”字讀的時候應該把聲音拉長一點。

師:還有沒有要補充的同學?

(生舉手)

生: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師:讀這句詩的時候,應該抓住哪個關鍵詞來讀?誰來試試?

生:“掀”字應重讀。因為“掀”字不僅寫出了黃河奔流的動態:掀起萬丈狂瀾,而且寫出了它的氣勢驚人,所以讀的時候要讀出黃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齊讀)

(師引導學生朗讀)

(生舉手要求補充黃河英雄氣魄的詩句)

生: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師:誰來為大家讀一讀這句詩?

指名讀。

師:同學們,你們聽出這位同學剛才讀這句詩的時候,重讀了哪個詞?

生:劈!

(師指導朗讀、齊讀)

師小結:我們學習詩歌不僅要理解它的內容,而且要抓住關鍵詞來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現在我們一起來朗讀描寫黃河英雄氣魄的詩句,注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師生齊讀)

師:接下來請大家再快速閲讀,找出詩人直接讚頌黃河英雄氣魄的詩句。

(生讀)

生:三個“啊!黃河!”的內容。

師:哪位同學來為大家朗讀第一個“啊!黃河!”的內容?

(指名讀,生讀得舒緩、深沉)

師:你為什麼這樣讀呢?

生:因為詩人從歷史貢獻這一角度來讚美黃河,既然是搖籃,那麼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舒緩與深沉之情。

師:好一個舒緩深沉之情!

師:第二個“啊!黃河!”呢?誰來試一試?

(生讀。不等老師問個為什麼,他就直接説了:詩人從黃河的地理優勢出發把黃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讀的時候,應把巨人的偉大堅強讀出來)

師:你還能為同學們再表演一次嗎?

(生讀,讀得有聲有色,還真有點韻味。生鼓掌鼓勵)

(第三個“啊!黃河!”還沒等老師説完,就已經有許多小手高高舉起來了。其中一個學生以飽滿激動的感情讀完了第三個直接讚頌黃河的內容。他的理由是詩人從黃河的流域寬廣:“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來寫,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認為讀的時候,感情越讀越激昂。)

(師及時表揚了他)

師:下面我們分組分角色試着朗讀這首詩,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詩人的感情由舒緩到激昂的變化。

小組合作,探究朗讀(三個“啊!黃河!”的內容)

全班齊讀(配樂朗讀,激發學生情感,增強氣氛)

師生分角色朗讀全文。

朗讀,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向作者,與作者對話交流進行心靈碰撞的過程,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朗讀中,一面是課文的豐富內涵對學生薰陶、感染,一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做出多元反應。因而,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激發他們根據課文內容,感受詩人情感的變化,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詩歌。

四、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領略了黃河雄偉壯觀的風采,感受了詩人筆下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但我們的學習並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從以下幾個活動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進行研究,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必要時可請老師幫助指導。

1、為什麼説黃河“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你能否具體地説出黃河是從哪兒發源,流到哪裏的?黃河有多長,流經哪幾個省區?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習《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黃河”為題,寫一篇作文,抒發你對黃河的感情。

下課鈴響了,並不意味學習的結束,研究性學習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學習空間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打通了學科的界限,實現綜合性學習。

【課後反思】

本課教學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薰陶,有所啟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體現了師生角色轉變,師生互動的新理念。但我還是感到遺憾:不能放心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使課堂成為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樂園,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另外,小組活動不夠充分,團體合作意識不強,這些都有待改進。

七年級語文下冊《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九

《黃河頌》是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世人借黃河歌頌我們中華民族頑強奮鬥的精神與不屈的意志。

上課時,我用大屏幕播放黃河的視頻,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感受黃河偉大的氣魄,接着聽課文錄音學習這首詩歌。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詩歌,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我讓大家研討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調和節奏,重點研討三個“啊,黃河”部分,區分這三個部分的感情基調和語調,讀出語氣,俗話説:言為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三個“啊,黃河!”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採取的方式是個別讀,兩兩對讀,分組讀,齊讀等讀法。通過反覆誦讀,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義,理解了詩人保衞黃河的雄心。

在描寫黃河的部分,我讓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這個環節中,我與全體學生對讀,體會黃河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

在遷移階段,我設計了《我愛你中國》的視頻,讓同學配樂朗誦這首歌詞,也是採取對讀的形式,感情得到昇華,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這節課不足之處是,先品讀了贊黃河部分,接着又回過頭來品讀描寫黃河的句子,順序顛倒。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學設計應放在第一位。

黃河頌教學反思 篇十

一、品創作背景:

瞭解詩歌創作背景,可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並使課堂的教學延伸得更深遠,豐富學生的知識,《黃河頌》教學反思。《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

二、品創作的情感:

詩歌作品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情感又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瞭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後,詩人創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詩的寫作對象是“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包納了民族文化內涵的特殊河流。詩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對着它機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共鳴。再輔以《黃河頌》的樂章的欣賞,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品詩歌的內容:

詩的內容是閲讀的關鍵所在,也是詩人思想表現的根本,所以必須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過多過細地去“肢解”、分析,教學反思《《黃河頌》教學反思》。想要讓學生通過內容了探索詩人的心靈世界,教師就不宜有過多的講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失去了學習體味的機會。課堂上應注意引導的藝術,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點到即止。《黃河頌》結構與內容都比較簡明,表達的主題也集中,稍加點拔即可。

1、讀出感情:詩歌朗讀時應充分發揮想象,“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注意節奏,語調的高低起伏及關鍵詞的把握,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與味。

2、讀出語氣:言為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連用了三個“啊,黃河!”,但三處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

3、讀出體會: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一種藝術的薰陶與享受,更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小節這一環節中可讓學生選取最喜歡的章節或句子説説理由,或就詩的意境、思想、情感、寫法等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嘗試寫寫詩。

總之,詩歌教學應注重品讀,保護學生的想象力,留給他們自由的空間;還要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地進行拓展遷移。

教研活動黃河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