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介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17K

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介紹【精品多篇】

茶文化的介紹 篇一

第一,環境

茶道講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彥曾説:“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道,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這敍述的是古代文人騷士追求的清寂生活。閩南人則愛鬧中取靜,擇街邊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廳堂一角,擺下茶几,數人圍坐,會友聊天,洽談生意;講究的廳裏茶几周邊,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現代沙發。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在廳里布置了許多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緻。萬石植物園內有許多茶室,有在樹蔭石凳,有在寺廟庭院,隨遊客興致,擇席而坐,邊品著邊觀嘗自然,交談情心,十分自得。而以太平巖寺的“茶人之家”最為清雅。“茶人之家”為王震題寫,它是福建省茶葉學會、省、市茶葉進出口公司以及萬石植物園合辦的品茶“沙龍”,供應烏龍茶的各種極品,廈門名點。遊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詩句:“洞口木棉飄墮葉,石頭石笑引流泉。捲簾遙岫層層出,望海輕帆片片懸。”回首廈門“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漸進佳景,其樂無窮。

第二,茶葉

茶以新為貴,優質茶葉是茶道的基本條件之一。閩南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它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故稱“青茶”。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烏龍茶經沖泡後,口味醇厚。閩南人多愛選擇安溪的“鐵觀音”。

第三,茶水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明代許次經在《茶疏》中説:“精茗,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過去的廈門,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峯的泉水、鼓浪嶼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來水,因海堤建設,北溪引水至廈,經沉澱除污,加上煮沸,都變成軟水,符合泡茶對水之要求。

第四,茶具

閩南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孟臣罐”,容量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有藝術欣賞價值。

第五,火候與湯候

茶道講究火候與湯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時間的長短與湯候有關。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説:“有水有茶,不可以無火。非無火也,失所宜也。”是説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閩南的品茶行家燒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燒沸,謂之嫩;水開過頭,謂之老。用沒有燒開的水泡茶,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不能盡數浸出咖啡鹼、氨基酸、維生素等,茶湯不鮮美。水燒過火,使溶解於水中的氣體不斷排出二氣化碳,同樣地茶湯缺乏鮮爽味。若用回燒的開水泡茶,茶湯會有“熟湯味”。燒水過長,水分蒸發過多,開水中的鹽類物質含量相對增加,特別是亞硝酸鹽的含量的相對增加不利於健康。所以,廈門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時間不宜過長,以3一5分鐘最適宜,泡得過長,茶湯內的多酚類會增加,帶有苦澀味。所以,廈門人泡茶,有“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之説。其實,沖泡烏龍茶兩泡便棄之真有點可借,一般可沖泡三四次。

茶文化的介紹 篇二

隨着科學的發展,我國茶葉品種不斷繼承和開發,在保持原有精品、名品的基礎上,相繼開發和大面積栽培了新一代名茶品種。如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的“安吉白茶”,更為新一代茶品中的佼佼者。“安吉白茶”以其獨特的白茸毛毫、鮮醇香味,豐富多樣的氨基酸營養成份,榮登我國現今名茶寶座,並已聲名世界市場。下面就關於茶文化的涵意做一介紹。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一、深刻理解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樹和飲茶的國家,也是茶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度。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歷史瑰寶中光彩奪目的篇章。現在各國引種的茶樹,栽培技術和茶葉制藝及飲茶習俗,茶禮、茶德、茶俗、茶風,莫不起源於我國。

早在唐朝,我國“茶聖”陸羽,就在人文薈萃、山水清遠的湖州,寫下了弘揚天下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奠定了我國作為世界集栽茶、飲茶、藝茶文化大國的歷史性公認地位。在倡導“茶為國飲”、發展茶葉經濟的實踐中,我們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認識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1、從歷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飲茶、藝茶的有機整體

我國是世界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最早栽培茶樹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飲的國家。在數千年的中國茶文化歷史中,通過先輩的辛勤耕種和研發,湧現出如浙江龍井、江蘇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紅、雲南普洱、四川沱茶、台灣烏龍茶、黃山毛峯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異的我國名茶品種。這些名茶品種,不僅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營銷市場,而且還遠銷世界市場。

再從飲茶歷史上看,我國古代在栽茶的同時,就形成了普遍飲茶、品茶、評茶系列的茶文化活動,不僅奠定了我國具有特色茶飲文化的多種飲茶習俗,而且除漢族外,各少數民族也綻放了豐富多彩的茶飲文化花朵,為我國茶文化寶庫,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如雲南白族的“三道茶”。

2、從茶文化的核心看,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尤要指出的是,茶道是相對於茶藝表現形式的不同形態的一種精神產品,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如果説“茶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的話,那麼“茶道”則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前者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後者則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是看不見、摸不着,只能通過心靈去體會的內在的表現形式。二者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剖析中國歷史和現代茶學諸家的觀點及見解,綜合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萬事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着:和靜、和敬、和儉、和氣、和愛、和美、和諧、寬和、中和、和平、和緩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許多層面,由此可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建設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秉承茶道精神,來從事茶經濟的活動。

3、從現實看,茶文化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理念發生深刻變化的象徵,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城市旅遊、鄉村旅遊和各種特色旅遊業的興起,以茶為中心媒介物的茶旅遊、茶經濟正在如火如荼,蓬勃發展。以茶鄉生態為主題,形成考察、覽勝和了解制茶工藝和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線,深受中外人士的喜愛。凡到杭州旅遊的中外人士,爭相去梅家塢觀看“龍井茶”祖地的風貌,更是為茶旅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理念的更新升級,廣大人民的飲茶品茶,不僅僅是滿足一般生理意義上的解渴需求,而是融入了生活意義上的休閒、審美意義上的鑑賞需求,融入了現代消費者的“時尚、前衞”理念,提升了茶文化的品位,完善和豐富了二十一世紀中國茶文化的新格局、新內容,為世界茶文化的與時俱進、開拓發展,做出了我們卓越的貢獻。

茶道“和諧”精神是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從茶文化的外載形式看,“茶為國飲”就是一種最恰當的表述和實踐活動。為了實現這個理念,我們就要又好又快發展茶葉經濟,使得有更廣範圍、更多數量不同膚色的人類,都能享用和品味。

二、茶文化促進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曆史悠久的“茶文化”,為“茶為國飲”奠定了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而現今“茶文化”促進了我國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滿足人民生活消費需求、打造優秀文化旅遊雲產業方面,亦是一種客觀實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場經濟趨勢。

1、“茶為國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茶文化的產業需求,正在不斷趨向成熟。這種關係的表現特徵,即是以“茶文化”為媒介,形成茶栽培、製茶工藝開發、茶飲、茶禮、茶儀、茶會等多種茶經濟產業鏈,不斷擴大中外市場佔用額,不斷提升品牌,拓展規模,在所在地已備具了相當的經濟實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中國白茶之鄉”的安吉為例。安吉不僅是名副其實的竹鄉,而且也是聞名遐邇的茶鄉。當地通過發現和推廣白茶,帶動了經濟發展,並形成了一個產業規模。白茶,原生長於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顛,僅此一叢野生。相傳樹齡已逾數百年。上世紀70年代末,經安吉茶葉科技人員發現後潛心研究,終獲無性繁殖成功。到20xx年止,白茶己發展到5萬畝,形成白茶生產產業化和規模化,白茶已成為安吉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一大新興的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為了弘揚茶文化,使安吉白茶發揚光大,安吉縣已連續舉辦了多屆“中國安吉白茶節”,節慶活動歡快明朗,富有茶鄉韻味,進行茶藝表演,白茶仙子評選,白茶主題公園遊園、白茶街開街和白茶村揭碑儀式。該縣的白茶產業經濟仍呈上升態勢。這足以證明:一個新穎的白茶產業,牽動了一個成熟的產業基礎,其滲透力是無限的,經濟回報也是無限的。

2、“茶為國飲”促進人民生活消費理念的時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費指數不斷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對茶文化的消費需求,在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羣中,呈現了不同的消費特徵。細分這種市場,可概括為普通消費型、美容消費型、休閒消費型,社交消費型、保健消費型、學術消費型及外交消費型等。鑑於多種消費關係,就為我們擁有各種經濟成份的茶飲經營者,拓展了施展才藝的空間,為經營構築了各種不同的市場模式;為我們精心經營,也提供了豐富的創造力。

3、“茶為國飲”促進優秀文化旅遊大都市的國際化

當前,我國各地正在建設文化經濟大省、城市正在打造優秀旅遊文化國際化大都市兩張名片。目前茶葉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茶旅遊業興起和發展。由於中內外交流的頻繁進行,內外部市埸環境條件的`變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費羣,從而引起新的消費形式的變革,或應運而生。當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時消費”和“茶餐結合”的一種典型形式。

茶文化的介紹 篇三

如今茶已經發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性的飲料,隨着茶產業的發展,茶文化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文化的表現有兩個方面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物質形態包括了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包括茶道、茶人精神、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嶺南茶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兩大“熱點”分別在廣州和潮州。

廣州茶文化始於唐代,盛於明清。清康熙年間,廣州成為我國茶葉出口唯一口岸,全國各省茶葉均運來廣州,茶市極旺。粵人嗜茶名聞中外,其時茶葉品種花色數以百計,各種泡茶方法應運而生,飲茶文化進一步發展提高,包括了茶俗文化、茶樓文化、茶點文化和街頭涼茶文化。廣州人飲茶的習慣和禮節構成了茶俗文化的主體。

潮州茶文化是嶺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頭、潮州、揭陽、汕尾以及豐順、興寧、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詔安的一部分在內的大潮汕地區。“功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潮州功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功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對茶葉、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環境、品韻及禮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講究。

區別於珠三角洲“茶樓文化”和潮汕功夫茶“精細茶文化”,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山地茶文化”,其表現為封閉性、適地性和自樂性。客家茶區能一直保留着兩晉以前“粥茶法”的活化石擂茶,是“封閉性”的具體體現;“茶亭文化”、“老茶文化”和代代喜愛飲用高火“炒米香”型茶葉的習俗,是客家山地茶文化“適地性”的具體表現;而自娛自樂的茶葉詩歌、文學、茶歌(客家山歌)、茶舞和採茶戲劇等,則是客家茶文化“自樂性”的代表。

茶文化發展至今,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表現在以茶營生,可以富民;以茶會友、足以聯誼;以茶代酒、提倡精神;以茶養性,提高思想;以茶獻藝,美化生活;以茶做菜、豐富飲食;以茶製藥,保健長壽等。

茶文化的淵源 篇四

中國茶的發源地在中國中西部山區,唐代陸羽《茶經》雲:“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現今重慶西和湖北西,正是當今之神農架地區)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發源地在中國是無可爭議的。在英國,有人説飲茶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事實是這樣的:1823年,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茶樹,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這些茶樹種其實是印度人從中國偷過去種植的——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製茶。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説哪裏有茶樹,哪裏就是製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製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始於唐朝,興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代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地區為代表),三級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樹。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肅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區。

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介紹 篇五

《茶頌》,茶文化大劇。這是一部揭祕普洱茶與雪域西藏神祕往事的三十集電視連續劇,該劇講述19世紀末西南茶馬御史——雲南大理白族世家第37代孫段子苴,在統領西南茶政期間,愛國憂民,勵精圖治,用普洱茶為主的中國名茶打敗東印度公司對茶葉的壟斷,團結少數民族首領,以雲南大理和普洱六大茶山為基地,聯合中華各路茶商,讓中國茶葉享譽世界的故事。全劇通過西南茶馬御史段子苴父子大起大落的命運,折射出西南少數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民族氣節,再現了茶文化源遠流長、恢宏博大的歷史。[著名演員一真在劇中飾演與茶農和百姓對立的反面人物。在《茶頌》之前,一真曾參與過《成吉思汗》等反應少數民族文化的作品,此次在《茶頌》中走進少數民族聚集的雲南,一真表示在感受茶文化的同時,也不斷被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不斷感染着。

《茶道》

《茶道》講述了以兩個家族為代表的羊樓洞製茶業傳奇故事,劇情以“川”字牌青磚茶的發展歷程為載體,折射中華民族近代興衰史,充分反映中華民族茶文化的鮮明特徵,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作品。羊樓洞位於赤壁市趙李橋鎮,是“鬆峯茶”原產地,是萬里茶葉之路的源頭,素有“小漢口”、“磚茶之鄉”的美譽。該電視劇由湖北電視劇製作中心和赤壁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組織。

《鐵觀音傳奇》

《鐵觀音傳奇》以我國著名茶鄉福建安溪生產的鐵觀音的由來為主線,將民間廣為流傳的關於其起源的兩種傳説巧妙結合起來,以“和諧”為主旨,將茶的“純、雅、禮、和”融入劇中,在挖掘中華茶文化的歷史與傳奇的同時,展示人與人之間以茶會友共建和諧社會的高尚品格;鐵觀音的純粹、氣質、內涵和忠誠與生之養之的閩南地域休慼相關,因而劇中處處彰顯了閩南的建築風格以及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將中國茶文化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予以展現,同時也淋漓盡致的描述了以鐵觀音為代表的閩南茶文化的個性特質。也正是中國茶文化的無限魅力,引得斯琴高娃、寇世勛、魏宗萬等眾多大腕的加盟,為片子助威的同時喜結茶緣,也為這部展示中國茶文化的優秀傳奇作品平添了誘人風采。據悉,《鐵觀音傳奇》由北京世紀觀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運籌兩年,傾力策劃打造的中國第一部真正講述茶文化的三十集古裝大戲。

英國茶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 篇六

茶文化在英國的發展十分迅速,從傳入到現在茶文化在英國的普及就可以看出,短短几百年茶文化在英國就已經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茶葉到達英國後,對英國詩人以及文學工作者的創作帶來了很多靈感和驚喜,很多作家十分願意用茶來大做文章,抒發着內心的情感,同時英國的文學水平幾乎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許多作品迅速在國內以及外國流傳開來。比如英國著名作家奧斯汀,他很多作品都十分精彩並且膾炙人口,其中那個《傲慢與偏見》就十分出名。這部作品出名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因為作品深惡痛絕地就事論事,抨擊當時的等級社會和等級制度。另一個就是因為他作品中所描述的茶文化,這部作品中的茶文化可以説是十分精彩、深入人心的。比如文中描寫貝爾特先生招待客人時的精彩片段,其中就對泡茶、喝茶、茶杯等進行了描寫,其實還有很多片段的描寫中都涉及了對茶文化的描述,從中可以看出茶文化對英國文學作品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説起茶文化茶文學,還有一個人也十分有造詣,那個人就是英國文壇泰斗塞繆爾•約翰遜,他的作品想必大家都多少有點了解,之所以能成為文壇泰斗,那與他的寫作風格是分不開的,他的作品很有大師風範,給人一種爽朗明媚的感覺,這也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現在主要來談論一下他作品中的茶文化,他認為茶帶給他的精神享受是沒有其他事物可以比擬的,將之視為精神食糧,特別是寫作之前如果泡上一杯茶,喝上一口,那文章的靈感可能説來就來,茶伴隨着他一天的生活,無論是早上剛起來時的鬆懶,還是中午午休後的精神,或者是夕陽西下時的惆悵,他都能為此做文章,大肆抒發着自己的情懷,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自己,無論是對小狗或者是綠葉,彷彿他都能找到靈感,思想的巨人從來都是如此簡單。無需考慮其他,茶成為泰斗創作的源泉,也是他拿起筆桿的動力。

還有皮內羅,英國著名大劇作家,他所認為的茶便是高尚的、純潔的、無與倫比的,除了品茶時的享受,也還有對情感的寄託,寄託着自己的內心世界,茶可以帶領他走進未知領域,探索未知世界,引起對未來的深思和期待。茶看似簡單,實則它的影響力卻是十分深遠的,影響着眾多的詩人、詞人、小説家以及劇作家,它的影響力也涉及到多個領域中去,比如當時關於茶的書籍銷量都是很可觀的,還有自然領域。茶的影響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在英國甚至西歐多個國家流傳,所以茶文化給當時的文學作品帶來了新的春天,很多作品讀者喜聞樂見,使英國文學更上一層樓。

茶文化的簡介 篇七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外國茶文化 篇八

《飲茶皇后歌》賞析

提到讚美茶的詩歌,最有代表性就是英國詩人埃德蒙•沃爾特寫給凱瑟琳王后生日的祝壽詩《飲茶皇后之歌》。這首優美的詩作為西方國家第一首茶詩,在當時英國社會引起了一場轟動,同時在西方關於茶的文學界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並且這首讚美茶的英國詩被翻譯成了中文,其中基本內容就是把凱瑟琳皇后比作了希臘的女神,並也用了類比的手法説明了所有的希臘女神都比不過王后,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比不過茶葉,到了最後還用茶祝福皇后萬壽無疆,青春永駐;這首詩歌不僅在英國文學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在中國茶詩歌界也是佔有一席地位的,茶葉屬於綠色植物,代表着青春、活力、有朝氣,所以作者借茶葉來讚美王后,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茶是可人兒,萬靈丹》賞析

還有曾擔任過英國首相的格拉德斯通創作了一首茶詩,《Tea,TheCure-All》這個題目翻譯成中文就是《茶是可人兒,萬靈丹》,這首詩雖然看上去結構簡單明瞭,但是卻寫出了茶葉的功效以及作者對茶的喜愛。這首結構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寫出了首相在各種情緒下的品茶體驗,例如在作者寒冷的時候,茶可以温暖他;當作者憤怒的時候,茶可以讓他安定下來;當作者傷心的時候,茶可以撫慰他;當作者勞累的時候,茶可以讓他解乏。作者在寫飲茶的時候,總是讓人感到特別舒服,特別安定。

《魯裏之流》賞析

另外還有一篇比較簡單的茶詩《THEROLLIAD》,這個題目翻譯成中文是《魯裏之流》,雖然,詩句比較簡練但是韻味十足,這首詩主要寫出了茶葉的不同品種,不同品種有不同的韻味和不同的風情。英國詩人與中國詩人讚美茶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表達方式上存在不同,中國詩人抒情比較含蓄,但是,英國詩人都是很直接的表達自己的喜愛或者憎恨之情,在這種簡單的詩句結構中,英國詩人的表達方法給人一種清新,舒服的感覺,由此,也看出了茶在英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茶文化的介紹 篇九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人們稱茶為“茶米”,還有“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的確,古往今來,飲茶已進入大埔的婚喪喜慶等禮儀中,如婚禮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禮,也是很講究的,下面就大埔茶文化習俗做一介紹。

大埔縣茶文化也就是客家人文化,大埔盛產名茶,自然有飲茶習俗。大埔人自古就有好客風氣,客來敬茶,以茶聯誼,以茶代酒屢見不鮮,不論那方親友來訪,總是以先請人飲茶為上禮,真可謂到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程度;在傳統節日中也有飲茶的習俗,如每年中秋節晚上,皓月東昇,家家户户在門前擺上香茶、月餅、果品之類叫“接月華”,拜完之後,大家圍坐在桌前飲茶、吃月餅等賞月,閤家同樂。

大埔人飲茶,講究一個“品”字,尤其對品工夫茶作為注重茶藝、領略品茶情韻的一種生活藝術。在品茶中講究六境,即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如品工夫茶工序就有高衝、刮沫、淋蓋、湯罐、熱杯、澄清、濾歹、低斟這八道。品茶講究獨特的禮節,如主人斟茶時要用雙手,即一手提壺,一手按壺蓋表示恭敬,還要壺嘴對準客人,表示有禮貌,切忌背手斟茶,斟茶時也不能把茶斟得過滿,常言道:“七分茶八分酒”,過滿則被認為欺客;主人續斟時,客人還興用中指輕點桌面表示謝意等。而品茶者“看色聞香徐啜味,審韻別種品次第”是茶師總結出來的兩句名言。按一般經驗談,叫做“眼鼻、口並用,色、香、味同辯”。品茶要有工夫,才能使味覺、嗅覺、視覺都得都得到美的享受,領略到品茗的神韻。不過一般貧苦農民以乾芭樂葉泡共茶飲也不少。

品茶還講究茶具。好茶須用好的茶具泡飲,這與“鮮花需要綠葉扶持”有同樣的道理。茶具的好壞,對茶湯的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發生直接影響。故自古到今,人們對茶具的製造和應用,極為重視。如工夫茶的茶具就有茶壹、茶杯、茶盤、茶洗、茶墊、水缽、炭灶、砂銚、羽扇等九種。大埔生產的茶具品種極為豐富,其中以陶瓷製作的茶具為主。如高陂生產的白玉令茶具,玲瓏剔透,輕巧秀麗,被譽為“廣東陶瓷之花”。

茶室、茶館是老百姓進行飲茶品茗和精神交流的好場所。建國後,商業供銷部門在縣城、鄉鎮設有茶室,頗具有地方色彩,成為赴圩羣眾、親友、旅遊者聚會坐談或商價談生意經的好去處,客來隨意落座,泡茶外加茶點,邊飲邊談,不無悠然自得,深受茶客歡迎。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縣城梅河賓館等到餐廳茶室設早茶,茶客盈門,飲早茶吃早點,已成飲茶新習俗。

以上技術對大埔茶文化習俗的介紹,希望對大家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茶文化的介紹 篇十

西湖龍井是我國的第一名茶,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品號,現在統稱為西湖龍井茶。同時西湖龍井也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下面就關於西湖龍井茶文化做一介紹。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龍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茶有“四絕”: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製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這優美的句子如詩如畫,堪稱西湖龍井茶的絕妙寫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於一體,泡一杯龍井茶,喝出的卻是世所罕見的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峯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峯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讚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峯山腳的懸巖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 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説。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説在明代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製,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民國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龍井茶被列為國家外交禮品茶。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採製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範的發展道路。

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併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裏面藴藏着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